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學習方法>初中學習方法>初二學習方法>八年級政治>

初二政治上冊教案學情分析怎么寫

時間: 妙純901 分享

  只有有一個很好的教案,初二政治課程的效果才能會明顯。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二政治上冊教案學情分析,希望你們喜歡。

  初二政治上冊學情分析

  本學年度根據學校工作安排,本人承擔八年級<201、202、203>班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工作,為完成新學期的教學任務,現將本學期思想品德教育課的教學作如下安排:

  一、基本情況分析:

  八年級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為。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tài)度,應經常了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整體來看學生的思維活躍,學習興趣較濃。但學習方法欠缺,不能很好的運用思想品德知識來解決問題。這在以后的教學中也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運用知識的能力。

  二、本學期的教學任務及要求:

  1、教學任務:本學期要完成八年級下冊全冊的教育教學任務。

  2、要求:

  (1)認真實行自學互幫導學法

  (2)學生在掌握書本知識的同時還應掌握切實有效的學習方法,并把書本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做到知識與實踐相結合。

  三、教學措施

  1、做好教學常規(guī)工作

  (1)、認真鉆研教材、教綱。熟悉教材及其指導思想,認真?zhèn)湔n,上好每一節(jié)課。做到授課胸有“書”。認真細致批改學生作業(yè),全收全改,及時收發(fā)。嚴格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作業(yè),及時檢測。

  (2)、虛心學習,本期聽課不少于10節(jié),多聽與政治歷史科相關教師的課。

  (3)、認真及時寫好計劃和總結,按計劃實施教學工作。

  2、積極參加教研,提高業(yè)務水平

  (1)、積極參加教研活動,承擔學校安排的本期政治的一節(jié)公開課,提高教研能力積極撰寫教學論文或教學設計。

  (2)、努力學習,提高專業(yè)理論水平。平時注重再學習,瀏覽百科,攝取與政治學歷史科相關的理論知識和當代社會新科技發(fā)展信息,滲透到教學中去,使教學更有說服力。

  四、教學進度

  由于本學期課程內容要比八年級上冊的內容多,并且時間上也要短一些,因此有一部分課程是一節(jié)課上一課內容。具體安排如下:

  時間 內容

  第一周——第二周 第一單元課程內容并單元考試

  第三周——第五周 第二單元課程內容并單元考試

  第六周——第七周 第三單元課程內容并單元考試

  第八周——第十周 復習迎接期中考試

  第十一周——第十三周 第四單元課程內容并單元考試

  第十四周——第十六周 第五單元課程內容并單元考試

  第十六周——期末復習 復習迎接期末考試

  初二政治上冊教案

  第二課 我與父母交朋友

  第一框 嚴也是一種愛(兩課時)

  知識目標:通過案例的分析討論及活動的體驗探究,幫助學生認識什么是代溝,代溝的表現和形成原因,引導學生認識到逆反心理的危害,同時讓學生明白通過親子雙方的努力,代溝是可以填平的。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自知能力和正確理解家長心情的知人能力;對代溝產生的原因的分析能力;對逆反心理的辨證分析能力,增強促進自我成長的責任意識。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對父母親人的愛;對自己正確行為的贊賞,對錯誤行為的后悔和恥辱;體會父母對自己的心情和期待,正確對待父母教育的情感;堅持正確的看法和行為,丟掉不良思想行為的態(tài)度。

  教學重點:正確看待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和教育。

  教學難點:代溝的產生及逆反心理的危害。

  第一課時 成長也會有煩惱

  課前準備:課前先通過班主任了解班級學生基本的家庭關系,記錄特殊家庭的學生、與父母關系緊張的學生等,以便在活動中給予更多的關注。同時還可以記錄家庭關系良好的學生,以便于有意識地讓他們在活動中充分發(fā)揮作用,給其他同學提供好的建議。

  教學過程

  一、成長的煩惱

  1.同齡人的心聲(見附錄)

  活動內容:引導思考,同學們有過類似的煩惱嗎?請舉幾例。為什么原來和諧親密的親子關系,現在變得格格不入?

  設計意圖:設置學生身邊發(fā)生的事件場景,勾勒出“生活畫面”,以增強學生的認同感。同時對同伴的了解有助于學生糾正認知偏差,緩解心理壓力。如一些學生可能本來對自己的親子關系很不滿意,但他可能抱怨自己父親不好。通過這一了解發(fā)現很多人也跟他差不多,知道這種現象是青春期孩子的共性,他對父母的不滿情緒就會降低。

  教師行為:指導學生開展這一活動,可以先讓學生認可教材上的材料,即學生身邊的事,是經常發(fā)生的事,是每個學生都可能遇到的事。然后可以讓學生補充相近的材料,意在讓學生參與,介入到現實生活情景之中。再讓學生討論分析原因,從中體會父母的期望、立場、態(tài)度、心思,通過這些分析體會父母的愛。最后,讓學生思考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這樣可以讓學生自己教育自己。

  教學建議:開展這一活動,重在發(fā)揮其導向的功能,并不是要通過這一活動解決全部問題,因而要注意達成有限目標,要在努力方向上引導。要注意讓學生站在不同立場上思考問題,即會與父母換位思考,尤其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父母嚴要求中蘊涵的愛心和期待。

  2.苦惱的不只是我們(見附錄:一份雜志上的兩封信)

  活動內容:分析成長中為什么會產生這些煩惱?通過比較兩代人的不同,分析造成隔閡的原因。

  設計意圖:設計這一活動,首先在于讓學生站在父母的角度看問題,這樣對父母的正確做法更容易接受,不當之處也更容易理解和寬容。其次,通過比較,讓學生對自己有個再認識。青春期的初中學生容易走極端,看問題容易片面。通過這一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審視自己,從自己方面找原因,促進心理的成熟和處事方法的掌握。還有,比較方法是學生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這一活動可以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得終身受益的方法,以增強其能力。

  教師行為:第一步,讓學生分析,找出與父母的差別;第二步,探討這些差別會造成哪些交往中的障礙;第三步,讓學生評價矛盾的性質(愛與期待中的矛盾),不能夸大這些矛盾;第四步,體會矛盾之中包含的父母的愛心和期待。鑒于比較兩代人涉及許多內容,先為學生提供可比較的角度:

  教學建議:開展這一活動,老師需要把握好度,即不能搞得太寬太多,因為這只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鋪墊,而不是教學的重點。二是要滲透辨證觀點的教育,即比較中分析并全面地看問題,分別看到兩代人的利與弊。三是注意引導學生理解父母對子女的心情。這是體諒父母苦心的關鍵,也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點。

  二、成長不煩惱:

  1.閱讀感悟:其實你只有8%的煩惱

  出示材料:有人做了這樣一個心理學實驗:要求實驗者把未來7天所預料的煩惱事情寫下來,投入“煩惱箱”。在過后第三周,打開“煩惱箱”,每個人核對“煩惱箱”的每項煩惱,結果發(fā)現其中九成的煩惱沒有發(fā)生。他們把剩下的一成煩惱仍然留在“煩惱箱”里,過了三周,再拿出來核對,結果發(fā)現,那些煩惱已經不成為煩惱了。結論:一般人的憂慮40%屬于過去,50%屬于未來,只有10%屬于現在。92%的憂慮沒有發(fā)生,剩下8%是你可以輕易應付的。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認識不必因親子關系出現裂痕而過于憂慮。

  2.質疑交流:訂立一份《家庭和約》

  出示材料:最近,華華在自己的臥室門上掛上了“請勿打擾”的牌子,讓媽媽百思不得其解:“是自己做錯了什么?還是孩子已經獨立到非要掛牌子的地步?”爸爸也難過地說:“自從掛了那塊牌子,我覺得好好的家就像旅館似的。”但華華卻不以為然。

  教師行為:引導學生討論:父母為什么為難過?你對此怎么看待?如果是你遇到這種情況,你會怎么辦?如果與父母共同制定一個家庭規(guī)則并遵照家庭規(guī)則去做,結果可能會怎么樣?并引導學生自擬提綱,與父母訂立一份《家庭合約》。

  3.身體力行:預防父母“嘮叨”的招數

  參照下面“預防父母‘嘮叨’的招數”,指導學生將其運用于實踐。

  學習方面:趕前不趕后,完成了作業(yè),父母嘮叨自然少了。

  儀表方面:如果你對奇裝異服感興趣,那肯定在父母干涉之列,此類的盡量避免。

  社交方面:社交本來是你的自由,但別忘了父母還是你的法定監(jiān)護人。所以,重要的是讓他們知道,你在哪里,干什么,和誰在一起?出門前說得越詳細越好,最好把聯(lián)系電話留下,大多數父母即使知道孩子的派對地址,也不會到現場來“捉拿”你的。

  衛(wèi)生方面:起床疊被子,保持房間整潔,也是許多父母希望孩子養(yǎng)成的好習慣,如果你不講究這一套,就不讓他們看見,更不要讓他們插手打掃啦(否則更有話嘮叨你了)。適當的時候,來起早起,把自己的房間好好打掃一番,也捎帶打掃一下家里的其他房間,這會讓你的父母欣喜不已。

  課前準備:

  本課內容淺顯,不涉及更多倫理,主要是情感和實踐問題。要提高本課的教育實效,首先要在課前調查了解自己的學生,以加強教育的針對性和主動性。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學生的現實生活中,哪些事容易引起與家長的沖突。②學生在化解與家長的沖突,有哪些成功的經驗。③學生在與家長的關系中,還存在哪些主要問題。④學生逆反心理在家庭關系中的反映。⑤能夠感染學生的例子,特別是在時間和空間上與學生接近的例子。

  教學過程:

  一.閱讀感悟——愛的沖突(見附錄)

  活動內容:引導思考:你是否也經歷過“愛的沖突”?試舉一例。仔細體會材料,是爸爸媽媽不愛我們嗎?還是他們不知道怎樣表達愛?會不會是他們已經表達了而我們卻未察覺?代溝,究竟誰不理解誰?是爸爸媽媽不理解我們,還是我們不理解爸爸媽媽?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和回憶自身心靈深處的感動和故事,讓學生讀懂父母的真誠與無私,為后面引導學生從自身角度分析逆反心理的危害作鋪墊。

  二.理性分析——沖突的代價

  活動內容:連續(xù)性提問:你當時是怎樣想的?最終結果怎樣?這個結果對你日后的學習和生活與影響嗎?如果有,請具體說明?,F在你對這件事是怎樣想的?如果你當時按你現在的想法去做,設想一下結果又會是怎樣?你認為代溝產生的責任主要在于誰,為什么?

  設計意圖:意在讓學生體會家庭沖突的不快,體會逆反心理造成的影響親子關系、傷害父母和自己等危害,認識到逆反心理所存在的不利的一面。這樣能讓學生理智地對待與家長的矛盾,不任性,會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

  教師行為:指導學生開展這一活動,主要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談感受,通過體驗明辨是非,以便在今后的生活中作出正確的行為選擇。因為沖突的解決有正面和反面兩種體驗。所以要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來談,既可以講正面的經驗,也可以講反面的教訓。

  教學建議:在活動中,要注意以下幾點:引導學生討論;注意保護學生的隱私;事件本身的介紹不必過細,核心在于讓學生體驗;要注意學生思想的升華,即理性地看待處理問題的不同結果;可以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對危害進行梳理,如情感傷害、經濟損失、阻礙家庭和個人發(fā)展等。

  三.認真聆聽——來自父母的心聲

  活動內容:出示材料:《孩子,我為什么會打你》(見附錄)。引導思考:你也有過挨打的經歷嗎?當時心里是怎么想的?現在如何看待這種經歷?采訪自己的父母,問問他們當時是怎么想的?看了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教師行為:引導學生感受逆反心理導致的對父母的反抗,其結果都是懲罰了自己:不是拿自己的錯誤懲罰自己,就是拿父母的錯誤懲罰自己。這種結果也是對父母的一種傷害:不是拿自己的錯誤傷害父母,就是拿家長的錯誤傷害父母。同時幫助學生認識到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出自本能的,是最無私的,只不過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父母表達愛的方式令孩子們不太喜歡罷了。但這也不足以導致某些孩子過激的方式來“回報”親人。

  四.出謀劃策——面對生活中的煩惱

  活動內容:就下列問題進行討論交流:

 ?、侔职终f寫完作業(yè)就讓我出去玩。我寫完作業(yè),媽媽又讓我再做兩道奧賽題……②媽媽說只要我期末考到班級前三名,就帶我去旅游。我真的考了第二名,媽媽卻說她沒有時間……引導討論:如果父母“說話不算數”,我們應該怎么辦?

 ?、賸寢尫且覍W鋼琴,我一點都不喜歡,我的志向是當一個科學家。②媽媽很支持我,同意我學畫畫,可是現在我對它的前景不看好。③爸爸就知道讓我學習,當尖子生,可我總是考不到第一,失望極了。引導討論:如果父母的期望與你的愿望不一致,你是堅持己見還是服從父母的意志?你會如何說服父母來支持你的愿望?

 ?、俑改竿悼戳宋业娜沼?②父母將我的朋友拒之門外。引導討論:當父母的做法“不合理”時,你會怎么做?父母這樣做的用意何在?建議:可結合教材中的閱讀材料。

 ?、僖粋€同學說:我媽就是煩,每天我吃早飯的時候,她就說:“吃完早飯去喝牛奶,別忘了。”其實,牛奶和書包都放在我的寫字臺上,我上學拿書包,不就看見牛奶了嗎?真是的!②女兒晚上去看電影,九點多回家。媽媽說:“才回來,我到路上都看了好幾次了。”女兒說:“媽媽真是的,難道看看就能把我看回來?”③我騎自行車上學,爸媽每次都要叮嚀一句:“路上小心,注意安全。”引導討論:父母講這些話的真正用意是什么?面對父母的嘮叨,怎樣做才會雙贏?這里重在引導學生領悟同樣一句話可以有多種意思的理解,即鑼鼓聽音,說話聽聲。

  設計意圖:選取這些兩難問題,當然這些都是青少年學生所關心的、跟他們的成長密切相關的話題,讓不同的價值觀念相互碰撞,激起個體的內心價值沖突。讓學生自主探究增進與父母的了解與溝通、化解沖突的辦法,并讓學生設想不同的方法可能帶來的后果,讓學生體會不同的態(tài)度、不同的溝通方式和處理方法所帶來的結果是不同的。

  第二框 兩代人的對話(一課時)

  知識目標:與父母溝通的過程;與父母溝通的基本要領;與父母交往的主要策略;以寬大胸懷和積極的態(tài)度與父母交往,不必非爭高下不可。

  能力目標:會與父母溝通商量的能力;對多種可能解決問題的方式進行選擇的能力;把握與父母交往的諸多策略的應用能力;家庭交往中得失利弊的權衡能力。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對父母的尊重,對自己人格的維護;崇尚與父母的平等,與父母共同遵守道德和法律準則;提高與父母溝通、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和為家庭付出的主動意識。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學會與父母進行溝通,彼此袒露內心世界,進而達到相互理解進行溝通的正確方法,并學習雙贏的溝通策略。這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本課的難點。

  課前準備

  對模擬表演先作出布置。這個模擬扮演活動,意在幫助學生正確地與父母溝通,要考慮多種因素和可能,正確解決與父母的矛盾。要把劇情讓學生看仔細,讓學生設計可能遇到的種種情形,最后找出雙方可以接受的辦法。應該給學生提出要求,在準備扮演活動中整理自己的經驗和方法。

  教學過程

  一、借我一雙慧眼——正確看待與父母的沖突

  活動內容:根據書上的兩個觀點“家不是說理的地方。俗話說得好,清官難斷家務事”和“家是愛的港灣,因為家里的矛盾易產生、也易解決,關鍵看我們怎么對待”進行討論。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家庭矛盾,因為夸大與父母的矛盾,會在處理家庭關系時有抵觸情緒,妨礙溝通;看不到矛盾,會不在意解決與父母的矛盾,也不利于矛盾的解決和學生的進步。

  教師活動:先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然后由老師舉個具體的例子設計教學情境,分析處理方法,接著讓學生講自己如何處理家庭矛盾,最終得出有必要、有辦法解決家庭矛盾的結論。當學生的爭辯僵持不下的時候,老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異中見同;當學生爭辯趨同的時候,老師要引導學生同中見異。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建議:在活動中,要注意滲透辨證的觀點,要注意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思考。比如清官難斷家務事,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家務事通常屬于什么性質?是不是每件事只有一個答案?不同的觀點和行為分別有什么合理的地方?如果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來理解和思考,你會不會一定堅持自己的主見?在各有利弊的情況下,尊重別人的選擇會帶來什么好處?在自己有理的情況下,應不應得理不讓人?可以不同意別人的做法,要不要尊重別人的選擇?又如說明家中矛盾容易解決,要引導學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從父母愛子女、體諒子女的困難、期待子女更好等角度,論證自己的觀點。討論和爭辯的過程,是道德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生體驗的過程,對于掌握與家人交往的方法和藝術、提高教育實效有重大作用。

  二、敢問路在何方——掌握與父母交往的方法

  1.理解父母

  閱讀感悟:出示寓言故事:一把堅實的大鎖掛在大門上,一根鐵桿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無法將它撬開。鑰匙來了,他瘦小的身子鉆進鎖孔,只輕輕一轉,大鎖就“啪”地一聲打開了。

  鐵桿奇怪地問:“為什麼我費了那麼大力氣也打不開,而你卻輕而易舉就把它打開了?”鑰匙說:“因為我最了解他的心。” 設問:寓言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感悟到每個人的心,都像上了鎖的大門,任你再粗的鐵棒也撬不開。唯有理解,才是打開別人心鎖的鑰匙,與父母的交往亦如此。

  案例分析:結合教材中小冰的例子,小冰冒火的理由是什么?爸爸的理由是什么?你的協(xié)調辦法是什么?讓學生選擇A、干脆不去同學家了;B、按照家長的意思辦,8點前到家;C、先斬后奏,寫完作業(yè)、看完錄像再回來。你還有什么好辦法嗎?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開展這一活動,第一步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處理這一問題的各種可能,并分析其利弊。比如:不到同學家做作業(yè)、看錄象了,會導致對同學失信,自己也不滿意,由此還會遷怒于家長;按家長的要求做,這保證了安全和休息,可未必有時間看錄象,自己和同學都不能盡興;不理家長的要求,寫完作業(yè)、看完錄象再回來,這會讓家長擔心、著急,說不定到現場親自捉拿;與家長協(xié)商,雙方都作些讓步,可能雙方都滿意。第二步在分析各種可能、權衡各種利弊后,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方法,這時可以對這些具體方法進行再剖析,在比較中選擇最優(yōu)方案。第三步,讓學生把思考和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梳理一下,上升到一般方法論的高度,即引導學生善于與家長溝通,向本框教育目標靠攏。

  教學建議:在活動中,要注意尊重學生的分析和選擇,不應該預定某種解決問題的模式;鼓勵學生大膽設想方案,分析利弊,正確選擇;老師要有足夠的準備,應對學生討論中的難以預料的情況。當老師遇到沒有把握回答或者難以駕馭的問題時,可以在鼓勵學生的同時,將問題留待課下探究。

  2.尊重父母

  案例分析:母親要到另一個城市去,臨行前母親問女兒:“回來我想給你買件衣服,可不知你喜歡什么樣的?”女兒回答:“您只要把服裝店里您瞧著最不順眼的衣服買回來就行了。”引導討論:為什么親子間的價值觀會有如此大的差異?這種差異還可能表現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會對家庭關系產生什么影響?對待這種差異是任之發(fā)展還是設法解決?如果你與父母的價值觀不一致,你會怎么做?

  閱讀感悟:《珍珠與谷物》(見附錄)

  設計意圖:重在引導學生領悟:珍珠和公雞的價值觀不同,是因為它們的需要不同。價值不是固有的,事物的價值在于使用者的需要。了解價值觀取向是影響相互關系的一個重要原因,常言“話不投機半句多”。進而引導學生認識“多元價值觀”存在是一個客觀事實,父母和孩子的價值取向不同是正常的。

  教學建議:可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哪些方面和父母價值觀存在沖突?增進學生了解自己和父輩的價值取向差別的主要內容,如對服裝的要求,父母在意便宜,寧可式樣老一些;少年在意時尚,寧可質量差一些等。引導領悟親子沖突不是父母變了,也不是自己變壞了,而是自己長大了。這一認識很重要,是積極溝通的前提。因為很多事情無所謂對錯,如頭發(fā)的長短等,僅僅是一種文化。親子間的矛盾和沖突不一定干戈相見,它是可以通過良好的溝通和接納多元價值觀而緩解的。

  3.認真聆聽

  活動內容:尋找父母與我們的共同點:問問父母,他們像你這么大的時候,他們最崇拜的人是誰?為什么?他們有些什么想法和愿望?他們的父母容許他們做什么,不容許他們做什么?他們是如何爭取更多的自由和空間的……

  設計意圖:家長在回憶自己少年往事的時候,一般會很自豪地,不知不覺中放下家長的架子和孩子敞開心扉。這時,他們更容易理解孩子目前的經歷和感受,認真考慮孩子獨立的要求,甚至向孩子做出妥協(xié)和讓步。從而引導學生發(fā)現原來爸爸媽媽有這么多與自己相似的行為特征,并把這種新感覺描述下來。

  4.講究藝術

  出示材料:母親在數落兒子,兒子一邊看書一邊聆聽教誨。忽然兒子問母親:“媽媽,一本內容枯燥冗長的書和說話羅嗦有什么區(qū)別?”母親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可以把書丟一邊,可是卻無法叫羅嗦的人閉嘴。”說完,母親突然恍然大悟。“啊!你是在嫌我羅嗦呀!”母子倆都笑了。兒子用幽默的方法不僅提醒了習慣嘮叨的母親,而且自然地避免了母子之間的沖突。請出幾個類似的金點子。

  教師行為:在引導的時候,重點應提示學生“策略”內容并不重要,而且因人而異;重要的是當我們面對問題的時候,要學習思考什么是雙贏的策略?要盡量避免“不滿——沖突——冷戰(zhàn)”這樣的應對模式。

  教學建議:要提示學生,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的處境不一樣,價值觀取向不一樣,對一個人是好的選擇,對另一個人未必是好的。當沒有“最好”即沒有雙贏時,要選擇“更好”。

  5.模擬溝通

  活動內容:根據教材中小莉的例子模擬與家長溝通的過程。

  設計意圖:第二個活動側重于探究處理沖突的步驟,這個活動側重于讓學生掌握與父母溝通的要領,不光有個步驟問題,更是情感交流的過程。溝通涉及的經驗很多,核心是以愛的方式尊重父母,理解父母。

  看了“初二政治上冊教案學情分析”的人還看了:

1.初二政治課上冊教案

2.初二政治上冊教學計劃怎么寫

3.教科版初二政治上冊教案

4.初二政治書上冊教案

5.初二政治上冊第五課教案

2518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