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顯宦對晚清政局的判斷與干預論文
四大顯宦對晚清政局的判斷與干預論文
顯宦是指舊時職位高、聲勢顯赫的官吏。明 王鏊 《震澤長語·官制》:“有官有職差遣,以登臺閣禁從為顯宦。”以下是學習啦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四大顯宦對晚清政局的判斷與干預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四大顯宦對晚清政局的判斷與干預全文如下:
祁寯藻、彭蘊章、周祖培、翁心存是咸豐、同治之際的四大顯宦,在能力、情商、運氣與家族背景方面四人都堪稱人生贏家.他們對晚清政局的判斷與干預,更是影響了這一時期的政治走向……同治五年(1866 年)十月二十二日,享有"三代帝師""四朝文臣"之譽,被左宗棠稱為"身留京師,系天下望"的重臣祁寯藻駕鶴西去,終年 74 歲,清廷賜謚號"文端",入祀賢良祠,可謂隆遇。
不及半載,又一顯宦周祖培撒手人寰,時年 75 歲。 清廷亦未怠慢,賜謚號"文勤",實屬優(yōu)恤。
老臣一一凋零,惹來后輩之慨嘆。 翁同龢赴祁府吊喪時慟哭不已,于日記里寫道:"先公執(zhí)友至此凋喪盡矣!"眾所周知,翁父乃大學士翁心存,除卻祁、周二人,尚有彭蘊章。這四位長者在咸豐、同治之際的進退與作為,對于政局之消長與變幻,絕對是舉足輕重,堪為彼時老人政治的樣板。
毋庸置疑,經(jīng)歷過無數(shù)驚濤駭浪的老人們,他們擁有著常人罕匹的執(zhí)政經(jīng)驗,這十分可貴,亦十分可怕。 它會讓長者們趨于無為與世故。
祁氏雖老成持重,卻往往尚空言而不務實。 咸豐登基初期,一心求治,于是總問計于祁氏"用人行政之道". 祁每每"引經(jīng)據(jù)典,動逾晷刻",其滔滔不絕且不切實際的言論令同列大臣們深以為苦。 咸豐剛開始還聽得進去,后來也頗不耐煩。 1855 年,祁稱病求退,咸豐不作挽留,爽然允之,并且未按慣例為祁氏暫留大學士一職,而是立即將其授予賈楨,此人乃恭王的老師。 彼時恭王已入主軍機處且以非常規(guī)方式取代祁氏的首席之位。 與一位年僅二十出頭的天潢貴胄共處中樞,矛盾似不可避免,與其日后身陷囹圄,不如乘早離開,以待時機。
不久恭王被咸豐清理出軍機處,后開明官員文慶短暫執(zhí)掌,但終因重病辭世。 于是首席軍機大臣這個大餡餅砸在了彭蘊章的頭上。 彭氏向來之行事風格,按照《清史稿》的說法,"廉謹小心,每與會議,必持詳慎". 說得難聽點,即不表態(tài)、不擔責、只磕頭、 少發(fā)言的和事佬。 后來曾國藩的心腹薛福成在品評咸豐朝祁、彭兩位相國時,用了"有學無識"四字,可謂頗中肯綮。在他們任期,衰局惡化為危局。
當然,面臨嚴重的政治危機,特別是你死我活的千鈞一發(fā)之際,老人們的作用又尤為關鍵,他們的判斷與導向往往直接關系著某派實力的興亡榮枯。 就在彭氏任內,肅順已悄然崛起。 隨著肅順日漸強勢,素來明哲保身的彭蘊章名為首輔,實際伴食宰相而已。后其感覺形勢不妙,索性以養(yǎng)病為由開缺。這樣,在朝堂內與肅順略能過招的漢人高官,便只有翁心存與周祖培了。
翁氏為人倒也剛直,"與肅順同官不相能,屢乞病,不許。(咸豐)九年,復固請,乃予告去職". 然而次年,肅順便以"戶部寶鈔案"失察之名,給予翁氏革職留任處分。 如此一來,四位長者,唯剩下周祖培與肅順周旋了。 恰這老周正是虛與委蛇的太極高手。
周氏心知,面對咄咄逼人的肅順,硬來顯然不明智,只能以退為進,伺機而動。辛酉年,周祖培一改往昔唯唯諾諾之態(tài),成為打虎關鍵人物之一。 咸豐殯天后,清廷內部已隱然分化為肅順集團與叔嫂集團兩大陣營,一場宮廷政變不可避免。 就在雙方尚彼此試探之際,周祖培首先發(fā)難。 他私下授意門生御史董元醇于八月初六呈遞《奏請皇太后權理朝政并另簡親王輔政折》, 公開質疑肅順等八大臣之合法性。 既然同治年幼,不能親政,就必須由兩宮太后暫代朝政,以防止類似肅順之徒"稍肆其蒙蔽之術". 并意抬出恭王,制衡肅順諸人。
董折可謂雪中送炭,令兩宮、恭王眼前一亮。 之后在組織漢族群臣支持政變過程中,周氏出力尤多。 待打虎成功,周祖培又連發(fā)三招,深得兩宮之意。 首先,對于肅順等人,他建議"皇太后可降旨,先令解任,再予拿問",除之而后快;緊接著他又特意令秘書班子搜集歷代太后臨朝的先例, 替慈禧草擬 《太后垂簾章程》,詳細論證了兩宮垂簾聽政的必要性;同時,周上折指出原先由載垣制定的年號"祺祥",意義重復,請予更正,遂改為"同治".
政變前后,周氏由隱忍到爆發(fā),表現(xiàn)可謂非常給力,為叔嫂集團最終獲勝立下大功。老臣于滄海橫流之中的砥柱角色,由此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