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生活課堂 > 節(jié)日知識 > 24節(jié)氣 > 立秋 > 2023立秋吃什么風俗食物

2023立秋吃什么風俗食物

時間: 廣輝4575 分享

2023立秋吃什么風俗食物_立秋食物

立秋并不代表酷熱天氣就此結束,立秋還處在暑熱時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個節(jié)氣(處暑)才出暑,初秋期間天氣仍然很熱。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23立秋吃什么風俗食物,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23立秋吃什么風俗食物

2023立秋吃什么風俗食物

茄子

民諺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時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當日吃下。經(jīng)過了苦夏,人們的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yǎng),補償補償夏天的損失,北方人謂之“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東北立秋要吃黃瓜。杭州一帶立秋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時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老皇歷中都標有具體時間),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jù)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山東萊西地區(qū)則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這么多食俗大都為防痢疾,足見對秋季腹瀉的防范意識。民間對節(jié)氣多數(shù)講究與吃和防病有關,說明自古就非常關注生活健康。

西瓜

與立春的“咬春”相類,京津等地區(qū)立秋有“咬秋”的習俗。據(jù)說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津門雜記.歲時風俗》: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西瓜是從西北傳入中原,所以叫西瓜,有詩贊:下咽頓除焰火氣,入齒便作冰雪聲。西北立秋前后西瓜剛進入采摘期,所以立秋吃西瓜本身就是一種嘗鮮。此風俗約在清代影響南方,立秋江浙滬等地的西瓜已進入末市,人們對立秋吃西瓜的`原由作出了種種解釋。有人講立秋西瓜可消除暑日積結的淤氣,有的人講可以為過冬積聚“陽威”,而實際上只是北方風俗的影響而已。但有一點應予承認,那就是立秋以后,天氣逐漸涼爽,西瓜上市量日趨減少,立秋日人們再吃一吃西瓜,有依依惜別之意。

立秋時臺灣周圍海域的水溫仍然偏高,所以此時的漁獲還是多屬於暖水魚,如東部的海域可以捕獲到鮮美的立翅旗魚,在高雄外海有小串、烏賊、澎湖附近則有鰆、蝦可以捕獲。這個節(jié)氣也是臺灣龍眼的盛產(chǎn)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貼秋膘

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shù)伏這天以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立秋各地飲食習俗

東北

在我們東北,家里一般是吃餃子或者包子。大概與東北人豪爽的性格有關,我們習慣叫“搶秋膘”。我搶你碗里的一個餃子,秋天就能體格健壯,補上夏天流掉的油水。有意思的是,隨著減肥的熱潮,女孩子都很珍惜“苦夏”帶來的成果,也希望在立秋吃餃子的時候被別人多搶走幾個餃子,這預示著減肥成果會一直保持到冬天,不再發(fā)福。

北京

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shù)伏這天以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江南

江南一帶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立秋吃水果叫“咬秋”。過去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各地立秋習俗

1、立秋節(jié)

立秋節(jié),也稱七月節(jié)。時間在公歷每年8月7日或8日開始。在周代是日天子親率三公六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見《禮祀月令》)。漢代仍承此俗。《后漢書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車旗服飾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薦宗廟之禮,名日軀劉。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钡搅颂拼?,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

《新唐書禮樂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彼未?,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葉,以應時序。有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簪插鬢邊的風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風俗(見《臨安歲時記》),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節(jié)這天,懸秤稱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數(shù)相比,以驗夏中之肥瘦。民國以來,在廣大農(nóng)村中,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的風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等風俗。

2、秋忙會

秋忙會是立秋習俗之一,一般在農(nóng)歷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jīng)營貿(mào)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chǎn)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

3、秋收互助

秋忙開始,農(nóng)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習俗,你幫我我?guī)湍?,三五成群去田間,搶收已經(jīng)成熟的玉米。一料玉米要搬四次:頭茬、二茬、三茬、撈空茬。婦女、老人、十來歲的小孩,他們手提竹籠,一排接一排,一株接一株,挨著個兒去搬。切忌“猴子搬玉米,搬一個撂一個。”而是搬一個放在籠子里,然后放在地頭玉米穗堆子里,最后用大車拉回家。頭茬先搬已經(jīng)成熟了的玉米穗,未成熟的玉米穗,留下來二茬再去搬。二茬、三茬是用同樣的辦法去搬。最后撈空茬,把剩余的玉米穗,不管老嫩、一齊搬回家中??凑l家的玉米成熟的早,先給誰家搬,既不違農(nóng)時,又能顆粒歸倉。

4、秋田娛樂

秋天,特別是秋忙前后,農(nóng)事雖忙,秋種秋收,忙得不亦樂乎!但忙中也有樂趣,常見一些青年人和十余歲的孩子,在包谷、谷子、糜子生長起來以后,特別是包谷長成一人高,初結穗兒的時候,田間里正是他們玩耍、做戲的場所。他們把嫩包谷穗搬下來,在地下挖一孔土窯,留上煙囪,就是一個天然的土灶,然后把嫩包谷穗放進去,到處拾柴禾,包谷頂花就是很好的燃料,加火去燒。一會兒一全窯的包谷穗全被燒熟了,豐碩的包谷宴就在田間舉行。他們還上樹捉麻雀蛋,就地打兔子,能吃的野味很多,都可以在野地的鍋里,燒制出來。有葷有素,百味俱全。他們還把打來的柿子,弄來的紅苕,放在土窯洞里,溫燒一個時辰,就會變成香甜的柿子。這種秋田里的樂趣,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

5、啃秋

城里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農(nóng)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里,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綠瓤香瓜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

6、秋社

秋社也是立秋習俗之一,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漢代,后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獲已畢,官府與民間皆于此日祭神答謝。

7、摸秋

夏歷八月十五日,是為中秋節(jié)。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謂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還是白頭到老的好兆頭。

8、食秋桃

在浙江杭州一帶有立秋日食秋桃的習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來。等到除夕,不為人知地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關于立秋注意的事項

貼秋膘進補

由于經(jīng)歷了“苦夏”的食欲不濟,人們往往都容易變得消瘦。所以立秋這天,在我國一些地區(qū)流行“貼秋膘”習俗。而且一進立秋,胃口大開,就想吃點兒好的,補償夏天的損失。但是我們在進補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能暴飲暴食,攝入過量,更不能吃一些易上火的食物。

擇吉日祭祖

在古時候,立秋是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象征著秋收季節(jié)的到來。所以民間都會挑選黃道吉日祭拜,感謝上蒼和祖先的庇佑,并舉行嘗新儀式,以慶祝五谷豐登。古人認為,上蒼庇佑,才能風調(diào)雨順;春耕秋收,不能忘記祖先。所以每到重要節(jié)日,都要祭祀、感恩。

立秋忌在田間走

因為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季節(jié),也代表著收獲的季節(jié),所以立秋節(jié)氣相關的禁忌都和秋收有關系。在云南地區(qū)有立秋當天忌在田間行走的講究,而河南、江蘇、湖北一帶,立秋日忌雷、雨、風天氣,都是認為對秋后的收成不利的。

立秋后忌寒食

立秋當天有啃秋瓜的習俗,也就是為了迎接秋天的到來,期盼天氣趕緊轉(zhuǎn)涼,用“啃秋”的方式來清除暑氣避免痢疾。因為立秋時節(jié)氣溫還是偏高,人體為了適應天氣的變化,生陳代謝也發(fā)生了變化,因此要注意腸胃健康。而西瓜屬于比較寒性的水果,立秋之后我們就要盡量避免吃西瓜了。

立秋當天忌房事

關于房事方面,古人是特別講究的,而古代就有立秋當天忌房事一說法。古人認為,當天行房,不僅對男女雙方的身體影響比較大,對雙方的運勢也都會帶來負面影響。

古人指出,自然界有四季,生物界的生殖繁育同樣存在四季之分。動物通常在春夏季忙于交配和繁育,入秋后次數(shù)明顯減少,冬季一般不會交配,這是生物界本能的自然規(guī)律。因此,到了秋季,人們也應該順應自然,減少性生活的次數(shù)。這是因為秋燥當令,房事應有所收斂,以養(yǎng)神氣。

立秋物候特征

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p>

涼風至:刮風時人們會感覺到?jīng)鏊?,此時的風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熱風。

白露降: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chǎn)生。

寒蟬鳴: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詩《立秋》:“一葉梧桐一報秋,稻花田里話豐收。雖非盛夏還伏虎,更有寒蟬唱不休。”

立秋,七月節(jié)。 立字解見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斂也。初候,涼風至。西方凄清之風曰涼風。溫變而涼氣始肅也?!吨苷Z》曰火見而清風戒寒是也。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後,清涼風來,而天氣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三候,寒蟬鳴。寒蟬,《爾雅》曰寒螿蟬,小而青紫者;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聲變之矣。

宋時立秋這天宮內(nèi)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nèi),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古代民間立秋祭祀

從古到今,立秋這天民間都有豐富的節(jié)俗活動。由于秋季是收獲的季節(jié),所以立秋節(jié)俗活動的“目的性”非常明確,就是祈求農(nóng)事順利。

江浙一帶,農(nóng)人一般會在立秋這一天,將準備好的各種祭品送至田間地頭,向田祖禱告祈求豐收。在貴州一些地方,也有在立秋前后十日擇期嘗新的習俗。農(nóng)民用新米煮飯獻給各路農(nóng)神,然后將米飯奉給家中長輩。

立秋天氣有什么變化

天氣短期內(nèi)還是呈現(xiàn)炎熱的狀態(tài)。

立秋后,天氣還會持續(xù)炎熱,但立秋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獲季節(jié)到了。

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jié)氣。立秋以后,由于熱帶海洋氣團退居到海上,很多地區(qū)上空逐漸受變性的西伯利亞氣團控制,出現(xiàn)全年最宜人的秋高氣爽天氣。

但是,由于基本受單一的氣團控制,早晚風向變化較大,往往是夜間吹西北風,白天吹南風。

所以,立秋后會造或天氣逐漸轉(zhuǎn)涼,早晚溫差較大現(xiàn)象,有時早上穿長袖都覺得寒意非常濃,但到了中午,穿短袖還是感覺熱。這也就是為什么民間有秋老虎這一說法,秋老虎一般發(fā)生在8、9月之交,持續(xù)日數(shù)約7-15天。

1962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