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先烈手抄報設計圖
緬懷先烈手抄報設計圖十張
清明節(jié)快到了,掃墓祭祖與踏青郊游是清明節(jié)的兩大禮俗主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緬懷先烈手抄報設計圖,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清明節(jié)手抄報圖片緬懷先烈
清明節(jié)手抄報內(nèi)容大全
四月已到,清明節(jié)也快到來。清明節(jié)是我國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在中國,有清明掃墓習俗,具有緬懷先人,禮敬祖宗的重要意義。
我國傳統(tǒng)的清明節(jié)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jié)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jié),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nóng)諺。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jié)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jié)在碑墓前舉行紀念活動,以表示對亡人的崇敬與懷念之情。集體掃墓多祭奠對民族有功的英雄、領袖、烈士,家庭或個人掃墓多祭祀已故家人或親友。祭奠時,培土、打掃、供奉水果佳肴,或植樹、獻花圈、致禱詞等。
人們在這一節(jié)日祭奠祖先、緬懷先烈,感悟人生的價值,去除先輩遺留的干枝枯葉,保留可借鑒的新芽。清明掃墓的季節(jié)即將來臨,不管你身在何處,總會為了先人,前往墓地祭拜,以解思念之情。
清明節(jié)的古詩
《清明即事》
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點評】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傾大力寫作山水詩的詩人。其詩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寫下的山水行旅詩,也有他在登臨游覽家鄉(xiāng)一帶的萬山、峴山和鹿門山時所寫的遣興之作。還有少數(shù)詩篇是寫田園村居生活的。詩中取材的地域范圍相當廣大。
清明節(jié)的故事及傳說
說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荒無人煙的地方,重耳沒有了力氣,站不起來,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給重耳做了一碗肉湯,重耳喝了以后,體力好了。
十九年以后,重耳做了國君,重賞了他流亡的功臣,就忘了介子推。有人勸介子推面君討賞,他最鄙視這種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跑到山上去了。
重耳聽說后,就想把介子推從山上拉下來,可山上樹木太多,不好走,重耳就想用煙把他熏下來,結果介子推死了,還留下了一血書是:“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長清明。”
所以這天就是清明節(jié)。
清明節(jié)的故事
秦朝末年,劉邦終于打敗霸王贏得天下。
劉邦衣錦還鄉(xiāng)時,想去雙親的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zhàn)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他無法找到自己父母的墳墓。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
最后劉邦從衣袖里拿出紙,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蒼禱告說:“父母在天有靈,我將把這些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父母墳墓。”
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么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后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jié)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