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歷史故事的成語_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語
在小學語文的考題中,常常會出現(xiàn)類似的題目,要求同學們寫出與成語相對應的歷史人物,但是對于這樣的考題,往往很少有同學得滿分。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關(guān)于歷史故事的成語大全,接下來隨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關(guān)于歷史故事的成語(一)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語
· 發(fā)奸擿伏 · 返老還童 · 發(fā)蒙振落 · 風聲鶴唳
· 覆水難收 · 赴湯蹈火 · 分庭抗禮 · 防微杜漸
· 負隅頑抗 · 負重致遠 · 管鮑之交 · 各得其所
· 感恩圖報 · 過河拆橋 · 刮目相看 · 瓜田李下
· 高枕無憂 · 各自為政 · 華而不實 · 好好先生
· 狐假虎威 · 汗流浹背 · 后來居上 · 合浦珠還
· 后起之秀 · 后生可畏 · 火樹銀花 · 堅壁清野
· 間不容發(fā) · 井底之蛙 · 雞口牛后 · 江郎才盡
· 見獵心喜 · 雞鳴狗盜 · 九牛一毛 · 膠漆相投
· 舉一反三 · 開誠布公 · 空洞無物 · 沆瀣—氣
· 克己奉公 · 開卷有益 · 侃侃而談 · 口蜜腹劍
· 開門揖盜 · 空前絕后 · 克勤克儉 · 曠日持久
· 困獸猶斗 · 開天辟地 · 口若懸河 · 空中樓閣
· 刻舟求劍 · 膾炙人口 · 狼狽不堪 · 力不從心
關(guān)于歷史故事的成語(二)
1、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比缓笳D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shù)年形成大治局面。
2、紙上談兵:
戰(zhàn)國時,戰(zhàn)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后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zhàn)中損兵40萬。
3、朝秦暮楚:
戰(zhàn)國時代秦楚相爭頻繁,各諸侯國視利害所重,時而助秦,時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個形容在列強爭奪勢力范圍的條件下,各集團和人們的態(tài)度動搖多變,反復無常的成語。
4、圖窮匕見:
公元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前往秦國去刺殺秦王贏政,演出悲壯的一幕。荊軻告別太子丹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到了秦國,荊軻以重金收買秦王寵臣,得見秦王。荊軻假稱要向秦王贏政獻上督亢地區(qū)的地圖,當贏政打開地圖時,荊軻抓起卷在地圖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驚,猛地掙脫。荊軻被秦的武士所殺。
5、大義滅親:
這個故事就比較有名了,在〈東周列國志〉上也有記載,不過我要講的則是出自〈左傳 隱公四年〉:春秋時,衛(wèi)國石蠟之子石厚,與公子州吁共謀殺君篡位。石厚為了安定國內(nèi)人心,去求計于自己的父親。石蠟因之而設計,借陳桓公的幫助,乘他們到陳國之機,逮捕了州吁和石厚。衛(wèi)國派人到濮殺死了州吁,石蠟派家臣到陳殺死了石厚?!蹲髠鳌芬虼朔Q贊道:“君子曰:‘石蠟,純臣也。惡州吁而厚與(同與,就是一同處死的意思)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大義滅親”原指為君臣大義而滅父子私情,后用以泛指炎維護正義而不徇私情。
6、烽火戲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jié)果,少數(shù)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jié)束。從此周天子的權(quán)威一落千丈,出現(xiàn)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群雄并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7、破天荒
唐代荊州文風不振,每年解送舉人應考,均未中試,時人稱為“天荒”。后劉蛻以荊州解送的舉人登第,打破了該州多年無人中舉的局面,時人稱為“破天荒”。荊州刺史崔鉉特獎勵劉蛻七十萬貫破天荒錢。劉蛻答謝說:“五十年來,自是人廢;一千里外,豈曰天荒。”又自宋朝以來,江西地方無人以狀元及第,后有何昌以對策居第一,有人以詩寄何昌言云:“萬里一時開驥足,百年今始破天荒?!焙笥靡灾盖八从谢蚴状纬霈F(xiàn)。
8、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nèi)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fā)生戰(zhàn)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zhí)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fā)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9、心腹之患:
春秋末年,吳王夫差準備出兵伐齊,越王勾踐帶臣子及厚禮來朝見,夫差特別高興。伍子胥認為出兵伐齊,作用不大,當前越國是吳國的心腹之患。夫差根本不聽。沒過幾年,越國趁吳國北上伐晉國時出兵伐吳,將吳國徹底打敗。
10、王侯將相:
秦朝末年,統(tǒng)治階級的殘暴統(tǒng)治造成民不聊生。為了修筑北方的長城,募集許多勞工。陳涉、吳廣等因為大雨延誤行程,按律當斬,他們提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于是揭竿而起,其他豪杰也蜂擁而起,起義軍迅速推翻了秦朝的統(tǒng)治。
關(guān)于歷史故事的成語(三)
荊軻刺秦王:燕國太子丹讓荊軻去刺殺秦國國君,獻上地圖以后,圖窮而匕首現(xiàn),最終卻沒能刺殺成功,荊軻被殺,但這種英雄形象卻深深刻在了我們腦海之中?!帮L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也成為千古絕唱。
四面楚歌:劉邦把項羽圍在垓下,并且夜里四周包圍的軍隊唱的都是楚地民歌,可見戰(zhàn)事形勢并不樂觀,最后項羽帶八百騎兵突圍落得個烏江自刎的下場,結(jié)局還是悲涼的。
臥薪嘗膽:越王勾踐兵敗,到吳王夫差馬鵬處干活,但每天睡柴草、舔苦膽提醒自己復仇。久而久之,夫差不聽伍子胥勸諫,不殺反而放了勾踐,勾踐最終滅了吳國。告誡我們要學會忍辱負重、勵精圖治。
完璧歸趙:秦國想要趙國的和氏璧,趙國藺相如智斗秦王,最終完好無損的把和氏璧送回了趙國。秦國強大,雖然表面上是用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但實際上想巧取豪奪,藺相如就趁秦國齋戒之日,讓隨從從小路逃回趙國,保住了和氏璧。
信陵君竊符救趙:長平之戰(zhàn)后,秦昭王繼續(xù)進攻邯鄲,趙國想請楚、魏出救兵援助,可魏國懼怕秦國強勢不敢出兵,魏信陵君就幫如姬報仇,如姬替他偷了兵符,最后楚春申、趙平原、魏信陵三支軍隊把秦軍趕回河西。
關(guān)于歷史故事的成語(四)
不屈不撓
漢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長安城中忽然有傳言說要發(fā)大水了,長安城就要被水吞沒了。剎時間,整個長安城的老百姓都驚慌起來 大家扶老攜幼,爭相逃命。
消息傳到宮中,漢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宮中議事,商量對策。成帝的舅父、大將軍王鳳也驚慌失措,勸成帝、太后趕快躲到船上去準備撤離。大臣們也紛紛附和王鳳的意見。只有孫丞相王商堅決 反對,他認為大水不可能突然而來,一定是謠傳,在這個關(guān)鍵時刻 更不能輕易撤離,這樣只會使人心更加慌亂。成帝采納了王商的意見,過了一會,城里也沒見大水來,謠言不攻自破,城里的秩序也慢慢恢復了。調(diào)查下來,確實是傳言失實。成帝對王商能力排眾議很贊賞。王鳳卻認為是王商使他下不了臺,因此心懷不滿。
王鳳有個親戚叫楊肜,是瑯那太守,因為沒有把他管轄的地方 管理好,王商要辦他的罪,王鳳為此親自跑到王商面前,替楊肜說情,為他開脫。王商堅持原則,免去了楊肜的官職,王鳳更加懷恨在心,千方百計想要打擊報復。于是他勾結(jié)了同伙,誣陷王商。漢成帝最后聽信了讒言,罷免了王商的丞相職務。
但是,是非自有公論?!稘h書》的作者班固在撰寫王商的傳記時對王商的評價是:為人誠實公正,不屈不僥。這樣的評論是很客觀公正的。
關(guān)于歷史故事的成語(五)
安居樂業(yè)
出處《老子》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釋義 表示生活美滿、安定。
故事 春秋時,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據(jù)說他剛生下來的時候,就是一個白頭發(fā)。白胡子的小老頭兒; 所以人們稱他“老子”;還說他是在一棵李樹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為他耳朵長得特別大,所以名“耳”。其實,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 稱。 老于對當時的現(xiàn)實不滿,并反對當時社會上出現(xiàn)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頭路。他懷戀著遠古的原始社會,認為物質(zhì)的進步和文化的 發(fā)展毀壞了人民的淳樸,給人們帶來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現(xiàn)“小國寡 民”的理想社會。 老于是這樣描繪他所設想的“小國寡民”社會的: 國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許許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們。不要讓人民用生命去冒險,也不向遠處遷移,即使有車輛和船 只,也無人去乘坐它們,即使有兵器裝備,也無處去使用它們。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結(jié)繩記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適,滿足于原有的風俗習慣。鄰近各國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互 相聽得見,但是人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來。
關(guān)于歷史故事的成語_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語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