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寶飯摻糨子歇后語
糨糊是指用面粉等做成的可以粘貼東西的糊狀物,你們知道有關于糨糊的歇后語嗎?下面跟著小編來學習學習吧。
八寶飯摻糨子歇后語
糨糊
拓展:糨糊的由來
“糨糊”一詞的由來。 一般都知道來源于上海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流行語,再由上海而流 行全國。至于這詞在上海如何由來,即使上海人,也很少知道。“搗糨糊”一詞的本來面 目,其實是九十年代初上海黑道的一個術語,是“逃江湖”一詞的音轉,并在音轉中發(fā)生 了涵義的變化。 在上海市區(qū)向郊區(qū)擴大之前,市區(qū)人口最多的一個區(qū)是楊浦區(qū),九十年代初常住戶口人口 即達到一百一十萬,上海灘上稱為“大楊浦”。過去中國工業(yè)最集中的地方是東北和上海 ,上海工業(yè)最集中的地方是楊浦,因此,楊浦這地方也是中國工人階級人口最密集的地區(qū) ,工人運動對上海乃至全國都有很緊要的影響。但楊浦區(qū)也是流氓集中的地方。楊浦區(qū)流 氓最集中、最著名的地區(qū),叫定海橋。定海橋是個街道,但社會上一般指這個街道及其周 邊密集的棚戶區(qū)。上海灘上一談起流氓、黑社會,沒有不知道定海橋這名稱的。“”時的 造反司令王洪文靠武斗起家,是個標準的紅色“大流氓”,即來源于這個地區(qū)。這兩年突 然全國皆知的周正毅,本是流氓圈里的一個嘍羅,也是定海橋出身。“搗糨糊”一詞的源 頭,正是來源于定海橋的流氓圈。 我年少時所住的地方,離定海橋地區(qū)有數(shù)站路,跟那里的人本不相識。但小學時即“”結 束前,學生打群架成風,我周圍有幾個人經(jīng)常跟定海橋的學生打架,于是就連累地區(qū)間的 互相尋釁、報復。有幾次尋釁到我身上,實在躲不掉,不得不反抗,只能孤身一人拼死往 前沖、往狠里打,撿了路邊的磚頭、木棒閉著眼睛只顧往對方頭上砸,竟然“兩軍相遇勇 者勝”,讓一幫定海橋的人覺得我是個不要命的,于是休戰(zhàn)、認哥們。我是喜歡讀書的, 跟他們并無來往,雖說是“哥們”,路上偶爾遇到,也只是點頭交情,連他們名字也弄不 清楚,我讀大學后,更是連偶然路遇的事情也沒有了。軍隊轉業(yè)后去檢察院從事反貪偵查 ,走街串巷時遇到了幾張定海橋熟臉,知道了他們在黑道上打殺出了一定的名氣,是這個 “王”、那個“王”了。那時流氓們很敬重同年齡里讀了大學的人,或許也因為我的職業(yè) ,幾個人一口一聲叫我“大哥”起來,我則順便了解些黑道上的事情。也就那時——大概 九0年左右——,第一次聽到了“逃江湖”一詞。 上海黑道上闖了較大的事情,不論被發(fā)現(xiàn)不被發(fā)現(xiàn),第一做的動作便是逃跑。即使沒有闖 出事情,遇到拉網(wǎng)(嚴打),知道自己屬于被拉網(wǎng)的魚兒,自然的選擇也是逃跑。不管什 么情況,先逃跑了再說,這是他們的基本策略。逃跑之后,再看三四、聽風聲,覺得問題 不大,便回家。要是有很大問題,他們便干脆去廣州、深圳等地,再伺機轉香港、澳門, 干脆到那里打天下。九0年前后,上海的流氓已經(jīng)“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兩個基本 點”,輕易不采用暴力(改革),放眼港、澳(開放)。他們把社會、世界稱為“江湖” ,把自己看作是“江湖上人”。他們的首選是在本地做生意,并不愿意逃跑,因此,不說 “闖江湖”,而說“逃江湖”——離開本地,一般都是逃跑,故謂“逃江湖”。 那時上海流氓做“生意”,有白、黑兩類。白的生意是包柜臺、開小店、租攤位、倒賣、 販運等。黑的“生意”是詐騙、販黃、販毒、販外煙、做假煙、賭博、皮條、討債、敲詐 、保衛(wèi)、沖場子等。很多流氓解決啟動資金的常用手段是皮條、敲詐。皮條生意先要搞定 幾個女孩子。上海流氓大哥級人物有個規(guī)矩:不出來混的女孩子不碰。女孩子混的標準, 流氓圈認為凡是經(jīng)常在舞場、酒吧之類場所的就是混的,就是可以設法搞定的。搞定女孩 子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方法稱為“撳到甕里”,即設計圈套以戀愛名義強迫同居并洗腦 ,再進而迫使其賣淫,甚至把女孩送到廣州、深圳和港、澳等地做生意。敲詐的方法也有 很多,對象多是飯店、舞廳、酒吧等場所的老板。那時上海有乍浦路飯店一條街,生意非 常紅火,一些流氓就勾引一些飯店老板參與賭博,再設計圈套進行敲詐。他們的這些“生 意”必然導致流氓圈內(nèi)的互相沖突,在互相沖突中,“逃江湖”或“逃江湖去”一詞成了 經(jīng)常互相嘲笑和嘲弄的語言。這一轉變使得語言的涵義開始發(fā)生變化。 九二年左右,“逃江湖”一詞迅速曼延到了商場上,很多生意場上人開始頻繁使用“逃江 湖”一詞進行互相嘲笑和嘲弄。這樣,“逃江湖”一詞就成了一個介于黑、白之間的切口 。所謂切口,是一種灰色流行詞匯,是不登大雅之堂但能讓一般人作為口語接受的流行語 言。上海人向來有使用切口的風氣,一時之間,“逃江湖”一詞就風行于世。但人們并不 清楚“逃、江、湖”三個字,不知道它的本義,因此,就發(fā)生了音轉,成為了“搗糨糊” 。這一音轉的關鍵不是在“逃”、“搗”上面,而在于“江湖”、“糨糊”上面。“江湖 ”(GANGHU或JIANGHU)與“糨糊”一音之轉,一般上海人并不知道黑道的“江湖”,而是 把它理解為了“糨糊”。既為“糨糊”,“逃”(TAO)就音轉為了“搗”(DAO)。九五 年前后,流行的“搗糨糊”有DAO GANGHU和 DAO JIANGHU兩種口音,正是這一演變過程顯 示出的音轉痕跡。 漸漸地,文人插了進來,開始在文章中使用“搗糨糊”一詞。文人自然認真,一時分不清 楚DAO GANGHU和 DAO JIANGHU兩種口音之間的意義。其實現(xiàn)在的人多數(shù)也讀過書、會寫字 ,也受這兩種讀音的困惑,但人們沒有文人認真,所以就經(jīng)常簡化為“糨糊”解決問題, 而且更覺得幽默、有趣。九六年時候,我遇到兩個報紙編輯,他們提到DAO GANGHU和 DAO JIANGHU兩種口音,弄不清楚其中道理,我進行了解說,他們恍然。我一時興起,寫了篇 短文解釋,結果報紙不愿意刊登,原因無它,僅僅是文人酸氣不減,——原來經(jīng)常使用的 詞匯竟然是個黑道用語,面子上很過不去,很不文化。
相關文章:
3.最近流行歇后語
4.最難猜的歇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