三年級數(shù)學(xué)趣味故事(2)
三年級數(shù)學(xué)小故事(一)
故事里說:有一個豬媽媽帶著三個豬寶寶去買花。一枝花20元,豬媽媽要買60支花。于是,豬媽媽問三個豬寶寶:“我們要買60支花,20元一支,那一共要多少元?”最大的豬寶寶說:“20乘60等于1200元,所以要花1200元!”第二個豬寶寶說:“不對!不對!是二個十乘六個十等于十二個十,就是1200元!”最小的豬寶寶接著說:“我想,你們兩個都是對的,只是說法不同,其實都一樣。”“沒錯!”豬媽媽贊揚道。
到了綁花時間了,最小的豬寶寶搶先問:“現(xiàn)在要幫花了,12支花綁在一起,可以綁多少束?”豬媽媽沒出聲,大家只能搖頭說不會了。過了一會,最大的豬寶寶叫道:“1200除以12等于100,所以可以綁100束花。”
“雖然我們綁完了,可是我們還要送花給20個老爺爺,每個老爺爺分幾束呢?”豬寶寶們說。過了30分鐘,豬寶寶們才說:“哦!我們知道了,10020=5,所以每個老爺爺分5束!”
豬寶寶們把花給了老爺爺,老爺爺連忙說謝謝,豬寶寶們和豬媽媽都很高興。
聽完這個數(shù)學(xué)故事,我就更喜歡數(shù)學(xué)了,也加強了我學(xué)好數(shù)學(xué)的信心!
三年級數(shù)學(xué)小故事(二)
有位漁夫,頭戴一頂大草帽,坐在劃艇上在一條河中釣魚。河水的流動速度是每小時3英里,他的劃艇以同樣的速度順流而下。“我得向上游劃行幾英里,”他自言自語道,“這里的魚兒不愿上鉤!”
正當(dāng)他開始向上游劃行的時候,一陣風(fēng)把他的草帽吹落到船旁的水中。但是,我們這位漁夫并沒有注意到他的草帽丟了,仍然向上游劃行。直到他劃行到船與草帽相距5英里的時候,他才發(fā)覺這一點。于是他立即掉轉(zhuǎn)船頭,向下游劃去,終于追上了他那頂在水中漂流的草帽。
在靜水中,漁夫劃行的速度總是每小時5英里。在他向上游或下游劃行時,一直保持這個速度不變。當(dāng)然,這并不是他相對于河岸的速度。例如,當(dāng)他以每小時 5英里的速度向上游劃行時,河水將以每小時3英里的速度把他向下游拖去,因此,他相對于河岸的速度僅是每小時2英里;當(dāng)他向下游劃行時,他的劃行速度與河水的流動速度將共同作用,使得他相對于河岸的速度為每小時8英里。
如果漁夫是在下午2時丟失草帽的,那么他找回草帽是在什么時候?
由于河水的流動速度對劃艇和草帽產(chǎn)生同樣的影響,所以在求解這道趣題的時候可以對河水的流動速度完全不予考慮。雖然是河水在流動而河岸保持不動,但是我們可以設(shè)想是河水完全靜止而河岸在移動。就我們所關(guān)心的劃艇與草帽來說,這種設(shè)想和上述情況毫無無差別。
既然漁夫離開草帽后劃行了5英里,那么,他當(dāng)然是又向回劃行了5英里,回到草帽那兒。因此,相對于河水來說,他總共劃行了10英里。漁夫相對于河水的劃行速度為每小時5英里,所以他一定是總共花了2小時劃完這10英里。于是,他在下午4時找回了他那頂落水的草帽。
這種情況同計算地球表面上物體的速度和距離的情況相類似。地球雖然旋轉(zhuǎn)著穿越太空,但是這種運動對它表面上的一切物體產(chǎn)生同樣的效應(yīng),因此對于絕大多數(shù)速度和距離的問題,地球的這種運動可以完全不予考慮。
三年級數(shù)學(xué)小故事(三)
話說唐僧和三個徒弟為普渡眾生去西天取經(jīng),要經(jīng)歷九九八十一難,困難重重,關(guān)卡層層,是常人很難辦到的。師徒四人走了一天,覺得累了,便休息一下。八戒把釘耙一丟,倒地便睡,唐僧與沙僧打坐,悟空舞動金箍棒。
只見悟空一聲“變”,金箍棒由原來的“繡花針”變成了高聳入云的“大柱子”。悟空叫道:“八戒,你猜我的金箍棒現(xiàn)在有多長?”八戒懶懶地說:“能有多長,不過10米罷了。”悟空說:“俺這金箍棒可神了,5秒能變10米。”“那25秒能變15米”的八戒隨口說道。沙僧說:“這肯定算錯了,5秒比10米小,25秒比15米大……”八戒說:“扯淡,這個理由一點也不充分。”悟空說:“那我就說說理由,讓你們心服口服。”八戒說:“愿聞其詳。”悟空說:“用解比例的方法,設(shè)25秒能變x米,比例是5:10=25:x,5x=250,x=50,答案應(yīng)該是50米啊!”“這……這……”八戒啞口無言,“還有一種方法”,沙僧補充道:“5秒能變10米,10÷5=2米,意思是1秒能變2米長,25秒就能變25×2=50米長。”八戒如醍醐灌頂,連連稱是。
唐僧在一旁聽著,說道:“你們都很聰明,用不同的方法解開了這道題。凡事要深思熟慮,八戒,你以后可不能瞎掰了,要用理由說明問題。”
“一定,一定,徒兒謹記師父教誨,今后要學(xué)好數(shù)學(xué)……”哈哈哈,師徒四人伴著笑聲又啟程了。
三年級數(shù)學(xué)小故事(四)
李汝珍,清代人,是個“學(xué)無所不窺”的才子,可能是學(xué)問鉆研多了,所以官場上卻甚不得意。他寫了好幾本書,《鏡花緣》是流傳最廣的一本。此書中描寫了一位精通算學(xué)的才女“磯花仙子”名叫米蘭芬。
米蘭芬和眾姐妹在宗伯府聚會,來到小鰲山樓上觀燈。樓上的燈形狀有兩種,一種燈是上面3個大球,下綴6個小球,一種燈是上面3個大球下面18個小球。樓下的燈也有兩種, 一種是1個大球綴2個小球,一種是1個大球綴4個小球。知道樓上有大燈球396個,小燈球1440個,樓下有大燈球360個,小燈球1200個。
才女們要米蘭芬計算,樓上樓下的四種燈各有多少盞?同學(xué)們,你能算出來嗎?
答案
米蘭芬說:“以樓下論,將小燈球數(shù)折半,得600,減去大燈球數(shù)360,即得綴4個小燈球的燈數(shù)為240,用360減240得120,即得綴2個小燈球的燈數(shù)為120。此用‘雞兔同籠’之法。”用同樣的方法算樓上燈數(shù):“以1440折半,得720,720-396=324,324÷6=54。得綴18個小燈球的燈數(shù)為54。用396-54×3=234,234÷3=78。即綴6個小燈球的燈數(shù)為78。”
看了三年級數(shù)學(xué)趣味故事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