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的語文復習全套知識點分析
高三有其特殊性,學生要時刻抱有“因人而異”的觀念,密切結合自身情況學習。然而不可避免,老師布置學習任務往往得顧及整體,這使一些基礎較好的同學不得不做“無用功”。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高三的語文復習全套知識點分析,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三的語文復習全套知識點分析1
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橫”)
景翳翳以將入(景,通“影”,日光)
詞類活用:
瓶無儲粟,生生所資(生生:前“生”,維持;后“生”,動詞用作名詞,生活)
眄庭柯以怡顏(怡:愉快,使愉快)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詞用作名詞,傲然自得的情懷)
審容膝之易安(容膝:動詞用作名詞,僅能容納雙膝的小屋)
園日涉以成趣(日:名詞作狀語,每日)
樂琴書以消憂(琴,書:名詞用作動詞,彈琴,讀書)
或棹孤舟(棹:槳,這里用作動詞,用槳劃)
一詞多義:
心--因事順心(心愿)既自以心為形役(內心)
夫--問征夫以前路(名詞)樂夫天命復奚疑(助詞)
故--故便求之(所以)親故多勸余為長吏(故交,朋友)
之--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到,動詞)
求之靡途(代“為長吏”,代詞)
四方之事(助詞“的”)
奚--奚惆悵而獨悲(為什么)
樂夫天命復奚疑(什么)
而--門雖設而常關(表轉折)
覺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時矯首而遐觀(表修飾)
鳥倦飛而知還(邊承接)
古今異義:
(1)于時風波未靜風波
古義:指戰(zhàn)亂。今義:風浪,常用來比喻糾紛或亂子。
(2)嘗從人事人事
古義:指做官。今義:常用義,人的離合,境遇,存亡等情況,或關于工作人員的錄用,培養(yǎng),調配,獎罰等工作。
(3)尋程氏妹喪于武昌尋
古義:不久。今義:常用義為“尋找”“追尋”等。
(4)悅親戚之情話親戚
古義:內外親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義: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或血統(tǒng)關系的家庭的成員。
(5)幼稚盈室幼稚
古義:小孩。今義: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悵然慷慨慷慨
古義:感慨。今義:指大方的行為。
(7)恨晨光之熹微恨
古義:遺憾。今義:指一種情感,多為“仇恨”之意。
(8)將有事于西疇有事
古義:指耕種之事。今義:指發(fā)生某事。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斷)
2倒裝句
(1)復駕言兮焉求(疑問句賓語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2)胡為乎遑遑欲何之(疑問句賓語前置?!昂沃奔础爸巍?,到哪里去)
(3)尋程氏妹喪于武昌(介賓結構后置)
(4)將有事于西疇(介賓結構后置)
(5)農人告余以春及(狀語后置,“以春及告余”)
(6)樂夫天命復奚疑(賓語前置,“疑奚”)
3省略句
(1)情在駿奔(省略主語“余”)
(2)寓形宇內復幾時(“形”與“宇”之間省略介詞“于”)
(3)稚子候門(省略“于”,正常語序應為:稚子于門候)
4被動句
(1)遂見用于小邑(見,被)(2)以心為形役(為,被)
《歸去來兮辭》中有好多包含“以”的句子,這些句子中的“以”有時作介詞,有時作連詞。辨清楚這些“以”到底是介詞還是連詞,對以后的學習和做題也是大有裨益的。以下是文中部分包含有“以”的句子及“以”在句中的詞性和含義(作用)。
1、既自以心為形役(介詞,把)
2、舟遙遙以輕飏(連詞,表修飾)
3、問征夫以前路(介詞,往)
4、引壺觴以自酌(介詞,表承接)
5、云無心以出岫(連詞,表修飾)
6、農人告余以春及(介詞,把)
7、請息交以絕游(連詞,表并列)
8、樂琴書以消憂(連詞,表目的)
9、木欣欣以向榮(連詞,表修飾)
幾點規(guī)律:
1、“以”作介詞時,后邊往往跟著一個名詞或名詞性短語,而且它常常與后邊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組成介賓短語,這個介賓短語又常常作后置的狀語。
2、“以”作連詞時,表關聯(lián)作用,也就是說,它有連接前后項的作用,而前后項或者是動詞,或者是形容詞,很少是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即便是,也不是與后邊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組成介賓短語的。更為重要的是,“以”作連詞時,作用相當于“而”。也就是說,用作連詞的“以”可以用“而”替換。
3、判定“以”在句中是介詞還是連詞,就要從這兩方面入手:一看“以”后邊是不是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它是不是與后邊的名詞或詞性短語組成了介賓短語,而且是不是作狀語的(在文言中“以”常與后邊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組成介賓短語作后置狀語)。二看“以”能不能用“而”替換。如果能,它就是連詞;如果不能,那它就是介詞。上例中的“既自以心為形役”“問征夫以前路”“農人告余以春及”中的“以”都與后邊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組成了介賓短語,又都是作狀語的(其中后兩句是狀語后置的特殊句式),而且又都不能用“而”替換,因而判定它們都是介詞。至于其它各句,“以”的前后連接的都是形容詞或動詞,又都能用“而”替換,所以是連詞無疑。
高三的語文復習全套知識點分析2
常式問:這首詩歌采用了何種寫作手法?
變式問:這首詩歌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技巧)?或:詩人是怎樣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的?
寫作手法(技巧)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類:
第一種:描寫景物的方法:
⒈從直接與間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側面描寫,虛寫(想象聯(lián)想)與實寫;
⒉運用修辭手法:比喻對比夸張比擬)(高考???借代雙關反問設問、反問、互文;
3.運用表現(xiàn)手法來寫:襯托對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鋪陳,白描。
4.從景物的動靜角度來寫:動景靜景結合,或以動寫靜,以靜寫動;(高考???
5.從觀察的層次來寫:遠看與近觀結合,仰視平視與俯視結合;空間的上下結合,高低結合。
⒍從調動感覺的角度來寫:視覺(形和色),聽覺(聲),嗅覺(氣味),味覺,觸覺;或通感。
第二種:描寫人物的方法
⒈從直接與間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側面描寫,虛寫(想象聯(lián)想)與實寫;
2.運用具體描寫手段: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tài)描寫、外貌描寫、心理描寫、細節(jié)描寫
⒊運用修辭手法來寫人:比喻對比夸張比擬借代雙關反問設問、反問、反語;
⒋運用表現(xiàn)手法來寫:襯托對比渲染烘托象征、鋪陳,白描。
第三種: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運用抒情與議論的表達方式來抒發(fā)情感
2、間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諷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
第四種:結構(構篇)方式
對比,前后照應,問與答,卒章顯志,總分,虛實結合,(高考常考)過渡,詳略,人稱,設置懸念,欲揚先抑
高三的語文復習全套知識點分析3
1、“以字行”,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義的名字。古代男子20歲女子15歲,舉辦成年禮,弱冠和及笄,不然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稱其表德之字。后稱字為表字,“以字行”是指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2、 《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現(xiàn)實主義的源頭。共收錄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詩歌305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帮L”有十五國風,大都是民間歌謠;“雅”分大雅、小雅,是宮廷樂歌;“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另有“賦比興”三種手法。賦:直抒胸臆,比:比喻,興:氣氛渲染,先言他物,再引出所要歌詠之物。例如:孔雀東南飛這篇文章,本來是想講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悲劇,但是先講孔雀東南飛,為了引出下文。
3、四書五經,是儒家學派經典著作。四書指《大學》--曾子、《中庸》--子思、《論語》和《孟子》;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
4、“大理寺卿”-大理寺,官署名。相當于現(xiàn)代的法庭,掌刑獄案件審理,長官名為大理寺卿,正三品,位于九卿之列,其副官為“大理寺少卿”,從四品。光祿寺:卿掌祭祀、朝會、宴鄉(xiāng)酒醴膳羞之事
5、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貴人家的子弟。五陵,漢代五個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長安附近,富豪人家多聚居在這一帶,因此后世詩文常以五陵為富豪人家聚居長安之地。唐·白居易《琵琶行》:“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
6、六藝:多指禮(禮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書(識字)、數(shù)(計算)等六種科目。但在《師說》中的“六藝”指的是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樂》《春秋》。
《詩經》的“六藝”指“風、雅、頌、賦、比、興”,賦比興是《詩經》的三種主要表現(xiàn)手法。賦:平鋪直敘,鋪陳、排比。相當于如今的排比。比:類比,比喻。興:托物起興,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聯(lián)想,引出詩人所要表達的事物、思想、感情。相當于如今的象征。
7、《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的順序,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yōu)秀的散文著作。
8、《楚辭》收錄了戰(zhàn)國時期楚國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漢劉向匯編。這些作品運用楚地的詩歌形式、方言聲韻,描寫楚地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辭》。后世稱這種詩體為“楚辭體”或“騷體”。
9、博士: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后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如《送東陽馬生序》中“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
10、童生試,簡稱童試,亦稱小考、小試??煞譃榭h試、府試、院試(院試得到第一名的稱為案首),是讀書士子的進身之始。應考者稱童生,亦作儒童、文童。合格后取得“秀才”資格,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備注】進身:指被錄用或提升。
鄉(xiāng)試,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之一。唐宋時稱“鄉(xiāng)貢”、“解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的一次考試,由秀才參加,考取的叫舉人。鄉(xiāng)試一般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wéi)”。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己蟀l(fā)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
11、會試,又稱“春闈”或“春試”或“禮闈”,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中央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在鄉(xiāng)試次年三月舉行,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皆可應考,會試發(fā)的榜稱為“杏榜”,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由禮部主持,在京師貢院舉行考試。會試的主考官稱“總裁”。
12、殿試:是科舉制級別的考試,又稱“御試”、“廷試”、“廷對”。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明清開始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前三名分別為狀元(鼎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tǒng)稱進士。
13、《離騷》:《楚辭》的代表作,為戰(zhàn)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所作,共373句,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離騷”的含義,有的說是“離愁”,有的說是“遭憂”,還有的說是楚地的古樂曲名?!峨x騷》開創(chuàng)了我國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的先河。備注:《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敘事詩。我國古代最長的愛情抒情詩是:白居易的《長恨歌》
14、 二十四史:從《史記》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被稱為“正史”,清代乾隆年間編定。全書總計三千二百二十九卷,記載了從黃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學研究的重要資料,也常以之代稱中國歷史。其中《史記》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斷代史。
《史記》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無韻—沒有《離騷》擁有的韻律,因為《史記》是散文,不需要押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