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2《赤壁賦》課文解讀
高中語文必修2《赤壁賦》課文解讀
《赤壁賦》是蘇軾于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所作的一篇著名文賦,是高中語文課本的內(nèi)容,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給大家?guī)淼母咧姓Z文必修2《赤壁賦》課文解讀,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中語文《赤壁賦》課文解讀
壬戍①之秋,七月既望②,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①壬戌:rénxū,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②既望:農(nóng)歷每月十五日為“望日”,十六日為“既望”。)[這是開頭第一層,交代游賞方式、時間、地點和人物:方式“泛舟”,時間“七月既望”,于是有后文關(guān)于江水、月亮的描寫、議論;地點“赤壁之下”,于是有后文關(guān)于三國歷史的追敘與聯(lián)想;人物“蘇子與客”,于是有后文關(guān)于宇宙人生見解的雙方對話。這幾句看去像一般游記散文的尋常格套,卻并非閑筆,而是非有不可的必要交代。]清風(fēng)徐①來,水波不興②。(清風(fēng)緩緩吹來,江面水波平靜。①徐:舒緩地。 ②興:起,作。)舉酒屬①客,誦明月之詩②,歌窈窕之章③。(于是舉杯邀客人同飲,吟詠《詩經(jīng)·陳風(fēng)·月出》一詩的“窈窕”一章。①屬:zhǔ ,傾注,引申為勸人飲酒。② 明月之詩:指《詩經(jīng)·陳風(fēng)·月出》,寫一個男子在月下懷念美人。③窈窕之章:《月出》詩首章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古時“窈糾”與“窈窕”音相近,所以稱為“窈窕之章”。窈窕,yǎotiǎo。)[這幾句是本段第二層,先寫景,后寫事,把客觀的景物和主觀的言行錯綜著、交替著來寫??壑?ldquo;泛舟”二字,寫水兼寫風(fēng):“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簡短二句,描繪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凈,這也正是游人悠然自得,怡然自樂的內(nèi)心寫照??壑?ldquo;七月既望”再寫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一邊舉起酒杯,與客共飲這秋江之酒,一邊引吭高歌,吟唱古代詠月的詩篇。“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這章詩描寫了詩人看到明亮月光下美人嬌好的容貌和幽閑的體態(tài),引起感情上的愛慕向往和躁動不安。文人游山玩水,很容易從客觀景物聯(lián)想到昔日所讀的作品,然后再由前人的作品生發(fā)出自己的感想來。此處寫月未出而先用《陳風(fēng)·月出》是為了以此作引子,把明月比喻成體態(tài)嬌好的美人,期盼著她的冉冉升起,同時引出下文作者的自歌“望美人”。]少焉①,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②之間。(一會兒,月亮從東面的山頭上升起,在北斗星和牽牛星之間徘徊。①少焉:一會兒。 ②斗牛:星座名,即斗宿、牛宿。)白露①橫江②,水光接天。(白茫茫的霧氣籠罩著江面,波光與星空連成一片。①白露:白茫茫的水氣。②橫江:籠罩江面。)縱①一葦②之所如③,凌④萬頃⑤之茫然⑥。(我們聽任葦葉般的小船在茫茫萬頃的江面上自由飄動。①縱:任憑。②一葦:指小船。比喻船很小,像一片葦葉。語出《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之。”③如:往。④凌:越過。⑤萬頃:形容江面極為寬闊。⑥茫然:曠遠的樣子。)浩浩乎如馮①虛②御風(fēng)③,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④,羽化⑤而登仙⑥。(多么遼闊呀,像是凌空乘風(fēng)飛去,不知將停留在何處;多么飄逸呀,好像變成了神仙,飛離塵世,登上仙境。①馮:pínɡ,通“憑”,乘。②虛:太空。③御風(fēng):語出《莊子·逍遙游》:“夫列子御風(fēng)而行,泠然善也。”列子,名御寇,鄭國人。相傳列子得風(fēng)仙之道,能駕風(fēng)飛行。御,駕御。④ 遺世獨立:出離塵世,超然獨立。⑤羽化:道教把成仙叫作“羽化”,傳說人成仙以后能夠飛升,像長了翅膀一樣。⑥登仙:登上仙境。)[第三層仍是先景后事,由事生情。“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斗、牛本是兩個星宿的名稱,這里泛指夜空中少數(shù)明亮的星點。“徘徊”二字,不只寫出月亮令人不易覺察的緩慢移動,逼真?zhèn)魃瘢覍懗霰徽賳境鰜淼脑铝翆τ谟稳说囊酪谰鞈?,脈脈含情,實際上乃是游人即作者對于冰清玉潔的月亮產(chǎn)生無限愉悅。這時,在皎潔的月光輝耀之下,秋江的夜色歷歷在目。你看,“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那茫茫的霧氣、茫茫的江水、茫茫的夜空,經(jīng)過月亮的銀輝的浸染,顯得浩瀚無邊,天光、水色渾然一片,正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在優(yōu)美的月色下,人的心境也隨之疏朗、開闊,無拘無束,不由得“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任憑一葉扁舟在“水波不興”浩瀚無涯的江面上,隨波飄蕩。作者在巧妙地回應(yīng)到開頭的“泛舟”二字之后,接著描寫“泛舟”的感受,這不像是坐臥舟中、漂游江上,而是好像在太空中乘風(fēng)飛行,悠悠忽忽地離開人世,超然獨立;又像長了翅膀飛升入仙境一樣。所謂“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浩瀚的江水與灑脫的胸懷,在作者的筆下騰躍而出,泛舟而游之樂,溢于言表。這一層造語自然生動,然多有所本。用“徘徊”寫月光移動,古詩屢見,如曹植《七哀》“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可憐樓上月徘徊”及李白《月下獨酌》“我歌月徘徊”。“白露橫江”句亦從《春江花月夜》“空里流霜不覺飛”化出,“水光接天”句化用趙嘏《江樓感舊》“月光如水水如天”,“一葦”用《詩經(jīng)·河廣》“一葦杭之”,“萬頃”用謝惠連《雪賦》及范仲淹《岳陽樓記》,“憑虛御風(fēng)”用《莊子·逍遙游》,“遺世獨立”用李延年歌,“羽化”用《晉書》,“登仙”用《遠游》。詞語皆有出典,卻不著堆砌痕跡,極盡自然生動之妙。這一層每句都依次第先后而寫成,不容移置。“少焉”以下寫月出,由“出”而“徘徊”。“白露”二句是月出后所見,由水上而天空,由近而遠。“縱一葦”句是寫主觀的游者,“凌萬頃”句是寫客觀的江面。“浩浩乎”句寫泛舟江上的現(xiàn)象,“飄飄乎”句則寫舟中人的心情感受。筆勢流暢,宛如信手拈來。]
這開頭一段,寫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懷抱,盡情領(lǐng)略秋江夜色之美。清風(fēng)、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完全足以供人賞心悅目,作者也確乎陶醉于其中,以致感到進入了“羽化而登仙”的境界,而讀者又通過作者這樣精彩的描寫,有如親臨其地,與作者同享那“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時的良辰美景。通篇《前赤壁賦》真正描寫“泛舟”游賞景物的,也主要是這開頭一段,它正面寫了一個“樂”字。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①而歌之。(于是,喝著酒,快樂極了,敲著船舷唱起來。①扣舷:敲打著船邊,指打著節(jié)拍。舷,船的兩邊。)歌曰:“桂棹兮蘭槳①,擊空明②兮溯③流光④。(歌詞說:“桂木做成的棹啊,蘭木做成的槳,拍打著清澈的江水啊,船兒迎來流動的波光。①桂棹蘭槳:用蘭、桂香木制成的船槳。棹,zhào,一種劃船工具,形似槳。②空明:指月光下的清波。③溯:逆流而上。④流光:在水波上閃動的月光。)渺渺①兮予懷,望美人②兮天一方。(多么空虛迷茫啊,我的情懷,望眼欲穿啊,我思慕的美人,在那遙遠的地方。”①渺渺:悠遠的樣子。②美人:比喻內(nèi)心思慕的賢人。古人常用美人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于是飲酒樂甚”一句承上,繼續(xù)寫樂。樂借酒來助興,酒又增添樂趣。古人往往痛飲伴隨以狂歌,作者在“飲酒樂甚”之后自然也情不自禁地“扣舷而歌”了。這里比“舉酒屬客”進了一步,是“飲酒樂甚”;比“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進了一步,是“扣舷而歌之”,唱自己即興所作的歌詞。這種深入一層的寫法,并非僅僅為突出“泛舟”時的歡快心情,還主要是為反迭下文感情的變化,以引出一番議論。關(guān)鍵在“扣舷而歌”的歌詞。歌詞中的“美人”指所傾心的對象,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這段歌詞全是化用《楚辭·少司命》:“望美人兮未來,臨風(fēng)恍兮浩歌”之意,并將上文“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的內(nèi)容具體化了。 “流光”,指江面上閃爍蕩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皎兮”嗎?“美人”,即心上的漂亮的人兒,不就是“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嗎?“渺渺兮余懷”,表現(xiàn)臨風(fēng)悵惘,思緒黯然,不就是“勞心悄兮”嗎?但這歌詞與單純的民間情歌已有不同,它所表現(xiàn)的是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后,雖然仍然堅持對生活的執(zhí)著態(tài)度,堅持對朝廷政事的關(guān)切,而不甘沉淪。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見,“擊空明兮溯流光”,看到江水之闊,面對宇宙之大,難免產(chǎn)生知音何處之感,而發(fā)出天各一方之嘆,已然流露了失意和哀傷情緒。]客①有吹洞簫②者,倚歌③而和④之。(客人中有吹洞簫的,按著歌聲吹簫應(yīng)和。①客:指與蘇軾同游的人。清代趙翼《陔余叢考》卷二十四:“東坡《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不著姓字。吳匏庵有詩云:‘西飛一鶴去何祥?有客吹簫楊世昌。當(dāng)日賦成誰與注?數(shù)行石刻舊曾藏。’據(jù)此,‘客’乃指楊世昌。蘇軾《次孔毅父韻》:‘不知西州楊道士,萬里隨身只兩膝。’又云:‘楊生自言識音律,洞簫入手且清哀。’楊世昌善吹簫可知。匏庵藏信不妄也。按,世昌,綿竹道人,字子京。”②洞簫:管樂器的一種。③倚歌:按照歌曲的聲調(diào)節(jié)拍。倚,循,依。④和:hè,同聲相應(yīng),唱和。)其聲嗚嗚①然,如怨如慕②,如泣如訴,余音③裊裊④,不絕如縷⑤。(簫聲嗚嗚,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傾訴,余音悠揚,像一根輕柔的細(xì)絲延綿不斷。①嗚嗚:《史記?李斯列傳》:“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②如怨如慕:《孟子?萬章章句上》:“萬章問曰:‘舜往于田,號泣于旻天,何為其號泣也?’孟子曰:‘怨慕也。’”怨,哀怨。慕,眷戀。③余音:尾聲。④裊裊:形容聲音婉轉(zhuǎn)悠長。⑤縷:細(xì)絲。)舞幽壑①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②。(能使?jié)摬卦谏顪Y中的蛟龍起舞,孤舟上的寡婦啜泣。①幽壑:深谷,這里指深淵。壑,hè。②泣孤舟之嫠婦:漢蔡邕《笛賦》:“類離之孤鳴,起嫠婦之哀泣。” 類離,即昆鳥。嫠婦,孤居的婦女。嫠,lí。)[這幾句由寫樂轉(zhuǎn)而寫哀。對于蘇軾在歌詞中表現(xiàn)的這種政治感慨,客,作為蘇軾的朋友,想必是能了解、能體會的。“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一個“和”字告訴我們,他正是揣摩著蘇軾的旨意吹簫的,只是進一步強化了而已,因而那簫聲就別是一種悲涼幽怨的調(diào)子;“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一曲洞簫,凄切宛轉(zhuǎn),竟然引得潛藏在洞壑里的蛟龍都難以寧靜而舞動起來,引得獨處孤舟的婦女也不由得感傷身世而悲哀哭泣。]
第2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從結(jié)構(gòu)上看,這是文章的過渡部分,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所謂承上,就是繼續(xù)描寫“泛舟”時的歡快心情。所謂啟下,就是通過描寫洞簫引出第3段的“客曰”,從反面揭示一個“悲”字。從內(nèi)容上看,這是文章中心所在,“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則是全篇之眼。作者的喜樂悲憂都系于“美人”一身。“美人”喻國君,就是宋神宗。
寫簫聲的文字極為精彩,“怨”“慕”“泣”“訴”四字抓住了簫聲的特點,也寫出了“哀”的特點。“嗚嗚”寫初吹,字面用《史記·李斯列傳》;“怨”“慕”化用《孟子》;“孤舟嫠婦”暗用蔡邕《笛賦》。“如怨如慕”二句,寫簫聲吹入精彩動人處,使聽者情不自禁聯(lián)想到人的七情六欲。“余音”二句寫簫聲結(jié)束。然后再加上兩句夸張性的比喻,以摹繪其出神入化??傊K軾借助于夸張、想象,運用精細(xì)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把洞簫那種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現(xiàn)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聞其聲,凄然下淚。
點擊下一頁分享更多高中語文必修2《赤壁賦》課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