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朱熹民本思想對朱子學(xué)者的影響
朱熹(1130—1200)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從事教育工作,使朱熹的民本思想廣泛影響了其身后朱子學(xué)的繼承者們,使朱子學(xué)者成為民生思想的代言人。
一、正君為治,民貴君輕
朱熹一生與下層百姓相處時間較長,他對普通的“小民”有著較深的了解和同情,他主張國君要愛養(yǎng)民力,存恤百姓,減輕對他們的剝削,以達到力穡厚生的目的。為了實現(xiàn)真正的為治之體,朱熹把儒家的君德說發(fā)展成為限君意義的正君說,反對君主的專斷獨裁,他曾向趙擴皇帝提出防止君主獨斷的主張:“而凡號令之馳張,人才之進退,則一委之二三大臣,使之反復(fù)較量,勿徇已見,酌到公論,奏而行之,批旨宣行,不須奏復(fù)。但未令尚書省施行,先送后省審復(fù),有不當者,限以當日便行繳駁。如更有疑,則詔大臣與繳駁之官當晚入朝,面議于前,互相論難,擇其善者,稱制臨決。”[1]但因此得罪了皇帝,失去了做“帝王師”的資格。
朱熹認為,國家以民為本,社稷是為民而設(shè)立的,國家的存亡、君主地位的輕重與鞏固與否,都是由人民決定的。對此,朱熹提出:“人君為政在于得人。”[2]他在《四書集注》解釋:“丘民,田野之民,至微賤也。然得其心,則天下歸之。天子至尊貴也,而得其心者,不過為諸侯耳,是民為重也。”[3]歷代朱子學(xué)者繼承和發(fā)揚了朱熹正君重民的思想。如為朱熹完成未成書稿的蔡沈,就墨守了朱熹的正君理念。蔡沈字仲墨,號九峰,他是朱熹弟子中最有成就的,他同情百姓的生活,希望國君能有善心,惠及民生。他在《書經(jīng)集傳序》中寫道:“二帝三王之治本于道,二帝三王之道本于心,得其心則道與治固可得而言矣。何者?精一執(zhí)中,堯舜相授這心法也;建中建極,商湯周武相傳之心法也。曰德、曰仁、曰敬、曰誠,言雖殊而理則一,無非所以明此心之妙也,至于言天,則言心之所自出,言民,則謹其心之所由施;禮樂教化,心之發(fā)也;典章之物,心之著也;家齊國治而天下平,心之推也;心之德,其盛矣乎?”[4]在這里蔡沈得出了君主對百姓“得其心”是“天下平”之根本的論斷。
朱子學(xué)者真德秀(1178-1235)字實夫,號西山,他是朱熹的私淑弟子,長期受教于朱熹的學(xué)生詹體仁。真德秀希望君主能去欲達仁以達堯舜仁德的境界。他說:“等而上之,其位愈高系民之休戚者愈大,發(fā)一殘忍心,斯民立遭荼毒之害,發(fā)一掊克心,斯民立被洙剝之殃。……已欲安居則不當憂民之居,已欲豐財,則不當峻民之財。故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在圣門名之曰恕。強勉而行可以致仁矣。當斯民憔悴之時,撫摩愛育尤不可緩。”[5]真德秀還以天理為名,闡發(fā)了施仁政促民生的思想,認為國君要與眾共議國家大事,賞罰分明,使民有衣食,他在《奏議》中談到“天下之事非一家之私,何惜與眾共之。……朝廷之于天下,當如天地之于萬物,栽培傾覆,付之無心,可使一毫私意于其間哉。”[6]明代朱子學(xué)者張岳則強調(diào)君主必須服從人心,并利用災(zāi)變來警告皇帝,以達到正君心,促民生的目的。他說“帝王舉動當順天意,觀天意者驗之人心而已。……陛下何苦違眾志以拂天意乎?……天子不克肖乎,天地則必出災(zāi)異以譴告之。
不修德以回其怒,行且亡之矣。今也兇荒相仍,盜賊充斥,地震于下,龍斗于上,其所以儆戒陛下者至矣。”[7]李光地是清初朱子學(xué)的集大成者。李光地認為民心可畏,作為國君要關(guān)心貧窮百姓,只有民心無怨背,才能天命固而天下治,他說:“貧害甚于寡,幫不患寡而患不均也。……天下交則泰,天下交則治。天地不通則閉塞而成冬矣,君與臣民之情闊絕則天下無邦矣。”[8]李光地提倡國以民為邦本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康熙帝的治國大略。
二、懲貪為民,清廉勤政
朱熹認為裕民富民的最大障礙是來自豪強地主與貪官污吏的勾結(jié),主張嚴厲打擊擾民斂財?shù)呢澒傥劾?為官者則應(yīng)做到清廉自守。
朱熹在為弟子們授課時也表露了為官要以民事為重的思想:“為守令,第一是民事為重,其次則便是軍政,今人都不理會。”[9]所謂“民事為重”,就是“以民為本”,全心全意地為老百姓辦事。朱熹關(guān)心民生,反對官吏貪惡,他在同安為官時在米倉墻上題詩作為他和官吏們的信條:“度量無私本至公,寸心貪得意何窮?若教老子莊周見,剖斗除衡付一空。”[10]淳熙八年,朱熹任浙東常平茶鹽公事,他六劾臺州貪官唐仲友,為民請命,受到了當?shù)匕傩盏姆Q贊。
朱熹也嚴格要求朱氏子孫如果從政一定要以民為本,嚴禁貪賄,在武夷山星村鎮(zhèn)大年村,至今仍然生活著二十多戶人家,他們都是朱熹的直系子孫,村里朱子家祠墻上至今仍保留著乾隆時期留下的禁賄碑,碑文寫明朱氏子孫當官若有貪賄行為死后不得進朱家祖墳。朱熹的為官態(tài)度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朱子學(xué)者。
黃干(1152—1221),朱熹四大弟子之一,他在浙江嘉興石門酒庫任上揭露庫吏同奸商公造私酒;嘉定五年,黃干在江西新淦縣令任上,上奏揭發(fā)該縣胥吏勾結(jié)豪民,將職田當作官田變賣,“遂使一千二百余石之職田,一旦盡變而為豪民田。”[11]朱子學(xué)者真德秀非常重視民生,提出為官要以身作則,以通下情,他說:“某愿與同僚各以四束自勉而為民去其十害。
何謂四事“曰律已以廉、撫民以仁、存心于公、蒞事以勤是也。
何謂十害?曰斷獄不公、淹延囚系、慘酷用刑、泛濫追呼、招引告訐、重疊催稅、糾罰取財、縱吏下鄉(xiāng)、低價買物是也。”[12]真德秀作為地方官吏能想到這些是難得可貴的。
真德秀認為為官要存心以公,他說:“居官臨民而逆天理,違國法,于心安乎?雷霆鬼神之誅,金科玉條這禁,其可忽乎?故愿同僚要以公心持公道而不汩于私情,不撓于私請,庶幾枉直適宜而無冤抑不平之嘆。”[13]李光地為官業(yè)績顯著,在政期間,無有私謁,不徇私情,不與貪官污吏同流合污,他曾彈劾云南布政使張霖假設(shè)詔旨,販鬻私鹽,得銀百六十余萬兩,結(jié)果朝廷將張霖論斬。李光地本人卻能清廉勤政愛民,深受地方百姓喜愛,離任泉州時,百姓夾道送別??滴踉f:“李光地自任直隸巡撫以來,每年雨水調(diào)順,五谷豐登,官吏兵民無不心服。”[14]三、省賦恤民,關(guān)心民苦其一,朱熹主張薄取于民。南宋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苛捐雜稅最多的一個時期,朱熹認為“民富”是“君富”的基礎(chǔ),針對統(tǒng)治階級在賦稅方面的各種弊端,提出了一系列補救的主張和措施。
朱熹《庚子應(yīng)詔封事》中主張:“天下國家之大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實在于省賦;省賦之實在于治軍;若夫治軍省賦以為恤民之本,則又在夫人君正其心術(shù)以立綱紀而已矣。”[15]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朱熹赴同安主簿任上,他就對朝廷經(jīng)總制的QIAOQUHAODUO進行了抨擊,他說經(jīng)總制錢是“民所不當輸,官所不當?shù)?制之無藝,而取之無名。”[16]朱熹知南康軍,一到任便在第一道榜文中宣布了寬民力、敦風俗、砥士風三條施政大綱,把對百姓施仁政、除繁稅,解決民力日困的嚴重社會問題放在首位,并先后八次上書為星子縣減稅。
其二,朱熹重視救災(zāi)扶弱。在遇災(zāi)荒年景,朱熹主張豪家大姓以余米存恤和接濟佃戶,以使貧民下戶沒有流移饑餓之患。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秋,崇安發(fā)大水,朱熹奉府檄視察災(zāi)區(qū),通過各種方式積極賑災(zāi)救荒,但同時也對部分官僚救災(zāi)不力感到不滿,他說:“今日肉食者,漠然無意于民,直是難于圖事。”他首創(chuàng)社倉,在青黃不接之際,由國家和地方政府出面,薄利貸給饑民,使其免受高利貸等的盤剝。
淳熙九年(1182年),長江下游旱情嚴重, 53歲的朱熹任浙東常平使,朱熹冒著酷暑察訪災(zāi)情,朱熹不顧疲勞,連夜起草《奏臺州免納丁絹稅》等五道奏章,將臺州災(zāi)情和百姓的痛苦如實向皇帝作了匯報,懇請朝廷減輕臺州人民負擔,這些體恤民情的奏章最終打動了孝宗皇帝,同意了朱熹的奏章中免除臺州賦稅的要求。
朱熹知南康軍時全力救災(zāi),向朝廷上《乞放租稅及撥米充軍糧賑濟狀》,最終使朝廷在南康檢放苗米八分以上,共三萬七千余石,并多方招引其他州郡的客販米船來南康出售米糧以緩解災(zāi)情。經(jīng)過努力,朱熹在這次救災(zāi)中“凡活饑民大人一十二萬七千六百七口,小兒九萬二百七十六口。”[18]朱熹省賦濟民的思想影響著歷代朱子學(xué)者,黃干追隨朱熹二十余年,對朱熹的道德、學(xué)問都十分推崇,認為朱熹的人格為理想人格。他說“公平正大者先生之心,剛毅勇決者先生之氣,嚴威儼恪者先生之容,精深博廣者先生之學(xué)。”[19]朱熹去逝世后,黃干繼續(xù)發(fā)揚其變革社會,為民請命的作風。嘉定八年(1215年)八月,黃干受命知湖北漢陽軍,當時湖北數(shù)郡大旱,成以漢陽軍為甚,“鄉(xiāng)村草民皆掘草根以食。”[20]監(jiān)司無一人過問旱情,百姓餓死者不計其數(shù),黃干力抗兩司,全力投入社會救災(zāi),從各處設(shè)法籌集米糧七萬余石,以市價的一半賣給災(zāi)民。從嘉定八年冬至嘉定九年春,黃干共收外地流民二千七百多人,皆發(fā)常平倉賑濟。他還上書漕司,主張將湖北諸州所管魚湖,所收課利,盡行蠲免,而“所產(chǎn)漁蚌之屬,聽貧民從便采取。……使貧民得采魚為食,以度饑荒。”[21]真德秀思想墨守朱熹,并發(fā)揚了朱熹的民本思想,最終成為一個封建社會中難得的關(guān)注民生的政治思想家。他為官二十余年,素有盛名,全祖望說:“西山之望直繼晦翁。”[22]真德秀在任江東轉(zhuǎn)運副使時,當時旱、蝗極為嚴重,其所屬太平、廣德兩州尤甚,他與留守憲司大講荒政,親自到廣德、太平兩州救荒,發(fā)稟賑給,裁判不關(guān)心民間疾苦的貪官污吏。在知泉州時,真德秀同情民困,設(shè)立惠民倉、社倉、慈幼田和置義田,使百姓在青黃不接和災(zāi)荒時能得到救濟。
蔡清生于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是明代朱子學(xué)者的典型代表,一生歷禮部祭主事、南京文選郎中、江西提學(xué)副使等多種職務(wù),清雍正二年(1724年)年從祀孔廟。他在為官時能關(guān)心民間疾苦,反對豪強地主兼并土地,蔡清針對當時的土地兼并嚴重,百姓流離失所的慘狀,上書朝廷:“今士民之貧者無立錐之地,而宦官廁養(yǎng)至有宅舍擬于公侯,金銀動以萬計,比皆萬民膏血所萃也。[23]他在《艾庵密箴》中對做官者提出了自己的原則:“一身之利無謀也,而利天下者則謀之;一時之利無謀也,而利萬世者則謀之。”[24]為了使他的民生思想得到實現(xiàn),蔡清發(fā)展了朱熹省賦思想,蔡清認識到豪強地主兼并土地的嚴重性,提出授田以民、量減寺院多余田畝分給貧民為業(yè)等措施來改善農(nóng)民階層的主張。他說“吾良民旦夕疲筋骨曾無卓錐之產(chǎn)者何限!各處之無征田糧灑派貧民又何限!”[25]林希元,明代著名理學(xué)家,是朱熹思想的堅定捍衛(wèi)者,他一生關(guān)心民苦,將其救災(zāi)思想總結(jié)寫成《荒政叢言》,主張在救災(zāi)中對特貧戶緊急發(fā)放救濟糧,對一般貧困戶發(fā)放救災(zāi)款,對生活稍困難戶予以低息或無息貸款,并得到朝廷采納。明代朱子學(xué)者周瑛提出從政要愛道重于愛官,要以盡心行教為大。
“政無善惡,安民者為善政;法無當否,便民者為良法。”[26]朱子學(xué)者李光地向康熙帝提了很多積極的民生建議,促成了康熙帝親民政策的形成。他關(guān)心民瘼,在任直隸巡撫時,皇帝經(jīng)常出游其地,隨從眾多,當?shù)匕傩肇摀^重,李光地請求從寬減損以紓民力。當時,漳河、永定河等水患嚴重,百姓深受其害,李光地數(shù)次上奏皇帝撥款治理,并親自督建工程,一年即告完成,為當?shù)匕傩战鉀Q了一個大患。此外,他還建議放松海禁,使沿海百姓尤其是漁民有了一線生機。
曾五任地方官的朱熹主要政事之一,就是要實現(xiàn)其信奉的儒家民本思想,以維護封建王朝的長治久安。朱熹的民本思想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朱子學(xué)繼承者。歷代朱子學(xué)者大多能以朱熹民本思想為范:為官,則正直清廉,體恤民苦;為民,則墨守朱學(xué),為民請命。朱熹和朱子學(xué)者的民生踐行在封建社會的后期影響深遠,至今仍然閃耀著熠熠光輝。
論朱熹民本思想對朱子學(xué)者的影響
上一篇:中國哲學(xué)之仁義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