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先進事跡觀后感心得5篇
楊振寧,男,1922年10月1日(護照上為9月22日)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學家,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項钫駥幭冗M事跡觀后感心得,希望大家喜歡!
楊振寧先進事跡觀后感心得1
每每聊到楊振寧,就不免令人感到可悲。大多數(shù)人關(guān)注的僅僅只是楊振寧的情事,一開始就以偏見和惡意揣測楊振寧與翁帆之間忘年戀的感情,甚至還以此抹黑楊振寧在科學領(lǐng)域上的成就,但實際上這些人對于物理學界的了解卻大多十分淺薄。
對楊振寧在物理學上的偉大成就,用一句話就足以言說——楊振寧是現(xiàn)當代成就最高的物理學家,這句話的末尾不用帶“之一”兩個字,而這是現(xiàn)在世界物理學界諸多大拿全都公認的,由此足見楊振寧成就究竟有多高。
楊振寧出生于1922年,是安徽合肥的大戶人家、書香門第的公子。楊振寧是一個天才,年僅4歲之時已經(jīng)學會了3000多個漢字。憑借著這份天賦和其后來的努力,在1942年時,楊振寧就考入了當時國內(nèi)最頂尖的大學——西南聯(lián)合大學之中,拿到了自己的大學學士和碩士文憑。
1945年,憑借出色的成績,楊振寧拿到了全額獎學金留學美國,在芝加哥大學繼續(xù)進修,后來又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中進行博士后研究工作,此時的楊振寧還不過27歲而已。
隨后,楊振寧正式開始了自己傳奇的人生,在之后的幾十年里,楊振寧做出了無數(shù)貢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兩個,一個是宇稱不守恒理論,一個是楊米爾斯規(guī)范場論。
無論在宏觀世界還是微觀世界上,都普遍存在著對稱性。我們的身軀是沿身體中線而大體對稱的,太極里陰陽的概念是對稱的,質(zhì)子帶正電就有電子帶正電,包括微觀世界各種粒子的運動,很多時候都是對稱的。
但是楊振寧跟李政道卻發(fā)現(xiàn),在弱相互作用力下可能存在不對稱性。那是1956年,當時的楊振寧和李政道在基礎(chǔ)物理學上還初出茅廬,立即就提出了這種驚世駭俗的觀點,一時之間遭到了整個科學界的白眼。直到后來物理學家吳健雄通過實驗證明了這一理論的正確性時,世界物理學界 才承認了楊振寧跟李政道的理論正確,兩人也因此獲得了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宇稱不守恒理論已經(jīng)前沿到讓當時的大多數(shù)物理學家無法理解的地步,但即便如此,這還不是楊振寧最大的成就。楊振寧最大的成就,乃是楊米爾斯規(guī)范場論。這個理論名義上是楊振寧跟其恩師米爾斯一同提出的,但實際上楊振寧對其中的貢獻,遠遠高過米爾斯。
所謂的楊米爾斯規(guī)范場論,簡單來說就是將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統(tǒng)合到了一個系統(tǒng)之中,使強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得到了相對準確的描述。自此之后,宇宙四大基本力就被全數(shù)統(tǒng)合了起來。
楊振寧先進事跡觀后感心得2
楊振寧對物理學的貢獻包括粒子物理學、統(tǒng)計力學和凝聚態(tài)物理學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發(fā)現(xiàn)宇稱不守恒之外,楊振寧還率先與米爾斯(R.L.Mills)提出了“楊-米爾斯方程”,與巴克斯特(R.Ba_ter)創(chuàng)立了“楊振寧-巴克斯特方程”。
宇稱不守恒理論
他與李政道提出基礎(chǔ)粒子間的弱核力并沒有鏡像對稱的特性,違反了當時物理家的認知。該理論后得吳健雄的實驗驗證。
楊—米爾斯方程
他與羅拔·米爾斯(RobertMills)提出的理論,是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的基礎(chǔ)理論。
對理論結(jié)構(gòu)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貢獻。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風格:獨立性與創(chuàng)建性強,眼光深遠。
美國鮑爾獎授予楊振寧時的頒獎詞說楊-米爾斯方程和牛頓、麥克斯韋及愛因斯坦的工作相提并論,必將對未來有著足堪比擬的影響。
楊-巴克斯特方程具有基本的數(shù)學結(jié)構(gòu),而且隨著時間的推進也慢慢在物理方面顯示出深層的意義。1990年菲爾茲獎頒給四位數(shù)學家,其中就有三位和楊-巴克斯特方程有關(guān)。
粒子物理學
1954年與R.L.密耳斯共同提出楊-密耳斯場理論,開辟了非阿貝耳規(guī)范場的新研究領(lǐng)域,為現(xiàn)代規(guī)范場理論(包括電弱統(tǒng)一理論、量子色動力學理論、大統(tǒng)一理論、引力場的規(guī)范理論)打下了基礎(chǔ)。楊-密耳斯場方程被數(shù)學家S.唐納森引用,獲得了拓撲學上的重大突破。
1956年和李政道一起,深入研究了當時令人困惑的θ-τ之謎——即后來所謂的K介子有兩種不同的衰變方式。一種衰變成偶宇稱態(tài),一種衰變成奇宇稱態(tài);如果弱衰變過程宇稱守恒,則它們必定是兩種宇稱狀態(tài)不同的K介子。但從質(zhì)量和壽命來看,它們又應是同一種介子?!獥钫駥幒屠钫劳ㄟ^分析認識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他們仔細檢查了過去的所有實驗,確認這些實驗并未證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恒。在此基礎(chǔ)上他們進一步提出了幾種檢驗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實驗途徑。次年,這一理論預見得到吳健雄小組的實驗證實。因此,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學術(shù)界的承認,并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獎。一項科學工作,在發(fā)表的第二年就獲得諾貝爾獎,這是第一次。
統(tǒng)計力學
二維伊辛模型的自發(fā)磁化強度(1952),與李政道合作的關(guān)于相變的理論(1952),與楊振平合作的關(guān)于數(shù)種模型的嚴格解(1966~1985)等。
凝聚態(tài)物理
與N.拜爾斯合作的對磁通量量子人的解釋(1961),非對角長程序觀念(1962)等。
個人文章
《鄧稼先》是楊振寧為《英雄大愛》中鄧稼先和許鹿希的曠世愛情作的序,《鄧稼先》選入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材和江蘇中職語文第一冊(江蘇教育出版社)。
學術(shù)講座
《物理學的誘惑》、《Some Recent Progress in Cold Atoms Research》
論文報告
楊振寧發(fā)表過約200篇科學論文和報告,代表作有《對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恒的質(zhì)疑》、《曙光集》和《鄧稼先》。
翻譯會歌
亞運會歌確定《重逢》英文由楊振寧、翁帆翻譯。著名音樂人撈仔撈仔透露,徐榮凱和楊振寧夫婦是好友,他把中文歌詞交給兩人,請他們幫忙找專業(yè)人士譯成英文,沒想到兩人對歌詞愛不釋手,很快就傳回了譯好的英文歌詞。
其他貢獻
費米-楊模型(1949),與李政道合作的二分量中微子理論(1957),與李政道和R.奧赫梅合作的關(guān)于C(電荷共軛變換)和T(時間反演變換)不守恒的分析(1957),與李政道合作的高能中微子實驗分析(1959)和關(guān)于W粒子的研究(1960~1962)。與吳大峻合作的CP(宇稱)不守恒分析(1964),規(guī)范場的積分形式理論(1974),與吳大峻合作的規(guī)范場與纖維叢的關(guān)系(1975),與鄒祖德合作的高能碰撞理論(1967~1985)等。
楊振寧先進事跡觀后感心得3
有人說楊振寧是20世紀中繼愛因斯坦和費米之后,第三位具有全面的知識和才能的“物理學全才”,是華人當中知名度最高的當代科學家之一。曾任布洛克海文國立實驗室主任的實驗物理學家薩奧斯說:“楊振寧是一位極具數(shù)學頭腦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學歷,他對實驗細節(jié)非常有興趣。他喜歡和實驗學家們交談,對于優(yōu)美的實驗極為欣賞。”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賽格瑞(E.Segre)推崇楊振寧是“全世界幾十年來可以算為全才的三個理論物理學家之一”。(易評)
作為中國首位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在中國政界、學術(shù)界一直受到極高的尊崇。(騰訊評)
楊振寧對數(shù)學的美妙的品味照耀著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么重要的工作成為精致的藝術(shù)品,使他的深奧的推測成為杰作。這使得他對于自然神秘的結(jié)構(gòu)比別人看得更深遠一些。(物理學家戴森評)
楊振寧是一位極具數(shù)學頭腦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學歷,他對實驗細節(jié)非常有興趣。他喜歡和實驗學家們交談,對于優(yōu)美的實驗極為欣賞。(曾任布洛克海文國立實驗室主任,實驗物理學家薩奧斯評)
楊振寧先進事跡觀后感心得4
1922年,楊振寧出生在安徽合肥一個典型的中國知識分子家庭。當他未滿周歲時,父親楊武之先生考取美國公費留學,去了著名的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整整6年,他一直沒有見到過自己的父親,甚至不認識父親。6年過去了,父親從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受聘于廈門大學數(shù)學系。母親帶著全家人從合肥老家出發(fā),風塵仆仆地趕往廈門與父親團聚。他們一路水陸兼程,途經(jīng)上海。當楊振寧站在上海這座東方大都市的大馬路上,望著生平第一次見到的往來穿梭奔馳的汽車,他的驚愕程度絕對不會遜于《子夜》里那位從鄉(xiāng)下初到大上海的吳老太爺!爾后,他在下榻處,又第一次看到了手指一撳便會涌出嘩嘩流水的抽水馬桶。這個富于想象的孩子第一次朦朧地感受到了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的無比偉力!
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開始同李政道合作進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間遇到許多令人迷惑的現(xiàn)象和不能解決的問題。他們大膽懷疑,小心求證,最終推翻了宇稱守恒律,使迷惑消失,問題解決。楊振寧在1957年諾貝爾演講中這樣說道:'那時候,物理學家發(fā)現(xiàn)他們所處的情況就好像一個人在一間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樣。他知道在某個方向上,必定有一個能使他脫離困境的門。然而究竟在哪個方向呢?'原來,那個方向就是宇稱守恒定律不適用于弱相互作用。'
1956年楊振寧第一次出名。那一年他和李政道共同發(fā)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學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稱守恒?基本粒子和它們的鏡象的表現(xiàn)是完全相同的。因為這個工作,兩人獲得了1957年的諾貝爾獎。
楊振寧先進事跡觀后感心得5
楊振寧青年時期喜愛物理,而且想成為一個實驗物理學家。1943年楊振寧赴美國留學時,就立志要寫一篇實驗物理論文。1946年,楊振寧進入芝加哥大學費米主持的研究生班,希望能在費米的指導下寫篇實驗論文。當時,費米正忙于在阿貢國家實驗室從事軍事技術(shù)研究。像楊振寧這樣初到美國的中國人是不能隨便進入阿貢實驗室的,于是費米建議楊振寧先跟泰勒做些理論研究,實驗則可以到艾里遜的實驗室去做。
艾里遜是芝加哥大學物理系的一名教授,當時正準備建造一臺40萬電子伏特的加速器,這在當時是最先進的。在費米的推薦下,楊振寧成為艾里遜的6名研究生之一。然而,在實驗室工作的近20個月中,楊振寧的物理實驗進行得非常不順利,做實驗時常常發(fā)生爆炸,以至于當時實驗室里流傳著這樣一句笑話: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楊振寧。此時,楊振寧不得不痛苦地承認,自己的動手能力比別人差!
一天,一直在關(guān)注著楊振寧、被譽為美國之父的泰勒博士關(guān)切地問楊振寧:“你做的實驗是不是不大成功?”
“是的。”面對令人尊敬的前輩,楊振寧誠懇地說。
“我認為你不必堅持一定要寫一篇實驗論文,你已經(jīng)寫了一篇理論論文,我建議你把它充實一下作為博士論文,我可以做你的導師?!碧├罩甭实貙钫駥幷f。
楊振寧聽了泰勒的話,心情十分復雜。一方面,他從心底深處感到自己做實驗確實力不從心;另一方面,他又不甘服輸,非常希望通過寫一篇實驗論文來彌補自己實驗能力的不足。他十分感謝泰勒的關(guān)懷,但要他下決心打消自己的念頭實實在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想考慮一下,兩天后再告訴您?!睏钫駥帒┣械卣f。
楊振寧認真思考了兩天。他想起在廈門上小學時的一件事:有一次上手工課,楊振寧興致勃勃地捏制了一只雞,拿回家給爸爸媽媽看,爸媽看了笑著說:“很好,很好。是一段藕吧?”往事一件接一件地在他的腦海浮現(xiàn),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動手能力實在不強。
最終,楊振寧接受了泰勒的建議,放棄寫實驗論文。從此,他毅然把主攻方向轉(zhuǎn)至理論物理研究,最終于1957年10月與李政道聯(lián)手摘取了該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迄今惟一持中國護照問鼎諾貝爾獎的炎黃子孫。
放棄有時候是十分困難的,甚至是十分痛苦的。適時地放棄,不僅需要勇氣和膽識,更需要遠見和智慧。人生之樹,只有舍棄空想與浮華,才能擷取豐碩甜美的果實。
楊振寧先進事跡觀后感心得5篇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