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探析論文(2)
幼兒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探析論文
幼兒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探析論文篇二
《淺談幼兒習慣教育》
【摘要】一個人幼兒時期養(yǎng)成的習慣對此后的成長極為重要,本文從三個角度來談幼兒習慣教育:其一,幼兒時期是一個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其二,如何培養(yǎng)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其三,幼兒習慣的形成有其自身特點。
【關鍵詞】幼兒;習慣;關鍵期
記得電視劇《士兵突擊》中有這么一句臺詞描述主人公的成功的:“他做的每件小事就好像抓住一顆救命稻草一樣,到最后你才發(fā)現(xiàn),他抱住的已經(jīng)是參天大樹了。”生活當中我們往往把成功的原因歸類為兩大原因:其一:勤奮;其二,天賦。而我們往往忽視了我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態(tài)度這一重要因素。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一天給他的學生上課。他說:同學們,我們今天不講哲學,只要求大家做一個簡單的動作,把手往前擺動300下,然后再往后擺動300下,看看誰能每天堅持。過了幾天,蘇格拉底上課時,他請堅持下來的同學舉手,結(jié)果,90%以上的人舉起了手。過了一個月,他又要求堅持下來的同學舉手,只有70%多的人舉手。過了一年,他又同樣要求,結(jié)果只有一個人舉手,這個人就是后來也成為了大哲學家的柏拉圖。顯然甩手甩不出大哲學家,但是一個人對目標的堅持,做好生活中的細微的事對成功是非常的重要的。那么作為一個幼兒教育工作者,如何在工作當中培養(yǎng)好幼兒的生活習慣呢?
首先,培養(yǎng)好幼兒的生活習慣應該抓好在幼兒園教育這一關鍵時期。大教育家陶行知在《創(chuàng)設鄉(xiāng)村幼稚園宣言書》的一文中曾提到:“從福祿倍爾發(fā)明幼稚園以來,世人漸漸的覺得幼兒教育之重要;蒙臺梭利畢生研究幼兒教育以來,世人漸漸覺得幼兒教育之效力;從小學校注意比較家庭送來與幼稚園升來的學生性質(zhì),世人乃漸漸覺得幼兒教育實為人生之基,不可不乘早給他建立得穩(wěn),兒童學者告訴我們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習慣、傾向、態(tài)度多半可以在6 歲以前培養(yǎng)成功。換句話,六歲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培養(yǎng)得好,以后只顧順著他繼長增高的培養(yǎng)下去,自然成為社會的優(yōu)良分子;倘使培養(yǎng)得不好,那么,習慣成了不易改,傾向定了不易移,態(tài)度決了不易變。”從陶行知先生的這段話我們不難看出,幼兒時期是一個人的生活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倘若錯過這一關鍵時期,可能導致教育上的事倍功半。來自日本的教育家木村久一在其研究中提到:“ 每個動物的可能能力,各自有著自己的發(fā)達期,而且這種發(fā)達期是固定不變的。當然,有的動物的可能能力的發(fā)達期是很長的,但也有的動物的可能能力的發(fā)達期是很短的。不管哪一種,如果不讓它在發(fā)達期發(fā)展的話,那么就永遠也不能再發(fā)展了。”[1]從木村久一的這段話不難看出不管是人還是動物,其教育關鍵期是客觀存在的。
其次,如何在幼兒的這一關鍵期培養(yǎng)成好的生活習慣呢?其一,要注意培養(yǎng)幼兒良好習慣的方式:幼兒階段的孩子年齡較小,對于什么是好的習慣,什么是不良習慣尚未形成系統(tǒng)的認識。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需采用故事、歌曲等一些容易被幼兒接受的方式,對之進行引導教育。通過故事讓幼兒理解生活習慣中的點點滴滴,如:飯前便后要洗手,否則就容易感染細菌會生病,讓幼兒養(yǎng)成愛衛(wèi)生的好習慣。其二,在培養(yǎng)幼兒良好習慣的當中要注意過程,不能急于求成。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來自不同家庭的幼兒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和特點,在培養(yǎng)其良好的習慣過程中,幼兒會反應出不同的接納能力。教育工作者需采納合適的方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采取層級遞進的方式讓不同的幼兒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其三,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在幼兒成長過程中的榜樣作用也是極為重要的。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幼兒的邏輯分析能力很弱,而模仿能力極強,很容易對身邊的親近的人的行為進行模仿。他們對什么是好習慣,什么是不良習慣尚未具備相應的分析能力僅是對之進行模仿。對于榜樣的教育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相當重視,據(jù)《論語·子路》中記載,孔子就榜樣的作用曾提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19世紀俄國著名的教育家烏申斯基對榜樣教育方面曾這樣描述:“在形成牢固的習慣的過程中,無論什么事物都不可能像榜樣一樣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2]
再次,幼兒習慣培養(yǎng)要注意其長期性和復雜性的特點。一個人的習慣養(yǎng)成不是一天或兩天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一個故事或一首歌曲引導就能做到的,要注意長時間的培養(yǎng),比如一個小班的幼兒可能剛到幼兒園還不懂自己穿鞋,或者會穿錯腳了,這時老師要引導孩子如何穿不會錯腳,怎么穿才能穿好,需要在不斷地指導過程中,幼兒也將慢慢學會自己穿鞋,在幼兒學會穿鞋之后,還需多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才可能讓一個幼兒慢慢地養(yǎng)成自己獨立穿鞋的習慣,比如:家長、教師、家庭等因素都可能影響幼兒這一習慣的發(fā)展。只有多方面的因素作用,才可能最終讓幼兒慢慢學會自己動手穿鞋的好習慣。一個幼兒良好的習慣形成,不僅需要學校的作用,同時也離不開家庭的培養(yǎng),著名的平民教育家和鄉(xiāng)村建設家晏陽初曾指出:“有人認為家庭不過吃飯、睡覺的處所,對于兒童教育沒有關系。其實家庭是造人的基本工廠,要想制造有學問、有道德的好人,須看家人是否是有學問、有道德的好人”[3],可見幼兒習慣的培養(yǎng)不僅需要學校的培養(yǎng),同時也離不開來自家庭的作用。
1988年1月,當75位諾貝爾獎得主聚會巴黎之時,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請問您在哪所大學學到了您認為最主要的東西?”這位科學家平靜地回答:“在幼兒園。”提問者大惑不解:“在幼兒園學到什么?”科學家深情地回憶說:“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飯后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我想,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主要東西就是這些。”這位科學家從某個方面已經(jīng)道出了習慣對一個人成長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日] 木村久一:《早期教育與天才》河北人民出版社,1982。
[2][ 俄] 烏申斯基:《烏申斯基教育文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晏陽初:《平民教育概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幼兒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探析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