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閑暇教育的隨筆:當代社會的一門重要課程
學習啦: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很少有人在關注學生的閑暇教育問題。下面讓我們一起來閱讀《閑暇教育:當代社會的一門重要課程》這篇文章吧!
自新課程實施以來,有一個十分強勢而普遍的觀念一直在影響著中小學校課程改革的基本走向,那就是把課堂教學這個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曲解成了“根本渠道”甚至是“唯一渠道”。在這樣的觀念支配下,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盡管課程結構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但是在實際操作中,課程改革的視野依然顯得十分狹窄。
其實,在世界范圍內,自20世紀下半葉以來,課程的內涵已經發(fā)生了重要變化。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從強調實際課程到關注“空無課程”在學生成長中的作用。“空無課程”(the null curriculum)是美國著名美學教育家、課程論專家艾斯納(E.W.Eisner)提出的概念。艾斯納把那些被學校和社會在課程變革過程中有意或無意排除于學校課程體系之外的課程稱為“空無課程”。他分析了許多對人的發(fā)展極為重要的課程在現行課程體系中沒有位置,變?yōu)?ldquo;空無課程”。他指出,有些“空無課程”是學校和社會出于某種需要而有意識排除的,也有些“空無課程”是由于習慣勢力的影響未意識到其價值而導致的。因此,在課程改革中,不僅應思考現行的實際課程的合理性,還應思考學校教育中的“空無課程”及其成因如何,以增強課程變革的目的性和合理性。而反思我國基礎教育現行課程體系的根本問題,主要地表現為課程價值觀的功利化。課程凸顯成了驅使學生通過課堂教學和學業(yè)評價,不斷去參與考試競爭的工具,而課程“培養(yǎng)人”的根本目的卻未能得到應有的彰顯。
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條》第一條如是寫道:“一切教育都是通過個人參與人類的社會意識而進行的。這個過程幾乎是在出生時就在無意識中開始了。它不斷地發(fā)展個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識,形成他的習慣,鍛煉他的思想,并激發(fā)他的感情和情緒。由于這種不知不覺的教育,個人便漸漸分享人類曾經積累下來的智慧和道德財富。”可見,這種“在無意識中開始”的在廣闊的生活視野中存在的教育,對人的一生來說是何等的重要!因此,這種以“不知不覺”、“自由自在”為特征的教育——“閑暇教育”,就不能不進入我們的課程視野。這就是一種長期被學校“正式教育”所忽略或排擠在外的,而恰恰關乎學生生命成長的“空無課程”。
閑暇教育源遠流長,中國古代和古希臘時代都十分重視閑暇教育。在西方,亞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學》一書中就專門論及閑暇對人生發(fā)展的意義,認為閑暇是一個重要的,甚至高尚的概念,它的涵義并不是無所事事,純粹玩樂,而是一種自由的、有意義的活動。近代西方“學校”(school)一詞即可溯源于希臘語“skholk”,其原意即為“閑暇”、“休息”。在東方,中國古代著名的教育論著《學記》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藏、修、息、游”的教育思想,主張把敬德修業(yè)與休閑游樂結合起來,使受教育者在各方面得到全面發(fā)展。然而,進入近代社會以來,隨著社會生活節(jié)奏的不斷加快,隨著學校教育的迅速發(fā)展,科學世界的教育逐漸取代了生活世界的教育,閑暇教育也漸趨式微。
馬克思曾把時間現象從經濟學角度分為“工作時間”與“自由時間”兩類。在工作時間內,包括“必要勞動時間”與“剩余勞動時間”兩種。在這里,從廣義上講,“自由時間”僅指工人完全自由支配的時間,不受資本家的支配的時間部分,也即“閑暇時間”。他指出,節(jié)約勞動時間等于增加自由時間,即增加使個人得到充分發(fā)展的時間,而個人的充分發(fā)展又作為最大的生產力反作用于勞動生產力。在這里,馬克思把自由時間的增加、人的充分發(fā)展和勞動生產力的發(fā)展密切聯系起來,揭示了閑暇時間對人和社會發(fā)展的意義。馬克思還肯定“財富就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是一個“精彩的命題”,并斷言“自由時間,可以支配的時間,就是財富本身”。
近代以來真正的“閑暇教育”設想是在19世紀下半葉,由英國哲學家、教育家斯賓塞首倡的。他認為,人的生活以重要性程度可分為:“(1)于維持自己生存上有直接關系的活動;(2)為獲得生活上的必需,于維持自己生存上有間接關系的活動;(3)關于撫養(yǎng)教育后嗣為目的的正?;顒?(4)關于維持正常社會和政治關系的活動;(5)當閑暇時,為滿足愛好和情感的一切活動。”教育的作用,就在于為順利完成這些活動提供知識。相應地,教育應當“為了欣賞自然、文學、藝術的各種形式做好準備”。他預言,當生產的辦法愈臻完善,勞動達到最經濟的高度時,閑暇教育的重要性程度就會大大地提高。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在上個世紀初就提出,一個中學生畢業(yè)之后,若不升學,應有下列之要素:“(1)應付社會環(huán)境所必需之人格;(2)制裁天然環(huán)境所必需之知識技能;(3)生利所必需之知識技能;(4)消閑所必需之知識技能。”可謂目光深遠!
20世紀20年代以后,閑暇教育在美國迅速興起,到了60年代,閑暇教育問題已成為不少發(fā)達國家的研究熱點。1974年,美國成立了第一屆全國閑暇教育委員會,并每年舉辦一次全國閑暇教育會議,1984年9月在法國巴黎召開的有關閑暇問題的世界性大會,標志著閑暇教育已成為全球性教育領域中的新課題。但是,就我國目前的教育狀況而言,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很少有人在關注學生的閑暇教育問題。即使在新世紀以后轟轟烈烈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閑暇教育依然是一種被淡出教育者視野的“空無課程”。我國的閑暇教育與我國社會形態(tài)的轉變和教育現代化需求是根本不相匹配的。
在長期“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很少有人去關心學生的閑暇狀況,學生“讀書苦、活動少、負擔重”,一直是基礎教育的頑癥。我們所能看到的最為普遍的做法,就是教育者(包括家長)想方設法把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減少到最低程度。這種大包大攬式的教育盡管看起來是有條不紊、高效率且富有積極意義的,卻往往又是以限制學生的人格發(fā)展,喪失學生的主體精神,犧牲學生當下生活質量為代價的。今天,當世界上許多國家在設法精簡中小學課程內容,減輕學生負擔,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學習知識、發(fā)展個性的時候,我們卻依舊死抱著“學海無涯苦作舟”的古訓,不顧一切地迫使學生疲憊不堪地跋涉于書山題海之中!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把給學生提供“自由支配的時間”看成是“創(chuàng)造寶貴財富”。他認為:“擁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是個性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條件。孩子的素質和天資只有當他每天都有時間從事自行選擇的喜愛的勞動時才能得到發(fā)揮。” 遺憾的是,這樣的教育理念和實踐在我們的周圍至今依然難覓蹤影!
伴隨著閑暇時間的日漸增多和終身學習社會的悄然來臨,那種“學習——工作——休閑”式的人生旅程將被這三者和諧統(tǒng)一的形態(tài)所取代。在這樣的社會形態(tài)中,不會合理安排閑暇生活,也就意味著不會學習和工作。正如桑新民教授所指出的那樣:“在21世紀的教育舞臺上,閑暇教育不僅會在物質生產的彼岸演奏真善美統(tǒng)一的迷人樂章,而且將以其強烈的節(jié)奏和旋律感染與影響著物質生產、精神生產、人類自身生產的廣闊領域,使社會分工所造成的勞動、教育、生活更加和諧地溶為一體。”
終身學習社會關注的必定是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jié)撃?。而閑暇生活中的自由性、自主性、審美性和創(chuàng)造性等,恰恰是學生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jié)撃鼙夭豢缮俚臈l件。因此,可以預言,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教育現代化的持續(xù)推進,積極推進閑暇教育,讓學生的個性品質與創(chuàng)造精神得到充分的培養(yǎng),將成為教育者乃至全社會所共同關心的重要內容。閑暇教育將以其獨特的風采介入到我國基礎教育的整體改革中來。
相信閑暇教育定能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進程中發(fā)揮出無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而且,也定將為我國教育現代化的實現開辟出一個令人神往的嶄新天地!
作者:朱建人
公眾號:原創(chuàng)生活作文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學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