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孔子倫理思想中“仁”的建構分析(2)
時間:
熊雄1由 分享
二、孔子倫理思想中“仁”的特征
1、“愛有差等”。是孔子“仁”的第一個特征,對傳統(tǒng)的超越必然要求對傳統(tǒng)的清理?!皭塾胁畹取_@是儒家倫理思想中最荒誕、最黑暗的思想。”孔子的“仁”推崇的是那個有差等的、不可普遍化的愛.是“一種特殊的愛”?!坝H親互隱”只是“親親”間的“互隱”,絕對不會“隱”到“親親”之外去。也即說不可能推及每個人,否則“親親互隱”就沒有意義了?!熬佣蝗收哂幸臃颍从行∪硕收咭?。”(《憲問》)“小人”是沒有資格成為“仁人”的;“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陽貨》)女子也不可能成為“仁愛”的對象的.或去“仁愛”別人的:甚至于“夷狄”連人都算不上.大概想“殺身成仁”的可能都沒有。
2、無違關系倫理,是“仁”的第二個特征。所謂“無違”.在下者對在上者的愛,往往表現(xiàn)為對后者的順從,孝順便是如此:而在上者對在下者的愛,則往往被看成是恩惠,所謂恩從上來?!梆B(yǎng)民也惠?!?《公冶長》)普遍的仁愛原則受到“愛有差等”的阻隔,血緣關系的親情至上壓抑了“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顏淵》)的博愛思想,“為仁由己”的自由意識演變成“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同上)的強制。因此。在改革開放的中國所謂的“人情”實際上是關系倫理的作惡運用.不得不說.貪贓枉法、徇私舞弊等行為是與之有關的。李澤厚先生在他的《論語今讀》的前言中這樣講到:“孔子和儒學一直強調(diào)以‘親子之情’(孝),作為最后實在的倫常關系以建立‘人’——‘仁’的根本,并由親子、君臣、兄弟、夫婦、朋友‘五倫’關系輻射交織而組成和構建各種社會性——宗教性情感”。
3、維護等級制度的人性之愛。是“仁”的第三個特征。儒家的仁”是一種人性的,道德的愛.并且不象__那樣是神性的博愛.“仁”是具有現(xiàn)世意義的?!叭私钥蔀閳蛩础保擅墒サ耐緩绞强梢酝ㄟ^完善道德來實現(xiàn)的。這樣.就鼓勵了無數(shù)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繼死于儒學的祭臺。舉個例子.在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氛圍中.若公公和媳婦私通.作為兒子。即使知道自己的妻子是被逼迫的,但也要犧牲妻子,為其父隱。這。就是儒家的倫理!儒學不具備普世倫理.其所宣揚的“仁”愛亦是有局限性的。盡管孔子提出了“四海之內(nèi),的博愛。在孔子那里.愛人是有親疏、厚薄、遠近之分的。首先,便要愛自己的父母、兄弟及其家族,所以。與耶穌所主張的要離間父子之愛等親情之愛來實施人人平等的博愛不同。“仁”是維護氏族等級制度的。是帶有階級性的。
儒學的宗教信仰不是全民性的.做錯事的時候首先要對祖先懺悔.中國人以人學代替神學.以祖先崇拜代替上帝崇拜。儒家崇拜生殖,在《易》和《禮》里,發(fā)揮得很詳盡。他們認為天地是宇宙問之最偉大的陰陽兩性;天地之所以值得崇拜。不在天地單獨或分離存在時之“體”。而在天地合作時之“用”,即所謂的“生生”,用應同一的理由,所以儒家主張祖先崇拜,因為祖先無異與吾人的天地。所以孔子的“仁”以“孝”為先務.“孝”是修“仁”的入門方法。儒學缺乏真正意義上的終極關懷.而它所關注的是現(xiàn)實意義上的。西方人向上帝追求真理以彌補自己的有限和不足.而儒學從血緣代代相傳(更具現(xiàn)實意義)來突破人類自身生命的有限而達到無限。同時。祖先崇拜強化了宗法制的社會結構.有利于專制主義的實行。造成中國人的一種奴性性格。
4、服務于政治的非宗教文化。是“仁”的第四個特征。何謂“宗教”?宗教之“宗”。乃心靈的歸依?!敖獭蹦恕敖袒钡囊馑?。宗教是一種高度理性化的產(chǎn)物而非迷信.宗教世界觀要求人們過著禁欲生活,物質(zhì)欲望是罪惡之源。中國沒有自己的宗教.盡管許多的學者或從民族主義的情緒出發(fā)提出了儒學即儒教的觀點。
但是,我們認為研究事物的本質(zhì)狀態(tài),必須不帶一絲主觀色彩。雖然中國沒有自己的宗教.但是這并不能說明中國人沒有自己的信仰。宗教明顯的特征就是具有普遍倫理。普遍倫理強調(diào)人人平等,關注人人都關注的問題,有著共同的價值取向。無可厚非,西方的__和印度的佛教具備這一特征__的教堂象征神圣的理想天國.佛教的廟宇象征莊嚴的西方凈土.與西方和印度從人類以外追求真理(西方人從自然中做文章.印度人轉(zhuǎn)向了靈魂與肉體)不同,中國人從自身出發(fā).建立了一套“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孔子的“仁”思想成為一種文化信仰,盡管既無教堂又無廟宇.連“慎終追遠”的祖先也和“民德歸厚”的社會價值相提并論.而這種文化信仰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也與宗教之主的命運不同.耶穌在__里是上帝的獨生子.人類的救世主,永恒生命、絕對真理、唯一道路的賜予者;釋迦牟尼在佛教里是惟我獨尊的圣人.是體現(xiàn)一切生靈的最高智慧的覺者,揭示四大真諦的如來。相形之下.孔子只不過是個忠信的飽學之士,說到底也只是個凡人而已。然而,自西周時周公做《禮樂》以德服四方而成王之后,中國文化便融人政治中,中國人關注人與人的關系,同時局限于政治領域.與統(tǒng)治者的治術相聯(lián)系。中國兩千多年的哲學問題均是由政治中衍生出來的.為其服務。“仁”作為一種道德以及一種施政理念.正是從意識層面服務于政治.只不過不是一種宗教.而是一種人們信仰的文化。
三、“仁”對中國的影響
孔子而后,儒分為八,以后有更多的發(fā)展和變遷.例如。曾子也許更著重血緣關系和等級制度,使他在《論語》中的形象極端保守和愚魯。顏回則似乎更看重追求個體的人格完善.“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終于發(fā)展出道家莊周學派。然而道家在整個中國古代社會中.始終是作為儒家的對立的補充物有其強大的生命力的。茍子突出發(fā)揮“治國平天下”的外在方面,使“仁”從屬于“禮(理)”。直到法家韓非把這套片面發(fā)揮到極致,從而走向了反面。而又在漢代為“仁”這個母結構所吸收消化掉。子思孟子一派明顯地夸張原則,把“仁”、“義”、“禮”、“智”作為先天的人的“本性”和施政理論:“仁.人心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并以此為基礎,既重視血緣關系,又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人道原則。以及“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行,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類的理想人格,這就比較全面地繼承和闡發(fā)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孔門“仁”之正統(tǒng)。孔孟后世并稱也就不是偶然。但所有的這些派別,無論孟、茍、莊、韓,又都共同保持著對人生的一種清醒、冷靜的理智態(tài)度.就是說。他們都保存了孔學的實理理性的基本精神。由孔子創(chuàng)立的這一套文化思想.在長久的中國奴隸制和封建制的社會中.已無孔不入地滲透到廣大人們的觀念、行為、習俗、信仰、思維方式、情感狀態(tài)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成為人們處理各種事物、關系和生活的指導性原則和基本方針.亦即構成了這個民族的某種共同的心理狀態(tài)和性格特征。不管你喜不喜歡.這已經(jīng)是一種歷史的和現(xiàn)實的存在。它經(jīng)歷了某種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特征.它有其不完全不直接服從、依賴于經(jīng)濟、政治變革的相對獨立性和自然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一方面。它不是某種一成不變的非歷史的先驗結構.而歷史地建筑在和制約于農(nóng)業(yè)社會小生產(chǎn)的經(jīng)濟基礎上.這一基礎雖然經(jīng)歷了奴隸制、封建制和半封建半殖民地各個階段而并未遭受重大的破壞.宗法血緣關系及其相應的觀念體系也長久保持下來這正是使孔學這一文化心理結構長久延續(xù)的主要原因.但另一方面.它既已成為一種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形式和民族性格.就具有不適應于各種不同階級內(nèi)容相對獨立的功能和作用.否認這一點,是很難解釋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思想、藝術具有的繼承性、共同性種種問題。歷史主義固然不能脫離階級分析,但階級分析、階級觀念又并不能等同或替代整個歷史主義.階級性并不能解釋歷史現(xiàn)象的一切.有些東西特別是文化現(xiàn)象(包括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包括語言等),盡管可以有某種非階級、超歷史的性質(zhì),它們?nèi)匀皇恰ㄉ鐣v史的產(chǎn)物.雖然并非某個階級或某種階級斗爭的產(chǎn)物??鬃拥摹叭省狈懂犝Q生在氏族統(tǒng)治體制崩毀的時期,它所提出的具體的經(jīng)濟、政治方案,是不合時宜的保守主張。但是.其中所包含的民族民主遺風、原始人道主義和氏族崩毀后才有可能出現(xiàn)的個體的人格追求.又是具有合理因素的精神遺產(chǎn)。
后代人們由其現(xiàn)實的階級利益、需要和要求出發(fā)。各取所需,或夸揚其保守方面.或強調(diào)其合理性的因素。來重新解說、建造和評價它們,以服務于當時的階級的、時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也有康有為的孔子。有“絀周王魯”、“素王改制”的漢儒公羊?qū)W的孔子.也有“人心唯危.道心唯微”的宋明理學的孔子??鬃拥拿婷搽S著時代階級不同而變異。離原型確乎大有差距或差離??鬃用髅鳌笆龆蛔鳌保畢s居然被說成是“托古改制”:孔子并無禁欲思想,在宋儒那里卻變成“存天理滅人欲”。但所有的這些偏離又依然沒有完全脫離那個“仁”的母體結構。以實踐理性為主要標志的中國民族文化——心理狀態(tài)始終延續(xù)和保持下來。
正是這個君主主義、禁欲主義、等級主義的孔子,是封建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tài)的人格化的總符號.它當然成為了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對象.直到今天.也仍然有不斷地徹底肅清這個封建主義的孔子余毒的重要而艱巨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