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丟失“課堂教學的度”
時間:
沈素梅1由 分享
哲人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講究一個度。由于人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的“過”或“不及”,課總是難以達到理想的狀態(tài),在我看來,這與課堂教學所需要的“厚度”、“深度”、“高度”、“強度”、“角度”的丟失有關。
一、忽視“雙基”,沒有厚度
對照課標,穿過課堂豐富的表層來透析,我們的教學竟顯得那么單薄。執(zhí)教者們能夠而且擅長抓住課堂上的先行因素進行教學,學生的興趣是有了,口頭表達也順暢了,氣氛熱烈、場面精彩,但卻淡化了學生的內化過程,留給學生人人動筆練的時間不多,我想,老師們一直叫苦不迭的學生作業(yè)中存在的許許多多的小問題,正確率低得驚人的現(xiàn)象,都一定與其有關。江蘇省某小學的硬性規(guī)定:每節(jié)數學課確保學生動筆練的時間不少于15分鐘,是無不道理的。
二、丟失專業(yè)知識,沒有深度
在新課改大背景下課堂教學中,由于教學目標的多元化,目標實現(xiàn)難免失衡,可有的執(zhí)教者在經過充分醞釀后對教學內容的重難點把握不了,易讓人產生這樣的想法:“課改”改掉了什么?我們“修煉”,又煉出了什么?如果我們自己都抓不住教材的重難點,稀里糊涂,又如何去教育好學生呢?作為教師,只有具備過硬的專業(yè)知識,修煉基本功,課堂教學才會有底氣,有了底氣才會有深度。
三、缺乏創(chuàng)新,沒有高度
誰的創(chuàng)新成分多些,誰在課堂上就能技高一籌,好課這樣從眾多的課中跳出來的。拿來的設計、拼湊的版塊為數不少,由于沒有執(zhí)教者思想的融入和改造,技巧不能上升為策略,經驗不能上升為智慧,成功的教案卻換不來成功的課堂。學習模仿他人沒有什么不好,但最終要從模仿的影子中走出來,有自己的思想,哪怕是幼稚的。我們無法一下子達到,也許永遠無法達到大師的境界,但我們可以將他們當做目標來追求。“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只有自己的不行,沒有自己的萬萬不行”。
每次上研討課,我總是想跳出課本上出新意來,但也總是在上過之后才能真正體會到教材內在的絲絲縷縷的牽連,這種不滿足現(xiàn)成的教案使我有了失敗的經歷,也有了漸入佳境的成功。創(chuàng)新是優(yōu)秀教師與普通教師的分水嶺,創(chuàng)新成分的多與少決定著課的品味、質量,也能夠反映出執(zhí)教者專業(yè)素養(yǎng)的高低,同時創(chuàng)新也是教師教學生命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源頭活水”,是決定其能走多遠,能登多高的基礎。教師要面對的課堂決定教師必須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研究者。
四、盲目預熱,沒有強度
現(xiàn)如今,觀摩課的課前調侃、游戲等活動也成了必不可少的展示,對此我不太看好。名師常這樣做都有其緣故,那是因為借班上課,師生課前短短的交流,可以消除初次見面的陌生、恐懼感,拉近師生間的距離,讓孩子們能更好地放松自己,以愉悅的狀態(tài)進入課堂,為課堂教學作情緒上的調整或知識上的鋪墊。如果是自己的班級,老師和學生都很熟悉,再加上學生又是“久經賽場”,沒有緊張心理的,也要露這一手,追求這種熱鬧,只會給人“東施效顰”之感。由此我想,課前、課始的盲目“熱身”,反倒讓課堂教學失去了應有的強度、張力。
五、被動接受,沒有角度
“要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這句話每位教師都會說,而到了課堂上,你真的留了嗎?通過這次聽課,我看到了諸多教師該留時間給學生思考卻沒有給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有的趕趟兒似的,有的表現(xiàn)欲太強,自問自答,沒有學生的份兒,有的教師只用了半節(jié)課的時間就上完了大家都認為教學內容較多的新知,到了后面的提升練習及反思總結時因時間有余,又在此磨蹭。該拉開空間的沒拉開,該快節(jié)奏的沒有快節(jié)奏,聽說是教師擔心時間不夠用,所以教師自己帶頭一路疾馳,課上學生吃力地跟著,除了少數學生能跟上教師的速度,大部分學生就是典型的靜聽老師講授,與課改前沒什么區(qū)別,學生是安靜的,老師卻是忙碌的,教師的綜合素質再好又有什么用,就這節(jié)課來說學生就沒學好。好課,重視學生的體驗,強調學生的“悟”。僅有講授是不夠的,也是不科學的。如果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學生的心靈得到舒展,知識得到升華,那么這節(jié)課就向好課邁進了。有人主張課堂上,教與學不要條塊分明,教師不應該太像教師,學生不應該太像學生,換換位,多角度地體驗、嘗試。
有人說,教學是一門藝術,一門遺憾的藝術,因為課堂的千變萬化令你百密一疏,絕對的完美是不存在的,但人們對完美總是的追求卻是個求不盡的圓周率。
一、忽視“雙基”,沒有厚度
對照課標,穿過課堂豐富的表層來透析,我們的教學竟顯得那么單薄。執(zhí)教者們能夠而且擅長抓住課堂上的先行因素進行教學,學生的興趣是有了,口頭表達也順暢了,氣氛熱烈、場面精彩,但卻淡化了學生的內化過程,留給學生人人動筆練的時間不多,我想,老師們一直叫苦不迭的學生作業(yè)中存在的許許多多的小問題,正確率低得驚人的現(xiàn)象,都一定與其有關。江蘇省某小學的硬性規(guī)定:每節(jié)數學課確保學生動筆練的時間不少于15分鐘,是無不道理的。
二、丟失專業(yè)知識,沒有深度
在新課改大背景下課堂教學中,由于教學目標的多元化,目標實現(xiàn)難免失衡,可有的執(zhí)教者在經過充分醞釀后對教學內容的重難點把握不了,易讓人產生這樣的想法:“課改”改掉了什么?我們“修煉”,又煉出了什么?如果我們自己都抓不住教材的重難點,稀里糊涂,又如何去教育好學生呢?作為教師,只有具備過硬的專業(yè)知識,修煉基本功,課堂教學才會有底氣,有了底氣才會有深度。
三、缺乏創(chuàng)新,沒有高度
誰的創(chuàng)新成分多些,誰在課堂上就能技高一籌,好課這樣從眾多的課中跳出來的。拿來的設計、拼湊的版塊為數不少,由于沒有執(zhí)教者思想的融入和改造,技巧不能上升為策略,經驗不能上升為智慧,成功的教案卻換不來成功的課堂。學習模仿他人沒有什么不好,但最終要從模仿的影子中走出來,有自己的思想,哪怕是幼稚的。我們無法一下子達到,也許永遠無法達到大師的境界,但我們可以將他們當做目標來追求。“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只有自己的不行,沒有自己的萬萬不行”。
每次上研討課,我總是想跳出課本上出新意來,但也總是在上過之后才能真正體會到教材內在的絲絲縷縷的牽連,這種不滿足現(xiàn)成的教案使我有了失敗的經歷,也有了漸入佳境的成功。創(chuàng)新是優(yōu)秀教師與普通教師的分水嶺,創(chuàng)新成分的多與少決定著課的品味、質量,也能夠反映出執(zhí)教者專業(yè)素養(yǎng)的高低,同時創(chuàng)新也是教師教學生命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源頭活水”,是決定其能走多遠,能登多高的基礎。教師要面對的課堂決定教師必須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研究者。
四、盲目預熱,沒有強度
現(xiàn)如今,觀摩課的課前調侃、游戲等活動也成了必不可少的展示,對此我不太看好。名師常這樣做都有其緣故,那是因為借班上課,師生課前短短的交流,可以消除初次見面的陌生、恐懼感,拉近師生間的距離,讓孩子們能更好地放松自己,以愉悅的狀態(tài)進入課堂,為課堂教學作情緒上的調整或知識上的鋪墊。如果是自己的班級,老師和學生都很熟悉,再加上學生又是“久經賽場”,沒有緊張心理的,也要露這一手,追求這種熱鬧,只會給人“東施效顰”之感。由此我想,課前、課始的盲目“熱身”,反倒讓課堂教學失去了應有的強度、張力。
五、被動接受,沒有角度
“要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這句話每位教師都會說,而到了課堂上,你真的留了嗎?通過這次聽課,我看到了諸多教師該留時間給學生思考卻沒有給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有的趕趟兒似的,有的表現(xiàn)欲太強,自問自答,沒有學生的份兒,有的教師只用了半節(jié)課的時間就上完了大家都認為教學內容較多的新知,到了后面的提升練習及反思總結時因時間有余,又在此磨蹭。該拉開空間的沒拉開,該快節(jié)奏的沒有快節(jié)奏,聽說是教師擔心時間不夠用,所以教師自己帶頭一路疾馳,課上學生吃力地跟著,除了少數學生能跟上教師的速度,大部分學生就是典型的靜聽老師講授,與課改前沒什么區(qū)別,學生是安靜的,老師卻是忙碌的,教師的綜合素質再好又有什么用,就這節(jié)課來說學生就沒學好。好課,重視學生的體驗,強調學生的“悟”。僅有講授是不夠的,也是不科學的。如果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學生的心靈得到舒展,知識得到升華,那么這節(jié)課就向好課邁進了。有人主張課堂上,教與學不要條塊分明,教師不應該太像教師,學生不應該太像學生,換換位,多角度地體驗、嘗試。
有人說,教學是一門藝術,一門遺憾的藝術,因為課堂的千變萬化令你百密一疏,絕對的完美是不存在的,但人們對完美總是的追求卻是個求不盡的圓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