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初中生心理健康論文
淺談初中生心理健康論文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人們正承受著心理危機帶給人們的痛苦,同樣的問題也困擾著在校初中生。初中生是人生當中的一個獨特的發(fā)展階段,很多心理學家把這個時期叫做“心理斷乳期”。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心理健康論文,供大家參考。
初中生心理健康論文范文一: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摘要:近年來,我國也在對以往教育觀念思想改革的基礎上提出了素質教育的觀念,素質教育在我國正在迅速發(fā)展。然而,長期以來,關心中學生成長的熱點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飲食,身體,學業(yè)成績以及升學就業(yè)等問題上,忽略了與每個中學生發(fā)展息息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面對時下中學生問題日益增多,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應引起我們認真重視的一個課題。加大社會對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傳和教育,這樣我們才能培養(yǎng)和造就二十一世紀人格健全的創(chuàng)新人才,促進社會的進步。
關鍵詞:中學生 心理健康 人際關系 學校教育 家庭教育
正文: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將是人才的競爭。因此,各個國家的教育工作著, 都必然要思考在新的形勢下的教育應如何辦?
近年來,我國也在對以往教育觀念思想改革的基礎上提出了素質教育的觀念,素質教育在我國正在迅速發(fā)展。中學生在教育者的心目中歷來被重視,社會的發(fā)展依靠他們成人后的才智發(fā)揮,他們是未來的生力軍,是時代的主宰,培養(yǎng)合格的中學畢業(yè)生,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的天職。故而,在中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教育者傾其心血,人們對中學生投入的最多,期望也最大。
學校如此,家庭如此,全社會亦如此。然而,長期以來,關心中學生成長的熱點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飲食,身體,學業(yè)成績以及升學就業(yè)等問題上,忽略了與每個中學生發(fā)展息息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面對時下中學生問題日益增多,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應引起我們認真重視的一個課題。
我國青少年心理問題十分令人擔心,表現在:其一,有心理問題的人群在擴張。
據有關資料顯示:80年代中期,南京市15.7的中學生有心理問題;90年代初武漢市有近20%的中學生有心理健康問題;1999年11月22日,《中國青年報》刊登文章〈三成中學生心理有問題〉。其二,青少年包括不少家長對心理健康問題有回避,恐懼的心態(tài),缺乏科學的認識態(tài)度,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聯系起來,有問題不看心理醫(yī)生,不解決,導致青少年心理問題加劇。其三,教師,家長缺乏心理健康意識,在我國許多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尚處在萌芽階段,成人心理健康教育意識淡漠,忽視對學生健全人格品質的培養(yǎng)。與此同時,家庭結構的變化,社會變革同許多傳統習慣的矛盾致使青少年的心理問題的產生遠比健康教育的發(fā)展來的快。
一、中學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帶來的心理壓力大,對挫折承受力差。在高手如林的高中,學習競爭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試,學生心情十分緊張,總擔心考試會失敗,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師、父母的責備,同學的冷眼,產生高焦慮,而一旦真的考試失敗,就立即恢心喪氣,情緒十分低落,這種現象在高三更為突出。在咨詢中不少學生傾說“想到壓力來自四面八方,既難以接受又不能擺脫”,“一旦成績不好,不能升入大學,哪有臉見人”,“我自認為我學習是努力的,但中期考試又是班上的尾巴,這樣下去還有什么意思”,“我是學校保送來的,學習不好,我無臉見老師和校長”,“有時真想一死了之”,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現為焦慮、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對老師和同學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經衰弱等癥狀。
2、人際關系不協調。由于初中學習成績好,常受到老師和家長贊揚,加之是獨生子在家多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識強,人際交往能力弱,不善于處理與同學、老師、父母的關系,顯得人際關系不協調。學生在咨詢中向教師傾述:“我真不知道怎樣與人建立好朋友關系”。一些學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學校”,“家是吃飯和睡覺的地方,學校是學習的地方”,最愛做的事就是“關在屋子里聽音樂”,自閉的心態(tài)使這些學生完全忽略了人際關系,以至于終于有一天發(fā)現自己“不能和別人多談”,“我總加入不進同學們的談話中”,“我感到孤獨、寂寞”,到最后“沒有人愿和我一起做操”。這些學生常產生焦慮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學生因嫉妒心理而與同學搞僵關系。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長、老師(主要是班主任)對學生的期望質過高,表現出對學生(特別是優(yōu)生)的缺點看多優(yōu)點看少,拿家長和有些老師的話說,“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極評價多于積極評價,使學生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常因一次考試失敗“老覺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敗,考大學肯定沒有希望了”于是恢心喪氣,“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4、早戀問題的困擾。高中生自身的生理發(fā)育日趨成熟,對異性的渴望不斷加強,導致“早戀問題”,高中這種現象也較突出,在我們的咨詢中略占1/7,“總是想看到他”“我總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說話心情總是很興奮”,甚至于“我愛上了我的語文老師”,由此感到“煩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績開始下降。由于走進了戀愛的誤區(qū),心理沖突加劇,產生種種心理病態(tài)反映。
二、學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1、教育者對學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青年學生對新生事物特別敏感,好奇心強,喜歡追求與眾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問題,并以標新立異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聽“老生常談”,看問題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教育者在施教的全過程中,僅以為“授業(yè)”,“解惑”方能讓學生有知有識,于是一概地以一種固定模式去傳業(yè),去釋惑,惟此而已,對那些“不違章守法”實際上是欲脫離自己設計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學生則視為“差生”,“調皮”,“不規(guī)矩”。的確,由于中學生閱歷淺,思想混亂,有些行為讓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為師者單以次為憑,不尊重學生,挖苦諷刺或懲罰。這樣,就使學生喪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學生社會情況出現障礙,學生中膽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們,無論教育著用心如何,學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對待,膽小的雖不言語或直接反抗,但消極的反抗是明顯不過的了。
學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傾訴,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視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則會使學生覺得非常寂寞,逐漸產生孤僻心理。
教育者往往不能正確理解和認識學生的這種需要,在實際教育中往往出現順從教育者為“優(yōu)”,反之則認為“差”的現象,這實際上是把教育和權力以及力量結緣。
中學生自由奔放的世界是令人驚嘆的,但教育者因為沒有切身的體會,可能對此感到不安和無法容忍,還企圖把自己的固定觀念強加給學生,所以必然會形成學生與教育者之間的這種差距,從而造成學生的“反抗的萌芽”。
那種只根據自己的經驗而不能適應社會多樣化的老師,是不可能理解在多樣化社會中的學生的心理的。這是學生產生心理障礙的重要原因。
2、家長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點。
家庭是學生社會化的最初的重要場所,是家長把品質行為傳給下一代的地方。家長的品質行為是影響學生在學生乃至社會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學生們知道的許多知識不是在學校里學到的,而是從爸爸媽媽那里學來的,現在許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圍,有的家長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賭博,或忙于發(fā)財致富,放松了對孩子的教育,導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墮落;有的家長品行不端,行為放縱,對孩子起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更有許多家庭對獨生子女采取嬌寵態(tài)度,使孩子嬌生慣養(yǎng),受不得半點艱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現偏激行為。即使對小孩嚴格要求的家長也有不少總想把自己的期待強加給子女,而對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質方面的培養(yǎng)置之不理。其結果是,中學生階段不少學生對家長采取的能騙就騙,能瞞就瞞,結果是受害的是學生,心靈情感必然不健康。
3、社會環(huán)境污染。
由于現在社會公德意識的低落,人們對許多有違道德的行為已經習以為常,并因此導致教育的誤導,使少年兒童對行為正確性的認識模糊,引起說謊,欺騙,偷竊,破壞,對抗等品行障礙的發(fā)生;其次社會上的某些文化娛樂設施成為誘使青少年蛻變的場所,如青少年是電子游戲廳里實際消費的群體,尤為嚴重是社會上的一些影視公共場所,為了追求票房價值,經常播放兇殺,淫穢等影視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后,便開始行兇,打架,尋求刺激,屢禁不止的黃色書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三、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施對策
對于廣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視和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應成為當務之急的重要任務。根據心理學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要求,依據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加強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全面滲透、全方位推進。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適應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質教育模式。
學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個重要屬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調動學校各個方面的力量,全面滲透、多渠道,全方位推進心理健康教育應是學校首選策略。首先學校領導和教師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給予高度重視,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納入學校教育工作系統。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視,該策略才有實施的基礎;然后將心理教育分布在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構建一個專門渠道與非專門渠道有機結合的教育網絡。專門渠道就是要開展心理教育專業(yè)課,實施心理輔導、開展心理咨詢、和實施心理治療;非專門性的就是在學科教學中、在德育活動中、在課外活動中、在勞技課中、在學校的各項管理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還要構建一個學校、家庭、社區(qū)教育相結合的教育網絡,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各科教學之中,教師通過不同的教學途徑,變換多種教學方法,運用每一教學步驟,在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素質。有利于學生心理素質培養(yǎng)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近十來年,通過教學改革已有很多可以借鑒,如上海黃浦區(qū)教育學院和嶗山中學、濰坊中學在教改實驗中設計的三段式課堂結構:第一段: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習動機,喚起高昂、飽滿的熱情,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第二段:利用創(chuàng)設的氣氛,提出問題,在學生的好奇的思索中,注意力最集中的一段時間里,教師控制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動力作用和智力因素的操作功能,使其達到最佳狀態(tài),完成新課教學任務;第三段:鞏固擴展第二階段學習內容,強化心理品質訓練。實驗結果,不但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且學生非智力因素得到了相應發(fā)展。又如在教學中確立情感目標,進行有效的情感教育,教師有意識地把情和知統一于教學之中,使學生的識記能力、欣賞能力、情感陶冶同時活躍起來。語文課中的表情復述、課本劇排練,數學課中對數學美的鑒賞,都能達到此目的。我校青年教師毛波在講“長江三峽”一文時所創(chuàng)設的“創(chuàng)設情境——美讀感知——品味理解——想象創(chuàng)造”四部課堂教學模式就是在探索學科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教育的成功范例。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學生健康的人格,優(yōu)良的心理品質與班主任工作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從現有教學體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方面的輔導至關重要,但現實中,班主任大多數缺少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心理咨詢技術,還不能勝任對學生心理健康指導。加強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培訓,使班主任人人能勝任這項工作,這是學校的當務之急。
2、加強家庭教育,家長注意引導孩子身心全面發(fā)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庭的教育,每一個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樣有著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觀念,教養(yǎng)方式,家庭的教育環(huán)境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為家長應從下面幾個方面注重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為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1)轉變只重智育,忽視德育,體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觀念。
(2)以身作則,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別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會健康。
(3)重視對學生精神生活的引導,加強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鼓勵樹立建功于國家和自立自強的觀念意識,注意鍛煉孩子的吃苦耐勞,戰(zhàn)勝挫折的意志和堅強的品德,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一些困難,障礙,曲折,讓孩子去經歷,增強其自信,磨煉其意志,培養(yǎng)其獨立的人格。特別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孩子的興趣和愛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從中培養(yǎng)孩子觀察,記憶,分析,創(chuàng)造,審美的能力。
(4)尊重孩子,不走兩個極端。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為家長,應該從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當作私有“財產”,愛之則寵,恨之則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嚴重影響,溺愛型和打罵型的教養(yǎng)方式可直接導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發(fā)生。所以家長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進行思想交流多給以鼓勵,這樣孩子在被愛,被尊重的環(huán)境中成長,他也必然知道怎樣去愛他人,尊重他人,幫助他人。
(5)家長要經常和學校聯系,取得與學校教育的一致性。
家長要克服單純依賴學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積極參加學校對孩子的教育活動。如家長會,家長學校,座談會等。對學校老師反映的意見,要正確對待,既不要袒護孩子,也不能拳棒相加。對孩子進行的教育內容要與學校一致,對孩子進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進行理想教育,不能給孩子灌輸不健康的內容,如金錢至上,甚至對社會陰暗面當著孩子的面橫加評論。
(6)對孩子出現的心理問題,家長要及時分析,及時引導,及時解決,以免積少成多,日久天長,釀成大禍。
3、營造一個寬松,健康,向上的社會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一個完整的自我,一個人格健全的“我”。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僅不能離開學校,家庭的教育和輔導,而且也離不開社會環(huán)境的熏陶。環(huán)境育人,不良的社會環(huán)境回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會各界和社區(qū)應關心青少年的成長,支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進其發(fā)展,形成一個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氛圍。據調查某校30%的初中生認為社會不良現象對其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湖北某縣有一個中學生因看到過多的社會陰暗面心理承受不了而自殺身亡。所以,我們的社會必須加強措施,減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對青少年的腐蝕和滲透,減少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發(fā)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書刊物,出售香煙及不合法藥品,開放“三室一廳”等等。只有為青少年的成長建立一個全社會的“保護網”,過濾社會有害物質,還青少年一個潔凈的藍天,同時加大社會對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傳和教育,這樣我們才能培養(yǎng)和造就二十一世紀人格健全的創(chuàng)新人才,促進社會的進步。
初中生心理健康論文范文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調查研究
摘要:[目的]了解西寧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認知程度和需求狀況,為進一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依據。[方法]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使用自設問卷對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5所中學496名初中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89.77%的學生聽說過心理健康教育,其中47.74%是通過網絡、電視途徑獲取相關知識,完全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生僅占3.33%,有74.35%的學生能夠正確回答心理健康教育的定義。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開展途徑、功能、內容的問題,完全回答正確的學生極少,所占比例分別為9.03%、8.79%、1.43%、6.18%。[結論]青海省西寧市初中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知不足,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高,提示應高度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進一步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認知;需求;西寧市
世界衛(wèi)生組織把“健康”界定為“不但沒有身體的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tài)和社會適應能力”,“完整的心理狀態(tài)和社會適應能力”就是心理健康[1]。初中生正處于青少年時期,該時期是一個人成長的美好時期,是獲得知識技能、塑造和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重要時期,是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和向高一級學校輸送有用人才的關鍵階段。這一階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心理的發(fā)展與成熟。目前,全國各地都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但是筆者通過查閱文獻發(fā)現,現有的研究大部分關注的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而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調查研究相對較少。本研究旨在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西寧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認知程度和需求狀況,為進一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于2014年7月對青海省西寧市5所中學的初一、初二、初三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1.2方法
1.2.1調查工具
在文獻查閱和專家咨詢的基礎上,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問卷由3部分組成,第1部分為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級、家庭居住地區(qū)(城市或是農村)、民族;第2部分為心理健康教育的認知調查,包括研究對象是否聽說過心理健康教育,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程度,對心理健康教育定義、目標、功能、內容、途徑的認知等;第3部分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調查,設置了一個問題“您覺得作為青少年是否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1.2.2調查方法
采用統一的指導語,以不記名和自愿參加方式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前向調查對象說明填表方式,由研究者集中發(fā)放問卷,調查對象自行填寫并當場回收。共發(fā)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69份,有效回收率達93.8%。
1.2.3統計學方法
對于獲取的定量資料,經雙人核對錄入,建立EXCEL電子表格數據庫,邏輯檢查后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頻數和構成比進行描述性分析,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調查對象的一般情況
469名學生中,初一、初二、初三的學生分別為160人、152人、157人;A學校學生為78人,B學校學生為86人,C學校學生為100人,D學校學生為110人,E學校學生為95人;其中女生為245人(52.24%);以漢族學生(91.04%)和農村學生(98.51%)為主。
2.2中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知情況
2.2.1中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獲悉程度
問及“您是否聽說過心理健康教育”的回答者中,89.77%聽說過心理健康教育。除C校聽說過心理健康教育學生比例為78%,其余院校比例均在85%以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初一、初三年級聽說過健康教育的學生所占比例均達到90%以上,而初二的學生所占比例略低為80.2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2健康教育的獲悉途徑
選擇網絡、電視這一途徑的學生人數最多為47.74%,其次依次為他人、書籍、其他。男、女生間選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初三學生中,選擇網絡、電視途徑的學生所占比例最多為58.74%,其次依次為初二、初一年級學生,各年級之間有統計學差異。A、C、D、E學校的學生選擇網絡、電視途徑的人數比例均在45%以上,而B校學生選擇這一途徑的人數僅占26.19%,該學校學生選擇他人的比例最多為51.19%,各學校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2.2.3心理健康教育的認知程度及需求情況
絕大多數的被調查對象都對心理健康教育有所了解,僅3.33%選擇“完全不了解”。對心理健康教育定義的了解程度較高,74.35%能正確回答。而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開展途徑、功能、內容的問題,回答正確的學生極少,僅占9.03%、8.79%、1.43%和6.18%。而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很高,有97.01%的初中生選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3討論
3.1西寧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認知與需求的總體狀況
本調查結果顯示,絕大部分學生都聽說過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獲悉途徑主要為電視、網絡;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定義、目標、開展途徑、功能、內容等問題,回答正確率較低。而97.01%的學生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這一現象提示西寧市中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知程度不高,需要引起當地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進一步加強相關方面的宣傳和教育。
3.2影響西寧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認知與需求狀況的因素
3.2.1外在因素
3.2.1.1學校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國起步較晚,各學校也是近幾年才開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相關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工作也不夠深入[2],部分專業(yè)人才學歷低、資格水平低、實踐度低,不能滿足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同時由于歷史的原因,處于西部地區(qū)的青海省在教育方面與內地有一定差距[3]。學校教育觀念陳舊,片面強調學生升學率,缺少專業(y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和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機構;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體制不健全,缺少有效的管理和督導等因素均可能導致學生對心理健康的認知程度偏低。另外,學校之間也存在著教學力量的差異。A、B兩所學校聽說過心理健康的學生比例最高,B校較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開展了心理課程,并經常進行心理方面的知識講座。A校的教育水平在5所學校之中相對較高,學校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也相對全面和優(yōu)質,師資力量較為雄厚;且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也相對較強,能夠自主通過網絡、電視了解相關知識。
3.2.1.2社會因素
有研究顯示,來自農村的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極其低下[4]。環(huán)境因素越好,越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的發(fā)展。本次調查對象絕大多數來自農村,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認知水平低與我國農村對心理健康教育不夠重視也有很大的關系[5]。其次,應試教育也可能是影響因素之一。通常對來自農村的學生而言,知識可能是其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因此,偏遠地區(qū)的學校會更加注重專業(yè)文化知識的教導,而忽視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3.2.1.3家庭因素
處于農村地區(qū)的家庭經濟水平不高[6],家長的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很多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認識,不了解也不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以至于不能及時意識到孩子的心理需求,更不能在孩子出現心理疾患時給予正確引導。
3.2.2個體因素
3.2.2.1性別
從性別來看,男女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知程度相當,此結果與李美華[7]的研究結果一致??赡芘c這一階段男女生所處環(huán)境基本相同,獲取信息的途徑,面臨的問題也大致相同有關。
3.2.2.2年級
可能是由于初一年級學生剛結束升學考試,而初三年級學生又要面臨升學考試,因此,初一、初三年級學生比初二年級學生更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初三年級通過電視、網絡途徑(學生獲取健康教育知識的主要途徑)的學生比初一、初二年級的多,可能是由于初三年級學生接觸網絡、電視的時間更長??梢蚤_展健康教育的途徑,大部分學生只能答對兩個或三個,正確率不高,此與各年級學生缺乏正規(guī)的健康教育有關。
3.3建議
3.3.1學校方面
肖漢仕[8]認為學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陣地,學校教育是主要渠道,學校老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軍。因此學校所采取的措施能夠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善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知現狀。首先,學校要改變教育觀念,重視學生心理健康的發(fā)展,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內容應廣泛多樣,如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舉辦有關心理健康知識的講座、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咨詢等。教育學者吳澄波[9]提出語文教育是心理教育的最優(yōu)化載體。其次,指導具有閱讀能力的學生課外自學有關實用的心理指導讀物。注意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勞育、美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全面滲透。
3.3.2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啟蒙老師,家庭教育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心理健康的發(fā)展更是影響巨大,因此父母理應肩負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對處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應重視并加強與子女的有效溝通,對孩子的反常行為予以關注并提供真誠的幫助。為了促進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實施,學??筛鶕W生家長素質的現狀,通過開辦家長學校,推薦、發(fā)放科學而實用的心理指導讀本,宣講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和方法,提高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從而確保能夠順利構建益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環(huán)境,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架橋鋪路。
3.3.3社會環(huán)境
社會大環(huán)境也應營造出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圍,通過播出公益廣告、出版相關書籍等方式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調查結果可知,電視、網絡是學生獲得相關知識的主要途徑,應充分利用這一重要渠道加強關于心理健康教育定義、目標、功能、內容、開展途徑等知識的宣傳與普及。
作者:閆雪梅 馬圓圓 鄭玉花 吳絲絲 杜春燕 蘇春香 劉天貺 楊曉瑋 單位:北京中醫(yī)藥大學護理學院
參考文獻:
[1]王秋梅,孫文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國商業(yè)出版社,2007:8-12.
[2]馬眸眸.新形勢下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洛陽:河南科技大學,2012:21.
[3]席美云.青海省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分析[J].商丘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6(6):98.
[4]沈德立.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研究[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2008(5):71-75.
[5]歐友湘.農村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0:23.
[6]羅鳴春.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現狀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0:88-95.
[7]李美華.青海省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分析[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128-134.
[8]肖漢仕.關于心理素質教育體系的探討[J].教育科學,1996(1):16-19.
[9]吳澄波.語文教育:心理教育的最優(yōu)化載體[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117-118.
淺談初中生心理健康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