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新聞傳播學方面論文發(fā)表
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代表的新傳播革命正在重構我們的世界,新技術引發(fā)全新的社會形態(tài),建構全新的社會關系,為新聞傳播學打開全新的研究領域。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新聞傳播學方面論文發(fā)表的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有關新聞傳播學方面論文發(fā)表篇1
淺論新聞傳播學中的文學表現(xiàn)
摘要: 綜觀中外新聞史,新聞作品大多數(shù)都運用了文學手法。新聞報道為了向深度和形象化發(fā)展,不得不借助文學手段。本文分析了新聞與文學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同時表述了本人對文學手段如何在新聞中運用的一點淺顯的認識。
關鍵詞:文學敘事 新聞語言 文學語言 文學手法
一 文學敘事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
伴隨著新聞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于上世紀60年代在西方社會出現(xiàn)了新新主義,強調(diào)用小說的筆調(diào)來寫新聞故事,這深刻地影響著新聞報道方式,“為沖破傳統(tǒng)新聞報道觀念與寫作手法,在報道方式上人為融合小說的創(chuàng)造想象力,及新聞記者的采訪技巧……強調(diào)寫作的風格及描述的品質(zhì)”。雖然新新聞學重點突出的是主觀色彩,其諸多理論與方法也不能承擔真實反映客觀世界的功能,似乎不符合“新聞”真實、客觀的要求,但新新聞主義的初衷也是為了更準確、更真實地向受眾反映事實,傳遞信息。
我國的新聞工作者也特別重視新聞報道方式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穆青先生就提倡用散文的筆法來寫新聞,蕭乾先生曾自謙地說過:“縱觀我一生,可說是介于文藝與新聞之間的兩棲動物。”
今天,用文學的敘事手法寫的新聞稿、小說化的新聞、散文化的新聞等多種形式已屢見不鮮。“各報的記者們使出渾身解數(shù),想方設法讓‘實話實說’的新聞借助文學的手法去‘實話巧說’,使之更為深刻、精致、感人并富有文采,達到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tǒng)一”。
《南方周末》向來以深度報道為特長,其中經(jīng)常能夠看到記者作為一個敘事者,深入事件中心去探詢真相。在故事敘事過程中,往往會借用各種文學的敘事方法,比如文首設置諸多懸念,為了增加文章的可讀性,大量使用直接引語,通過語言來凸現(xiàn)人物的性格與心理活動。文章也一般遵循著發(fā)現(xiàn)矛盾、沖突,尋找原因,最后如何去化解矛盾、沖突這條軌跡發(fā)展下去。
二 新聞語言與文學語言的一致性
從語言學角度來衡量,文學語言與新聞語言具有同一性。兩者都具有語言的一般特征,都是對客觀經(jīng)驗世界的文字表述。作為新聞寫作的主角,也有可能同時成為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的主角,兼有新聞寫作主角和文學創(chuàng)作主角的雙重身份。
在講到語言的運用時,對語言的要求普遍認為語言要“準確、鮮明、生動”。從新聞的功能上看,新聞要“傳遞信息溝通情況”,所以“新聞語言必須要準確,概念明確,論斷正確,就是要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觀情況,報道事實,描寫人物容不得半點含糊不清,說一是一,是二就說二”。同樣,文學語言也必須準確。它的準確是藝術意義上的準確,就像福樓拜說的那樣“我們不論要描寫什么事物,要把它表現(xiàn)出來,只能用唯一的名詞;要賦予它運動,只有唯一的動詞;要賦予他性質(zhì),只有唯一的形容詞,我們要苦心探索,非找到這個唯一的名詞、動詞、形容詞不可,僅僅找到這些名詞、動詞、形容詞的相似詞千萬不要滿足,更不可以因為搜索困難隨便使用一個來搪塞了事”。
鮮明性也是所有文體的共同要求。新聞媒體是社會的嘹望哨,媒體應通過那些新近發(fā)生的或正在發(fā)生的,有典型意義的和有新聞價值的事實報道,使用生動鮮明的語言去維護公眾的切身利益和疏導群眾的情緒。而文學語言的鮮明性,則主要表現(xiàn)在形象和意境的創(chuàng)造上。
生動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切敘事性作品具有藝術魅力的基本特征。新聞語言的生動要求使用典型、準確、簡潔、具體的語言,而且不斷地從事件背后提供出盡可能多的價值和材料,而從挖掘新聞事實本身所包含的生動因素,也能反映客觀事實的本來面目。“新聞是新近事實變動的信息。”文學語言的生動,主要表現(xiàn)在細膩描寫客觀事物時,以合理的想象聯(lián)想和夸張來抒發(fā)主觀情感。
三 新聞中運用的文學手法
適當運用文學表現(xiàn)手法是增強新聞可讀性的根本途徑。新聞幾乎對所有的文學表現(xiàn)手法(虛構除外)都可采取“拿來主義”,但最應當掌握以至運用純熟的是描寫、對話、議論三種。
新聞尤其是消息,要不要有描寫,至今仍有不同的認識。但隨著新聞改革的深入發(fā)展,突破公式化、概念化的種種束縛已成共識,描寫已被廣泛采用。恰當運用描寫,可以把新聞寫得生動形象、富有文采。其主要作用有:能夠再現(xiàn)環(huán)境,創(chuàng)造氣氛,引人入勝;它可以用實景代虛言,剔去空洞無物的陳述,增添新聞的形象美;它可以托物寓意,形成含蓄的意境。
新聞(主要指消息)中的描寫是從屬服務于導語的整體設計的,它必須把新聞的五要素容納進去,描寫的本身必須同時是對新聞事實的報道,或者是對新聞事實不可少的襯托。需要注意的是,新聞中的描寫不在多,而在準;不在細,而在精。好的描寫著墨不多,三五個字,幾個詞組,一兩個短語,讓讀者略有所感便戛然而止。
在新聞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名篇佳作中,有不少正是以嫻熟的對話藝術贏得了讀者??磥磉@也是一種很好的題材,是應該予以采納的一種方法。新聞中的對話,是交代情節(jié)、傳遞信息的重要手段,更是展現(xiàn)新聞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展示時代精神,深化新聞主題的有效方法。
新聞中要掌握的議論,一般為直接議論和間接議論兩大類。前者就是對新聞所傳播的事實,直接進行闡述、評論,指明意義,揭示本質(zhì);后者則是通過第三者之口,間接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態(tài)度和見解。不論哪一種,運用得當,均能收到“縮尺成寸,一語中的”的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 芮必峰、姜紅:《新聞報道方式論》,安徽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2] 曾月華:《談談新聞與文學的“雜交”優(yōu)勢》,《新聞與成才》,2002年第7期。
[3] 李元授、白丁:《新聞語言學》,新華出版社,2001版。
[4] 王鏑、李偉:《談談新聞語言的準確性》,2001年6月版。
[5] 李良榮:《新聞學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有關新聞傳播學方面論文發(fā)表篇2
淺談古典文學修養(yǎng)與新聞語言的探索
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為我們留下了古典文學的藝術,它憑借其優(yōu)美的語言和言簡意賅的表達能力被后人所稱頌和推崇。在新聞寫作過程中,假如加入古典文學的案例或者詞語,不僅增添了中國風的味道,還會使古代與現(xiàn)代相輔相成。下面,我們就兩者的關系入手,淺談如何在新聞中引用古典文學。
一、新聞語言與古典文學之間的相互作用
(一)古典文學會使新聞語言更加飽滿
我國有非常豐厚的文學遺產(chǎn),其眾多特點使得引用古典文學的新聞作品顯得很有文采,內(nèi)容也更加的充實,語言也更加的飽滿和富有情感。龍應臺這么說過,白話文之中如果不加點古典文學,會顯得非常單薄。所以新聞工作者在寫新聞的時候就應當借鑒一些古典文學,不僅僅是詩詞歌賦,還有古典文學中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文化、情感,這都是古典文學所特有的,其他的文化都不具備的。如若正確的運用古典文學,就會使新聞內(nèi)容“更上一層樓”。
(二)新聞傳播促進古典文學的傳播與繼承
新聞媒介是當代社會中傳播信息的重要媒介,對于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也起到了很大的幫助,每個國家都應當把自身的文字和語言進行傳承并發(fā)揚廣大,所以,古典文學需要得到新聞媒介的傳播和支持。在當下飛速發(fā)展的時代里,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新聞傳播的不斷運用,媒體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能力為廣大的受眾傳遞大量的古典文學信息,而且古典文化的影響也在不斷的擴大。例如,大部分人通過茅盾寫的《林家鋪子》認識了莊周,并一度使得其所在小鎮(zhèn)成為了熱門景點,所以說,假如能夠正確的在新聞語言中運用古典文學,不僅能使文化得到傳承,還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
(三)能夠恰當?shù)剡\用古典文學是一個新聞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新聞工作者,不僅要具備非常扎實的文字基礎,還要具備一定的古典文學修養(yǎng),在新聞寫作中能夠把古典文學順手拈來,借鑒其優(yōu)秀的寫作方法、技巧和詞句、句子,不但可以加深文章的層次,還可以充實文章的內(nèi)容。新聞工作者可以通過大量的閱讀、背誦優(yōu)秀的古典文學作品,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的積累古典文學,每一個積累都會給新聞寫作中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如何在新聞語言中加入古典文學
(一)在標題上引用
把古典文學加入到新聞標題中大概分為兩種形式:一是直接引用,二是易字引用。前者指的是在寫新聞標題時就直接把那些富有哲學思維的古典文學直接作為標題或者副標題,這樣不僅使新聞標題更加醒目,還可以增添一些哲學的氣息,例如,一些報紙上經(jīng)常會把成語直接當做標題,“后來居上”、“天網(wǎng)恢恢”等,這樣的表現(xiàn)形式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后者的易字引用,即在古文中許多場景和情感也都會在當下發(fā)生,但不完全一樣,如果全部都引用,則會失去新聞的真實性,所以就把某些字稍微改變一下,這樣不僅可以表達古文中的意義,還符合了當下的情境,其巧妙之處就在于既借鑒了古人的思維,又表達了當代人的想法,借古喻今,增加了新聞標題的含金量。
(二)借助古典文學的案例來表達文章的主題
在新聞稿件中借助古代人物來表達文章的主題這一形式已經(jīng)十分常見了,例如:“寧找武大郎,也不要穆桂英”――用人單位如是說,這其中武大郎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中的人物,性格懦弱、面目丑陋,穆桂英則出自《楊家將》,為人勇敢、聰明,是我國巾幗英雄的代表人物,這篇新聞用這兩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來做標題,諷刺了一些用人單位存在著性別的歧視。大量的古典文學作品出現(xiàn)在新聞中,提升了新聞的趣味,讓其不再枯燥乏味。
(三)作為新聞的論據(jù)進行使用
新聞政論也是一種評論性的載體,在其中引用一些古典文學作品,不僅可以充實文章的內(nèi)容,還可以使其富有哲理。有的新聞中就引用了許多古典文學,在人才的任用與否方面,就義了引用齊桓公與管仲之間的故事,管仲說道:“不知賢,害霸;知賢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再加上新聞工作者自己的語言總結,即使今天我們不會再稱霸,但是管仲所說的話依然對現(xiàn)在任用人才有很大的啟發(fā),作為領導,一定要辨別出人才、任用人才、保護人才,這樣才會讓你的事業(yè)如日中天。把古典文學作為論據(jù)加入到新聞中,大大的增加了文章的說服力和生動性。
三、總結
新聞傳播在我們的生活中很重要,古典文學的傳承對我們來說也很重要。新聞媒介作為傳播文化的平臺、窗口,不僅起到報告真相的作用,還會起到文化宣傳的作用。這就要求每一位新聞工作者都要積累一定的古典文學知識,使得文章不再枯燥,而變得生動、有趣,飽含文學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