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杜甫詩作“沉郁頓挫”風格成因
時間:
袁衛(wèi)國1由 分享
杜甫詩歌的藝術(shù)風格多種多樣,最具有特征性的、也是杜甫自己提出并為評論者所公認的,是“沉郁頓挫”。“沉郁頓挫”是杜甫在《進<雕賦>表》中自述創(chuàng)作甘苦之語,他在《進雕賦表中》說:“臣之述作,雖不是以鼓吹六經(jīng),先鳴數(shù)子,至于沉郁頓挫,隨時敏捷,而楊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所謂“沉郁”,主要表現(xiàn)為意境開闊壯大、感情深沉蒼涼;所謂“頓挫”,主要表現(xiàn)為語言和韻律曲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形成這種特點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詩歌所要表達的人生情感非常強烈,而同時這種情感又受到理性的節(jié)制。他的思慮常常很復雜、心情常常很矛盾,所以他需要找到恰當和適度的表達方法。這樣,使得詩中的情感之流成為有力度而受控制的涌動。
筆者認為:杜詩“沉郁頓挫”風格的形成,有其堅實的思想、情感和現(xiàn)實基礎(chǔ)。
一、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批判意識是形成杜詩“沉郁頓挫”風格的思想基礎(chǔ)。
杜甫的憂患意識和批判意識都是源自儒家仁政思想,杜甫的理想政治模式仍是儒家的政治模式,即德政。在他的詩中“病樹、桔楠、桔棕、古塞、秋云、……甚至高江、急峽、危城、孤舟、啼猿、翔鳥、落花、寒月以及那辛苦的織女,堂前撲棗的老婦,重負下呻吟的老農(nóng),新婚成別的夫妻,那巧取豪奪的官吏,驕橫跋扈的將軍,粗暴無理的惡少,長安水邊的麗人,都成為頗能代表杜詩風格的一象”。表現(xiàn)了詩人杜甫對中興濟世的熱切,對混亂乾坤的指斥,對橫行霸道的憤慨,對漂泊流離的悲傷,對生靈涂炭的悲憫,對物力衰竭的惋惜,對博施濟眾的贊美。
二、國家的戰(zhàn)亂,人民的疾苦是他“沉郁頓挫”詩風的現(xiàn)實基礎(chǔ)。
杜甫現(xiàn)存詩1400多首,深刻的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后20多年的社會全貌,詩人將自己的個人生活與國家與百姓的生活緊密結(jié)合,達到了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shù)形式的完美統(tǒng)一。
詩人的一生都懷著愛國的熱誠:“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歲暮》),詩人對祖國是何等的熱愛;“獨使至尊受社稷,諸君如何答升平”(《諸將》),詩人對祖國前途是何等地憂慮;“必若救瘡痍,應先去蝥賊”(《送韋諷上閬州錄事參軍》),這是詩人為力挽國運,拯救人民而開出的藥方;“公若登臺輔,臨危莫愛身”,這是詩人對朋友的殷切厚望也是詩人的一片愛國至誠。
759年是安史之亂爆發(fā)的第五年,雖然兩京業(yè)已收復,但戰(zhàn)亂并未平息,國家仍未安定,人民還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以憂國憂民為己任的杜甫時時關(guān)注著平叛戰(zhàn)爭,將消除戰(zhàn)亂一直牢記于心,在西行秦州前夕,他先寫下了《洗別馬》,“三吏”“三別”等關(guān)注平叛戰(zhàn)爭的詩篇,對國家走向統(tǒng)一表示了關(guān)注之情。
除了赤誠的愛國之情,憂民之情同樣在杜詩中得到了集中的體現(xiàn)。
《秦州雜詩二十首》其六、其八:城上胡笳奏,山邊漢節(jié)歸。防河赴滄海,奉詔發(fā)金微。士苦形骸黑,林疏鳥獸稀。那堪往來戍,恨解鄴城圍。聞道尋源使,從天此路回。牽牛去幾許?宛馬至今來,——望幽燕隔。何時郡國開?東征健兒盡,羌笛暮吹哀。詩人來到秦州,看到奉詔從金微調(diào)來的士兵為解御河北的叛軍而“赴滄海”。當他目睹“士苦形骸黑”時,便對長途跋涉的士兵表示同情,于是在結(jié)尾寫到“那堪往來戍?恨解鄴城圍”戰(zhàn)亂是亂世的主要特征,它與和諧社會是根本對立的,用詩歌反映戰(zhàn)爭的殘苦,表達作者對戰(zhàn)爭的批判,表達了杜甫希望國泰民安的心愿。
他的《兵車行》以“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邊還戍邊”的無奈沉重地嘆息中傳達了人民對無休止的戰(zhàn)爭的厭惡之情,又用士卒“君不見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梨,禾生隴畝無東西”的血淚控訴,揭示了戰(zhàn)爭給后方經(jīng)濟帶來的巨大破壞,字里行間,傳達出作者對深受戰(zhàn)爭之苦的廣大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戰(zhàn)爭價值的深深疑慮??梢哉f:“萬方多難”的時代,“憂國憂民”的情懷是形成杜詩“沉郁頓挫”風格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思家念親悲己是杜詩“沉郁頓挫”風格重要的情感基礎(chǔ)。
我們看杜甫的一首《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首詩主要表達的是詩人潦倒窘迫的人生之痛和多事不寧的家國之憂。一起首詩人連續(xù)四句的景物描寫,以凄厲的猿啼、盤旋的江鳥、在強勁的秋風中遠近紛紛飄落的樹葉、風急浪涌滾滾滔滔蒼茫無際的江水,展示了一個蕭索凄冷荒遠蒼茫的秋天景象,為下面抒情主人公的出場極力鋪墊,這不僅營造出一個凄清悲涼的傷感氣氛,更給抒情主人公的出場搭建了一個平臺——展示了一個蒼茫渺遠空闊無靠無依的天地空間。
在這之后,詩人才讓一個“百年多病”“萬里悲秋”的孤苦老人姍姍地走了出來:“萬里”可見詩人漂泊流落之遠;“作客”照應“萬里”,再著一“常”字,可見詩人滯留異鄉(xiāng)時間之久;“悲秋”透出詩人內(nèi)心的感傷;“百年”表明詩人年事已高;一個“病”字再加一個“多”字,表明了詩人身體衰敗,已是風燭殘年;“獨登臺”則足見詩人之孤獨與行邁之蹣跚艱難。杜老夫子的登高望秋興嘆的形象,不能不讓我們聯(lián)想到兩千多年前那個形容枯槁、衣衫藍縷、行吟于澤畔的屈子。詩人就象強勁的秋風里高掛在枝頭搖曳著的一片枯黃的樹葉,真擔心他隨時都有被吹落下來的危險。十四個字寫盡了詩人自己的苦況,可以說這種人生之苦已經(jīng)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了。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因痛失親人而肝腸寸斷、因自己顛沛的遭遇而唏噓不已,在很多詩作中都得到了明顯的體現(xiàn),我們不能忽視這些因素對杜詩“沉郁頓挫”風格的重要影響。
筆者認為,杜甫視詩歌為生命,他的詩歌也與其個人豐富的人生體驗休戚與共,為了排遣他對于不合理社會的憤怒與不平,宣泄在生活、思想上長期蘊蓄的內(nèi)在矛盾以及理想和現(xiàn)實的巨大反差,沉郁頓挫的詩風是他最好的選擇,歷史成就了杜甫,杜甫成就了杜甫。
筆者認為:杜詩“沉郁頓挫”風格的形成,有其堅實的思想、情感和現(xiàn)實基礎(chǔ)。
一、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批判意識是形成杜詩“沉郁頓挫”風格的思想基礎(chǔ)。
杜甫的憂患意識和批判意識都是源自儒家仁政思想,杜甫的理想政治模式仍是儒家的政治模式,即德政。在他的詩中“病樹、桔楠、桔棕、古塞、秋云、……甚至高江、急峽、危城、孤舟、啼猿、翔鳥、落花、寒月以及那辛苦的織女,堂前撲棗的老婦,重負下呻吟的老農(nóng),新婚成別的夫妻,那巧取豪奪的官吏,驕橫跋扈的將軍,粗暴無理的惡少,長安水邊的麗人,都成為頗能代表杜詩風格的一象”。表現(xiàn)了詩人杜甫對中興濟世的熱切,對混亂乾坤的指斥,對橫行霸道的憤慨,對漂泊流離的悲傷,對生靈涂炭的悲憫,對物力衰竭的惋惜,對博施濟眾的贊美。
二、國家的戰(zhàn)亂,人民的疾苦是他“沉郁頓挫”詩風的現(xiàn)實基礎(chǔ)。
杜甫現(xiàn)存詩1400多首,深刻的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后20多年的社會全貌,詩人將自己的個人生活與國家與百姓的生活緊密結(jié)合,達到了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shù)形式的完美統(tǒng)一。
詩人的一生都懷著愛國的熱誠:“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歲暮》),詩人對祖國是何等的熱愛;“獨使至尊受社稷,諸君如何答升平”(《諸將》),詩人對祖國前途是何等地憂慮;“必若救瘡痍,應先去蝥賊”(《送韋諷上閬州錄事參軍》),這是詩人為力挽國運,拯救人民而開出的藥方;“公若登臺輔,臨危莫愛身”,這是詩人對朋友的殷切厚望也是詩人的一片愛國至誠。
759年是安史之亂爆發(fā)的第五年,雖然兩京業(yè)已收復,但戰(zhàn)亂并未平息,國家仍未安定,人民還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以憂國憂民為己任的杜甫時時關(guān)注著平叛戰(zhàn)爭,將消除戰(zhàn)亂一直牢記于心,在西行秦州前夕,他先寫下了《洗別馬》,“三吏”“三別”等關(guān)注平叛戰(zhàn)爭的詩篇,對國家走向統(tǒng)一表示了關(guān)注之情。
除了赤誠的愛國之情,憂民之情同樣在杜詩中得到了集中的體現(xiàn)。
《秦州雜詩二十首》其六、其八:城上胡笳奏,山邊漢節(jié)歸。防河赴滄海,奉詔發(fā)金微。士苦形骸黑,林疏鳥獸稀。那堪往來戍,恨解鄴城圍。聞道尋源使,從天此路回。牽牛去幾許?宛馬至今來,——望幽燕隔。何時郡國開?東征健兒盡,羌笛暮吹哀。詩人來到秦州,看到奉詔從金微調(diào)來的士兵為解御河北的叛軍而“赴滄海”。當他目睹“士苦形骸黑”時,便對長途跋涉的士兵表示同情,于是在結(jié)尾寫到“那堪往來戍?恨解鄴城圍”戰(zhàn)亂是亂世的主要特征,它與和諧社會是根本對立的,用詩歌反映戰(zhàn)爭的殘苦,表達作者對戰(zhàn)爭的批判,表達了杜甫希望國泰民安的心愿。
他的《兵車行》以“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邊還戍邊”的無奈沉重地嘆息中傳達了人民對無休止的戰(zhàn)爭的厭惡之情,又用士卒“君不見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梨,禾生隴畝無東西”的血淚控訴,揭示了戰(zhàn)爭給后方經(jīng)濟帶來的巨大破壞,字里行間,傳達出作者對深受戰(zhàn)爭之苦的廣大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戰(zhàn)爭價值的深深疑慮??梢哉f:“萬方多難”的時代,“憂國憂民”的情懷是形成杜詩“沉郁頓挫”風格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思家念親悲己是杜詩“沉郁頓挫”風格重要的情感基礎(chǔ)。
我們看杜甫的一首《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首詩主要表達的是詩人潦倒窘迫的人生之痛和多事不寧的家國之憂。一起首詩人連續(xù)四句的景物描寫,以凄厲的猿啼、盤旋的江鳥、在強勁的秋風中遠近紛紛飄落的樹葉、風急浪涌滾滾滔滔蒼茫無際的江水,展示了一個蕭索凄冷荒遠蒼茫的秋天景象,為下面抒情主人公的出場極力鋪墊,這不僅營造出一個凄清悲涼的傷感氣氛,更給抒情主人公的出場搭建了一個平臺——展示了一個蒼茫渺遠空闊無靠無依的天地空間。
在這之后,詩人才讓一個“百年多病”“萬里悲秋”的孤苦老人姍姍地走了出來:“萬里”可見詩人漂泊流落之遠;“作客”照應“萬里”,再著一“常”字,可見詩人滯留異鄉(xiāng)時間之久;“悲秋”透出詩人內(nèi)心的感傷;“百年”表明詩人年事已高;一個“病”字再加一個“多”字,表明了詩人身體衰敗,已是風燭殘年;“獨登臺”則足見詩人之孤獨與行邁之蹣跚艱難。杜老夫子的登高望秋興嘆的形象,不能不讓我們聯(lián)想到兩千多年前那個形容枯槁、衣衫藍縷、行吟于澤畔的屈子。詩人就象強勁的秋風里高掛在枝頭搖曳著的一片枯黃的樹葉,真擔心他隨時都有被吹落下來的危險。十四個字寫盡了詩人自己的苦況,可以說這種人生之苦已經(jīng)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了。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因痛失親人而肝腸寸斷、因自己顛沛的遭遇而唏噓不已,在很多詩作中都得到了明顯的體現(xiàn),我們不能忽視這些因素對杜詩“沉郁頓挫”風格的重要影響。
筆者認為,杜甫視詩歌為生命,他的詩歌也與其個人豐富的人生體驗休戚與共,為了排遣他對于不合理社會的憤怒與不平,宣泄在生活、思想上長期蘊蓄的內(nèi)在矛盾以及理想和現(xiàn)實的巨大反差,沉郁頓挫的詩風是他最好的選擇,歷史成就了杜甫,杜甫成就了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