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排的精神是什么_什么是中國“女排精神”
弘揚女排精神有利于我們改善社會風氣,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人們的思想道德意識。以下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給大家給的關于中國女排的精神是什么,什么是中國“女排精神”,一起來看看什么是中國女排精神吧!
中國女排的精神:
女排精神是中國女排的歷史傳承,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奪得五連冠之后的經(jīng)驗總結。女排精神的基本內涵可概括為:無私奉獻精神;團結協(xié)作精神;艱苦創(chuàng)業(yè)精神;自強不息精神。女排精神很好地詮釋了“為國爭光、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遵紀遵法、團結友好、堅強拼搏”的中華體育精神。
中國“女排精神”基本簡介:
女排精神曾被運動員們視為刻苦奮斗的標桿和座右銘,鼓舞著他們的士氣和熱情。更關鍵的是,它因契合時代需要,不僅成為體育領域的品牌意志,更被強烈地升華為民族面貌的代名詞,演化成指代社會文化的一種符號。它一直與女排的得失、沉浮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并成為評價中國女排的最難以割舍的標準。
女排精神之所以備受推崇,最重要的是那種足以流芳百世的不畏強敵、奮力拼搏的精神,遠遠比“五連冠”本身更加能鼓舞國人。
中國“女排精神”的誕生:
排球世界杯賽、世界排球錦標賽和奧運會中的排球賽是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三個大型排球比賽。1979年底,在中國恢復國際奧委會席位僅一個月之后,中國女排就奪得了亞錦賽冠軍,成為“三大球”中第一個沖出亞洲的項目。
1981年,中國女排以亞洲冠軍的身份參加了在日本舉行的第三屆世界杯排球賽。經(jīng)過了7輪28場激烈的爭奪,11月16日,中國隊以7戰(zhàn)全勝的成績首次奪得世界杯賽冠軍。袁偉民獲“最佳教練獎”,孫晉芳獲“最佳運動員獎”、“最佳二傳手獎”、“優(yōu)秀運動員獎”,郎平獲“優(yōu)秀運動員獎”。隨后,在1982年的秘魯世錦賽上中國女排再度奪冠。緊接著,在1984年的第23屆奧運會上,中國女排實現(xiàn)了三連冠的夢想。中國女排并未就此止步,在1985年的第四屆世界杯和1986年的第十屆世界女排錦標賽上,中國女排連續(xù)二次奪冠。于是,從1981年到1986年,中國女排創(chuàng)下的世界排球史上第一個“五連冠”,開創(chuàng)了我國大球翻身的新篇章。
1981年11月,中國女排首次奪得世界冠軍后,當時的《人民日報》就曾報道,截至1981年12月4日,中國女排收到賀信、賀電和各種紀念品達3萬多件。北京商標一廠、無錫鐘表廠等生產(chǎn)單位的職工在信中表示,要“學習女排精神,保證完成和超額完成生產(chǎn)任務。”受“女排精神”鼓舞的北大學子則喊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時代最強音。
女排奪得三連冠后,各種媒體更是加大了對女排精神的宣傳力度。諸如有媒體報道,“某工廠女工看了女排的事跡之后,每天早來晚走,精心操作,班產(chǎn)量天天超額完成計劃”;“某煤礦工人看完女排比賽之后,自覺加義務班,日日超產(chǎn)”等?!度嗣袢請蟆愤€開辟了“學女排,見行動”的專欄。
更多的中國人則通過女排精神,真實地體會到一種從未有過的自豪感。“學習女排、振興中華”成為口號,在全社會掀起了一股學習中國女排的熱潮。女排精神簡而言之,就是拚搏精神。這種精神在當時的中國,被大力提倡,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社會學家、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春光則指出,“改革開放早期階段,國人猛地意識到與世界的差距,而變得有些失落和彷徨。因此在這一背景下,‘女排精神’廣為傳頌,其實就是在向國人和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民族崛起的信心和能力。”
1986年中國女排實現(xiàn)歷史性的五年冠后,女排精神開始被人們口口相傳,直到今天。
實際上,女排精神從一開始就超出體育競技范圍,而對各行各業(yè)的勞動者起到了激勵、感召和促進作用。改革開放早期階段,國人猛地意識到與世界的差距,而變得有些失落和彷徨。在此背景下,國務院以及國家體委、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lián)、全國學聯(lián)、全國婦聯(lián)號召全國人民學習“女排精神”,為民族騰飛和社會主義建設而努力奮斗。“女排精神”的廣為傳頌,其實就是在向國人和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民族崛起的信心和能力。
看著女排姑娘們一次一次的飛身魚躍救球,一次一次帶傷參加比賽,這種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一直延續(xù)影響到各個行業(yè)。
中國“女排精神”的時代價值:
女排精神曾是時代的主旋律,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影響了幾代人積極投身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yè)當中。女排精神不僅成為了中國體育的一面旗幟,更成為整個民族銳意進取,昂首前進的精神動力。在21世紀的今天,女排精神仍具有巨大的現(xiàn)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弘揚女排精神有利于我們改善社會風氣,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人們的思想道德意識。在改革開放的條件下,人們在享受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給人民帶來好處的同時,也感覺到經(jīng)濟活動中存在著投機取巧的心理和極端個人主義、損人利己的不道德行為。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最終價值取向是人民和國家的利益得到實現(xiàn)。如果每個人為滿足個人利益而損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甚至不惜損德犯法,那么整個社會將成為一盤散沙,個人利益最終也難以實現(xiàn)。因此,必須弘揚女排精神,團結協(xié)作、無私奉獻,讓人們能明確國強我榮,國弱我辱,能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讓人們明確實現(xiàn)良好的社會風氣,需要每個人勇敢的奉獻,真誠的付出,建立同心同德,團結互助、和諧美好的社會關系,最終用正確的精神力量規(guī)范、矯正人們的行為和價值觀念,獲得人生價值的最終實現(xiàn)。
弘揚女排精神有利于調動人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激勵人們迎難而上,加快小康社會美好理想的實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經(jīng)濟還處于發(fā)展中,社會矛盾還一定程度存在,人們對實現(xiàn)全面小康的認識不足,面對艱巨的任務還會出現(xiàn)信心不足。因此,必須用女排精神教育人們:一個缺乏理想信念的民族,就是失去了精神支柱,失去了追求和目標,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和方向的民族。這樣的民族是沒有任何希望和前途的。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越是艱苦的事業(yè),越需要精神的支撐,必須具有社會主義必勝的信念。必須用“女排精神”教育人們:發(fā)揚艱苦奮斗的精神,不畏艱險、埋頭苦干實現(xiàn)全面小康社會,才能使經(jīng)濟更加發(fā)展,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中國“女排精神”的精神意義:
女排精神所蘊含的意義已經(jīng)遠遠超越了體育的范疇,被視為融入各項事業(yè)中的寶貴精神財富,已經(jīng)深深扎根在中國人的心中,化作濃濃的解不開的情結,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將永遠激勵著中國人民。
中國“女排精神”的背景因素:
女排精神的產(chǎn)生有5大背景和因素。
1、外教作用
20世紀60年代,有“魔鬼教練”之稱日本著名排球教練大松博文帶領日本女排創(chuàng)下175場連勝的奇跡。1964年至1965年,大松博文應周恩來邀請,3次來華,幫助訓練中國女排。由此,中國女排引入“魔鬼式”訓練法,大運動量和多球訓練也被引入到其他項目中。日本教練在訓練中很注重嚴格要求、團結協(xié)作、頑強拼搏,這也是“女排精神”最初的源頭。大松博文開創(chuàng)了外教來華執(zhí)教的先河,從此,吸收了先進技戰(zhàn)術理念的中國女排逐漸崛起。
2、國家領導
當時乒乓球運動已經(jīng)開展得很好,而作為集體項目的排球卻還沒有起色。大松博文在北京訪問時,其新穎的訓練方法引起了周恩來的高度重視。時任國家體委主任的賀龍元帥在看過大松的訓練后,也提倡要腳踏實地地進行排球訓練。 當時的另一個背景是中國正處于三年自然災害后的恢復期,浮夸風較嚴重,工作不踏實。正好排球界出現(xiàn)了這樣的機會,周恩來就非常明智地抓住了。
3、機遇
“”后期的1972年4月,國家體委要求各省運動隊恢復正常訓練。1976年6月,袁偉民走馬上任重新組建中國女排,并召回了一批已為人母的老隊員;同時也挑選了一批年輕選手,后來“三連冠”時的主力曹慧英、楊希、陳招娣都是15歲左右。重新組建的中國女排處于上升期,在大賽顯露鋒芒也是時間問題。
4、外力因素
1979年,國際奧委會恢復了中國的合法席位,這樣中國女排就有機會在更多的國際大賽中露面。當時,中國男排戰(zhàn)績有所滑坡,而中國女排卻不斷取得好成績,逐漸成為當時國人最為關注的項目之一。1979年,中國女排戰(zhàn)勝日本隊,首奪亞錦賽冠軍,并成為“三大球”中率先“沖出亞洲”的隊伍。
5、國家需要
當時中國處于改革開放初期,整個社會處于百廢待興又充滿希望的狀態(tài),但中國朝哪走并不明確。此時,中國女排站了出來,使得迷茫中的老百姓看到了希望。1981年,中國的跳水、體操和乒乓球取得了許多輝煌,但排球因其集體作戰(zhàn),以及對抗的激烈程度,還是帶給國人最深的觸動。北大學子喊出“團結起來,振興中國”的口號。這一年,中國男排取得世界杯參賽資格;中國女排以7連勝首奪世界杯。中國人的自尊、自強在的排球賽場酣暢淋漓的扣殺中,得以體現(xiàn)。
中國女排精神的相關搜索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