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菜根譚讀書筆記5篇
精選菜根譚讀書筆記5篇
《菜根譚》是元末明初道人洪應(yīng)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yǎng)、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菜根譚》讀后感,歡迎查看。
菜根譚讀后感1
近日,看到一則人民網(wǎng)的報道,說《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已于今年9月30日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該書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的24篇文稿,其中有8篇是首次發(fā)表,皆與反腐倡廉有關(guān),正是這則報道,讓我想起了最近閱讀的一本書——《菜根譚》。
《菜根譚》是元末明初道人洪應(yīng)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yǎng)、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它是儒道真理的結(jié)晶,蘊含著萬古不易的傳世之道,是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對于人的正心修身,養(yǎng)性育德,有著不可思議的力量。從古至今,大家都知道清正廉潔對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清正廉潔之日,則國家昌盛猖獗之時,則國事衰微?!睂τ谝凰鶎W校、一名教師來說,清正廉潔同樣很重要。
菜根譚讀后感。“廉潔”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時期偉大詩人屈原的《楚辭·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爾未沫。”后來東漢著名的學者王逸在《楚辭·章句》中注釋說:“不受曰廉,不污曰潔?!币簿褪钦f不接受他人饋贈的錢財禮物,不讓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潔。我最喜歡《菜根譚》里的一句話:“從冷視熱,然后知熱處之奔馳無益;從冗入閑,然后覺閑中之滋味最長”。這句話的意思是,從熱鬧的名利場中退出后再冷靜地回頭看,才知道熱衷于爭名奪利是最沒有意思的;從忙碌的生活轉(zhuǎn)到安閑的生活,才知道安閑的人生趣味最為長久。
“廉潔”一詞,在百度百科的解釋是這樣的:廉是清廉,就是不貪取不應(yīng)得之錢財;潔是潔白,就是指人生光明磊落的態(tài)度;廉潔就是說我們做人要清清白白,光明磊落。自從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上任以來,中央重拳鏟除當今中國社會中存在的腐敗貪官和一些官員的貪腐作風,既打“老虎”又拍“蒼蠅”,每天新聞報道的政府官員、企業(yè)高管等落馬事件讓老百姓拍手稱快。我們不禁反思為什么中國社會出現(xiàn)了這么嚴重的?
《菜根譚》第1節(jié)中這樣寫道:“弄權(quán)一時,凄涼萬古,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quán)勢者,凄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守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凄涼?!边@段話的大意是一個堅守道德規(guī)范的人,雖然有時會遭受短暫的冷落,而那些依附權(quán)勢的人,卻會遭受永久的凄涼。大凡一個胸襟開闊的聰明人,他能重視物質(zhì)以外的精神價值,并且又能顧及到死后的名譽問題,所以他們寧愿承受一時的冷落,也不愿遭受永久的凄涼。然而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官員、權(quán)貴卻看不透這么簡單的道理,鋌而走險去觸犯法律。
“廉潔”的對立面就是“腐敗”。為什么會有部分官員腐敗?我認為是數(shù)不盡的欲望、數(shù)不盡的野心在作祟。物質(zhì)帶給人的吸引力是我們無法想象的,每個人都會遇到物質(zhì)等誘惑的時候,然而每個人在面對誘惑的時候,態(tài)度和行為卻是截然不同的。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莊子《心得》上說到經(jīng)濟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從哲學的角度來說就是物質(zhì)決定意識,經(jīng)濟基礎(chǔ)傾重于物質(zhì)層面的東西,而上層建筑傾重于精神層面的需求。
但是,沒有物質(zhì)作為基礎(chǔ),就沒有資格談精神。當一個國家的人民連飯都吃不飽的時候,談教育、道德、文學、藝術(shù)……都是沒有意義的。只有經(jīng)濟基礎(chǔ)穩(wěn)固了,上層建筑才能發(fā)展,即是經(jīng)濟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書本能夠引導我們思考,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和理解生活,而書本中的知識也是從自然、社會和現(xiàn)實生活中提煉得來,所以僅僅坐而論道自是不行的,只有努力投身社會實踐,我們獲取的知識才會更趨于全面。物質(zhì)基礎(chǔ)的確是讓我們得以更好地進行社會實踐的必要條件,基本的物質(zhì)生活是需要保證的,但是如果過度追求物質(zhì)享受,便不能達到洪應(yīng)明所說的境界。
《菜根譚》是一本為人處世之書。毛主席也非常喜歡這本書,曾攜帶著它從陜北來到北京,他說:“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隨著我國近年懲處的力度越來越大,人們對于清正廉潔的認識也在日益深化,在這個紛繁復雜的社會里我們不求“不近”和“不知”,但求近之而不染、知之而不用,這才是真正的君子。
社會上存在的貪腐行為,固然與某些政府官員的思想、道德和作風有關(guān),但如果貪腐之風屢禁不止,愈演愈烈,這就與制度設(shè)計有很大的關(guān)系了。鄧小平同志說過:“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痹诂F(xiàn)代社會中更為常見、更為隱秘的權(quán)力尋租方式就是利用行政、法律的手段來維護既得的經(jīng)濟利益或是對既得利益進行再分配。欲路上事,毋樂其便而姑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萬仞;理路上事,毋憚其難而稍為退步,一退步便遠隔千山。
在中國廉政史上,大凡清官廉吏,都具有嚴以律己、不欺暗室、廉潔奉公的優(yōu)秀品格?!恫烁T》中有關(guān)廉政建設(shè)的歷史經(jīng)驗,是我們中國廉政文化的寶貴財富,至今仍有極其重要的人文價值,值得我們學習研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好的書籍所帶給人最大的享受,就是每個讀書的人都會有不同的感悟,在心靈中泛起或多或少的漣漪,讓人在繁華中不恐懼寂寞,在冷清中不向往塵囂,我覺得《菜根譚》就是這樣一本好書。
菜根譚讀后感2
翻閱《菜根譚》,立即被作者豁達的胸懷,深邃的思想內(nèi)涵所震撼,特別對其中“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這段話尤為喜愛。寥寥數(shù)語,卻深刻地道出了作者對人生,對功名利祿,對世間萬事萬物所持的心態(tài)。在這個充滿了浮躁與誘惑的時代,《菜根譚》無疑是一劑安定的良藥,讓人們的煩惱紛亂的心情,漸漸平靜下來,并有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當今社會,物欲橫流,金錢的誘惑,財富的紛爭,困擾著無數(shù)的追逐者,不少人感到越來越煩悶、焦慮、疲憊、失落。盡管物質(zhì)生活日益充實,而人們的精神生活卻愈發(fā)空泛,……,那么如何看待,如何面對這些世事呢。用《菜根譚》中的這段話也許最能釋惑。
閑看,大有站在局外的角度,悠閑自得地看待寵辱得失,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皆不在乎。庭前,大有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他春夏與秋冬之意,不受外界的任何影響,也不在乎別人的是非評說,始終保持一顆平和的心態(tài)。漫隨,大有不管世事的沉浮與變遷,也不管職位的升遷與貶降,一切隨其自然,不加強求。天外,則顯示了高遠的目光,不與他人一般見識,不斤斤計較的豁達胸懷。而花落花開完全是自然的規(guī)律,沒有必要感春傷秋,云卷云舒,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也蘊含著處事的哲學,人生路上有平坦大道,也有崎嶇小路,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要能屈能伸,要學會忍耐和堅持。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是一種心態(tài),是一種胸懷,也是一種人生境界。生活的瑣碎,柴米油鹽,諸多不如意,都會讓我們心生煩惱。但如果我們能淡泊名利,不計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過分看重成敗,只要自己努力過,奮斗過,就是無悔的人生。
菜根譚讀后感3
《菜根譚》,洪應(yīng)明著。洪應(yīng)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籍貫不詳,早年熱衷于仕途功名,晚年歸隱山林,洗心禮佛。
一個非常平凡的人,寫了一部讓歷史永遠不能忘卻的奇書———《菜根譚》。據(jù)我所知,這本明代洪應(yīng)明所著的書,被后人翻印過無數(shù)次。新中國的創(chuàng)始人———毛澤東也喜歡此書,他對此書的評價是“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
《菜根譚》全書由原文、譯文、評點3項組成,條目共360個,上至治國、平天下,下至修身、治家。政治家可以從中可以找到安邦治國的謀略,比如“居軒冕中,不可無山林氣味;林泉之下,須要懷廊廟經(jīng)綸,議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自居事中,當忘利害之慮”;商人從中可以找到機智,一種進退的機智,一種以仁取勝的機智;僧侶則會發(fā)現(xiàn)博大和寬柔。而我喜歡《菜根譚》,更多的是喜歡作者的思辨和處世哲學。
比如,“子生而母危,鏹積而盜窺,何喜非憂也?貧可以節(jié)用,病可以保身,何憂非喜也?”有了這樣的辯證,就有了柔度,在生活中才會適可而止,才不至于被逆境擊得粉碎。“自老視少,可消奔馳角逐之心,自瘁視榮,可以絕紛華靡麗之念”。用這樣的眼光去看人生歷史,人才不至于輕得像一顆纖塵,隨世風飛揚。
書中無處不在的博大、淡泊、寬容、善良,無處不有的謀略、智慧,所有的一切,讓讀者覺得自己豈止是在讀書,而是在與一位智者交談,與一位畏友交談,帶著暖意的警策。
這就是《菜根譚》,好書《菜根譚》,她淡雅的眉目下藏著的是一雙透視人世的慧眼。
菜根譚讀后感4
《菜根譚》不啻為一本教導古之君子立身處世的行為準則,薈萃儒、道、釋三者思想為警句格言,以期達到垂范之效。由此書可窺見我國傳統(tǒng)教育中樹人立人歷來重道德教化之一斑。這種教化無疑影響了數(shù)千年中國文人士大夫的主流思想意識。但同時這種三教融合的教化,似乎也并非十全十美。
首先,影響中國人甚深的三教思想,雖然在時間的長河里相互碰撞相互影響,但卻仍有自己相對的獨立性。雖然儒家主張“內(nèi)圣外王”之最高理想、奉勸世人行中庸之道、持憂患意識;道家主張無為、不爭;釋家勸誡人們慈悲,懺罪,明心見性等等理念是主流。但是總那么一些不和諧音,讓人無所適從。比如:現(xiàn)實的境況中,究竟是要“舍生取義”?還是“明哲保身”?這是個問題??梢娙藗冊谕瑫r吸收三教之長的時候,并非那么圓融無礙,往往會出現(xiàn)一些混亂,就像一個人吃得太多太雜,總會有些消化不良。傳統(tǒng)思想雖精深,亦駁雜,歷來的文人士大夫雖然同是受傳統(tǒng)熏習,行狀卻大有不同,由此可見即使是古人留下的精粹也是要經(jīng)過再次擇撿的。君子們能在幾千年思想的光輝中有所取舍,圓融無礙的找到自己的道,實屬不易。
其次、在這些教化君子的只字片語中,處處顯露著“君子”這種理想人格之外的另外的人性:貪婪者、追名逐利者、依阿權(quán)勢者、曲謹練達者、肥甘喪節(jié)者、驕矜者、我見害心聰明障道者……如此等等,不勝枚舉。圣賢書唯教導君子不可同流合污,自墮清白。而這些君子的反面教材,往往僅是以自食因果了結(jié)。比如:
弄權(quán)一時,凄涼萬古
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quán)勢者,凄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守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凄涼。
文章開宗明義,君子應(yīng)當“棲守道德”,即使“寂寞一時”,也是值得堅守的。由此可見道標是為君子而設(shè)立的。君子會“寂寞一時”,顯然世人并非個個君子,相反還有很多“依阿權(quán)勢者”,以至于使君子“寂寞一時”。道德教化往往只重視最高標準,強調(diào)君子以道德自律;而不太關(guān)注底線,不太注重對惡的強制約束。
單從這本書看來,太重教化,太重精神追求??墒蔷拥臄橙?,至少是反面實在是太多了。即使是君子在成圣之前也是有精神之外的需求的,也是不能拔著自己的頭發(fā)離開地面的。除了理性主義,我們應(yīng)當樹立更加務(wù)實的傳統(tǒng),應(yīng)當關(guān)注地面上的事情,關(guān)照大多數(shù)的人性,用法律樹立一道底線。由此,高蹈者自舞之,蹈之;寡廉鮮恥者,即使沒有自律,他律之下,也不至于太過下作。
菜根譚讀后感5
“靜中靜非真靜,動處靜得來,才是性天之真靜;樂處樂非真樂,苦中樂得來,才是心體之真機?!?/p>
你聽過嗎?這是在《菜根譚》中的一則,說了在一個靜的地方,很安靜,這不是真正的靜,這不是真正的靜,要在一個喧鬧的地方靜下來,才是真正的靜。
有一次,我和媽媽來到一個農(nóng)村,那里很窮苦,他們在那里干活,種田,滿頭大汗。我在城市里整天很開心,可是我在農(nóng)村里看到那些小孩子,和種田的大人們也很開心。為什么呢?我知道了一個道理,在快樂的環(huán)境中很快樂,這不是真的快樂,在很窮苦的生活環(huán)境中仍然保持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我終于知道了,我在學校里努力學習,刻苦讀書中取得的快樂才是真的快樂。
我一定會做到這些的。
《菜根譚》這本書是對我有好處,我會把這本書保存得很好,認真學習。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