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yè)論文 > 哲學論文 > 中國哲學 >

關于孟子思想中的人性意識初探

時間: 廖峻1 分享
  論文關鍵詞:孟子;法律思想;人性意識
  論文摘要:在戰(zhàn)國百家爭鳴的時代里,孟子首倡的“性善論”、“仁政論”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權意識的萌芽,體現(xiàn)了強烈的人性意識。這些思想雖有其時代局限性,但對其后的儒家法律思想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正統(tǒng)法律思想都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古代中國社會發(fā)生巨大變革,呈現(xiàn)出“百家爭鳴”的思想態(tài)勢。其時,孟子首倡“性善論”、“仁政論”,其著作《孟子》一書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權意識萌芽,體現(xiàn)了強烈的人性意識:重視人的生命權,尊重生命的存在,崇尚生命的價值及其實現(xiàn);重視民生、以民為本,提倡“民貴君輕”、“暴君放伐”,主張“薄稅斂”、“取民于有制”、“正經界”,通過保障民眾的“恒產”來保證民眾的生存發(fā)展;重視對人的教育,主張省刑慎罰、“不嗜殺人”,提倡“教而后誅”。雖然孟子的這些思想還帶有濃厚的義務本位色彩,但其中所蘊含的對人類對人生執(zhí)著的熱愛和博大情懷,都體現(xiàn)了孟子對人的善的追求和渴望,體現(xiàn)了一位重視生命的偉大人類思想家的品格,這些思想對其后的儒家法律思想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正統(tǒng)法律思想都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一、《孟子》中的生命權意識
  (一)孟子仁義思想中的生命觀。
  儒家正統(tǒng)法律思想“賢人之治”的淵源之一是孟子提出的“舍生取義”的人生價值觀。關于“舍生取義”,《孟子》中有這樣的一段論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對此論述,后人大多片面地曲解了其本意,往往只強調“義”的重要性。其實就這一段話來看,孟子雖然為強調“義”之重要而肯定了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況下舍生取義,但并未否定“生亦我所欲”,僅說明在二者不可得兼而必擇其一的情況下,才“舍生取義”。據此可以認為孟子并不提倡盲目以身殉道。同時,作為對“舍生取義”的一個補充,孟子提出了“權”的范疇。雖然《孟子》一書對于“權”并未做出概念上的直接規(guī)定,但通過對一些具體人物、具體事件的描述,我們可以窺見“權”這一范疇的內涵。在《孟子》關于“援手救嫂”的論述中,孟子首先肯定了男女授受不親是合禮之舉,但在嫂溺能否援之以手的問題上,孟子認為,“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可見,在嫂溺將死的情況下,援手救嫂雖然有損于禮義的形式,但卻是“義”的體現(xiàn)。因此,在具體事件中實踐“義”的程度適宜與否,要根據當時的情況,遵照“權”的精神來確定,而不是一味地強調“舍生取義”,去作無謂的犧牲。
  另外,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正因為如此,人生來就具備仁義之心,對仁義的追求是與生俱來的,仁義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人性之善如同水之向下,與生俱來,“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因此,假如喪失了生命本體,作為人的本質的“仁義禮智”也就不能存在,更不能實現(xiàn)了。同時,孟子反對人們自暴自棄。“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言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由此可見,在孟子看來,仁、義與生命是融為一體的,棄仁義便是毀生命,毀生命便是棄仁義。在個體生命與個人理想二者之間,孟子并沒有偏廢任何一方的取向,相反,二者是緊密融合在一起的。
  (二)孟子天命觀中的生命意識。
  孟子繼承了孔子“盡人事而待天命”的思想。他一方面重視天命的作用,認為順天者存,逆天者亡,人要安順天命;但另一方面,這種安順天命是有條件的,“莫非天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因此,孟子的“安順天命”,除了有舍生取義,死得其所的意思之外,還有人不能由天命隨意擺布的意思。在孟子看來,天命的實現(xiàn)離不開人力的配合,雖然失敗主要是天命所致,但人事未盡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孟子認為,“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夫人豈以不勝為患哉?弗為爾。”
  在順天命的同時,孟子更強調人事的作用,他以人的角度看待“天命”。“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天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由此可見,只有從生命的本體出發(fā),去“盡心”、“知性”才能“知天”,去“存心”、“養(yǎng)性”才能“事天”,至于壽命的長短不必去顧及,君子修身養(yǎng)性以待天命而已。如果脫離了生命的本體,不去“盡心”、“知性”,只是單純的去“事天”、“立命”,就顯得空虛而毫無意義。
19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