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學習方法 > 通用學習方法 > 學習方法指導 > 教學方法比學習更重要

教學方法比學習更重要

時間: 鞏詩21178 分享

教學方法比學習更重要

  這里或許有你想要的課堂教學方法,趕緊看看吧~

  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討論法。

  1.講授法:講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學方法,對重要的理論知識的教學采用講授的教學方法,直接、快速、精煉的讓學生掌握,為學生在實踐中能更游刃有余的應用打好堅實的理論基礎。

  2.案例教學法: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對選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審理和討論,做出自己的判斷和評價。這種教學方法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增加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能力。案例教學法在課程中的應用,充分發(fā)揮了它的啟發(fā)性、實踐性,開發(fā)了學生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判斷能力、決策能力和綜合素質

  3.情景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是將本課程的教學過程安置在一個模擬的、特定的情景場合之中。通過教師的組織、學生的演練,在仿真提煉、愉悅寬松的場景中達到教學目標,既鍛煉了學生的臨場應變、實景操作的能力,又活躍了教學氣氛,提高了教學的感染力。這種教學方法在本課程的教學中經(jīng)常應用,因現(xiàn)場教學模式要受到客觀條件的一些制約,因此,提高學生實踐教學能力的最好辦法就是采用此種情景教學法。學生們通過親自參與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開拓了視野,自覺增強了科學意識,提高了動手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此外,在本門課程的教學中,這種教學方式的運用既滿足了學生提高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需求,也體現(xiàn)了其方便、有效、經(jīng)濟的特點,能充分滿足教學的需求。

  4.討論法:在本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多處采用討論法,學生通過討論,進行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展開學習,讓所有的人都能參與到明確的集體任務中,強調集體性任務,強調教師放權給學生。合作學習的關鍵在于小組成員之間相互依賴、相互溝通、相互合作,共同負責,從而達到共同的目標。通過開展課堂討論,培養(yǎng)思維表達能力,讓學生多多參與,親自動手、親自操作、激發(fā)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5. 體驗學習教學法:“體驗學習”意味著學生親自參與知識的建構,親歷過程并在過程中體驗知識和體驗情感。它的基本思想是: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過程并不是一個“教師傳授—學生聆聽”的傳遞活動,學生獲取知識的真實情況是學生在親自“研究”、“思索”、“想象”中領悟知識,學生在“探究知識”中形成個人化的理解。例如,老師在 “水的凈化”一節(jié)教學中,組織學生采集水樣,然后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并讓學生設計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種親自體驗的學習,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喚起了學生的“求知熱情”,使學生在“求知興趣”和“求知信仰”的支持下熱情地求知,這時,真誠熱情的態(tài)度就化作了理智的力量。

  在教學或學習過程中,你發(fā)現(xiàn)哪些很好的教學方法教學技巧?

  一是要了解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一開始很擔心自己不能適應這個職業(yè),因為本身是個不喜歡要求別人影響別人的人,被動很難強勢。所以干脆就放棄了嚴厲的角色,而是引導。我本身一直很嚴格地規(guī)范著自己,很難放棄對自己的要求,所以作為一個老師,便以身作則,用行動來做榜樣教導學生。目前為止在很大程度上我是成功的。記得剛工作的時候,軍訓,烈日炎炎,一前輩就站在烈日下糾正學生的動作,聊天的時候他說老師要多和學生在一起,真想搬到學生寢室去。他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老師。一個本身沒有自制力的老師很難說服學生自制。老師的自制很多時候就體現(xiàn)在備課的嚴謹,課程的設計落實上。由于初中知識我們都爛熟于心,不備課基本上也能上課,可是效果卻差很多。在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備課,而不應該把時間大部分放在改作業(yè)上,特別是新課,一節(jié)課沒上好往往要花兩節(jié)課來彌補。當然,我的方式不一定適人。

  二是要了解人的心理,人的發(fā)展。因為本身對心理學社會學感興趣,大學心理學的課一課不落百分之百注意力集中,同時看了非常多心理學方向的書籍,給我的工作幫助很大。因為這方面綜合性太強滲透到各個細節(jié)上很難說清楚,就寫一下目前能想到的比較重要用的比較多的幾點,具體原理就不細說了:

  1、正反饋。當我們想學生養(yǎng)成某種習慣的時候,表揚肯定他們正確的習慣比否定批評他們錯誤的習慣要好得多得多得多。(重復表示強調)

  2、恐嚇的作用其實并不大,比較好的方式是,表示自己的希望讓學生親口同意。

  3、無時不刻對學生行為進行反饋,讓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心流。體現(xiàn)在:作業(yè)反饋有等級課間在教室走過的時候對他們的作業(yè)有比較細致的評價和建議;上課對他們細微的動作有評價(比如學生討論教師巡視的時候可以提醒剛剛打呵欠的學生,是不是很困,能不能打起精神);對他們的提問和回答要重視,即使是荒謬的提問和回答也要一起分析他思維的漏洞。課上時間不夠可以課下與之討論。

  4、承認人的局限。育兒領域有個很出名的理論: Children do well if they can.但是國內的家長教師大多都認為: Children do well if they will.對學生要求太高太完美往往會讓他們習得性無助,從而放棄自己。很多大人的拖延癥也是沒認清這個而產(chǎn)生的。學生犯錯是件正常的事情,要有相應的措施并鼓勵他們做到更好。另外懲罰應該是有目的的,目的是改正這個習慣,而不是為了懲罰而懲罰。比如學生上課講話,我會讓他們站5分鐘,5分鐘內不講話再自己坐下。這是讓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是有控制自己不講話的能力的,主動控制自己保持課堂的安靜。

  5、增加學生的可控感。學生特別是差生要努力更多才能顯現(xiàn)出進步,而且這個進步往往微乎其微,這個時候教師的鼓勵特別重要,對于任何一個微小的改變都應該給予鼓勵。鼓勵學生千萬千萬千萬(重復表示強調)不能夸聰明漂亮能不可控因素。多夸獎行為習慣,比如做筆記的方式,在學習上花費的時間,課堂上集中的注意力,思考的深度,解題方法的巧妙等等。班上有個學生很優(yōu)秀,在同班同學中很明顯地脫穎而出,老師同學都夸聰明,一遇到難題自然就第一個看向他。后來常常作業(yè)不交,談話懲罰依然沒有起色,深入了解后才發(fā)現(xiàn)每次有比較難的題,他沒辦法做出來的時候就不交作業(yè),害怕顛覆他聰明的形象,懷疑自己是不是不聰明,對難題也失去了之前鉆研的興趣,因為恐懼失去聰明這個頭銜。這大概是我接觸到的最典型的案例了。讀大學的時候一位老師說了這樣一段話“我并不是什么很聰明的人,不過一直以來我都是踏踏實實一路走過來的,我知道我每天都在積累一些東西,這些東西都是實實在在的東西,是別人打不垮的東西。”非常感謝這句話讓我在成長過程中一直沒有放棄積累,沒有懷疑自己是否適合做很多事情,覺得一步一步多少還是能做成一些事,直到現(xiàn)在真的做到了一點點。

  三是對工作的態(tài)度。我是對什么都比較認真的人,老師這個職業(yè)確實能給學生非常大的影響,無論是心理上的還是人生發(fā)展上的。是否能考上重高對于很多學生以及他們的家庭來說確實很重要,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以后的平臺和眼界。所以一定要盡可能多地用心思考,探索高效的教學教育方式,不能得過且過。但這并不意味著犧牲自己的業(yè)余生活,一天8:00開始工作,6點下班,期間可以做的事情特別多,完全足夠規(guī)劃好工作。業(yè)余時間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老師也是,不可能做到最好,還好后面還有很多時間慢慢調整,看到大學同學們在各自的崗位上付出那么多,很受鼓舞。工作的事情多和別人交流,因為這個職業(yè)所有人都熟悉都有發(fā)言權,和大家一交流往往能發(fā)現(xiàn)各種問題和方法,聊一下大家喜歡的老師討厭的老師理想中的老師,從中可以提取非常多超乎想象的有意思的東西。

2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