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思維例子_基本解釋是什么意思(2)
靈感思維例子_基本解釋是什么意思
創(chuàng)新思維的例子五:德曼和自來水筆
1884年,沃德曼是歐洲一家公司的職員,一次他從好幾位競爭者中為自己的公司拉到一筆生意。但是當他遞上一瓶墨水和一支當時人們使用的羽毛筆,請對方在合同上簽字時,不料從筆尖滴下幾滴墨水,把合同給弄臟了。更糟糕的是,合同上的關鍵的字句被染得模糊不清。沃德曼只得請對方稍等片刻,讓他去重新拿一張合同紙來??墒蔷驮谖值侣x開的那一會兒,另一家公司的業(yè)務員乘機搶走了這筆生意。這使沃德曼十分沮喪,他認為問題出在那支羽毛筆上。強烈的悔恨與憤慨的感情,變成了一種巨大的力量,他決心研制一種使用方便、墨水能自動地均勻流出的筆。經(jīng)過努力,沃德曼終于發(fā)明了自來水筆。雖然當時的自來水筆遠遠不如現(xiàn)在的鋼筆這樣精巧,但也不再像羽毛筆那樣使用不便和容易滴出墨水了。由于沃德曼是這樣研制出自來水筆的,所以有人把自來水筆的誕生叫做“盛怒之后的發(fā)明”。我們把象他這樣因為激憤的心情促進創(chuàng)造性思考叫做利用情緒思考法。
七種重要思維:靈感思維
靈感思維
(1)內涵
靈感直覺思維活動本質上就是一種潛意識與顯意識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貫通的理性思維認識的整體性創(chuàng)造過程。
靈感直覺思維作為高級復雜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理性活動形式,它不是一種簡單邏輯或非邏輯的單向思維運動,而是邏輯性與非邏輯性相統(tǒng)一的理性思維整體過程。
(2)特點
A?突發(fā)性和模糊性
由于是沒有在顯意識領域單純地遵循常規(guī)邏輯過程所形成,所以靈感直覺思維產生的程序、規(guī)則以及思維的要素與過程等都不是被自我意識能清晰地意識到的,而是模糊不清、“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B?獨創(chuàng)性
獨創(chuàng)性是定義靈感思維的必要特征。不具有獨創(chuàng)性,就不能叫靈感思維。
C?非自覺性
其他的思維活動,都是一種自覺的思維活動,靈感直覺思維的突出性,必然帶來它的非自覺性。
D?思維靈活活動的意象性
在靈感直覺思維活動過程中,潛意識領域或顯意識領域總伴有思維意象運動的存在。沒有意象的暗示與啟迪就沒有思維的頓悟。
E?思維高度靈活的互補綜合性
思維高度靈活的綜合互補性是其思維的重要特征,如潛意識與顯意識的互補綜合,邏輯與非邏輯的互補綜合,抽象與形象的互補綜合等等。
(3)方法
A?久思而至
指思維主體在長期思考竟日不就的情況下,暫將課題擱置,轉而進行與該研究無關的活動。恰好是在這個“不思索”的過程中,無意中找到答案或線索,完成久思未決的研究項目。
B?夢中驚成
夢是以被動的想象和意念表現(xiàn)出來的思維主體對客體現(xiàn)實的特殊反映,是大腦皮層整體抑制狀態(tài)中,少數(shù)神經(jīng)細胞興奮進行隨機活動而形成的戲劇性結果。并不是所有人的夢都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內容。夢中驚成,同樣只留給那些“有準備的科學頭腦”。
C?自由遐想
科學上的自由遐想是研究者自覺放棄僵化的、保守的思維習慣,圍繞科研主題,依照一定的隨機程序對自身內存的大量信息進行自由組合與任意拼接。經(jīng)過數(shù)次、乃至數(shù)月、數(shù)年的意境馳騁和間或的邏輯推理,完成一項或一系列課題的研究。
D?急中生智
利用此種方法的例子,在社會活動中數(shù)不勝數(shù)。即情急之中做出了一些行為,結果證明,這種行為是正確的。
E?另辟新徑
思維主體在科學研究過程中,課題內容與興奮中心都沒有發(fā)生變化,但尋解定勢卻由于研究者靈機一動而轉移到與原來解題思路相異的方向。
F?原型啟示
在觸發(fā)因素與研究對象的構造或外形幾乎完全一致的情況下,已經(jīng)有充分準備的研究者一旦接觸到這些事物,就能產生聯(lián)想,直接從客觀原型推導出新發(fā)明的設計構型。
G?觸類旁通
人們偶然從其他領域的既有事實中受到啟發(fā),進行類比、聯(lián)想、辯證升華而獲得成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觸類旁通往往需要思維主體具有更深刻的洞察能力,能把表面上看起來完全不相干的兩件事情溝通起來,進行內在功能或機制上的類比分析。
H?豁然開朗
這種頓悟的誘因來自外界的思想點化。主要是通過語言表達的一些明示或隱喻獲得。豁然開朗這種方法中的思想點化,一般來說要有這樣幾個條件:一是“有求”,二是“存心”,三是“善點”,四是“巧破”。
I?見微知著
從別人不覺得稀奇的平常小事上,敏銳地發(fā)現(xiàn)新生事物的苗頭,并且深究下去,直到做出一定創(chuàng)建為止。見微知著必須獨具慧眼,也就是用眼睛看的同時,配合敏捷的思維。
J?巧遇新跡
由靈感而得到的創(chuàng)新成果與預想目標不一致,屬意外所得。許多研究者把這種意外所得看作是“天賜良機”,也有的稱之為“正打歪著”或“歪打正著”。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