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范文800字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以醫(yī)生托馬斯、攝影愛好者特麗莎、畫家薩賓娜、大學教師弗蘭茨等人的生活為線索,通過他們之間的感情糾葛,散文化地展現(xiàn)了蘇軍入侵后,捷克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和情緒,富于哲理地探討了人類天性中的“媚俗”本質,從而具備了從一個民族走向全人類的深廣內涵。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
終于又有時間讀點書了,感覺真好,淡淡的日子,淡淡的過,似乎曾經也這樣提到過!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度過了第一部分第16節(jié),終于讀到了輕重的啟示!細加掂量的決斷與命運之聲聯(lián)系在一起;重、必然和價值是三個有內在聯(lián)系的概念:必然者為重,重者才有價值。對于我們所有人來說,人的偉大在于他扛起命運,就像用肩膀頂住天穹的巨神阿特拉斯一樣。人只有一次生命,絕無可能用試驗來證明假設,因此他就永遠不可能知道為自己情感所左右到底是對還是錯。
我們都覺得,我們生命中的愛情若沒有分量、無足輕重,那簡直不可思議;我們總是想象我們的愛情是它應該存在的那種,沒有了愛情,我們生命將不再是我們應有的生命。我們都堅信,滿腹憂郁、留著嚇人的長發(fā)的貝多芬本人,是在為我們偉大的愛情演奏“Esmusssein!”
“如此必然的決定依賴的卻是這樣偶然的愛情。”
我的生命里多了太多的偶然,然而卻沒有一次讓這些偶然成為必然,或許生活已經告訴了我必然的答案,只是我不知道,我無法接受,我不想承認這必然的結果!
如果和你的相遇一切從必然開始,那么過程中能否出現(xiàn)偶然的驚喜嗎?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
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于它,把我們壓到地上。但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
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那么,到底選擇什么?是重還是輕?
中國讀書界對昆德拉的了解得益于翻譯界的工作。就我所知,國內對昆德拉的翻譯,比較早的是韓少功,他與他姐姐合作翻譯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現(xiàn)中譯名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于198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十五年來,昆德拉的作品,除了早年用捷克文寫的詩歌和劇本,以及三月才推出的法文版小說《無知》,幾乎都被介紹到中國來了,有的還有幾個譯本。我不知道在上海譯文出版社正式引進昆德拉的十三部作品之前,哪些出版社購買過昆德拉的中文簡體字版權,但可以肯定地說,絕大多數都沒有以合法的手續(xù)購買版權。我特別贊同艾曉明在1996年香港《明報周刊》上講的那段話:“為了避免作品‘橘逾淮而成枳’的宿命,我想,我們是否需要回到一個基本問題上,有沒有可能按照《伯爾尼公約》和既有的著作權法,禮待昆(德拉)先生,然而再考慮,有沒有可能原原本本地介紹他的文字?”這兩種可能,上海譯文出版社現(xiàn)在都給我們提供了。我想,有了這兩種可能,我們便有了進一步理解昆德拉的可能性。
說起昆德拉,有人會說他在他的祖國捷克影響力不大,怎么在中國會有這么大的反響,是不是有點反常?實際上,昆德拉早在移居法國之前,已經是捷克第四屆作家協(xié)會主席團成員,只是因為帶頭說了真話,才被開除出黨。據蔣承俊介紹,在1977年,捷克有七十六名人民藝術家、三百六十名功勛藝術家、七千多名藝術工作者簽名發(fā)表了捷克斯洛伐克文藝界《宣言書》,其中曾這樣寫道:“……我們極端鄙視這么一幫子人,他們狂妄自大,虛榮心重,優(yōu)越感強,自私自利,無恥之尤,甚至為了幾個臭錢,不惜出賣自己祖國的利益,參加了叛徒集團,脫離了人民,離開了人民的生活,背棄了人民真正的利益而投入帝國主義懷抱,成了反人道主義的工具,墮落為那些顛覆和制造各國間不和的人的傳聲筒。”在這樣的聲討中,昆德拉的作品在捷克當然不可能流傳,不流傳也就不可能有影響。我覺得這種情況一定會有改變,歷史會說話的。
昆德拉在中國的影響確實不小,但在西方,昆德拉的影響更為持久而廣泛。他在美國,在法國,在意大利,在西班牙,還有在以色列,都獲得過文學大獎。據我們了解,他的作品至少已經被翻譯成20種語言,幾乎所有作品都有了譯文,在世界廣為流傳。實際上,是翻譯造就了具有國際影響的昆德拉,是翻譯賦予了昆德拉的作品以豐富的生命。
昆德拉的作品被廣泛翻譯,甚至不斷重譯,說明了他的作品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昆德拉作品的生命力,首先在于其獨特的個性和多重的解讀可能性。應該說,多重解讀的可能性,是昆德拉作品的顯著特征之一。在國內,有哲學家如復旦大學的俞吾金,從哲學角度對昆德拉的話語世界進行過闡釋,認為其作品“鑄造新的時代精神”;比較文學家樂黛云認為昆德拉“成功地完成了哲理與故事、夢與現(xiàn)實的結合,或者說創(chuàng)作了一支把哲學、敘事和夢合為一體的復雜交響樂”;文學評論家們則更推崇昆德拉掀起的小說“革命”,對其小說的“新”與“奇”,對其小說技巧的創(chuàng)新進行探討。可以說,就闡釋的多樣性而言,近二十年來,從國外譯介到中國來的外國作家,幾乎沒有哪一個能與昆德拉相比。我想,隨著這次昆德拉作品的系統(tǒng)、全面地推出,為我們全面評價和理解昆德拉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昆德拉的作品的生命力,還在于圍繞昆德拉本人及其作品,有著種.種的不解,甚至誤解。實際上,不解甚至誤解是人類精神生活中所不可避免的。昆德拉深刻地認識到不解甚至誤解的不可避免性,就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在第三部分就有一部小小的“不解之詞匯集”。諸如忠實與背叛,靈與肉,存在的輕與重,對所有這些有關人類生存的根本問題,在他看來就存在著種.種不同的認識和“誤解”。而他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以深刻的哲理開頭,結束于悲愴的詩意氛圍中,為我們揭示了人性的弱點和人類不可避免的誤解所產生的深刻原因。既然不解和誤解普遍存在,那么就作品而言,在翻譯和接受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有誤讀。從作品的理解、翻譯和接受的歷程來看,誤讀是必然的。個人的誤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集體性的強迫性誤讀。比如,以政治或意識形態(tài)的標準,對昆德拉的作品進行唯一的評判。在我看來,好的翻譯應該是為理解開拓空間。昆德拉的作品在中國以往的譯本中常有刪節(jié)和改動,這是為避免誤讀而實際上又造成誤讀的原因之一。這次上海譯文出版社組織系列譯介昆德拉,我想其中大部分的刪節(jié)或改動是有可能還其真面目的。十幾年來,中國的社會與政治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給我們全面理解昆德拉提供了新的可能。再說隨著國際文學界對昆德拉的不斷解讀,也開拓了我們認識昆德拉的視角,為我們翻譯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昆德拉對翻譯有自己獨特的理解,也有比較明確的原則,我想我們翻譯昆德拉,首先應該尊重他,至少對他的思想,對他的風格,對他在文學上的獨特追求,應該盡可能在翻譯中表現(xiàn)出來。我在重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時有三條原則:一是盡可能全面地理解昆德拉;二是力求再現(xiàn)昆德拉作品的風格特征;三是盡可能避免誤譯,并不隨意刪改原文。但愿我們的努力能有益于國人從對昆德拉的不解甚至誤解,進一步走近昆德拉,理解昆德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初看書名就油然而生一種肅穆的感覺,不由得端正了身子,小心翼翼地捧起它來翻閱。
作者米蘭·昆德拉在這部小說中,圍繞幾個人物的不同經歷,經他們對生命的選擇將小說引入哲學層面,對諸如回歸、媚俗、遺忘、時間偶然性與必然性等多個范疇進行了思考。這是一部哲理小說,與傳統(tǒng)的小說不同,它不再通過故事情境本身吸引讀者,而是用將讀者引入哲理的思考之中,通過生活中具體的事件引起讀者形而上的深層思考。
生命的存在與價值的問題是任何一個人也無法逃避的問題,生命只是一個過程而已。在米蘭·昆德拉看來,人生是一種痛苦,這種痛苦來自于我們對生活目標的錯誤選擇,對生命價值的錯誤判斷,世人都在為自己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標本身就是一種空虛。生命因“追求”而變得庸俗,人類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隸,在“追求”的名義下,我們不論是放浪形骸,還是循規(guī)蹈矩,最終只是無休止地重復前人。因此,人類的歷史最終將只剩下兩個字——“媚俗”。
讀它時心情很壓抑,米蘭昆德拉就像張愛玲,筆鋒直指人類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扇藗儏s不得不承認,這些欲望的真實和無德。我想米蘭要說的是:無德為“輕”,“輕”讓人們無法負載在生命的軌道上。
書里的一個情節(jié)特別讓我感觸良多:特雷莎的媽媽年輕時很漂亮,她有九個追求者。第一個最英俊,第二個最機智,第三個最富有,第四個最健康,第五個最高貴,第六個最會背詩,第七個曾周游世界,第八個會拉小提琴,第九個最有男子氣概。特雷莎的媽媽最終嫁給了第九個,不是因為她愛他,而是因為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她不愛特雷莎,她覺得特蕾莎是她的拖油瓶,害得她被迫呆在第九個男人的身邊——她一直在想另外八個都比第九個好。她在想她還沒有追求過別人,于是,她離開了最有男子氣概的男人,追求一個沒有男子氣概,犯過幾次罪,有過兩次離婚的男人。后來,她嫁給了他,從此,她開始淪落,漸漸失去美貌,變成潑婦。
這段我印象最深刻。就像造物主不會讓某一個人擁有一切旁人所羨慕的東西,作者把九種特質分配到九個人身上,特雷莎的媽媽只能從中選一個。然而她誰都想要,同時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她的貪婪讓她來到一個一無所有的人身邊。她開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質,失去靈魂。當特雷莎把門鎖上,要求自己最基本權利的時候,作為媽媽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識到一切在離她而去,她在用最后母親的身份,幾乎是要挾她女兒留下??蛇@些都是徒勞的,因為她從沒有承擔過生命中的責任,無論是對社會、對家庭、還是對親人。她死掉也只是輕輕地一閉眼,不會有任何重量,她失掉了靈魂。
另一方面,我在考慮作者要傳達的愛情觀。然而,我不懂愛情。我以為,愛情是純感性的東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維去思維它,那么愛情將不純正?,F(xiàn)在這種觀點幾乎完全被顛覆。愛情需要條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人無完人,沒有一個人能夠擁有你所喜歡的一切特質。你必須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找個可以滿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其他缺點,履行自己對對方的責任,這才是愛情。作者說“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實存在?!贝蟾虐樨熑巫哌^的愛情才是真實存在的愛情。寫到這里,我才發(fā)現(xiàn)執(zhí)著地追尋一個自己想象的人是多么愚蠢,愛情是在特別的時段遇到特別的人。
不知不覺寫了這么多,但還有意猶未盡的感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很難讀,每一句話都意味深長,讀好它我可能得花上幾年工夫,可它已經使我開始受益了。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
最近,讀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其中諸多萬花筒般的哲理性問題好象給我們擺了一個八卦陣,設置了一個迷宮。小說還提出了眾多的范疇:同情與背叛、共產主義,靈與肉、輕與重……所以對小說人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各人的解釋也是眾說紛紜,見仁見智,我僅就其“輕與重”談談個人理解。
托馬斯,一方面拋妻棄子,與數不清的情人進行無盡的幽會,享受著生命之輕。而另一方面,又作為一個醫(yī)生醫(yī)治病人,承受著生命之重。后來遇到特蕾莎,因為對特蕾莎的愛,而克服了對婚姻的恐懼,毅然決然去承受生命之重,而結婚之后,依然不舍與情人的幽會,始終對生命之輕不能忘懷。而純粹的生命之輕,也讓托馬斯如此煩惱與不安,剛見到情人,就對情人感到厭煩,而不去見情人又是他無法想像的。而純粹的生命之重,又壓得他喘不過氣。就連對特蕾莎的愛,因為承受不了生命之重,也被他解釋為六次偶然的結果,而他只是錯誤的把她比喻成了搖籃里的孩子,飄到了他的身邊,哪怕曾有那么最美的一刻,要是特蕾莎死了,他也活不下去。無疑,他是深愛著特蕾莎的,他為了她,從蘇黎士回到戰(zhàn)亂的捷克,又從布拉格移居鄉(xiāng)下,從受人尊敬的醫(yī)生變成卑微的擦窗工和卡車司機(當然,這種轉變并非特蕾莎是唯一原因,我們僅從“托馬斯為了特蕾莎而從國外回到捷克”這里導出因果關系),但這同樣阻止不了他繼續(xù)同情人維持他所謂的性友誼。除了愛情,在面對捷克的混亂局面時,托馬斯同樣用自己的行為詮釋著生命的輕與重。他用俄狄浦斯的故事做類比,斥責執(zhí)政黨不能因為不知道而推卸責任,他放棄自己的醫(yī)生職位的生命之輕換來了這份生命之重。
特蕾莎,自小被母親蔑視與咒罵,在餐廳作著女招待,這是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直到她遇到托馬斯并和托馬斯結婚,才第一次感受到了她的生命之輕,然而,托馬斯的靈與肉的分離使她倍感痛苦與壓抑,在不斷的忍讓與包容中做著無盡的不斷重復的噩夢,讓她陷于輕與重的惡性循環(huán)中受盡折磨。而對卡列寧,特蕾莎對它的愛是如此純粹,以至于她都以為卡列寧才是她的唯一,這種愛甚至超越了她對托馬斯的愛。卡列寧對特蕾莎的愛也是令人感動的落淚,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它還強忍住疼痛,用三條腿陪特蕾東莎進行例行的散步,露出卡列寧最后的微笑。這也成就了特蕾莎幸運的生命之輕。
薩比娜,反對一切媚俗(這里,我將媚俗理解為責任),因為她將托馬斯視為媚俗的反面而愛托馬斯,同時,她又是大學教授弗蘭茨的情人。她一直在背叛,背叛藝術,背叛愛情,這是她的生命之輕。然而,當她的內心深處依然有著對媚俗的渴望—-寧靜、溫馨、和藹的家,家中母親慈祥溫柔,父親充滿智慧。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看到暮色蒼茫中幸福人家的閃亮的窗戶時,她不止一次地感到雙眼被淚水打濕?!?/p>
弗蘭茨,同樣反感她的妻子和女兒,而同他無比欣賞的薩比娜纏綿在一起。這是他的生命之輕。當薩比娜離開他之后,他與女大學生的感情則成為他的生命之重。然而,薩比娜始終是他的女神,他憑著想像中的薩比娜的假想的期待,投入了偉大的進軍之中,他參與到了支持支援捷克的醫(yī)生們的隊列中,企圖為處于戰(zhàn)亂中的人們獻出自己的微薄之力。這里我們又一次鑒證了他的生命之重,然后,當隊列中無人敢穿越那座疆界之橋時,他又變回了從前那個弱者。最后,死于搶劫的毛賊之手,死得輕如鴻毛。
一般我們認為,生命之重才是不能承受的,但看完昆德拉的小說,才發(fā)現(xiàn)生命之輕的不能承受。而由于沒有承受住的生命之輕,反而把我們引入了更大的難以承受的生命之重。人是矛盾的統(tǒng)一體,統(tǒng)一于輕與重之中。時常告誡自己,要勇于去承受生命之重,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才是有理想的。而屈服于生命之輕,則陷于墮落,扭曲的人生。我贊同這樣的一種人生哲學,并始終認為,只有經歷了生命之重,由生命之重而換來的生命之輕才更有價值,也才是真正的生命之輕。而當我們因害怕承擔生命之重,而放任自己去享受生命之輕時,留給我們的也必然是比以前的重更重的生命之輕。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
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是在五年前,可以說一遍閱讀下來人是渾渾噩噩的,可能跟年紀和閱歷有關,從此這本書被我放進了柜子。這次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又打開了這本書,這次的閱讀的體會和第一次大相徑庭。所以我非常認同一些人的說法:米蘭·昆德拉的書讀一遍是不夠的。可能是我的水平不夠,將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看了兩遍還是不能完全體味到其精髓。說來有些慚愧,盡管如此,還是想寫一篇文章來對所看所想的內容進行一次整理總結。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表面看是一部愛情故事,骨子里卻是一本概念小說,機智、誘人、嚴肅,充滿情感,是一部開闊又復雜細致的作品。它里面交織著政治與哲思、肉欲和靈魂、趣味和深度……對于性愛與政治之間巧妙的交互作用進行嫻熟的敘述?!渡胁荒艹惺苤p》以深刻的哲理開頭,結束于悲愴的詩意氛圍中,為我們揭示了人性的弱點和人類不可避免的誤解所產生的深刻原因。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表達的是一個人在四種狀態(tài)下的“非如此不可”:愛---特麗莎,同情----托馬斯,反叛----薩賓娜,夢想----弗蘭茨。文章圍繞主人公托馬斯展開,他與前妻離異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輕松并決定一直保持單身。特麗莎走進托馬斯的生活,這個在托馬斯看來是由六個偶然給他帶來的女人,與托馬斯糾纏、相伴了一生。然而,托馬斯仍然醉心于與眾多女人的“性友誼”,在性漂泊的路上去尋找、開拓和征服每一個女人與其他女人的百萬分之一的差異。但特麗莎的身影反反復復出現(xiàn)在托馬斯醫(yī)生臨窗猶豫與沉思中,嚴厲地拷問著托馬斯對自我,對命運,對情愛,對沉重與價值的決斷。這就是輕與重的對立,對婚姻的忠誠是重;與情人的幽會是輕。托馬斯在輕和重之間徘徊不定。在情人面前想著特麗莎;在特麗莎面前又坦然承認與情婦在一起。千里追妻,放棄國外安穩(wěn)的生活跟著特麗莎回到布拉格,卻依舊不忠特麗莎。為了給妻子一個平靜的生活拒絕在請愿書上簽字,又在第二天忘記拒簽的目的......終于他在被布拉格統(tǒng)治者逼迫的情況下同意了特麗莎的提議去了鄉(xiāng)下。
還有兩位主角,薩賓娜和弗蘭茨。薩賓娜的宣言是:“我的敵人是媚俗”。薩賓娜是一個畫家,是托馬斯最好的情人,是弗蘭茨崇拜的但又是與他貌合神離的情婦。薩賓娜是個輕極了的角色,她放蕩不羈,特立獨行。她的一生就是在不停地背叛。喜歡背叛又習慣背叛,她背叛父親,背叛弗蘭茨,在薩賓娜看來“背叛意味著打亂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著打亂秩序和進入未知”,“ 薩賓娜看不出什么比進入未知狀態(tài)更奇妙誘人的了”。但是,在一切背叛之后呢?她背叛的目的是什么呢?“一個人可以背叛父母、丈夫、國家以及愛情,但如果父母、丈夫、國家以及愛情都失去了——還有什么可以背叛呢?”“薩賓娜感到四周空空如也,這種虛空就是她一切背叛的目標嗎?”“薩賓娜對于隱藏在自己背叛欲念后的目的無所察覺,這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輕——不就是目的所在嗎?背叛的最后結果就是在鋪滿灼熱炭火的圓周軌道上奔跑。而作為大學教授的弗蘭茨每天過著由授課研究組成的枯燥無味的生活,他羨慕著薩賓娜,一心認為他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在他臨死之際,他終于找到了他所要追求的,那就是和她的學生情婦在一起。
很多人看這本書是被書名所吸引,但讀了幾段能堅持看下來的人不多。我初次看這本書的原因是被書后簡介的第一段所吸引: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于它,把我們壓到地上。但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這段文字像一把大斧一下子砍到我的內心深處,我開始陷入思考:回到現(xiàn)實,我們生活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更多的人會面對或多或少的生活或工作壓力,我們抱怨,甚至痛恨,還有更極端的人因為這些原因做出傷害自己或者他人的事情。但反過來想想,如果把這些生活的考驗全部抽離,只剩下一塵不變,乏味,空洞的生活,你能承受這生命之輕嗎?那么,到底選擇什么?是重還是輕?過于輕,是浪費生命,太重,卻是難熬的生活,沒有擔憂,無憂無慮的活著,可以是理想,但是要真每天都那樣無憂無慮的,那跟虛度空虛有什么區(qū)別了?于是,選擇需要的、必要的責任,可以讓生命綻放出價值來。輕過不好,重過也不好,看自己想要什么樣的人生了。
總之,這是一本值得用時間慢慢品味的書,如果你能坐地下來閱讀,一定會有所體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