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觸碰的紀律紅線觀后感心得體會_不可觸碰的紅線觀后感心得范文(5)
《不可觸碰的紀律紅線》觀后感心得體會篇11
翻看違紀黨員干部案例剖析時,發(fā)現(xiàn)這樣一類現(xiàn)象:一些人平日無視紀律和規(guī)矩恣意妄為,在面對組織審查時,還一度感到驚詫:“怎么可能最終查到我身上?”他們忘記了紀律面前無例外,言語中顯露的是一種把自己凌駕于黨紀之上、拒絕接受監(jiān)督的想當然。
現(xiàn)實中,存有這一思想的黨員干部不在少數(shù)。有的因為管了錢,就覺得可以多拿多占、隨意揮霍;有的因為管了人,就認為可以任人唯親、買官賣官;有的因為管了審批,就有選擇地優(yōu)親厚友、權錢交易;有的因為管了執(zhí)紀,便搞區(qū)別對待,把自己置于紀律要求之外。
這些人身上的一個共同點都是:忘記了“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亂花;公權為民,一絲一毫都不能私用”,把人民賦予的公權力當成了自己的私有財產和謀私工具。說到底,就是特權思想作祟。
因手握關鍵權力,享受著公權私用帶來的豐厚回報,沉浸在求己辦事之人的吹捧逢迎里,陶醉在身邊人編織的光環(huán)之下,久而久之,他們開始飄飄然,把很多違規(guī)之事當做理所當然,覺得自己無所不能、無人能管……他們頭腦中特權思想的演變軌跡,正是逐步對私欲喪失戒懼,對紀律失去敬畏的過程。因為缺乏敬畏,他們視自己為紀法的局外人,不僅將自我監(jiān)督拋之腦后,更拒絕外部監(jiān)督,最終一步步跌入腐化墮落的深淵。
有所懼才能有所止。紀律的嚴肅性就在于執(zhí)行紀律的平等性,在于違紀時被懲處的不可避免性。在紀律和規(guī)矩面前,若心中無畏,就會使自己陷入隨時可能觸碰紀律紅線的危險,唯有始終懷著敬畏之心,方能確保自己始終在安全區(qū)域謹慎前行。
《左傳》云:“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墻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边@句話說的就是對權力的敬畏。不惟在位謀政,更當恪盡職守,才是用權的真諦;不惟奮發(fā)有為,更當潔身自好,才是為政的邏輯。始終以一顆敬畏之心對待權力,才能最終求得無懼之境。
黨員干部當牢記,紀律面前沒有特殊,黨的性質宗旨更不允許有任何特權存在。權力與責任從來都是對等的,權力越大,責任也就越大,越需要有一顆敬畏之心,兢兢業(yè)業(yè)、恪盡職守。唯如此,才能始終以審慎的態(tài)度行使手中權力,以嚴格的標準堅守黨紀原則,真正無愧組織的重托、無愧人民的信任。
《不可觸碰的紀律紅線》觀后感心得體會篇12
紀律為何能成為每個戰(zhàn)士行為的自覺遵循?正是因為,紀律在執(zhí)行中成為了不可觸碰的紅線。劉鄧規(guī)定:不準強迫老百姓當向導,不準向老百姓要東西,不準打罵群眾。司令部警衛(wèi)團一名副連長就因為從一個店鋪拿走了商人的花布和粉條,被公開槍斃。在戰(zhàn)爭年代,這種近乎嚴酷的做法,反映的卻是不變的道理:只有嚴格執(zhí)行,紀律才有意義。
紀律嚴,因而作風正,最終的結果是得民心——這正是劉鄧大軍能在大別山區(qū)站住腳的根基。從給部隊帶路,到偵察敵情、提供軍糧,甚至是縫制衣服……只要你把群眾當親人,群眾也會把你當親人,這樣的部隊,怎么可能會吃敗仗?
憶往思來。全面深化改革千帆競發(fā),同樣是一次偉大的進軍。億萬人民的支持與參與,是改革在風高浪急中駛向夢想彼岸的保證。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yè),中國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離開了群眾這片最肥沃的土壤,離開了基層這片最堅實的地基,改革發(fā)展就會失去動力。
如果說“打江山”“鬧革命”的老一輩與平民大眾“天生就是一家人”,那么不少出生于和平年代的黨員干部則對魚水關系少了些切身體會。一些官員“你代表黨還是代表人民”的雷人雷語,“不信馬列搞迷信,不問蒼生問鬼神”的價值扭曲,用官話套話回應百姓冷暖的冷漠無情,都催人反思:當聯(lián)系群眾不再是內心律令,我們如何重塑血肉之情、魚水之誼?
答案就在嚴明紀律,用他律喚醒自律,用紀律塑造認同。從這個角度看,“王大灣精神”無疑有著更強的現(xiàn)實意義。今天,我們同樣需要通過強化紀律來改進黨員干部作風,鞏固執(zhí)政基礎,塑造良好形象。多次強調政治紀律、組織紀律,歸根結底就是要通過嚴明紀律,正黨風轉作風,贏得群眾的信任與支持。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強大的民意基礎,傳好交到我們手里的歷史接力棒。
在大別山,部隊每次出發(fā)前,鄧小平一定要派人問一問,司令部借住的農舍“門上好沒有,水缸挑滿沒有,稻草捆好沒有”。今天,偉大征程仍在繼續(xù),作風建設仍在路上,正風肅紀,以紀律贏得民心,這正是王大灣會議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