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nèi)經(jīng)素論》第三十篇:五味論(六)
LS63——《五味論第六十三》自然巡航之遷斷校注釋譯說明
D0101酸走筋:走,即跑,此取流失、消耗意,即酸味耗筋。
D0101癃:《宣明五氣篇》SW23—C0102“膀胱不利則為癃,不約為遺溺。”即為本解。
D0103洞心:
1、《靈樞懸解》卷六《五味論》注:“洞心,心中空洞也。”
2、《說文》:“洞,疾流也。”洞心,與《四氣調(diào)神大論》SW02—C1201“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nèi)洞。”之“心氣內(nèi)洞”同義,即心泄。
D0104變嘔:
1、《靈樞懸解》卷六《五味論》注:“三焦之道得此苦味,皆閉而不通,不得下泄,則逆而上涌,故變嘔吐。”
2、據(jù)《五味論》LS63—Y0401“變嘔”可知:變嘔,即變道而嘔。
D0105悗心:《靈樞懸解》卷六《五味論》注:“悗心,心中郁也。”
Y0101上之兩焦:據(jù)“上之兩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于胃中。”可知:兩焦,即胃之上焦、中焦。
Y0101膀胱之胞薄以懦:
1、劉衡如說:“楊注訓(xùn)皮,極是。注家或訓(xùn)為溲脬,或訓(xùn)為子宮,均誤。”
2、《靈樞集注》、《靈樞懸解》均作“膀胱之脆薄以懦。”
3、從原作“膀胱之胞薄以懦。”胞,多指女性子宮,然此宜解作“內(nèi)膜”。《說文》:“懦,駑弱者也。”全句即膀胱內(nèi)膜薄而弱。
Y0101綣:quan3,古通卷,即蜷曲。
Y0101陰者,積筋之所終也:
1、 楊上善注:“人陰器,一身諸筋終聚之處。”
2、 據(jù)《厥論》SW45-Q0401“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可知:全句即陰器,是生殖之筋聚積之終端。
Y0201得:得,取“相遇”意;“血與咸相得,則凝”,從化學(xué)上解釋,食鹽(咸)具有使血蛋白凝聚變性之特性,咸能耗血,根本在此。由此可見,古圣先賢觀察事物、循名究理之精準(zhǔn)。
Y0301心下:《靈樞懸解》卷六《五味論》注:“心者,宗脈之所聚也,氣泄脈空,心宮虛豁,故久留心下,而成洞心。”
Y0401下脘:胃之下脘。
Y0401三焦之道:三焦,第三焦,即下焦。三焦之道,即胃之下焦物通道,下焦之道。從后文看,獨(dú)不宜解作上、中、下三焦。當(dāng)下焦之道封閉而不得下,故而水谷反被逼回上焦之道而嘔出,此變嘔之由也。
Y0501緩:《廣韻》:“緩,舒也。”即舒緩。
Y0501其氣外通于肉:甘味通于脾,肉為脾之合。其氣外通于肉,即脾氣在外連通肌肉。
LS56——《五味第五十六》自然巡航之遷斷校注釋譯說明
‖LS56─D0101→B0103‖→‖LS63—D0101‖遷移說明:
1、 原篇《五味》論述紛亂,且非獨(dú)立論文,宜遷出;
2、 《太素》將《靈樞.五味論》LS56-D0101→B0103、D0301→B0308置于卷第二《調(diào)食》,接于《靈樞.五味論》之前,楊上善處置甚是,從之;
3、以帝問“五味入臟“遷入本篇,作為開篇之論,與《五味論》主題相符,義理相貫。
‖LS56─D0301→B0308‖→‖LS63—D0101‖遷移說明:
1、原篇非獨(dú)立論文,乃《五味論》分拆之湊篇,當(dāng)遷出;
2、篇名為《五味》,所論為五味,遷入《五味論》,作為正論,不僅與遷入篇大量重簡,且被少俞之論詳解,故此遷充分必要。
‖LS56─B0306(所言五色者)‖→‖LS63—B0308‖遷移說明:
1、“所言五色者”,原位B0306“五宜”、“脾病者”之間,與前后文意不屬,竄簡,當(dāng)遷出;
2、《內(nèi)經(jīng)校釋》作“所言五宜者”,并校曰:“原作色,據(jù)《太素》卷二調(diào)食改,與上文文義合。”不從改“色”為“宜”;
3、遷入之句,為B0308句五色之定位。因B0308句所言“五色”,是指膚色?或指色部?并不明確,遷入本位,以明五色確義。
B0102稟:承受。
B0102五味各走所喜:走,即跑。五味各走所喜,即五味各自跑向所喜之臟。此即“物以類聚”、“相似相溶”的自然之道也。
B0102辛:
1、《百度百科》:“辛辣的意思是尖銳而強(qiáng)烈,此類食物包括蔥、蒜、生姜、酒、辣椒、花椒、胡椒、桂皮、八角、小茴香等。”
2、《說文》:“辛,大罪也。”罪者,懲罰也。此指刺激性食物。
B0301 五谷:伯高在《五味》所言五谷(麻、麥、粇、黍、豆),與岐伯《金匱真言論》所言五谷(麥、黍、稷、稻、豆),其名有異,各有系統(tǒng),顯然并非字誤。此為何故?莫非因?yàn)椴吲c岐伯,來自不同諸候國?地域之異,而致五谷之實(shí)、之名不同?存疑待考。
B0301秔:
1、《內(nèi)經(jīng)校釋》校注:“《太素》卷二調(diào)食‘秔’作‘粳’,《素問》藏氣法時(shí)論、《甲乙》卷六第九并同。”
2、粇,jing1,即粳米,一種粘性較小的稻。
B0301黍:《內(nèi)經(jīng)注評》注:“糯小米,北方稱為黃米。”
B0304葵:
1、《內(nèi)經(jīng)注評》注:“即冬葵,湖南呼葵菜,亦曰冬寒菜。”
2、《說文》:“葵,葵菜也。”湘楚民間多有種植,名曰“冬莧菜。”方言音冬旱菜。
B0304藿:huo4,《廣雅·釋草》:“豆角謂之莢,其葉謂之藿。”即豆葉。
B0304薤:
1、《內(nèi)經(jīng)校釋》注:“即韮白。”
2、《內(nèi)經(jīng)注評》注:“即野蒜。”
3、薤,xie4,野蔥,湘楚謂之“藠子頭。”
B0306所言五色者:
1、《內(nèi)經(jīng)校釋》校注:“原作色,據(jù)《太素》卷二調(diào)食改,與上文文義合。”
2、原位Q0306“脾病者”前,詳見遷移說明。
B0306大豆卷黃:
1、《內(nèi)經(jīng)注評》注:“大黃豆芽。”
2、《靈樞懸解》卷六《五味論》注:“大豆黃卷,大豆芽也(芽生一寸,干為黃卷)。”
B0308肝色青,宜食甘:據(jù)《臟氣法時(shí)論》SW22—Q0201“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可知:肝之色部青,宜食用甘味。
B0308心色赤,宜食酸:據(jù)《臟氣法時(shí)論》SW22—Q0202“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可知:心之色部赤,宜食用酸味。
B0308脾色黃,宜食咸:脾之色部黃,宜食用咸味。然據(jù)《臟氣法時(shí)論》SW22—Q0203“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卻有“食咸”與“食苦”之異,存疑待考。
B0308豕:shi3,豬。
B0308肺色白,宜食苦:據(jù)《臟氣法時(shí)論》SW22—Q0204“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可知:肺之色部白,宜食用苦味。
B0308腎色黑,宜食辛:據(jù)《臟氣法時(shí)論》SW22—Q0205“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可知:腎之色部黑,宜食用辛味。
公眾號(hào):其人頌經(jīng)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