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數(shù)課外書
沉默的大多數(shù)是王小波有名的一本書,內(nèi)容涵蓋面很廣。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沉默的大多數(shù)課外書,一起來看看。
沉默的大多數(shù)課外書:作者簡介
王小波(1952-1997),當代著名學者、作家。出生于北京,先后當過知青、民辦教師、工人。
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1984年赴美匹茲堡大學東亞研究中心求學,2年后獲得碩士學位。在美留學期間,游歷了美國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歷了西歐諸國。1988年回國,先后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任教。1992年9月辭去教職,做自由撰稿人。
1980年王小波與李銀河結(jié)婚,同年發(fā)表處女作《地久天長》。他的代表作品有《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黑鐵時代》等。被譽為中國的喬伊斯兼卡夫卡。他的唯一一部電影劇本《東宮西宮》獲阿根廷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編劇獎,并且入圍1997年的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
沉默的大多數(shù)課外書:內(nèi)容簡介
這本雜文隨筆集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涉及知識分子的處境及思考,社會道德倫理,文化論爭,國學與新儒家,民族主義等問題;包括從日常生活中發(fā)掘出來的各種真知灼見,涉及科學與邪道,女權主義等;
包括對社會科學研究的評論,涉及性問題,生育問題,同性戀問題,社會研究的倫理問題和方法問題等;
包括創(chuàng)作談和文論,如寫作的動機,作者的師承,作者對小說藝術的看法,作者對文體格調(diào)的看法,對影視的看法等;
包括少量的書評,其中既有對文學經(jīng)典的評論,也有對當代作家作品的一些看法;最后,還包括一些域外生活的雜感以及對某些社會現(xiàn)象的評點。
沉默的大多數(shù)課外書:思維的樂趣章節(jié)試讀
我插隊的地方有軍代表管著我們,現(xiàn)在我認為:他們是一批單純的好人:但我還認為,在我這一生里,再沒有誰比他們更使我痛苦了。他們認為,所謂思想的樂趣,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時都用思想來占領,早請示,晚匯報,如有閑暇,就去看看說他們自己“亞古都”的歌舞。我對那些歌舞本身并無意見,但是看過二十遍以后就厭倦了。假如我們看書被他們看到了,就是一場災難,甚至“著迅魯”的書也不成——小紅書當然例外。順便說一句,還真有人因為帶了舊版的魯迅著作給自己帶來了麻煩。有一個知識可能將來還有用處,就是把有趣的書換上無趣的皮。我不認為自己能夠在一些宗教儀式中得到思想的樂趣,所以一直郁郁寡歡。象這樣的故事有些作者也寫到過,比方說,茨威格寫過一部以此為題材的小說《象棋》,可稱是現(xiàn)代經(jīng)典,但我不認為他把這種痛苦描寫得充分了。這種痛苦的頂點不是被拘押在旅館里沒有書看,沒有合格的談話伙伴,而是被放在外面,感到天地之間同樣寂寞,面對和你一樣痛苦的同伴。在我們之前,生活過無數(shù)的大智者,比方說,羅素、牛頓、莎士比亞,他們的思想和著述可以使我們免于這種痛苦,但我們和他們的思想、著述被隔絕了。一個人倘若需要從思想中得到快樂,那么他的第一個**就是學習。我承認,我在抵御這種痛苦方面的確不夠堅強,但我絕不是最差的一個。舉例言之,羅素在五歲時,感到寂寞而凄涼,就想到:假如我能活到七十歲,那么我這不幸的一生才度過了十四分之一!但是等他稍大一點,接觸到智者的思想的火花,就改變了想法。假設他被派去插隊,很可能就要自殺了。
談到思維的樂趣,我就想到了父親的遭遇。父親是一位哲學教授,在五六十年代從事思維史的研究。在老年時,他告訴我一生的學術經(jīng)歷,就如一部恐怖電影。每當他企圖立論時,總要在大一統(tǒng)的官方思想體系里找自己的位置,就如一只老母雞要在一個大搬家的宅院里找地方孵蛋一樣。結(jié)果他雖然熱愛科學而且很努力,在一生中卻沒有得到思維的樂趣,只收獲了無數(shù)的恐慌。他一生的探索,只剩下了一些斷壁殘垣,收到一本名為《邏輯探索》的書里,在他身后出版。眾所周知,他那一輩的學人,一輩子能留下一本書就不錯。這正是因為在那些年代,有人想把中國人的思想搞得徹底無味。我們這個國家里,只有很少的人會覺得思想會有樂趣,卻有很多的人感受過思想帶來的恐慌,所以現(xiàn)在還有很多人以為,思想的味道就該是這樣的。
必讀課外書相關文章:
1.課外書大全
2.小學生必讀書目
3.適合精讀的課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