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學習方法>高中學習方法>高一學習方法>高一語文>

高一語文必修一必備基礎(chǔ)知識(2)

時間: 文娟843 分享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詞類活用類型并解釋其含義

  1、燭之武退秦師(退,使動用法,使……撤兵。)

  2、晉軍函陵,秦軍汜南(軍,名詞作動詞,駐軍。)

  3、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亡,使動用法,使……滅亡。)

  4、越國以鄙遠(鄙,名詞意動,把……當作邊邑;遠,形容詞作名詞,遠地。)

  5、鄰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詞作動詞,變雄厚、變薄弱。)

  6、既東封鄭(東,名詞作狀語,向東;封,名詞意動用法,以……為疆界。)

  7、若不闕秦(闕,動詞使動用法,使……削弱。)

  8、闕秦以利晉(利,名詞使動用法,使……獲利。)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詞用作動詞,損害。)

  10、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詞作名詞,缺少的東西。)

  11、樊於期乃前曰 前:名詞活用為動詞,上前。

  12、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函:名詞作狀語,用匣子。

  13、頃之未發(fā),太子遲之 遲:形容詞用作意動詞,以……為遲,即認為遲。

  14、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詞活用為動詞,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15、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祖:名詞活用為動詞。出行前舉行祭路神的儀式。

  16、使使以聞大王 使1:動詞,派遣,使2:名詞,使者。

  17、乃朝服,設(shè)九賓 朝服:名詞活用為動詞,穿上上朝的禮服。

  18、群臣怪之 怪:意動用法,以……為怪。

  19、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 前:名詞活用為動詞,走上前。

  20、愿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 使:名詞,使命。

  21、沛公軍霸上。 (名詞用如動詞,駐軍,動詞)

  22、沛公欲王關(guān)中。 (名詞用如動詞,為王、稱王,動詞)

  23、吾得兄事之。 (名詞用如動詞,做事、侍奉,動詞)

  24、籍吏民。 (名詞用如動詞,登記,動詞)

  25、范增數(shù)目項王。 (名詞用如動詞,使眼色,動詞)

  26、刑人如恐不勝。 (名詞用如動詞,施加肉刑,動詞)

  27、道芷陽。 (名詞用如動詞,取道,動詞)

  28、素善留侯張良。 (形容詞用如動詞,友善、交好,動詞)

  29、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以之為王,稱王,意動)

  30、項伯殺人,臣活之。 (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動)

  31、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 (使……跟從,意即帶領(lǐng),使動)

  32、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nèi)。 (使之止,制止,使動)

  33、樊噲側(cè)其盾以撞 (使……斜側(cè)著,使動)

  34、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名詞作狀語,用對侍兄長的禮節(jié))

  35、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名詞作狀語,像鳥用翅膀)

  36、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名詞作狀語,在夜里)

  37、頭發(fā)上指。 (名詞作狀語,向上)

  38、道芷陽間行、間至軍中。 (名詞作動詞,取道;名詞作狀語,抄小路)

  四、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特點并翻譯。

  1、是寡人之過也(“……也”表示判斷)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斷)

  3、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4、(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 (省略主語“燭之武”)

  5、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省略介詞“以”的賓語“之”)

  6、夫晉,何厭之有?(“有”的賓語“何厭”前置,“之”作為標志。翻譯時要調(diào)整為“有何厭”)

  7、以其無禮于晉(介賓短語“于晉”作狀語,后置,翻譯時要調(diào)整為“于晉無禮”)

  8、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者……也”表判斷。譯文: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強迫你簽訂條約來回報太子。)

  9、父母宗族,皆為戮沒。(“為”表被動。譯文:將軍的父母以及宗族,全被殺死或收入官府做奴婢。)

  10、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見”表被動。譯文:而且燕國被欺侮的恥辱也除掉了。)

  11、燕王拜送于庭(“于”表示狀語后置。譯文:燕王親自在朝堂上行了禮送出來。)

  12、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定語后置。用“者”字煞尾,構(gòu)成“中心詞+定語+者”的格式。“者”,相當于結(jié)構(gòu)助詞“的”。譯文:太子及知道這件事的門客。)

  13、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語后置。譯文: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們,不能攜帶任何兵器。)

  14、嘉為先言于秦王曰(介詞“為”后省去了代詞賓語“之”。譯文:蒙嘉就替荊軻先對秦王說。)

  15、使畢使于前(第一個“使”后省去了賓語“之”。譯文:讓他在大王面前完成自己的使命。)

  16、客何為者?(何為─ 為何。譯文:來人是干什么的?)

  17、大王來何操?(何操─ 操何。譯文:大王來時帶了什么(禮品)?)

  18、沛公安在?(安在─在安。譯文:沛公在哪里?)

  19、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譯文:不是這樣,我(項羽)怎么會到這地步呢?)

  20、具告以事(告以事——以事告。譯文:把事情全部告訴了他。)

  21、貪于財貨(于財貨貪。譯文:貪圖財貨。)

  22、此天子氣也。(判斷句。譯文:這是天子的云氣。)

  23、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判斷句。譯文:楚軍的左尹項伯是項羽的叔父。)

  24、亞父者,范增也。(判斷句。譯文:亞父就是范增。)

  25、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判斷句。譯文:奪走項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26、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判斷句。譯文:是沛公的參乘(警衛(wèi)官)樊噲。)

  27、欲呼張良與(省略“之”)俱去。(譯文:想叫張良和他一起離開)

  28、毋從(省略“之”)俱死也。(譯文:不要跟著他們一塊送死.)

  29、奉厄酒為(省略“之”)壽。(譯文:奉上一杯酒,祝(項伯)健康。)

  30、旦日(省略主語“沛公”)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譯文:明天你不能不早些來親自向項王謝罪。)

  31、將軍戰(zhàn)(省略“于”)河北,臣戰(zhàn)(省略“于”)河南。(譯文: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zhàn)。我在黃河以南作戰(zhàn)。)

  32、加彘肩(省略“于其”)上。(譯文:把豬腿放(在盾牌)上。)

  33、珍寶盡有之(被占有)(譯文:珍寶全部被(他)占有了)

  34、若屬皆且為所虜。(被動)(譯文:你們這些人都將被他所俘虜)

  35、吾屬今為之虜。(被動)(譯文:我們這些人馬上就會被他俘虜了)

  五、比較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現(xiàn)代漢語有什么不同。

  1.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

  1.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2.持千金之資幣物

  2.幣:(古義)禮品;(今義)貨幣。

  3.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3.窮困:(古義)走投無路;(今義)貧窮。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

  4.偏袒:(古義)袒露一只臂膀;(今義)袒護雙方中的某一方。

  5.諸郎中執(zhí)兵

  5.郎中:(古義)宮廷的侍衛(wèi);(今義)稱中醫(yī)醫(yī)生。

  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6.提:(古義)投擊;(今義)拿著。

  7.斷其左股

  7.股:(古義)大腿;(今義)量詞(用于成條的東西)。

  六、把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注意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

  1.沛公軍霸上

  1.軍:軍隊。名詞作動詞,活用為“駐軍”。

  2.范增數(shù)目項王

  2.目:眼睛。名詞作動詞,活用為“以目示意”。

  3.沛公已去,間至軍中

  3.間:空隙。名詞作狀語,活用為“抄小道”。

  4.常以身翼蔽沛公

  4.翼:鳥的翅膀。名詞作狀語,活用為“像鳥翅”。

  5.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

  5.急:危急。形容詞作名詞,活用為“危急的事”。

  6.此亡秦之續(xù)耳

  6.續(xù):持續(xù)。動詞作名詞,活用為“后繼者”。

  7.項伯殺人,臣活之

  7.活:活的。使動用法,活用為“使……活命”。

  8.先破秦入關(guān)者王之

  8.王:君王。使動用法,活用為“讓……稱王”。

  附:名著導讀

  孔子和《論語》

  1.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他首開私人講學之風,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學生。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鬃痈莻ゴ蟮乃枷爰?。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學理論,創(chuàng)立了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學體系,從而在很大程度上確立了在中國哲學的總體面貌,影響了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主張仁義,主張以德服人,反對殘暴統(tǒng)治,反對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開明態(tài)度。孔子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影響極大,被尊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

  2.《論語》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guān)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jù)。其體式歸納起來有: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huán)境(包括說話的對象),內(nèi)容大多是關(guān)于學習、道德修養(yǎng)、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它寫出了提問者的原話,但沒有寫談話的背景;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jié),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

  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

  狄更斯和《大衛(wèi)·科波菲爾》

  查爾斯·狄更斯(1812~1870),英國小說家,出生于海軍小職員家庭,10歲時全家被迫遷入負債者監(jiān)獄,11歲就承擔起繁重的家務(wù)勞動。曾在皮鞋作坊當學徒,16歲時在律師事務(wù)所當繕寫員,后擔任報社采訪記者。他只上過幾年學,全靠刻苦自學和艱辛勞動成為知名作家。

  他生活在英國由半封建社會向工業(yè)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其作品廣泛而深刻地描寫這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鮮明而生動地刻畫了各階層的代表人物形象,并從人道主義出發(fā)對各種丑惡的社會現(xiàn)象及其代表人物進行揭露批判,對勞動人民的苦難及其反抗斗爭給以同情和支持。

  狄更斯一生共創(chuàng)作了14部長篇小說,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描寫勞資矛盾的長篇代表作《艱難時代》(1854)和描寫1789年法國革命的另一篇代表作《雙城記》(1859)。其他作品有《奧列佛·特維斯特》(又譯《霧都孤兒》1838)、《老古玩店》(1841),《董貝父子》(1848),《大衛(wèi)·科波菲爾》(1850)和《遠大前程》(1861),等等。狄更斯是19世紀英國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藝術(shù)上以妙趣橫生的幽默、細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現(xiàn)實主義描寫與浪漫主義氣氛的有機結(jié)合著稱。馬克思把他和薩克雷等稱譽為英國的“一批杰出的小說家”

  《大衛(wèi)·科波菲爾》是19世紀英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狄更斯的一部重要作品,在這部帶有自傳性質(zhì)的小說里,狄更斯借“大衛(wèi)自身的歷史和經(jīng)驗”,從某些方面回顧和總結(jié)了自己的生活道路,表現(xiàn)出他的人生態(tài)度、道德理想。《大衛(wèi)·科波菲爾》寫一個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在資本主義社會尋求出路的故事。孤兒大衛(wèi)·科波菲爾經(jīng)受了許多磨難,飽嘗人生辛酸,在一些善良的人們多方救助下,經(jīng)過不屈不撓的奮斗,終于獲得了事業(yè)上的成就和家庭的幸福。
看過" 高一語文必修一必備基礎(chǔ)知識 "的還看了:

1.高一語文必修1基礎(chǔ)知識總結(jié)

2.高一語文必修1基礎(chǔ)知識總結(jié)(人教版)

3.高一語文必修一詞語知識歸納

132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