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體育運動 > 武術 > 防身術 > 武術師道與傳承

武術師道與傳承

時間: 方婷698 分享

武術師道與傳承

  收徒,續(xù)的是前世今生緣分!授徒,繼的是國粹傳承血脈!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武術師道與傳承。

  武術師道與傳承

  “武術界向以拜師儀式繁瑣、師徒師承關系名份極嚴,著稱于世。要想成為師門正式弟子,須經過師父長期的反復考驗,符合條件得到認可后,經人介紹,本人寫拜師申請,師父和師兄弟們認可后舉行隆重的拜師儀式,拜師儀式上徒弟向師父行過三拜大禮,呈上拜師貼,內有壓貼禮,師父及兩名以上見證人在拜師帖上簽字等一系列手續(xù)后,方能進入師門,成為師父的入門弟子。入門弟子又名嫡系弟子,最先進入師門的入門弟子,稱為大師兄,亦稱開山弟子;最后進入師門的入門弟子,稱為小師弟,亦稱關門弟子。未經過上述程序,向師父學過拳技且功夫較好,得到師父承認的,也是師門弟子,但只能稱作記名弟子,不能稱為入門弟子。不是入門弟子,也不是記名弟子,只是同師父學過拳技,稱為學員、學生或學徒”。

  這是一段古今有關師徒關系的描述。“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特別注重師道尊嚴。“尊師重道”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淀,也是中華文化得以發(fā)揚光大的重要保障。 “拜師”是學習傳統(tǒng)技藝的頭等大事,中國很多傳統(tǒng)的項目都講究拜師學藝,如:戲曲、書法、國畫、中醫(yī)、針灸等傳統(tǒng)文化。武術也不例外,沒有師父就等于“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嚴格的說沒有師承、沒有師父就不算入門,行里的人認為“不是門里出身”,通俗地講“不正規(guī)”。

  武術師道與傳承一、學拳為什么需要拜師呢?

  古代傳承一門技藝非常嚴格,各行各業(yè)都有秘不示人的獨門絕技,不拜師難得技藝之密傳,不拜師難以擔當本門技藝承傳之重任。拜師,表面上看是一種形式,實則是一種技藝的延續(xù)和一種文化的傳承。古人對拜師收徒十分重視,也往往做得很神秘,外界很難窺其端倪。改革開放后,傳統(tǒng)文化受到了應有的重視,各行名師、名家多開山收徒,使傳統(tǒng)技藝與文化精髓得以正脈傳承,代有傳人。傳統(tǒng)的師徒關系僅次于父子關系,即俗諺所謂“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師傅”、“投師如投胎”、“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等等,都充分說明師承關系之重要。有的行業(yè),一入師門,全由師傅管教,父母無權干預,甚至不能見面。現(xiàn)代社會雖然不必拘泥那些舊制俗禮,但建立如此重大的關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風俗禮儀,加以確認和保護。

  現(xiàn)代人學習武術,多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為目的,我們學習武術和古代學習武術的目的性已經有了本質上的變化。古人創(chuàng)編武術時,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技擊一定是放在首位的,其次才是健身。而現(xiàn)代社會,武術的技擊功能漸漸被淡化了,被普及的已經是武術很表面化的東西,真正具備既能“防身御敵”,又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武術根本得不到普及,甚至連傳承都面臨危機。這是武術傳承的缺失和悲哀。我想問一句:在全世界幾億人都在學習武術的時候,原汁原味的武術內涵還能保留多少?再不挖掘傳承武術的精髓,武術的生命力還有多長?普及未必等于傳承,精髓也永遠不可能被普。所以,拜師學習就成了傳承國學精髓的一種重要方式,甚至無法替代。如果你是一位想在武術方面有所修為的人,你連拜師的欲望都沒有,老師怎能對你傾囊相授呢?換句話說,老師憑什么將國學精髓傳授給一個沒有進取心、沒有責任感的人呢?

  武術師道與傳承二、想拜師的人應怎樣選擇師父?

  欲拜師,先擇師。一位德藝雙馨的師父是可遇不可求的。其實,一對投緣的師徒也是一種極其難得的緣分。師傅也是在煞費苦心地在尋覓可依托一生所學的徒弟;學生也是在茫茫人海中想找到一位德藝雙馨的師父。沒有機緣是不能成就一對師徒的。所以,有了機緣,就好好珍惜!一旦錯過,也許會錯過終生!那么,到底拜什么樣的師父為好呢?我的建議是:一是拜自己能接觸到的師父,二是拜適合自己的師父。只聞其聲不見其面的大師很多,一年接觸不到幾次,甚至一生接觸不到幾次,拜此何益?名師雖多,但明師難尋,不求名氣大小,只求德藝雙馨足矣。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無論哪個門派,能稱得上大師的就那幾個,如果自己有一定的功底,又能遇到這樣一位仰慕已久、德高望重的大師,當然能拜則拜。當然,拜這樣的大師,多為名義與名分,很少能得到真正的有價值的學問。因為大師一般門徒眾多,少則上千,多則上萬,不可能一一教授,能聆聽其一些理論及感悟或得到幾次有價值的指點已經是幸事,真正能得到其真?zhèn)鞯?,無非身邊器重的幾個而已。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的大師根本記不得徒弟的名字,甚至根本認不得自己的徒弟。你如果拜了一位連自己的名字都叫不上來的師父,不知會作何感想?

  拜師,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不可草率行事,在拜師之前,一定先跟著學習一段時間,如果感覺老師有真材實料,并且是以德服人的,方可擇其為師。如果只圖名分,可能你會貽誤終生,因為,按照門規(guī),你一旦拜了師父,是不可以隨便另拜其他人為師的,除非老師辭世或經老師同意。你拜師以后,別的老師如果知道你是有師父的,也不會輕易傳授你技藝,所以,一旦選擇不對,可能你會一無所成,造成終生遺憾。

  武術是博大精深的一門學問,如果想錘煉出一名出色的弟子,師父是要付出很多汗水和心血的。拜師,既是對老師辛勤付出的一種肯定,也是文化和技藝傳承的最佳方式和途徑。

  武術師道與傳承三、拜師與不拜師有什么區(qū)別?

  簡而言之,拜師,對徒弟而言,為了學到別人學不到的東西;對師父而言,為了武術之精華代代皆有傳承人。如果能成為某一門派的傳承人,的確是一件可喜可賀的幸事。當然與沒有拜師的學生們有很大的區(qū)別。

  1、從形式上來講,不拜師,就如同我們在學校的師生一樣,是最普通的教與學的關系,只能稱為“老師”,關系密切的可以稱為“師傅”。拜師以后呢,即可成為名副其實的“師徒”關系,徒弟即可名正言順地稱老師為“師傅”或“師父”,也就是成為血脈相連的師生加親情關系,成為血濃于水的“一家人”。人們常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即指的是這種關系。

  2、拜師以后,徒弟在古代是會被寫入本門武術傳承譜系的,現(xiàn)代社會會被納入“傳承網(wǎng)”,成為某一門派某一代傳承人,成為“根紅苗正”的武術傳人,這是一個人被載入史冊的光輝印記。沒有拜師的學員,不可能有傳承方面的記載。拜師與否,是武術好者人生經歷中僅次于結婚生子的一件大事,故特別重要,也特別要慎重。

  3、從教授與學習方面來講,拜師以后,有責任心的師父都會言傳身教,也會是“傾囊相授”的,毫不保留地將武術密不外傳的套路和功法傳授給弟子。弟子要嚴守師訓,繼承老師的傾囊之授,吸其精髓,并能變成自己的東西,達到理法合一。而沒有拜師的學員,學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老師就不方便再傳授更深層次的東西,所以,作為學生,負責任的老師,也會教授一定武術的基本理論和拳法,使學生少走彎路或不走彎路,健身養(yǎng)生足以,但到一定程度就很難有所突破了,可能會停留在一定的等層面而止步不前。

  4、學習武術最重要的方法是:“言傳身教”,老師教學生一般是以上大課的形式教授,也就是一個人教,許多學生一起跟著學,何況老師教授學生一般都是有期限的,是一個時期或一個階段而已,而師父栽培一個徒弟,是靠單獨傳授,或幾個徒弟一起傳授的方式來教授的,而且一個師父也許會傾其畢生的心血,才能成就一個出色的弟子。

  5、拜師以后,師徒之間就建立起了一種很穩(wěn)固的親情關系,好的師徒關系真的如父子、如手足一樣,打斷骨頭還連著筋,一輩子即使相隔千里萬里,也割不斷師徒的情分。逢年過節(jié),或老師及師母的生日,或老師家里的大事、或開業(yè)、收徒等大事,方便的弟子一般都要去看望老師或親自參加,不方便的弟子,也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問候和關切。師父也會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自己的弟子。當然,師徒雙方也許會因繁忙或其他事務不能經常聯(lián)絡,也不會影響這種關系的現(xiàn)實存在,師徒都不必拘泥于形式。如果是沒有拜師的學員就缺乏了這份親情關系,以師生之禮相處即可。

  6、拜師之后,就確立了正式的傳承關系,解除了教與學的后顧之憂,徒弟就可以一心一意地學,師父也能一心一意地教。如果徒弟學有所成,有一天出師了,師父有責任和義務將徒弟介紹給水平更高的師父來教授。沒有拜師的學員,老師不承擔此項責任和義務。

  7、拜師者,要承擔起繼承、傳承和發(fā)揚光大本門武術的責任和義務,并以實際行動維護本門學術之尊嚴,維護師父之尊嚴。而一般學員就沒有這方面的責任和義務。

  武術師道與傳承四、具備什么條件的人才可以拜師呢?

  1、思想進步,作風正派,道德品質優(yōu)良的人。

  2、對武術有極其濃厚的興趣,并有一定最基本的模仿能力,愿意為武術的傳承與發(fā)展奉獻與擔當?shù)娜恕?/p>

  3、有一定的武術天賦,并能勤學苦練的人。

  4、對本門武術有高度的認同感,并對所拜師傅有高度的信任感的人。

  5、老師的固有學員或學生,學習較好的,并愿意再拜入師門繼續(xù)深造的。

  6、有一定武術基礎,品行優(yōu)異,需投師深造的人。

  武術師道與傳承五、拜師的費用問題

  自古以來就有“窮文富武”之說。也就是說,習武之人多是富家子弟,窮人很難承擔習武的費用,故習武者寥寥。現(xiàn)代社會,這一說法已經有些不合時宜了。

  現(xiàn)在,在我國,跆拳道、柔道、瑜伽等這些“舶來品”大行其道,而且收費標準之高令人咋舌,但仍然從學者趨之若鶩。而作為中華武術這一毫不遜色的國粹精品,卻成了廉價的普及健身運動。普及并不是什么壞事,但其廉價卻是自我貶值。普及是因其廉價,甚至有的拳師免費教授,使武術只重視普及,而忽略了質量與深度,也給人們一種“武術不掏錢也能學”的心理怪圈。這種只重普及,不重質量和深度,使武術的許多精髓都在傳承的過程中被遺失了,也讓國民失去了對武術本質的認識,的確令人惋惜和悲哀!許多拳師都在努力改變這種不正常的現(xiàn)象,但這條路還很艱辛、很漫長。

  據(jù)我所知,當代武術的大師,為了挖掘武術的精髓,不僅付出了許多汗水,也付出了許多經濟上的代價,比如,解放前后,有的人為了學到武術,不惜許多年請老師在家里同吃同住,其付出可想而知。當代武術界,有的武術名流,已經稱得上大師了,還要在民間高人那里挖掘武術之精髓,甚至有的名師不惜自己掏錢給民間高人買房筑巢,奉養(yǎng)如父。其精神可圈可點,令人欽佩。還有不少人(其中不乏外國人)不惜多次千里迢迢去求學,一次少則月余,多則幾年,其花費可想而知。能學到真正的武術,交點學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學費是一種雙方的約束力,一方面,確立了師生關系,第二個方面,也促使教者認真教,學者有學習的動力。

  老師也好,師父也好,都非不食人間煙火之人,都需要生活,都需要養(yǎng)家糊口。有的學生一聽說有的師父拜師要收壓貼金,就覺得心里不爽,就和廣場、公園里的老頭老太太大公無私地教拳相提并論。其無知和吝嗇,荒.唐之極,令人啼笑皆非。也有人寧愿在高爾夫球場一擲千金,寧可在餐桌上吃魚翅鮑魚,寧可在娛樂場所重金博得美女開懷一笑,卻舍不得拿錢送給那些為自己帶來健康的老師們或師父,有人還要討價還價,還要斤斤計較。真的讓人心酸心痛。

  在有的人眼里,也許什么都是可以用價值來衡量的,但人情無價,知識更無價。師傅教授徒弟的技藝和付出的心血是用金錢買不到的,許多技藝是師父一生心血的沉淀,也有的技藝是師傅通過各種曲折的途徑學來的,甚至為討教一句話或一個問題,師父會一擲千金,你能做到嗎?

  拜師的“壓貼金”一般是徒弟自愿表白心意的一種方式,也是對師父為自己辛勤付出的回報,根據(jù)自己的經濟狀況,從幾百、幾千到幾萬不等。一般情況下,徒弟之間的壓貼金都不允許互相打聽,以免引起徒弟之間心理不平衡,或因此產生不必要的猜忌和矛盾。經濟條件較好的,多一點是自己的一番心意;經濟條件差的,量力而行即可,不必攀比。大多數(shù)師父都會以珍惜人才為第一選擇,絕不會在錢財上與弟子斤斤計較。有的人習慣于吃“免費的午餐”,一聽說拜師需要“押金貼”就退避三舍,認為這是師父借機斂財,只有免費傳授武術的師傅才是道德高尚、技藝超群的世外高人。這種人不食人間煙火的“世外高人”有,但太稀缺了。

  武術師道與傳承六、拜師的程序是什么?

  有拜師意愿的人,需先向老師的好友和徒弟咨詢拜師相關事宜,也可以直接向老師咨詢,然后自己要主動向老師表達拜師的意愿或提出申請,也可以由老師的好友或徒弟代為轉達。經老師考察同意之后,自己需按照行業(yè)規(guī)矩,親自向老師呈遞拜師申請,或由老師的徒弟或好友轉呈其師父,并找好兩名以上介紹人,介紹人需是老師的徒弟或好友,也是熟悉自己的人,因為他們不僅要做你的介紹人,也是你拜師的證明人和保證人。師傅會擇吉日舉行拜師儀式。并邀請各界來賓,做周密的安排和組織,提前把場地部署喜慶、莊嚴。臺上要供奉本門先人牌位或掛像,以及祭祀用品;門內弟子和來賓要分開坐,便于行禮。

51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