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典故大全
典故的來源大致有三個。第一,來源于民間故事、傳說、民間習俗、神話、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個地名等。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歷史典故大全,接下來隨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典故(一)
振臂一呼
西漢時,漢朝蘇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第二年秋天,漢將李陵帶領(lǐng)五千步兵北上。他的軍隊走了很長時間,在一處開闊的地方,與匈奴單于率領(lǐng)的三萬騎兵相遇。盡管敵強我弱,但李陵及其部下毫不畏懼,奮勇殺敵。匈奴單于見漢軍非常驍勇,于是向北撤退。李陵率眾追趕,殲敵兩千多人。
單于十分生氣,又調(diào)來八萬騎兵,與李陵的部隊作戰(zhàn)。單于發(fā)現(xiàn)漢軍沒有后援部隊,就打算把他們?nèi)肯麥纭@盍暌妱莶幻?,只得撤退。單于率領(lǐng)部隊追擊。李陵率領(lǐng)部將英勇反抗,殺死了很多敵軍士兵。單于覺得李陵太英勇了,恐怕自己吃敗仗,就想收兵。
可是在這個時候,漢軍中的一個小頭目投降匈奴,泄露了軍事秘密,說漢兵只剩下三千多人,而且受傷、得病的人非常多。單于覺得漢軍可以很快消滅,打消了原來的主意,下令對漢軍進行全線進攻。漢軍吃了敗仗,尸體堆滿了原野,血流成河。剩余的漢軍已不足百人,且以傷者、病者居多。
李陵不肯服輸,揮動著手臂,高聲呼喊道:“快殺敵啊!”在李陵的號召下,眾士兵無論有傷無傷,全都舉起手中的兵器,向匈奴沖殺過去。匈奴兵見漢軍這樣英勇,驚得心驚膽戰(zhàn),紛紛向后退去。
后來,這支漢軍部隊還是被匈奴消滅,李陵萬般無奈,只得投降匈奴。
歷史典故(二)
唾面自干
婁師德是唐代的一位名臣。他性情溫和,為人厚道,為官四十年,從不與人結(jié)怨。武則天欣賞他的才能,委以重任。
一次,他的弟弟被提拔到代州去做刺史。臨行前,婁師德對弟弟說:“我和你都蒙受皇上的恩寵,待遇十分優(yōu)厚。這是很容易招惹別人妒忌的,一定有人想找我們的過錯。如果遇到這樣的人,你將怎樣應(yīng)對呢?”
他的弟弟想了想,說:“假如有人把口水吐到我臉上,我絕不和他計較,擦干凈就是了。”
沒想到婁師德卻說:“人家既然把口水吐到你臉上,表示心中在怨恨你,擦干凈一定會增加他的怒意。所以,你應(yīng)該讓口水自己干掉,含笑承受,這樣他的怒氣才會消失?!?/p>
弟弟大為折服,忙說:“謹受教?!?/p>
歷史典故(三)
山公啟事晉代山濤任吏部尚書,擅于擢拔人才,每有官缺,均先親自選題數(shù)人,寫成奏章,密啟皇帝選錄,然后公奏,故舉無失才,時稱為“山公啟事”。見《晉書.卷四十三.山濤傳》。后用以稱揚薦賢舉能,知人明鑒。唐.張九齡.《奉和吏部崔尚書雨后大明朝堂望南山詩》:“山公啟事罷,吉甫頌聲傳?!碧?李商隱.《贈宇文中丞詩》:“人間只有嵇延祖,最望山公啟事來?!焙笏煊谩吧焦珕⑹隆⒚t啟事、山公啟、山濤啟、山公鑒、山濤鑒、山公識”等稱揚薦賢舉能,知人明鑒。
龍陽泣魚《戰(zhàn)國策.魏策四》:“魏王與龍陽君共船而釣,龍陽君得十馀魚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對曰:‘臣無敢不安也?!踉唬骸粍t何為出涕?’曰:‘臣為王之所得魚也。’王曰:‘何謂也?’對曰:‘臣之始得魚也,臣甚喜,後得又益大,今臣直欲棄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兇惡,而得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四海之內(nèi),美人亦甚多矣,聞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趨王。臣亦猶曩臣之前所得之魚也,臣亦將棄矣,臣安能無涕出乎?’”后遂以“龍陽泣魚”為失寵之典。
歷史典故(四)
1、楚王問鼎
《左傳》記載,春秋時楚莊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不得不派王孫滿前去犒勞楚軍,而楚莊王竟驕橫地向王孫滿詢問周朝傳國之寶九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回答說“在德不在鼎”。鼎是古代國家的權(quán)利的象征,楚莊公問鼎之輕重,有取代周室之意,“問鼎中原”源于此。
2、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
春秋五霸指春秋時期五次諸侯會盟的盟主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公,一說指齊桓公,晉襄公,楚莊公,武王闔閭,越王勾踐。戰(zhàn)國七雄指戰(zhàn)國時期的七個最強的諸侯國齊、楚、燕、韓、趙、魏、秦。
歷史典故(五)
1、逐鹿中原
楚漢戰(zhàn)爭時期,漢王劉邦封部將韓信為齊王,對他非常寵信。韓信的謀士蒯通看到韓信的力量已經(jīng)很大,就勸韓信背叛劉邦,帶領(lǐng)軍隊與劉邦、項羽共爭天下,那時天下三分之勢可以實現(xiàn)。可是,韓信覺得劉邦對他不錯,不忍心背叛漢王。
劉邦打敗項羽后,當上了皇帝。可是,他開始猜忌韓信了。有一次,劉邦帶兵出征后,呂后假傳圣旨,將韓信抓起來,說韓信想篡奪帝位,準備將他殺死。韓信見到劉邦、呂后這樣無情無義,后悔地說道:“我當初不聽蒯通之言,所以才有今天這個下場!”
劉邦打了勝仗回來后,聽別人講述韓信的遺言,就將蒯通抓來,要治他的罪。蒯通大喊冤枉,說自己無罪。
劉邦問他:“你當初唆使韓信反叛我,我今天準備殺了你,這不是很合理嗎?你還有什么話可說?”
蒯通一點兒也不害怕,從容不迫地說:“狗都知道對自己的主人要忠誠,我那時是韓信手下的謀士,當然要忠于韓信,為他考慮。再者說,那時候秦朝失去了政權(quán),全天下的人都在追逐它,誰有本事就能得到它。你的對手因為力量不夠才會失敗,你要愿意殺就殺吧!反正你是勝利者?!?/p>
劉邦聽完蒯通的話后,覺得這個人就是膽子大,對自己并不構(gòu)成威脅,就把他放了。
2、畫地為牢
打柴的武吉是一個孝子。一天他到西岐城來賣柴。在南門,正趕上文王車駕路過。由于市井道窄,將柴擔換肩時不知塌了一頭,翻轉(zhuǎn)扁擔時把守門的軍士王相耳門上打了一下,當即就打死了,被拿住來見文王。文王說:“武吉既打死王相,理當?shù)置?。?/p>
命在南門地上畫個圈做牢房,豎了根木頭做獄吏,將武吉關(guān)了起來。三天后,大夫散宜生路過南門,見武吉悲聲痛哭,問他:“殺人償命,理所當然。你為什么要哭呢?”武吉說:“小人母親七十歲了,她只有我一個孩子,小人也沒有妻子,母老孤身,怕要被餓死了!”
散宜生入城進殿來見文王,說:“不如先放武吉回家,等他辦完贍養(yǎng)母親的后事,再來抵償王相之命。不知如何?”文王準了,就讓武吉回家去了。 “畫地為牢”比喻只許在指定的范圍內(nèi)活動。
中國歷史典故大全相關(guān)文章:
★ 中國著名歷史故事
★ 唐朝著名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