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粽子作文700字5篇
傳統(tǒng)的端午佳節(jié)臨近了,我家又張羅著包粽子了,雖然超市買得到各種風味的粽子,但我覺得自已親自包粽子才有過節(jié)的味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粽子的作文,歡迎閱讀。
粽子飄香
傳統(tǒng)的端午佳節(jié)臨近了,我家又張羅著包粽子了,雖然超市買得到各種風味的粽子,但我覺得自已親自包粽子才有過節(jié)的味兒。
周五傍晚寫完家庭會議后,我去“金華聯(lián)購物廣場”買了四斤后腿肉。晚上老媽開始拌餡,將整塊肉切成小肉塊,每個肉塊要肥瘦搭配好,再拌上醬油、鹽、料酒、雞精,料酒越多肉越香,將這樣的鹵肉放入冰箱明天待用。周六爸媽都上班去了,我清晨我去菜市場買來十斤糯米和三斤新鮮粽葉,回家后就忙碌開了。先洗凈糯米,動作要快不要讓糯米浸水時間太久,將洗凈的糯米倒入籮中瀝干水分,撒進適量的醬油、鹽,雙手攪拌均勻,直到白色糯米都變成醬色為止。將碧綠的新鮮粽葉放進水池中漂洗,用冷水浸上幾個小時,撈起來放入大鐵鍋中小火煮幾分鐘,煮過的粽葉松軟、有韌性,煮好后我將粽葉的根部兩頭尖尖的蒂頭剪去,至此嘉興肉粽的制作準備工作一切就緒,就等著包粽子了。下午我請來奶奶幫著包粽子,她說我買的粽葉太窄,須三片粽葉方可包完一個粽子,她動作很是嫻熟,先把粽子一端圍成一個圓錐體呈碗狀,再盛上糯米和肉塊,再把粽葉纏繞起來決不能讓米露出去,最后用棉線裹住粽子包扎起來就成了。媽媽包粽子不是沿用嘉興人慣用的偌大一個枕頭棕,而是小巧玲瓏的三角錐狀粽子,一直到晚飯后也才包完一半,明天在家繼續(xù)包粽子。為圖省事老爸又迫不及待地想吃粽子,于是我們只好用高壓鍋煮粽子,先大火燒開再小火慢慢煲,過了約一個小時粽子就熟了。解開線繩,小心翼翼地剝?nèi)デ逑闱矣凸饪设b的粽葉,醬黃色、晶瑩剔透的粽子就一骨碌滑入碗中,咬上一小口,黏黏爽滑的糯米夾雜著鹵肉的香味撲鼻而來,吃上幾口保準讓你唇齒留香.邊吃粽子邊品嘗著新茶,那絕對是一種享受。
去年端午節(jié)前夕我將這種自家的特產(chǎn)作為禮品饋贈給了一些親朋好友,他們反饋說味道很好,不到嘉興就可以吃到正宗的嘉興肉粽。今年我打算再贈一些給親朋好友,以粽會友,不亦樂乎!
南北粽子各有秋千
說到端午節(jié)的粽子,很多人只知道好吃而且很膩,卻不知道粽子背后的做法,其實南北方的粽子都是有區(qū)別的,而且有南咸北甜之分。
北平的粽子大約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純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后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第三種是豆沙粽,比較少見。華北地區(qū)另有一種以黃黍代糯米的粽子,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后,只見黃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紅艷艷的棗兒,有人美其名為“黃金裹瑪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質(zhì)香軟,分為咸甜種。咸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餡。甜粽以棗泥或豆沙為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后,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五芳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餡料都經(jīng)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粽、雞肉粽、豆沙粽、鮮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鹽豆粽也別具特色。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后再放在鐵絲網(wǎng)上用木炭烤黃。吃起來外焦里嫩,頗具風味。
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特點是圓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兩種。甜的有蓮蓉、豆沙、栗蓉、棗泥;咸的有咸肉、燒雞、蛋黃、甘貝、冬菇、綠豆、*燒等。
閩南的粽子分堿粽、肉粽和豆粽。堿粽是在糯米中加入堿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軟、滑的特色。冰透后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鹵肉、香菇、蛋黃、蝦米、筍干等。以廈門的肉粽最為出名。豆粽則盛行于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后,豆香撲鼻,也有人沾上白糖來吃。
家鄉(xiāng)的粽子
端午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這天,人們要裹香甜可口的粽子。
談起粽子,歷史上還有個傳說。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由于屈原不愿意隨波逐流活著,投江自殺。人們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獻給屈原。第二年人們劃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祀他。后來,他們又把盛著米飯的竹筒子改為粽子。粽子外面包上箬竹葉,四角形狀,系上五彩繩,再投進江里。
于是從那時到現(xiàn)在,人們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都要裹粽子吃。家鄉(xiāng)制作粽子所需的材料有:箬竹葉、細長的棕葉、糯米、板栗、臘肉、蜜棗。媽媽先把箬竹葉與棕葉一起放在清水中浸泡,并用刷子洗干凈,把臘肉切成臘肉丁;然后將箬竹葉圍成圓錐的形狀,像一個又尖又大的漏斗,用勺子盛起糯米一層一層的平鋪在箬竹葉上,一邊放上板栗,另一邊放上蜜棗;接著將臘肉丁放在中間,再鋪上一層薄薄的糯米,好像為板栗、蜜棗、臘肉蓋上雪白的被子;最后把箬竹葉裹起來,成為一個個粽子,每頭有兩個尖銳的小角,好像一個穿著綠衣裳,頂著四角帽的小精靈。這樣,一個粽子就做成功了。
粽子包好以后,放在鍋中煮上幾個小時,便可出鍋拿來品嘗了。媽媽打開鍋蓋,一股熱氣立刻沖了出來,熱氣中摻雜著濃濃的香氣,撲鼻而來。我解開粽子的衣裳,里面露出了白花花、香噴噴的糯米,咬下去一口,糯米既脆又軟又黏,十分潤滑。一顆顆糯米就像一顆顆白玉珍珠,一邊的蜜棗散發(fā)出誘人的氣息,像一顆顆紅珍珠,它那耀眼的光彩染紅了周圍的糯米,使白糯米換上了紅衣裳。蜜棗甜甜的,又香又脆,板栗雖有點苦澀,但苦盡甘來,使人回味無窮。
吃粽子有很多種方法,可以放在鍋里煮,可以放在火爐上烤,還可以切成片狀,放在鍋里煎。粽子吃不完可以放在冰箱里,儲存很久,想吃時再拿出來煮、煎著吃,也可以送給親朋好友,增加朋友之間的友誼。
粽子,你香甜可口,是端午節(jié)里一道香甜的食品,是人們心中喜愛的食品。我愛你,家鄉(xiāng)的粽子!
我學會了包粽子
“哇,好香啊·”香噴噴的粽子終于出爐了。一個個三角形的粽子進入了我的眼簾。“啊嗚!還真不錯。”我吃著自己親手包的粽子,我的心像打翻了的蜜罐——甜絲絲的。 那已經(jīng)是去年端午節(jié)的事了。“吃粽子,賽龍舟,歡歡喜喜過端午......”我哼著小曲,一邊走在回家的路上,手里提著幾把綠油油的竹葉。我們先把葉子放在水里浸泡。接下來就是準備包粽子的配料了。奶奶準備了糯米,紅豆,五花肉,還有我最喜歡吃的蛋黃了。。。。。。真是應有盡有,色香味俱全。let‘s go 我來告訴你怎么做吧! 首先,要選出2片大小幾乎相同的竹葉,把它們交叉卷成圓錐形;放進糯米,接著加入餡料,最后再蓋上一層糯米。再用凸出來的竹葉向下折蓋住糯米,用手捏住中間。然后用麻繩扎起來。我看了會奶奶包粽子,就照著她的做法試著包了一個,可是最后不是餡溜了出來就是“犯人”逃脫了麻繩的管束。三十六計走為上策。我有點灰心喪氣,就想溜了。奶奶說:“做什么事不都是容易的,只要你認真學習,你一定行的。”于是我就在奶奶的指導下認真地學起來了。奶奶笑瞇瞇地說:“餡放進去的時候,你可以用湯匙壓平,再把竹葉緊緊蓋住,扎麻繩還是要講究技巧。就像這樣。”奶奶隨手拿起竹葉包了起來。她動作是那樣的輕巧靈活。扎粽子的手蝴蝶一樣一上一下地舞動著。過了一會兒,一個“綠里透白”的小胖子,立刻出現(xiàn)在我的眼前。我學著奶奶的樣子包了起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于成功了。“一個,兩個,三個......”我越包越起勁,越包越熟練......
每想到端午節(jié),我心里總會有一種包不住的喜悅。
粽子的時食佳節(jié)
一說起端午節(jié),人們會想吃吃粽子,其實吃粽子的習俗也是有來源的,作為端午的佳節(jié)美食,其做法和用料都因地制宜。 最早出現(xiàn)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妒酚?bull;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并沒有持續(xù)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xiàn)。一宜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jié)食品?!讹L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jié)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jié)食,稱為“葅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xiàn),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jié)食。 從《風土記》中記載的作法看來,當時的粽子是以黍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餡料。但在講究飲食的中國人巧手經(jīng)營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論是造型或內(nèi)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粽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南方因為盛產(chǎn)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一般人都喜歡采用新鮮竹葉,因為干竹葉綁出來的粽子,熟了以后沒有竹葉的清香。北方人則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內(nèi)容,則是最能突顯地方特色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