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書法作品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期偉大的書法家、杰出的文人,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就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之中的頂峰之作。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王羲之書法,希望你們喜歡。
王羲之書法欣賞
王羲之書法圖片1
王羲之書法圖片2
王羲之書法圖片3
王羲之書法圖片4
王羲之書法圖片5
王羲之,不止書法第一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期偉大的書法家、杰出的文人,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就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之中的頂峰之作?!短m亭序》是王羲之為蘭亭集所寫的序文,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追捧。
王羲之為什么能寫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蘭亭序》?他的生活和經(jīng)歷對他的創(chuàng)作又有什么影響?日前,浙江工商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院長徐斌在寧波市圖書館天一講堂,解析了《王羲之和他的〈蘭亭序〉》。
《蘭亭序》大家都很熟悉,王羲之大家更熟悉。王羲之在中國古代,被稱之為書法第一人?!短m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號稱天下第一行書。
大家以前對王羲之的了解都是從書圣的角度出發(fā)的,當然,這是他對后世最大的影響,也是最深遠的影響,是造福于我們中國甚至世界文化的瑰寶。但是他為什么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另外,王羲之除了書法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我覺得一定還有很多我們過去所忽略的,甚至鮮為人知的地方。
經(jīng)過考證,我們還原了1700年前王羲之的生存狀況:這是一位從容、大氣又多彩多姿的名士,給人一連串“柳暗花明”的驚喜。王羲之留給后世最有價值的遺產(chǎn),無疑是他古今書法第一人的成就。然而,就他當時的社會影響以及本人的理想追求而言,書法則算不上他最重要的內(nèi)容。
家學(xué)淵源深厚
王羲之是山東臨沂人。王家在歷史上是一個很大的家族,文化傳承多年。
我們今天研究文化歷史,要重視文化世家的研究。這種文化世家的傳承可能延續(xù)幾十代,即便中間有皇朝的更替,但文化傳承卻是不會中斷的。
當時王家有一個叫王太保的家法。家法第一條就規(guī)定王家的子女必須要讀儒家的學(xué)說,這個是最最基本的。王羲之,從他后來的學(xué)問和做人品行來看,他的儒學(xué)造詣是非常深厚的。
另一條是玄學(xué)。相傳王羲之最喜歡寫的帖子是嵇康的《太失真》和阮籍的《勸進文》。
家法的第三條是學(xué)習(xí)文學(xué)。孔子說,言而無文,行之不遠。王家的很多人都留下了不少詩書,王羲之的《蘭亭序》正是其中非常高妙的一篇。
而說到王家的書法,無論是王導(dǎo),還是王敦,都是大書法家,他們世世代代都以書法著名的。
王家對王羲之的影響根深蒂固。而他對藝術(shù)的理解,對人生的理解,都隨著他父親的去世,更多地融入了一些人間冷暖,而非洋洋得意,非榮華富貴。他所遭受到的一些冷落,一些白眼,一些欺負,都讓他的人生和他的叔伯兄弟不一樣。
三次為官兩次辭職
王羲之在自己的學(xué)習(xí)過程中,對宇宙人生的根本追求和對藝術(shù)的追求,完全占據(jù)了壓倒一切的地位。
但是在那個時代,世人都是要出來為官的,王家更是不能例外。
王羲之一旦當了官,不是簡單地為了“稻梁謀”,他有一個理想,就是那個時候士人的一個理想——以道統(tǒng)引導(dǎo)政統(tǒng)。不是以執(zhí)政者的理念為轉(zhuǎn)移,是以文化人的良心、良知來影響政治。而且,他的信念非常堅定。如果他的做法得不到認可,他就不做這個官。
所以王羲之的一生,曾經(jīng)三次為官兩次辭職。他一生完全實現(xiàn)了自己“出黜兩可”的理想。
在晉朝這么多的名士里,這么多的官員里,真正能做到出黜兩可的,恐怕只有王羲之一個人最為徹底了。
當時很多人都提倡北伐,但王羲之卻多次上書不要北伐。王羲之認為,當時國家的策略不在于一味地北伐、一味地使用武力,而是要修內(nèi)政,以文化來統(tǒng)一中原。以武力打下來的天下,假如在文化上得不到認同,還是要分裂的。
王羲之生前主要的角色在于集名士領(lǐng)袖、政界顯要和王家代表于一身。從這樣一個視角探望,他一生中除了主政會稽外,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精彩華章。
在他從政的30余載間,朝中多次形成過“三人”權(quán)力核心:王導(dǎo)、郗鑒、庾亮;蔡謨、司馬昱、殷浩;桓溫、司馬昱、殷浩等等。遍觀朝野,王羲之是惟一一位與上述大員均關(guān)系密切,可隨時直言的人。
他化解王導(dǎo)與庾亮的沖突,勸和桓溫與殷浩的嫌隙,上書司馬昱慎重北伐,轉(zhuǎn)修內(nèi)政等等。這樣的大事、要事,乃是朝堂數(shù)十年間的空谷足音。只有名士領(lǐng)袖、王門代表的身份,加上“骨鯁”的性格,方能如此作為。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王羲之對當時政壇有著全局性的影響,并非征西將軍府長史、會稽內(nèi)史等地方職務(wù)可以局限的。
用文化理想滋養(yǎng)社會
王羲之的人生追求遠遠超越輔翼當朝的境界:以“道統(tǒng)”引導(dǎo)“政統(tǒng)”,用文化理想和文化成就滋養(yǎng)社會。他仰慕嵇康、阮籍社會關(guān)懷的遠大目光和寬闊胸襟。
“出黜兩可”,論學(xué)問道是德化一途,“處士橫議”亦為濟世之方,無論選擇哪一種,皆堅守文化人格,保持個人自由空間,縱心所欲而不逾矩:請赴甘隴、巴蜀宣威布德;著《臨護軍教》、《遺殷浩書》;聚文化名流于會稽,造就東晉第二文化中心;與許邁、許詢、支遁等密切交流,使東土成為中國歷史上儒道釋交匯交融的第一塊平臺……
我們古代以前就有很多文化興國的思想,但我們今天卻很少關(guān)注為什么會有那次蘭亭雅集?因為當時會稽實際上是當時文化的中央,王羲之在會稽當太守,天下第一佛學(xué)家支遁,天下最好的道學(xué)家許詢,當時最好的文化人,還有最好的書法家,也在這一帶。
當時的文化人,頂尖的文化人都在會稽,所以能搞起一個蘭亭集會。王羲之代表儒家中國文化,支遁代表佛教,許詢代表道教,三個人在王羲之家里辯論莊子的《逍遙游》。
《蘭亭序》,我們過去從書法上探究它比較多,但是王羲之的《蘭亭序》實際上從文學(xué)上講也是佳作。通過解讀《蘭亭序》,你完全可以看出王羲之這個時候已經(jīng)在支遁和許詢的影響下,有了佛家的思想,也有了道家的思想,還有自己本來的儒家思想。
很多文學(xué)家說,《蘭亭序》怎么前面一開始是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老少咸集,都是很開心、很歡快的基調(diào),到后來又變成人生苦短、不知死之將至,好像一下轉(zhuǎn)悲了?
實際上恰恰反映出王羲之的這篇作品里,不僅僅只有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它包含了佛理,包含了道家的思想。
再回到書法上看一看《蘭亭序》。其實,王羲之的真跡現(xiàn)在基本上已經(jīng)看不到了,因為王羲之那時候?qū)懽值哪欠N紙,到唐代以后就粉末化了,碎掉了。所以他的真跡留不下來。
但是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還有20來幅怎么來的?是唐朝的時候,唐太宗把這些能夠看到的王羲之的帖子找當時最好的書法家臨摹的。
這個臨摹不是看著這樣寫,叫雙勾填摹,也就是他的字帖放在下面,然后鋪一層紙,拿細線把他的字體描出來以后由書法家在上面寫,所以說是非常接近真跡的。
看過“王羲之書法”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