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法相關畢業(yè)論文
國際法相關畢業(yè)論文
從宏觀上講,國際法的價值是法存在的意義和根據(jù),也是法被信仰的源泉。從微觀上說,國際法的價值是國際法發(fā)展的直接動力,又是國家行為的主要指引。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際法相關畢業(yè)論文,供大家參考。
國際法相關畢業(yè)論文篇一
《 國際法淵源研究 》
摘要:國際法淵源是國際法學的一個基本概念,然而在現(xiàn)實中的使用卻極其混亂因而有必要對法的淵源的含義進行考察,以重新界定國際法淵源的內涵和外延,區(qū)分國際法淵源與國際法表現(xiàn)形式這對經(jīng)常被混淆的概念。
關鍵詞:法的淵源;國際法淵源;國際法的表現(xiàn)形式
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和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國際法作為法律的一個分支部門,在發(fā)揮其維護國際秩序、協(xié)調國家間關系和保護全人類的共同利益方面正逐漸顯出它的強大力量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1國際法淵源內涵
同樣在國際法領域,淵源的定義在不同時代也是不盡相同的。第八版《奧本海國際法》中,奧本海將國際法淵源比作水的淵源;而在第九版中,他又將此定義為:“行為規(guī)則得以產(chǎn)生并取得效力的歷史事實。”中國著名國際法學家周鯉生先生認為它有兩種意義:“其一是指國際法作為有效的法律規(guī)范所以形成的方式或程序:其他是指國際法的規(guī)范第一次出現(xiàn)的處所”。
而現(xiàn)階段,國際法淵源的定義也有了較大的變化。英國的布朗利先生認為在法律淵源上存在形式淵源和實質淵源的區(qū)分:前者是為了制定具有一般適用性并對特定對象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規(guī)則的那些程序和方式;后者為規(guī)則的存在提供依據(jù),即一旦被證實,就具有一般適用的法律約束力規(guī)則的地位。
法律約束聯(lián)合王國人民那樣的方式來一般地約束各國的這種性質。因而布朗利先生認為國際法的形式淵源是不存在的,更難以維持形式淵源和實質淵源的區(qū)別。而王鐵崖先生對此也表示出了類似的看法,認為“國際社會中沒有造法的憲法機構,因此,國際法不可能有所謂的‘形式淵源’”。這些觀點基本上都否定了形式淵源的第二種理解。
總而言之,國際法的淵源是特殊的,它本身不具有統(tǒng)一的憲法及立法機構。國際法的制定在某種程度上不像傳統(tǒng)的國內立法,國際法淵源主要是指以某種國際法的法律表現(xiàn)的形式存在為依據(jù),主要起到一定證明作用的法律淵源,而無論這種證明是歷史的證明,還是法律的證明。
2國際法淵源的外延
在前文,我們已提到國際法淵源的外延非常廣泛,至少包括:道德規(guī)范、正義觀念、法理或國際法學家的學說著作、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的決議、準條約(軟法)、法律解釋、司法判例、國際習慣等。這里將其中爭議較大、易混淆的三種(司法判例、權威國際法學家的學說、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的決議)國際法淵源挑選出來,做一簡單說明。對于司法判例,《國際法院規(guī)約》第59條已明確規(guī)定:“法院裁判除對當事國及本案外無拘束力”;這樣的規(guī)定就排除了英美普通法的“依循判例”,法院判決只對案件當事國和本案有拘束力,而對于后來發(fā)生的案件沒有拘束力,從而使法院沒有在英美普通法中創(chuàng)設法律的功能,所以判例不是國際法的表現(xiàn)形式。但國際法院或國際仲裁庭在審理案件中適用國際法時,總會對國際法律原則、規(guī)則、原理進行論述,這些論述常常會被援引,并且在一般國際實踐中也得到尊重,也有可能發(fā)展為一般法律原則、規(guī)則,因此判例是國際法的重要淵源。
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的決議也應為國際法淵源,但很多人持不同看法。《國際法院規(guī)約》第38條沒有提到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的決議可以作為確立法律原則之補充資料,這可能與當時國際組織的作用還沒有現(xiàn)在重要有關。但是,國際組織本身是獨立的國際人格者,其做出的決議屬于單方面的行為,一般無法律約束力,不是國際法的表現(xiàn)形式。雖然它們一般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它們對國際法的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不僅對國際習慣法的形成有貢獻,有的還成為締結條約的基礎。因此,它們是重要的國際法淵源。
3國際法因素
國際法因素是指不能單獨成為國際法淵源,但卻對國際法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具有直接或間接作用的成分或因素。它的特點在于:
(1)片面性和必要性。像公法家學說,法官內心確信等,它們雖然不能單獨成為國際法淵源,但如果能與其它因素相結合就有可能轉化為上述的國際法淵源。
(2)直接或間接影響國際法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國際法因素的最大貢獻是它對國際法的推動作用。格老秀斯的(海洋自由論》于1609年出版,在當時便提出海洋自由或稱為公海自由原則對推動海洋法公約等海洋法規(guī)范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紐倫堡和遠東軍事法庭通過對二戰(zhàn)的主要戰(zhàn)犯進行審判為之后的盧旺達軍事法庭的審判、前南軍事法庭審判,以及現(xiàn)在將要對前伊拉克總統(tǒng)薩達姆的軍事審判提供了相應的實體法與程序法的規(guī)范、原則、制度。
國際法相關畢業(yè)論文篇二
《 國際法中的時效 》
摘要:時效是國際法中有爭議的理論問題之一。對公法學家的主張、國家實踐以及司法裁決的研究表明:國際法上存在著時效,其構成要件有兩個:援引時效的國家以主權者所有意思表示對所涉領土連續(xù)、平穩(wěn)地行使國家主權;其他國家的默認。
關鍵詞:國際法;時效;要件
一、關于時效在國際法中地位和含義的爭論
時效原是國內法的概念,是各主要法系共有的一項法律制度。在國內法中,時效的目的在于保護現(xiàn)存的持續(xù)狀態(tài),以免法律關系處于不確定、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從而起到保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它的實質是“事實勝于權利”,與法律上奉行的“權利勝于事實”原則恰恰相反。與國內法相比,國際法律秩序尚不發(fā)達,以有效性為基礎的事實狀態(tài)常常持續(xù)相當長的時間。因此,大多數(shù)國際法學家認為,國際法上也應該有時效制度。
被尊稱為國際法鼻祖的格老秀斯最早提出了時效在國際法中的地位問題。最初,他否認國際法上存在著時效,后來又限定了他先前做出的論斷,認為國際法中不存在類似于羅馬法中的物權取得時效,但采用了遠古占有概念。應該說,格老秀斯在國際時效問題上的觀點并不十分明確。一方面,他否認國際法上存在著類似于羅馬法中的物權取得時效,另一方面,又將羅馬法時效制度中的遠古占有概念引入到國際法,而且,在適用遠古占有時,他又建議了100年的時間期間。格氏在國際時效問題上的模棱兩可態(tài)度,給國際法學界埋下了紛爭的因子。
圍繞國際法上是否存在著時效,形成了格老秀斯學派和法泰爾學派。而且,來自大陸法系國家的學者基本上屬于格老秀斯學派,來自普通法法系國家的公法學家基本上屬于法泰爾學派。
格老秀斯否認物權取得時效,引入了遠古占有。但后來的格老秀斯學派并不總是遵循這種區(qū)分,他們否認國際法上存在著時效。理由是,國際法沒有規(guī)定時效期間,而且不要求善意占有。另一方面,該學派承認國際法上存在著遠古占有,并且認為,遠古占有不是作為時效存在的,而是國際法的一項獨立制度。
法泰爾學派認為,國際法上存在著時效,有兩種形式,即遠古占有時效和類似于羅馬法中的物權取得時效(稱為國際物權取得時效)。例如,法泰爾認為,“遠古占有時效…是建立在遠古占有基礎之上的”,取得時效是“建立在既沒有間斷也沒有被提出異議的長期占有之上的領土取得”,時效是自然法的一部分,因此是國際法的一部分。在他們看來,國際物權取得時效與遠古占有時效的理論根據(jù)是不同的。在遠古占有時效中,假定存在著最初不確定的狀態(tài),不可能證明這種最初狀態(tài)是合法或非法,就推定它是合法的。國際法庭將它界定為一種持續(xù)如此長的時間以至于“不可能提供證明存在著不同情勢的占有……”因此,一直有人爭辯說,遠古占有不創(chuàng)設或產(chǎn)生新的權利,僅限于認可其最初狀態(tài)不可能查明并且因此被視為是按照法律要求產(chǎn)生的某種事實狀態(tài)。換句話說,它不賦予一個新的所有權,只是使事實上已經(jīng)存在的所有權成為神圣。國際物權取得時效的理論根據(jù)是,所有權最初是有瑕疵的,但據(jù)說占有治愈了這一缺陷,即通過時效取得了先前根本不享有的所有權。與羅馬法中的物權取得時效不同的是,國際物權取得時效不是根據(jù)法定期間的經(jīng)過,而是根據(jù)并非時間因素的某種標準取得所有權,但理論根據(jù)是一樣的,即這種時效源于不當占有。因此,有的學者干脆將國際物權取得時效稱為“不當占有”。
盡管格老秀斯學派和法泰爾學派在國際時效問題上的觀點針鋒相對,但它們都承認遠古占有,當然,他們在遠古占有的性質上存在分歧。更為有趣的是,由于不可能嚴格按照字面意義適用遠古占有,兩派在具體適用遠古占有制度時均根據(jù)個案具體情況確定是否滿足了遠古占有的要件。正如維荷格斯指出的,遠古時效與嚴格意義上時效的唯一的真正差別在于前者比后者要求更長的時間期間,但這是程度上的而不是性質上的不同。換句話說,國際法上只有一種時效(如果存在的話),該制度在適用時因不同情況而發(fā)生變化。因此,對視遠古占有為時效的學者來說,遠古占有只是要求更長時間期間的取得時效;對否認國際時效的學者來說,在具體適用遠古占有時實際上等于承認了國際物權取得時效。而且,應該看到的是,遠古占有制度的適用范圍太窄,不足以滿足穩(wěn)定國際秩序的需要。因為“可以說,所有權已經(jīng)持續(xù)如此長時間的情況非常少見;同時,遠古占有的前提條件也很難滿足。”因此,遠古占有在國際法中并不占有重要地位。正如約翰遜教授所說,從國際法上看,關鍵問題不在于遠古占有是否是一種取得時效,而在于類似國內法中的物權取得時效是否被承認為國際法的一項制度。因此,兩派分歧的關鍵是時效在國際法中的地位和含義。
關于時效在國際法中的地位,基本上表現(xiàn)為格老修斯學派和法泰爾學派之間的持久論爭。按照布盧姆教授的分析,造成這種分歧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一般性質的,另一個尤其與時效制度有關。
關于國際時效的爭論,從大的方面看,是與私法概念在國際法中地位這一更基本的爭論有關。正如勞特派特指出的,起源于幾個世紀前的爭論,本質上是國際法中的實在法學派與自然法學派之間的沖突。“實在法學派的基本要求用一個字表述就是:自給自足。它拒絕從除國際習慣或條約之外的任何淵源吸收規(guī)則和格言。”因此,它對任何求助于私法類比最不信任。另一方面,實在法學派的反對者——自然法學派——則將羅馬法視為活的淵源,以填充它的無數(shù)空隙。總的來說,來自大陸法系國家的國際法學者大都是實在法學派,而來自英美法系國家的國際法學家一般屬于自然法學派。因此,實在法學派和自然法學派各自對私法概念在國際法領域中的適用和類比問題上的一般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在國際時效問題上的態(tài)度。
更具體地說,源于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對時效的不同界定。在大陸法系中,時間因素是時效的一個構成性因素,適用時效主要是根據(jù)時間標準,因此,時間因素在大陸法系中具有根本重要性。在英美法系中,適用時效本質上是推定原所有者已經(jīng)放棄了所有權,時間因素也只是有助于這種推定的因素之一,或者說是這種推定的簡化而已,因此,時間因素在普通法中不具有重要性。既然不同法系對時效制度有不同界定,那么,具有不同法系背景的國際法學家在談到時效時,實際上是以國內法的時效概念為標準的。這毫無疑問會加劇他們在國際時效問題上的分歧。
總之,時效制度本身具有的政策合理性以及國際社會的特點,是國際法上存在時效有說服力的理由,正因為如此,絕大多數(shù)國際法學家都贊同國際法上存在著時效,沒有幾個學者反對國際時效,甚至在反對國際時效的少數(shù)學者中,如馬藤斯、里維埃表面上否認國際法上存在著時效,但實際上也承認國際法上存在時效制度。
二、時效在國際法中的地位和含義
下面著重從司法裁決和少數(shù)國家的國內實踐來考察與時效有關的國際實踐。
(一)司法裁決
1 國際司法裁決
在白令海仲裁案中,雖然當事方的書面和口頭辯論以及法庭的正式判決中都沒有提到時效術語和理論,但英國籍的仲裁員漢農(nóng)勛爵曾不經(jīng)意提到過時效,并且否認國際法上存在著時效。勞特派特通過對該案的研究發(fā)現(xiàn):“從美國籍仲裁員以及口頭辯論中,似乎清楚地表明,美國的一個主要論點正是以時效為根據(jù)的……美國代理人在其最后報告中也承認,在準備該案的早期,曾得出結論:援引時效將是困難的。”從該案得出如下結論:組成仲裁庭的法官對時效在國際法中的地位是有爭議的;美國曾設想援引時效理論,但最后沒有援引,美國沒有援引時效,并不意味著它否認國際時效,而是因為“援引時效將是困難的”的顧慮,因此,似乎可以推斷,美國是承認國際時效的。
在格里斯巴丹那仲裁案中,當事方在訴狀中均援引了時效,然而,裁決卻沒有提到時效。關于該裁決,學者們有不同觀點。勞特派特認為:“在格里斯巴丹那案中,該裁決的理由實際上等于承認國際法中存在著時效,盡管該裁決沒有提到時效這一術語。”布盧姆認為該裁決是以遠古占有為根據(jù)的。實際上,如果將遠古占有視為時效,那么可以認為裁決承認了時效。
在查米扎勒仲裁案中,美國以時效為根據(jù),即不受干擾、沒有間斷地占有,并且自規(guī)定里奧格蘭德河作為兩國邊界的1848年條約以來墨西哥從來沒有對其占有該領土提出異議為由,主張它對舊河床和現(xiàn)在河床之間查米扎勒地區(qū)享有所有權。仲裁庭指出:“用作時效根據(jù)的占有的另一個特征是,它應該是平穩(wěn)的。”而美國的占有并非平穩(wěn),因為墨西哥除了不時地提出外交抗議外,還曾計劃在本案爭議地區(qū)設立海關門拄。盡管沒有實際設立,但在仲裁庭看來,由于該行為可能導致武力沖突,因此,不能指責墨西哥只采取了較為克制的抗議行為。而且,外交抗議在那時是能夠阻止一個時效所有權產(chǎn)生的通常措施。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就不能認為美國的占有是平穩(wěn)的。仲裁庭最后得出結論說:“沒有必要探討美國援引的時效權利這一有爭議的問題,是否已被接受為國際法原則,在沒有任何公約規(guī)定完成時效期間的情況下,仲裁員們得出如下結論:美國的占有不具有確立一個時效所有權的特征。”一致認為,美國的占有并不是“不受干擾、沒有間斷和沒有異議的”,因此,其權利要求不予支持。關于該裁決,學者們有不同看法,布盧姆認為,該裁決與時效無關,而不是贊同國際法中存在著時效。其他學者如勞特派特、約翰遜以及維荷格斯則認為,該裁決承認國際法中存在著時效。筆者認為,仲裁庭雖然意識到時效在國際法上的地位存在爭議,但它實際上贊同國際法上存在著時效,并以美國的占有不能滿足時效要件為根據(jù)駁回了美國的權利要求。
在帕爾瑪斯島案中,荷蘭主張國際法中存在著時效原則,而美國則反對荷蘭援引時效。胡伯法官拒絕接受美國的權利要求,并以荷蘭對該島連續(xù)、平穩(wěn)地行使主權以及得到了其他國家的默認為根據(jù),做出了對荷蘭有利的裁決。雖然仲裁員沒有明確提到時效理論,但該案被視為所有與時效有關的案件中最著名的。胡伯闡述了適用于本案的實體法規(guī)則,即“連續(xù)、平穩(wěn)地行使領土主權(在與其他國家的關系中是平穩(wěn)的)實際上就是所有權”。同時指出:“盡管國內法,由于其完備的司法制度,在沒有實際行使權利的情況下仍然能夠承認抽象財產(chǎn)權利的存在,但決不限制時效和保護占有原則的效果。國際法,其結構不是建立在超國家組織的基礎之上,不能認可國際法將如幾乎與所有國際關系有關的領土主權那樣的權利,降低到?jīng)]有實際行使主權的抽象權利。”言下之意是,國際法中更不應該限制時效等原則的效果。另外,胡伯法官暗示,連續(xù)、平穩(wěn)地行使國家權力就是時效。并且認為,該原則一直在不只一個聯(lián)邦國家中得到承認,指出:“從美國最高法院幾個類似裁決中只需援引印地安那州訴肯塔基州裁決就足夠了,在該案中,羅德島州訴馬薩諸塞州這一判例是以援引法泰爾和惠頓的著作得到支持的,這兩位學者都承認以長時間占有為根據(jù)的時效就是有效、不可反駁的所有權。”總之,胡伯法官在本案中雖然沒有明確援引時效,但分析裁決上下文可以得出結論,即該裁決不僅承認國際時效,而且闡述了國際時效的含義和要件。正如索倫森所說:“在帕爾馬斯島案中,時效已經(jīng)得到承認。”當然,也有學者不無遺憾地指出:“遺憾的是,胡伯法官沒有充分地闡述時效問題,只是滿足于宣稱,美國最高法院已經(jīng)將該理論適用于聯(lián)邦成員國,并且以法泰爾和惠頓的學說為根據(jù)。”
在漁業(yè)案中,當事方在口頭和書面辯論中都曾提到時效理論,并詳細探討了這一問題。英國在答辯中指出,以背離普遍適用的國際法規(guī)則的方式取得對海域領土的權利,只能是以時效的方式完成的。挪威在反駁中對時效在國際法中的地位提出異議。法院沒有就雙方的觀點發(fā)表意見,而是以下述理由做出了有利于挪威的判決,即“外國對挪威實踐的普遍默認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長達60多年的時間里,英國沒有以任何方式對此提出異議。”學者們對該案有不同看法。布盧姆認為,在當事方明確提到時效理論的情況下,法院卻沒有提到這一問題,只能解釋為法院對該理論在國際法中的適用持懷疑態(tài)度。筆者認為,這種解釋未免過于武斷。仔細分析可以看出,法院判決理由有兩點:挪威一貫劃定領海方法的國家實踐;其他國家尤其是英國的默認,這兩個理由正是適用國際時效的兩個要件。因此,本案暗含地承認了國際時效。實際上,阿拉法茲法官在個別意見中明確提到了時效,而且在這位智利法學家看來,時效理論與歷史性權利是同一的。
在敏基埃群島和??死锖伤谷簫u案中,當事方都主張各自已經(jīng)長期占有了有爭議的群島,并已經(jīng)取得了對它們的最初所有權,并且傾向于認為,只有在其最初所有權不能成立時、因而他們援引的占有是不當占有的情況下才援引時效,因此,雙方純粹將時效作為其權利要求的替代性理由。在約翰遜教授看來,當事方不愿意明確援引時效,是由于“存在著純粹將時效視為通過不當占有取得所有權的手段的傾向。”法院依據(jù)當事方提出的第一個理由做出了有利于英國的判決,即英國對有爭議的群島已經(jīng)確立了最初所有權,從來沒有放棄。因此,法院沒有對當事方提出的替代性理由發(fā)表意見。從約翰遜的分析可以看出,當事方?jīng)]有明確援引時效,是處于訴訟策略的考慮,即時效有“不當占有”的惡名。
在某些邊界領土主權案中,比利時以劃界條約和其他文件根據(jù),認為爭議中的領土屬于它。荷蘭爭辯說,即使根據(jù)1843年的邊界專約,可以認為爭議領土的主權授予了比利時,但荷蘭自那時起對這些地區(qū)行使的主權行為,已經(jīng)牢固地確立了荷蘭主權。法院沒有援引時效理論,而是查明比利時的默認是否成立,即“比利時是否由于沒有主張其權利并且對荷蘭行使主權行為的默認而失掉了主權。”在查明比利時的態(tài)度不能解釋為默認后,法院做出了有利于比利時的判決。阿曼德一烏戈法官的異議意見和少數(shù)法官意見均認為本案可以適用時效原則。
通過對國際司法裁決的考察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在早期的司法裁決中,法庭不承認時效在國際法中的地位,或者組成法庭的法官們對時效在國際法中的地位是有爭議的。在后來的案件中,尤其是在查米扎勒仲裁案、帕爾瑪斯島案和漁業(yè)案中,當事方明確提到或援引時效理論,但法庭仍盡量避免提到或援引時效,但裁決一般是同時強調兩個方面:一是權利主張國行使領土主權的事實,另一方面則是對方的默認,尤其是強調后者,而這兩個方面正是適用國際時效的要件。因此,可以得出結論說,雖然法庭沒有明確援引時效理論,但它們實際上適用的正是時效理論;法庭沒有明確提到或援引時效,或許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爭論。
2 少數(shù)國家的國內法院裁決
按照《國際法院規(guī)約》的規(guī)定,國內法院判決,不僅能夠表達該國的國際法觀點,而且可以作為確定國際法的輔助性資料。
總的來說,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的判決尤其是早期判決,的確承認國際法上存在著時效。后來的判決似乎提到默認理論,或者交替性地提到它們。在印第安那州訴肯塔基州案中,最高法院援引了法泰爾和惠頓關于國際時效的論述。而且法院在闡述時效時特別強調默認的作用。在后來對路易斯安那州訴密西西比州案、阿肯色州訴密西西比州案、密西根州訴威斯康星州案等一系列案件的判決中,法院遵循了同樣思路。
在美國直接電報有限公司訴英美電報有限公司案中,當事方請求英國樞密院司法委員會從國際法的觀點說明康塞普灣(Coneeption Bay)的法律地位。法院援引時效,并且在援引時效理論時,非常強調其他國家默認的作用,而不是關注時效期間。
總之,英美等國的司法機構不僅明確承認國際時效,并且在援引時效理論時特別強調原所有者的默認。
(二)少數(shù)國家的國內實踐
與國際時效有關的國家實踐,表現(xiàn)為有權代表國家的機關和代表所做出的行為以及口頭和書面聲明。這些實踐表明了這些國家對國際時效的態(tài)度。
雖然意識到不存在時效期間,但美國國務卿奧爾尼1896年6月22在致英國駐美大使的信件中明確提到了國際時效。規(guī)定將英屬圭亞那一委內瑞拉之間的邊界爭端提交仲裁的1897年《英美條約》,明確承認取得時效是國際法的一部分。該條約第4條(a)規(guī)定:“在50年期間的不當占有或時效應該產(chǎn)生所有權。仲裁員可以將對一個地區(qū)的專屬政治控制及實際定居視為足以構成不當占有或根據(jù)時效取得所有權。”幾乎可以肯定地說,這是唯一承認國際時效的國際條約。如上所述,一些國家在具體案件中也曾提到或援引時效。例如,荷蘭在帕爾瑪斯島案的答辯狀中堅定主張國際法中存在著時效原則,并援引了該理論,但美國卻強烈地反對荷蘭援引該原則。挪威和瑞典在格里斯巴丹那案中均援引了時效。在查米扎勒仲裁案中,美國援引了時效理論,但沒有成功。挪威在東格陵蘭法律地位案中提到了時效理論,指出丹麥對有爭議領土的權利是以時效原則為根據(jù)的。在漁業(yè)案中,英國認為挪威的權利主張是以時效為根據(jù)的。
可以看出,這方面的國家實踐比較少,而且某些國家在國際時效問題上的立場不一致,如挪威;一些國家(如美、英)在國際時效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致的,即認為國際法上存在著時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當一方指出另一方的權利主張是以時效為根據(jù)時,總是遭到對方的反對,并強烈地否認國際法上存在著時效。有些學者因此得出結論說:“如此稀少的這種國家實踐幾乎不能得出國際社會或者某一特定國家已經(jīng)最后地使自己承擔贊同一個觀點或另一個觀點的結論。不同國家在這方面的實踐的確不具有確定的一貫性,并且顯然取決于——如在其他問題上一樣——所涉國家真正或想象的利益。”誠然,國家實踐都是某種動機下完成的,但其法律性質并不取決于這種動機。同樣,也不應根據(jù)這方面國家實踐的多少斷定時效在國際法上的地位,而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際上,正如持上述觀點的學者自己分析的,“這方面的國家實踐相對稀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下述事實,即國家援引時效理論,意味著承認了對方最初曾享有所有權,它對爭議中領土的權利是不當權利。顯而易見,各國并不傾向于做出這種認可。因此,它們盡可能地不主張時效權利。同樣,各國也不愿意援引遠古占有理論,因為援引該理論可能被解釋為,它們承認其對該領土的最初所有權是不確定的。因此,為了避免任何可能誤解,各國總是盡可能地避免援引國際時效和遠古占有。”其實,除了因時效具有“不當占有”惡名的疑慮外,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原因,即各國不援引時效理論是出于訴訟策略上的考慮:如果時效國不援引時效理論,那么,原主權者不僅要證明其最初就享有所有權,而且必須證明它從來沒有放棄所有權或默認時效國的所有權;反之,時效國明確援引時,則對方只須證明,它沒有放棄所有權或默認時效國的所有權,因此,在時效國看來,它沒有必要減輕對方的舉證責任。
總之,關于時效在國際法上的地位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時效沒有得到普遍性國際條約的承認,即使明確承認國際時效的雙邊條約也相當少。在國家實踐方面,只有英、美等少數(shù)國家的國家實踐可以說已經(jīng)形成了承認國際時效的習慣,而其他國家出于時效“不當占有”的惡名或訴訟策略的考慮不愿意援引時效理論。然而,應該看到的是,時效作為“文明各國公認的一般法律原則”無論如何是沒有問題的,根據(jù)《國際法院規(guī)約》第38條的規(guī)定,時效因而是國際法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講,時效是國際法的一部分。這一結論能否成立,取決于“作為確定法律原則之補助資料者”的“司法裁決和各國權威最高之公法學家學說”。
就公法學家學說而言,絕大多數(shù)公法學家都承認國際時效,只有少數(shù)學者否認國際時效,甚至在反對國際時效的少數(shù)學者中,如馬藤斯、里維埃等表面上否認國際法上存在著時效,但他們闡述的理論實際上等于承認了國際時效。因此,總的看來,公法學家是承認國際時效的。就司法裁決而言,存在著相當多的與國際時效有關的司法裁決。早期的國際裁決明確否認國際時效,或者組成國際法庭的法官在時效問題上存在著分歧。在后來的國際裁決中,即使在當事方明確援引時效理論的情況下,這些司法裁決也是竭力避免提到或援引時效,相反,它們不明確指明理由,而是同時強調兩個要素,權利主張國的國家實踐以及對方的默認,而這兩個要件也正是公法學家在引入時效概念時特別強調的與國內法時效相區(qū)別的本質特征。因此,國際司法裁決實際上暗含地承認了國際時效??傊?,時效作為“文明各國公認的一般法律原則”,因而是國際法的一部分,這一論斷得到了公法學家和司法裁決的證明。
遠古占有是國際法上一項公認的制度。由于無論是大陸法系國家國內法還是英美法系國家的國內法,都視遠古占有為時效。因此,應該將遠古占有也作為國際時效的一部分。中國論文聯(lián)盟
三、結論
由上所述,可得出以下結論:
1 國際法上存在著時效,稱為國際時效,包括遠古占有時效和國際物權取得時效兩種形式。
2 國際時效不同于大陸法系中的時效概念,更類似于英國法上的普通法時效,其作用的效果是有助于推定占有者享有所有權即各國對這種情勢的一般承認,正因為如此,適用國際時效特別強調對方的默認,而不是取決于法律規(guī)定的時效期間。
3 可以將國際時效界定為:國家事實上在足夠長的時間里以連續(xù)、沒有間斷的平穩(wěn)方式對所涉區(qū)域行使國家主權,并且得到所有其他受到影響的國家的默認的情況下,根據(jù)國際法就該國對所涉領土行使主權的法律承認。
國際法相關畢業(yè)論文篇三
《 論國際法的價值 》
一、價值的哲學探討
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指的是客體的屬性與功能能夠滿足主體的需要,或者說是客體屬性與功能滿足主體需要的效應。價值是在主客體關系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它的基礎是客體與主體之間的需要,或者說是客體屬性與功能滿足主體需要的效應。馬克思認為,客體對主體的價值,不僅要受到客體自身特性的制約,要受到主體狀況的影響。首先要受到需要層次的影響,主體需要是多層次,從低到高的發(fā)展,當?shù)图壍男枰貌坏綕M足時,就不會產(chǎn)生更高的需要。其次主體的情緒也會影響主體的需要,也會影響客體對主體的價值。價值問題涉及到“應當”的問題。“現(xiàn)實”與“應當”的關系,或曰:“實然”與“應然”的關系,是千百年來困擾人們對行為規(guī)范思考的一個基本問題。實證主義方法論對待價值問題的態(tài)度是:他們認為價值判斷是與人們的行動密切聯(lián)系的、是人們對特定事實的某種態(tài)度,價值是行動的目標,人們的行動是社會性。價值判斷不僅僅表達判斷者本人的態(tài)度,也從動因上作為對其他人的勸說來起作用從而使其他人分享說話人的態(tài)度、協(xié)同行動。
人們認為某種事實有價值,就是對它的肯定態(tài)度,表明人們的行動意向。他們注重價值判斷的實際效果,申明價值判斷只具有有條件的普遍性,否認價值判斷的絕對性。實證主義法學家的方法對我們理清法律與價值問題中的思緒是有很有啟發(fā)意義的,它既不像理念主義法學家的方法那樣把問題集中于對理想、價值、原則的分析上,也不像現(xiàn)實主義法學家那樣對理想、價值、原則的問題不予理會。實證主義方法既可以幫助看清理想與現(xiàn)實的區(qū)別,也有助于發(fā)現(xiàn)理想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重視價值,是因為價值對人,對人類的生存、發(fā)展的重要性,也是因為這種價值對人有意義。研究的價值歸根到底是對人、對人類社會的價值,研究的價值是客體對主體(人或人類社會)生存和發(fā)展具有的意義。
二、法的價值的引入
(一)法的價值的內涵及特點
馬克思主義價值論認為,價值的形成和發(fā)展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概括為“認識—評價—實踐”。單獨從法律客體或主體的角度都難以界定法律價值,只有從主體與法律的特定關系中,從人的積極的、能動的實踐活動中,才能界定法的價值??梢詫⒎ǖ膬r值概括為:法的價值是以法與人的關系作為基礎,法對于人所具有的意義,是法對于人的需要的滿足,是主體通過認識、評價和法律實踐促使法律適應和服從主體的內在尺度而形成的法律對主體的從屬關系。
法的價值主體是人,是具有社會性的個人、群體、人的類的統(tǒng)一,人作為價值主體是很主動地、很自覺地,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并可作出明確的價值評價,這一切都能夠直接通過一定方式表達出來,并能在不同主體之間進行交流和傳播。法的價值客體是法,作為制度的法及其規(guī)范、法行為和法現(xiàn)象、法意識等都可以作為法價值的客體。法的價值以法與人之間的客體與主體的關系為客觀基礎,法的價值是在法與人的關系上產(chǎn)生,人與法的聯(lián)系是十分緊密,法及其價值都是以這種聯(lián)系作為客觀的基礎而產(chǎn)生。法是人所創(chuàng)造,法是人為了人的需要,符合人的屬性創(chuàng)造出來,法也就必然地具有滿足人的相應需要的意義,那種先于法、高于法而存在,并隨時指引著法,成為法的精神指導和理想目標的重要的精神存在,就是法的價值。法的價值通過人創(chuàng)造法而得以實現(xiàn),也通過人實現(xiàn)法而得以實現(xiàn)。
法的價值的多元、多層次性是以人的需要的多元、多層次性作為主體根據(jù)的。人的需要包括人已經(jīng)認識到的需要和人尚未認識到的需要,對于兩種需要的滿足都是法的價值的表現(xiàn),只是一個是人所認識到的價值,一個是人尚未認識到的價值而已。法對于人的需要的滿足,也可以理解為人的需要因法而獲得的滿足,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的法需要的法律化,主體對于客體的能動狀況是與客體的情況密切相關的,法是人的創(chuàng)造物,人在創(chuàng)制法的時候就賦予或確定了它應有的價值使命?;蛘咭部梢哉f,法是人在一定的價值指導之下創(chuàng)制出來的。法的狀況,法的價值狀況都與人的主觀需求,有著極大的關系。法對于人的需要的法律化意義,一是將人的需要法律制度化,是之具有合法的,為法律所保護的性質,這是在法律制度層面上的法律化;二是將已經(jīng)法律制度化了的人的需要現(xiàn)實化為法律的現(xiàn)實,這是在社會生活意義上的法律化。只有具有這兩個方面的法律化,才能說,是真正的法律化,完整的法律化。
(二)法的價值屬性
1.屬人性和社會性。人和法的價值都是為人而產(chǎn)生,而存在,離開了人就無所謂價值,也無所謂法的價值。肯定法的價值的屬人性,實際上是對人的主體性的肯定,盡管這里的人是多層次,多側面的,也是有階級、種族、民族、職業(yè)劃分,但是都是人。法不過是價值的客體,人才是法的價值的主體,法的價值主體屬性決定了法的價值的屬人性。法又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是社會關系的調整器,法沒有一定的社會性就不可能在社會中產(chǎn)生并存在、發(fā)展。法具有社會性,法的價值也具有社會性,法的社會性是法的價值的屬人性的延伸,二者因主體而在法的價值中得以統(tǒng)一。
2.應然性和實然性。應然的法的價值,是人關于法的價值目標,是人關于法的價值理想,每一個價值準則或目標都可以說是特定價值理想的具體化,可以為人們的行為提供精神上的追求,是人們在法的現(xiàn)實中獲得精神需求的滿足。法的價值在具有應然性的同時,也具有實然性。法的價值只有轉化為客觀現(xiàn)實,才能說,法的價值在現(xiàn)實社會中被真正實現(xiàn)了。法的價值并不是虛無縹緲,它具有轉化為現(xiàn)實的可能性,無論是秩序、效率、自由、平等、人權,還是法治、民主、正義、人的全面發(fā)展,無一不是現(xiàn)實。法的價值的實然性,使法的價值成為了可認識、可測定、可評價的社會存在,更使法的價值在人們社會生活中成為活生生的現(xiàn)實。法的價值的應然性是實然性的指導、方向和目標,法的價值的實然性則是其應然性的表現(xiàn)、過程和得以實現(xiàn)的途徑。人們關于法的價值的應然努力,是真切地把握應然的法的價值,將實然的法的價值向應然的法的價值推進。
三、國際法的價值
1.法的價值具有普遍性,在不同的法律之間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國際法是國家之間的法,它主要是在各國交往中通過協(xié)議或認可形成,協(xié)調各國意志,由國家單獨或集體的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原則、規(guī)則和制度的總體。國家之間通過協(xié)議制定相互間有約束力的法律,其目的、本意就體現(xiàn)在他們制定的文件當中,通過執(zhí)行遵守協(xié)議,做出了相應的讓步,國家之間達到了各自的目的,體現(xiàn)了他們制定法律時所追求的目標,也即體現(xiàn)出了國際法的價值所在。
秩序是國際法首先追求,也是其自身具有的內在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秩序構成了國際社會活動的基本目標,國際法是秩序的象征,又是建立和維護國際秩序的手段。國際秩序的建立依賴于國際法規(guī)范的制定、實施,是國際法規(guī)范所要達到的目的之一。國際社會追求的建立國家間關系的穩(wěn)定性,行為的規(guī)則型,即在國際法規(guī)范中體現(xiàn)出來的,就是國際法的價值所在。由于每個國家社會制度、發(fā)展程度、意識形態(tài)等的差異,交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沖突,不一致,國家往往出于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而作出損害他國之事。為防止以大欺小,以強凌弱,霸權主義的行徑,國際社會只有通過制定一體遵行的規(guī)則來實現(xiàn)爭議,來防止擾亂和妨礙國際間正常交往的行為。國際法所體現(xiàn)和追求的正義目標外化出來,就是國家無論大小強弱,在法律面前形式上和實質上的平等,是一種正義的對等回報,是國際社會消除任意性,反對強權、追求公正公平的理想。正義作為人類追求的目標,也自然而然地成為國際法的價值之一。
2.國際法價值的特殊性。法的價值主體是人,國際法價值的主體就是國家、政府、國際社會。他們能動、自覺、有目的地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制定規(guī)則,并通過法律的實施而獲得滿足。國際法客體對國家、政府及國家社會所具有意義,即構成了國際法價值的基礎,又通過主體的能動運作,將國際法的價值體現(xiàn)出來。國際法是國際社會的創(chuàng)造,也必然體現(xiàn)著國際社會的某種需求,共同的價值標準、價值取向。國際社會總會有一種先于協(xié)議高于條約的東西指引著國家、政府制定規(guī)則,這種精神的指導即是國際法的價值。
國際法體現(xiàn)的價值是綜合的,是國際社會的共同價值取向。國際法的價值可以觀念的形態(tài)存在,每個國家主體之間的價值觀念影響,彼此互動不斷整合,形成國際社會的觀念整體。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是國際法價值的主要載體,在國際司法實踐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國際法基本原則或基本制度往往不明確寫明在制度中??傊?無論是法的具體規(guī)范還是抽象原則中都蘊含了相關價值,體現(xiàn)著國際法的價值追求。另外,國際法的價值特殊還表現(xiàn)在它更多地體現(xiàn)、追求秩序而不是自由,傾向于正義而非權力,更強調文明理性而少強調階級統(tǒng)治。國際法價值是站在整個國際社會的整體角度的,它不具有國家內國法價值的權威性,卻具有指導國際社會一體遵行的普遍適用性。國際法的功能意義恰恰滿足了國際社會的需要,這種價值是獨有的。
3.國際法價值的意義
(1)國際法的價值是國際法制定和執(zhí)行的必需。國際法的價值是國際立法的思想先導,嚴格意義的立法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法的價值觀指導之下的國際社會的行為。這一行為的動因、意圖、目標都無不由一定的價值需要所決定并為這一價值需要服務。如何解決國際法制定中的價值問題,是國際法的制定中的重大問題,這些價值問題的解決,撇開了法的價值,其他任何手段都無能為力。國際法的執(zhí)行也離不開法的價值指導,國際法所蘊含的價值精神是指法的先決因素,其本身所具有的良好的法的價值是法得以良好執(zhí)行的價值前提。
(2)國際法價值是法的校正器。國際社會究竟依靠什么來校正惡法,必須依賴法的價值來評判,依賴法的價值來校正。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對法西斯戰(zhàn)犯、間諜、告密者的懲辦問題就變得相當棘手,他們的惡行在當時的法律下都是合法的,這時國際法的價值就發(fā)揮了不可取代的歷史作用。紐倫堡審判、東京審判都充分運用了法的價值對惡法和惡法下惡行的批判意義,并把平等、正義、人權等作為基本的國際法的價值準則來校正惡法、校正惡法下的惡行,對惡法予以否認,對惡法下的惡行予以制裁。人類要進步發(fā)展就必須運用良好的法的價值否定惡法,使國際法能夠回歸良法的征途,確保法律永遠是良性的。
(3)國際法的價值是國際法演進的動因。國際法在產(chǎn)生之出,本身就包含著當時的合理性和未來的不合理性。新法代替舊法的歷史推進,國際法的消亡和取代法的共同生活準則的形成,都不是簡單的歷史現(xiàn)象,這些歷史進步都有一個重要的內在精神依據(jù)和精神動力,即國際法的價值。
尤其是在法的消亡和法向社會共同生活準則的過渡,更離不開人的法的愿望的善良和美好,離不開法對秩序、文明、自由、平等、人權、正義乃至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等崇高價值的執(zhí)著追求。有了這種法的追求,法才會面對比自己美好的共同生活準則而自動地退出歷史舞臺,走向消亡。這時,雖然法及其價值消失了,但這些價值精神卻在新的社會規(guī)范中獲得了永恒的意義。正是這種內在動力,徹底消除了法存在的不合理性,結束了法存在與發(fā)展的社會歷史悖論。因而,國際法的價值是國際社會,是國際法進步的內在依據(jù)與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王玉樑.《價值哲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3)
[2]北京大學法學院.《價值共識與法律合意》.法律出版社,2002(6)
[3]謝鵬程.《基本法律價值》.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3)
有關國際法相關畢業(yè)論文推薦:
1.有關國際法的論文
6.關于國際法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