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政治復習知識
復習是強化和鞏固記憶痕跡。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收集整理的2016考研政治復習知識以供大家學習。
2016考研政治復習知識(一)
1、八七會議
時間:1927年8月7日
內容:批判了大革命后期以陳獨秀為代表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毛澤東提出槍桿子里出政權的思想。
意義:是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zhàn)爭興起的歷史轉折點。
2、遵義會議
內容:解決了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意義:是黨史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幼年黨向成熟黨轉變的標志。是共產黨人獨立自主的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革命問題的開端。
3、七屆二中全會
時間:1949年3月
內容:
(1)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移到城市,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革命轉變
(2)提出黨的建設問題
兩個務必:在革命勝利后,務必繼續(xù)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xù)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4、十一屆三中全會
時間:1978年12月
內容:糾正了“左”傾錯誤,恢復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路線,和民主集中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否定了“兩個凡是”錯誤方針和階級斗爭為綱的思想。
意義:把黨的重心由階級斗爭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提出改革、開放的重要思想。
2016考研政治復習知識(二)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和發(fā)展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
1938年,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作的題為《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中,最先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成果及其關系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是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雖然形成于不同的歷史時期,面對著不同的歷史任務,具有不同的具體內容,但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都堅持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
(二)毛澤東思想
1.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
1945年黨的七大,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2.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和活的靈魂
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有三個基本方面,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實事求是。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發(fā)展。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
(1)提出:2014年12月,在江蘇調研時強調,要“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從而第一次提出了“四個全面”的要求。
(2)必要性:首先,適應了我國發(fā)展的現實需要;其次,順應了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再次,是為解決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
(3)關系:
“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是一個整體。其中,戰(zhàn)略目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zhàn)略舉措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
“四個全面”是相輔相成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動力源泉,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一招”;全面依法治國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如“鳥之兩翼”或“車之雙輪”,推動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全面從嚴治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證。
(4)意義:“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續(xù)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的行動綱領。
(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
1.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形成和發(fā)展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在1929年6月寫的一封信中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線”這一概念。1930年5月,他在《反對本本主義》中指出,本本主義“是完全錯誤的,完全不是共產黨人從斗爭中創(chuàng)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線”,從而初步界定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路線的基本含義。
1937年,毛澤東在《實踐論》、《矛盾論》等著作中,對黨的思想路線作了系統(tǒng)的哲學論證。
1941年5月,他在《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中,對實事求是的科學含義作了馬克思主義的界定。
經過延安整風和黨的七大,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全黨得到了確立。
1978年12月,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特別強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重要惠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偉大覺醒。
鄧小平在1980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第三次會議上的講話中對黨的思想路線的內容作了概括:“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系實際,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就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
2.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科學內涵
《中國共產黨章程》一直明確規(guī)定:“黨的思想路線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fā)展真理。”
第一,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是黨的思想路線的前提和基礎。
第二,理論聯系實際。理論聯系實際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根本途徑和方法。
第三,實事求是。實事求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和實質,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的精髓。
2016考研政治復習知識(三)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
1939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提出,認清國情,是認清和解決革命問題的基本依據。近代中國,已經淪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社會,這是最基本的國情。
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決定了社會主要矛盾。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和主要矛盾,決定了近代中國革命的根本任務。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
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
1939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科學概念和總路線的內容。1948年,他在《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完整地表述了總路線的內容,即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
(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
分清敵友,這是革命的首要任務。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和主要矛盾,決定了中國革命的主要敵人,就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其中,帝國主義是中國革命的首要對象。
(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
中國無產階級是中國革命最基本的動力。中國無產階級是新的社會生產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國最進步的階級,是中國革命的領導階級。
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其中的貧農是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質上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革命,中國革命戰(zhàn)爭實質上就是黨領導下的農民戰(zhàn)爭。
城市小資產階級,包括廣大的知識分子、小商人、手工業(yè)者和自由職業(yè)者,是無產階級的可靠同盟者。
民族資產階級是一個帶有兩面性(革命性、妥協性)的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根源于其軟弱性。
(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
無產階級的領導權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核心問題。區(qū)別新舊兩種不同范疇的民主主義革命,根本的標志是革命的領導權。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
(4)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前途
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和中國革命的歷史任務,決定了中國革命的性質不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而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舊民主主義革命相比有其新的內容和特點,集中表現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處于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時代,是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領導力量是中國無產階級及其先鋒隊——中國共產黨;革命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革命的前途是社會主義而不是資本主義。
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性質不同。新民主主義革命仍然屬于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革命范疇,它要建立的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而不是無產階級專政。社會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性質的革命,它所要實現的目標是消滅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和改造小生產的私有制。
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又是互相聯系、緊密銜接的。毛澤東把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比喻為文章的上篇和下篇。“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只有認清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區(qū)別,同時又認清兩者的聯系,才能正確地領導中國革命。
在黨的歷史上,“左”傾教條主義的“一次革命論”的錯誤在于,只看到了民主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的聯系,而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區(qū)別,主張在反帝反封建的同時,也反對民族資產階級。而右的“二次革命論”的錯誤在于,只看到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區(qū)別,而沒有看到兩個革命階段的聯系,放棄黨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
2.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綱領
(1)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
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是: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tǒng)治,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
國體——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
政體——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
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是: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官僚資產階級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yè)。
沒收官僚資本,包含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雙重性質。
(3)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綱領
新民主主義文化,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在新民主主義文化中居于指導地位的是共產主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