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翻譯論文范文
英漢翻譯過程包括理解和表達兩個重要的階段,只有在正確理解原文詞義的基礎上,才能正確地表達原文。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英漢翻譯論文范文的內(nèi)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英漢翻譯論文范文篇1
探析英漢翻譯陷阱
【摘 要】英語陷阱的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常常是句子或詞語的表層結(jié)構(gòu)與其要表達的真實含義相反。為了避免落入英語陷阱,學習者對英語的某些詞句、語義應克服表面化的理解,也不能簡單照搬辭典上的釋義,更不能望文生義;對中西文化差異也必須有深刻的了解。只要對英語陷阱多注意、多分析、多體會,便可避免誤入一些似是而非的“陷阱”。
【關(guān)鍵詞】英漢翻譯;陷阱;表層結(jié)構(gòu);深層含義
英語陷阱的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對學習者來說的確是一個必須要注意的問題。在英漢翻譯中,初學者往往從語法角度對英漢兩種語言做機械對比,有時還下意識地將詞典釋義不加斟酌,拿來就用。在審查譯文表達是否準確時,又習慣于將自己的母語思維定勢用作衡量正誤的標準。這些做法實際上都很容易造成釋義與原文真實含義的脫節(jié),甚至南轅北轍,落入英語“陷阱”。
一、短語翻譯中的陷阱
例子如下:
1、confidence man
誤譯:值得信賴的人
正譯:騙子
2、sleep late
誤譯:睡覺很晚
正譯:起床很晚
3、black tea
誤譯:黑茶
正譯:紅茶
4、gas mask
誤譯:賭氣面具
正譯:防毒面具
5、mad-doctor
誤譯:發(fā)瘋的醫(yī)生
正譯:精神病醫(yī)師
6、lightning rod
誤譯:閃電針
正譯:避雷針
7、trouble man
誤譯:制造麻煩的人
正譯:故障檢修員
8、be in control
誤譯:被控制
正譯:掌控……,控制……
9、flu mask
誤譯:流感口罩
正譯:衛(wèi)生器具
10、fire engine
誤譯:點火機器
正譯:救火車、消防車
11、fire wall
誤譯:著火的墻
正譯:防火墻
對這些短語均須準確理解,否則便會落入陷阱之中。
二、習語翻譯中的陷阱
在翻譯英語習語時,初學者有時總想找一個漢語的習語或成語,使之與英語習語相對應。雖然這種對應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做到,但卻不一定在所有情況下都能成功。英語陷阱的特點就是其表層意思和深層含義常常貌合神離,甚至南轅北轍,若拋開語言文化差異而不顧,盲目追求“形似”,就難免會落入英語陷阱。如:
1、Gild(或Paint)the lily
該習語似乎與“錦上添花”意思相近,但實際上卻相差甚遠。在漢語中,“錦上添花”比喻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而這個習語的意思是指對已經(jīng)很完美的東西做不恰當甚至過分的修飾,結(jié)果是破壞了原來的美。這有點近似于漢語的“畫蛇添足”。
2、Strange bedfellows
這個習語不等于“同床異夢”。“Strange bedfellows”指走到一起的不同類型的人,萍水相逢的人;或有些人性格、興趣、習慣等都不相同,本來不會碰到一起,而現(xiàn)在卻成了伙伴。“同床異夢”指的是雖然共同生活或共同從事某項活動,但各有各的打算,面和心不合??梢?ldquo;strange bedfellows”和“同床異夢”所指很不一樣。
3、Turn the table
這個習語很容易被誤譯為“把桌子掀翻”,而且好像還帶有氣憤至極的味道。其實,這種理解是不對的,“turn the table”在含義上并不帶有這種激動的成分。譬如,一對夫妻吵架、鬧離婚,經(jīng)過調(diào)解之后,終于化干戈為玉帛。丈夫的一位美國朋友打來電話,詢問情況,當知道是這么一種結(jié)果時,便說:“Oh,thank God!You turned the table.”這位男士聽后很不理解:朋友是不是以為自己對妻子動粗了?其實,這個習語的意思和掀翻桌子一點關(guān)系也沒有,也不帶有什么負面的感情色彩,它的意思是“扭轉(zhuǎn)了局面”。
4、The last straw
如:The service in this shop has been bad before,but this is the last straw.
誤譯:這家商店的服務一向不好,這可是救命稻草。
學習者對這句英文容易誤譯的原因就是在閱讀時容易忽略中西方文化因素,望文生義。因為在我們的文化中,很容易把“the last straw”和“最后一根稻草(救命稻草)”聯(lián)系起來??墒窃谟⒄Z中,“the last straw”指的是“the last in a series of bad events,etc.that makes it impossible for somebody to accept a situation any longer(令人忍無可忍之事;終于使人不堪忍受的最后一件事或一個因素等)”。該習語源于諺語“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最后添加的一根稻草壓斷駱駝脊背。)可見,它的指稱意義與漢語的“救命稻草”大相徑庭。所以,“The service in this shop has been bad before,but this is the last straw.”應該譯為:這家商店的服務一向不好,這一次更是叫人受不了。
三、句型翻譯中的陷阱
釋義與原義南轅北轍,這種現(xiàn)象在某些英語句型和特殊結(jié)構(gòu)的翻譯中也很常見。當然,之所以出現(xiàn)“南轅北轍”的現(xiàn)象,歸根到底還是由于沒有掌握英語陷阱的規(guī)律。由于英語中一些固定結(jié)構(gòu)的深層含義與表層含義相反,所以,若僅僅按照句子的表層結(jié)構(gòu)進行翻譯,那就很容易會落入英語陷阱之中。
1、For all 結(jié)構(gòu)
如:For all I care,you can throw it away.
誤譯:你把它丟了,我很在乎。
正譯:你把它丟了,我也不在乎。
2、It + be + adj.+ n.+ that 結(jié)構(gòu)
著名翻譯家錢歌川教授認為像這一類的句型應從反面理解,以適應英語語言的獨特意境。
如:It is a good workman that never blunders.
誤譯:一個好的技工從來不會犯錯。
正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
誤譯:聰明的爸爸會了解自己的孩子。
正譯:聰明的爸爸也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
3、being + a.
如:They are being friendly.
誤譯:他們現(xiàn)在很友好。
正譯:他們裝出一副友好的樣子。
“being friendly”之所以是“裝出一副友好的樣子(或姿態(tài))”,是因為從深層結(jié)構(gòu)看,“being”表示的意思是“目前”或“現(xiàn)在”,其含義短暫。它說明這是主語有意識的一個動作,因而在這類句子里面就隱含著一個意思:他們平時并不這么友善,現(xiàn)在是故意作秀。在這個句型里,“being”的含義相當于“故意地”。
4、形式否定,實為肯定
(1)….cannot…….too
如:You cannot be too careful when driving.
誤譯:你開車的時候不能太小心了。
正譯:你開車的時候越小心越好。
此結(jié)構(gòu)在形式上是否定的,但意義卻是肯定的。表示一個人“無論怎么…..也不過分”,“越……越好”。
(2)……never……but……
如:I never go to that city but I want to eat the characteristic food there.
誤譯:我從來不去那個城市,但是我想吃那里的特色食品。
正譯:我每次去那個城市都要吃那里的特色食品。
在“……never……but……”這個結(jié)構(gòu)中,never和but是用來加強語氣的,實表肯定的意思,可譯為“每次……都/必……”。
(3)……nothing if not……
如:The book is nothing if not interesting.
誤譯:這本書沒有什么意思。
正譯:這本書相當有意思。
在這里,“nothing if not”是一個雙重否定,實際上它是一個強調(diào)肯定意義的結(jié)構(gòu)。“nothing if not”相當于“extremely”、“very”,意思是“極其……”,“非常……”。
5、形式肯定,實為否定
(1)……the last…… + 不定式短語/定語從句
如:This is the last thing I expect him to do.
誤譯:這是我希望他做的最后一件事。
正譯:這是我最不希望他做的事。
在這個句型中,“last”應理解為“最不可能的”。
(2)……anything but……
如:This math text is anything but easy.
誤譯:這次數(shù)學考試很容易。
正譯:這次數(shù)學考試一點也不容易。
“……anything but……”應理解為never,意思是“決不”。
6、貌似全部否定,實為部分否定
如:All of the students did not turn up.
誤譯:所有的學生都沒有出席。
正譯:并非所有的學生都出席了。
Both of us are not teachers.
誤譯:我們倆都不是教師。
正譯:我們倆并不都是教師。
英語中,當all,both,every,each等表示整體意義的代詞與否定詞not連用時,一般只表示部分否定,而不是全部否定。
7、否定轉(zhuǎn)移
如:He was not ready to believe something just because Aristotle said so.
誤譯:他不會相信此事,因為亞里士多德這樣說過。
正譯:他并不會因為亞里士多德說過如何如何就輕信此事。
否定轉(zhuǎn)移結(jié)構(gòu)往往貌似一般否定結(jié)構(gòu),not的位置與一般否定結(jié)構(gòu)中的not完全相同,但實際上卻是一種部分否定,not由一部分轉(zhuǎn)移到了另一部分。
英漢翻譯中稍不留意就會出現(xiàn)意思南轅北轍的現(xiàn)象還有很多,例子不勝枚舉,限于篇幅,這里不再贅述。
四、如何避免落入陷阱
從上面所舉的這些例子不難看出,英語陷阱的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學習者可謂一不留神就會落入陷阱。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呢?
首先,學習者對英語的詞句、語義應努力克服機械理解,不能簡單照搬辭典上的釋義,更不能想當然。在翻譯時,望文生義是最要不得的。
第二,學習者對中西文化差異必須要有深刻的了解。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折射不同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有時,英漢翻譯之所以會掉入陷阱,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習者忽視對中西文化差異的學習和掌握,這種忽視勢必會使學習者誤入歧途,掉入文化的“陷阱”。只有在文化中去探尋詞語或某些特殊表達方式的真實內(nèi)涵,才會有效地避免翻譯中的“南轅北轍”;只有了解不同國度的文化差異,在英漢翻譯過程中才不會落入陷阱。正如王佐良先生所指出的:“在尋找與原文相對的‘對等詞’的過程中,就要做一番比較,因為真正的對等應該是在各自文化的含義、作用、范圍、感情色彩、影響等各個方面都相當。這當中,陷阱是不少的,如果我們望文生義就會出毛病……譯者做的文化比較遠比一般人細致、深入。他處理的是個別的詞;他面對的則是兩大片文化。”由此可見,學習者對中西文化的了解何其重要。
第三,對英語陷阱的規(guī)律要多注意、多分析、多體會。
英譯漢有時可以做到形式結(jié)構(gòu)上的對等,但并不是每個英文習語、短語都能在漢語中找到意義對等且形式結(jié)構(gòu)也相當?shù)牧曊Z或慣用法。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可采用音譯加注、意譯、增譯等其他技巧來表達某些英語特殊結(jié)構(gòu)或詞語的真正含義,這樣才能避免誤入一些似是而非的“盲區(qū)”或“陷阱”。
參考文獻:
[1]孫海運.英語成語來龍去脈[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89.
[2]魯迅.準風月談[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3]A.S.Hornby.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七版)[M].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
[4]董樂山.英譯漢理論與實例[M].北京出版社,2005.
[5]王佐良.翻譯中的文化比較[J].中國翻譯,1984(01).
英漢翻譯論文范文篇2
英漢翻譯的詞序差異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英漢翻譯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但又不被重視的詞序問題。通過以詞序中的副詞、形容詞為研究對象來體現(xiàn)在英漢翻譯中詞序使用正確的價值與意義,從而促進英漢翻譯技能的成熟與完整。
關(guān)鍵詞:詞序淵源;副詞詞序;形容詞詞序
在平時的練習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英譯漢的過程中詞序的一些變化,這種差異值得學習的人研究和琢磨。因此,在英漢翻譯中應首先了解這種差異中的一種,即詞序的變化對翻譯者而言是有價值的。價值何在?通過以下的比較研究,讓我們來認識這一點,并且讓這一點服務于翻譯。
一、練習
婦女要求同工同酬。他們終于找到了一個能應付這種局面的人。譯者的對應結(jié)構(gòu)式:“Woman demands equal pay for equal work.”這句話沒有問題。但對第二句話的詞序就犯了愁,怎么寫呢?“They finally found a man equal to the occasion.Finally they found an equal man to the occasion.”前一句的翻譯正好是在說漢語原句的意思,這句是對的,而后一句會產(chǎn)生歧義。看的人會認為意思是:他們終于找了一個公平公正的人去應付這種局面。這些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問題體現(xiàn)了譯者的基礎薄弱。對詞序的不甚了解而導致了問題的出現(xiàn)。這種問題在翻譯中會帶來一些不必要的甚至是負面的影響,好在初學者大多是在練習中而已。試想,對于一個翻譯工作者來講,掌握且精通詞序是有意義的。
這便給我們提了個醒。要怎樣才能掌握好副詞在句中的詞序呢?“diligently”,“characteristically”等置于動詞之前時,僅修飾動詞本身。而置于句末時,其修飾對象及句意均有變化。對比以下句子可以看出這種特點。The people in the U.S.always show their capacity on settling the diligently complex problems,for instance,the colleague state.Diligently,Lillian showed Parent Zhang all around Beijing City,who comes from Shanghai.
二、給出的例句
The kitty nearly touched the back of herself as she would be the greatest painter around Town Sony.翻譯成:這可愛的貓咪一伸手就能摸到自己個兒的背,看起來像是索尼鎮(zhèn)上最了不起的畫家。這顯示貓咪并不真的是畫家,只是有一種能顯示出貓咪妖嬈的色彩,讓人覺得她是靈活的、聰明可愛的。我們也能感受到,似我們在其他情緒中如“蘊釀”一般,沒有體現(xiàn)一個什么過程,只是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沒多想就寫出來了。
從以上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兩句中的副詞“nearly”與“too”是相反的。置于不同的詞之前,會產(chǎn)生不同的句意。而“too”只是強調(diào)所緊跟的詞,無論該詞是人稱代詞還是地點名詞。如:I,too,brushed the yellow shoes.Too 此處強調(diào)主語I。而My grandpa and I brushed the yellow shoes,too.該處仔細讀來是在強調(diào)“爺爺也刷了他的黃色的鞋子”這件事情。
因為副詞在語法上的功能是做狀語使用,所修飾的是一個完整的句子,或是某個形容詞,使語言本身更富色彩。在詞序的學習研究中,副詞的研究很具代表性。
下面我們來研究一下形容詞在詞序上的位置給句子帶來的變化。例句:Young Chairman Mao,proper pioneer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which put him involved into the liberation of whole China)had gained the support from the bosom friends as in his student year.(作為身兼解放全中國偉大事業(yè)及帶領(lǐng)中國共產(chǎn)黨的合適的領(lǐng)袖,年輕的毛主席以自己學生時代的志同道合者們作為開展工作的基石。)They failed to trust the matter to a responsible man.(他們未能將此事委托給一個負責任的人.)The man responsible was at last punished.(應負責任的當事人最終受到了處罰。)三個形容詞proper,bosom,responsible在兩組句子里不同的位置可以看出形容詞作前置定語與后置定語所產(chǎn)生的在漢語上的效果。“合適的領(lǐng)袖、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個負責任的人、應負責任的人”,這些理解把形容詞帶給語言的修飾功能已經(jīng)帶出來了。讓語言本身擁有多變的外貌,統(tǒng)一的思想,即:實現(xiàn)語言所表達的色彩。
三、除了以動詞、副詞和形容詞的例句來研究詞序外,還涉及到的內(nèi)容
這些包括連貫(Coherence)、強調(diào)(Emphasis)、懸念(Suspense),分別來了解一下。
In the inn the Kuomintang set for the so-called Hot Red liberators,Yuan Juemin kneed on the cold floor.It looked like that he would say no other words from now on.But a slim light put on his white and skinny face as a shower that made him feel so nice.He smiled then,no other words,just smile.The smile that also covered the roommates from the front corner to the back corner.The roommates also said no other words then.They knew clearly what waited before them.
如果翻譯只達到“信”,這讓人覺得這橡皮筋被拉扯得太過費勁,且那么不自然,讓業(yè)內(nèi)人士一看就覺得動力火候欠缺,不夠?qū)I(yè)。那要如何處理呢?我們不妨來剖析剖析這個句子。主人翁是袁覺民,一個被國民黨當成赤色分子關(guān)在監(jiān)獄里的革命人。當我們看到因為長久沒見到陽光,而現(xiàn)在哪怕見到從窗戶里擠進來的一絲陽光就滿足得心甘情愿接受折磨也不透漏出賣同志的一個字。他跪在冰冷的地上時,我們按一般的思維會產(chǎn)生一個懸念:接下來他要哭還是難受還是怎樣。待全句讀完,這個懸念才待釋。原來他不難受不傷心,而是很滿足,很知道從這一刻起生命、人生對他來講的意義是什么。一個大轉(zhuǎn)折,讓讀者讀完也產(chǎn)生一種“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豪情壯志。一瞬間那種所謂的民族豪情便油然而生。而且全句都是連貫且有強調(diào)的,強調(diào)袁覺民的表現(xiàn)。譯句中體現(xiàn)出懸念再加上深具節(jié)奏,讀來抑揚頓挫,語句豐潤有澤,所以佳句便呈現(xiàn)出來了。
四、我們來檢驗檢驗詞序在翻譯上的作用與之服務的意義
The young sisters told their teacher all their troubles.The young sisters told all their troubles to their teacher.從前譯者認為這兩句話所說的是一個意思,譯作同一個句子便可。便直接譯為:這對姐妹把他們的煩惱全都告訴了他們的老師。這樣看似是對的。但嚴格的放到詞序這個問題上來分析,前一句的信息核心是all their troubles——告訴了老師什么?后一句的信息核心是to their teacher——告訴誰?因此,該譯文只適合后一句,而前一句當譯成:這對姐妹對老師講了他們所有的煩惱。
僅以本文的陳述、論述和例證來讓譯文在對待英漢翻譯上從大局出發(fā),從小節(jié)著手,如詞序問題,從而譯出叫人拍手稱好、張嘴叫絕的文字,從理論上更上一個研究的新臺階。從實踐中印證英漢翻譯的細節(jié)講究,為英漢翻譯積累更多更好的原始佐證材料,促使譯文的發(fā)展和完整。
參考文獻:
[1]鄭立信,王菊泉.英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M].北京: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從萊庭,徐魯亞.西方修辭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