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yè)論文 > 教育類論文 > 學科教育 > 有關初中歷史論文范文

有關初中歷史論文范文

時間: 斯娃805 分享

有關初中歷史論文范文

  在當前現(xiàn)代化的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明確教育的思想和模式改革的主導理念政策是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初中歷史教學質量水準提高的關鍵點。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初中歷史論文,供大家參考。

  有關初中歷史論文范文一: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應用

  一、講故事更加符合現(xiàn)代初中生的心理狀態(tài)

  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方法可能很難適應現(xiàn)代初中生的學習興趣,得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傳統(tǒng)的課堂理論講授只能挫傷初中生學習興趣,不能有效地調(diào)動孩子對初中歷史學習的積極性,很多時候不是中考的壓力,許多學生就會放棄對歷史的學習。將一些歷史故事加入課堂講解中有利于孩子們學習興趣的提高。例如,我們的川教版教材七年級上冊其中一課是《遠古的傳說》,在講授之前可以準備一個故事——“大禹治水”,說的是大禹這個人物帶領當?shù)鼐用?,與洪水作斗爭的故事,大禹進一步總結前人的經(jīng)驗教訓,認為洪水不是堵就能堵住的,需要進一步疏導,通過泄洪完成水患的治理,這樣的一個故事開場將有效引導初中生從下課的興奮勁中迅速安靜下來,激發(fā)他們認真聽故事的情緒,從而進一步過渡到整個《遠古的傳說》這個課程的講解之中??梢栽谡n程講解之中進一步穿插“大禹治水”的故事,讓學生疲勞的神經(jīng)進一步激發(fā)出學習的興趣,課程結束之后,也可以進一步講述“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引發(fā)學生進一步的思考和思維拓展,培養(yǎng)學生“有了大家才有小家”的奉獻精神。

  二、講故事更加符合現(xiàn)代初中生思維發(fā)展的需要

  初中生的思維開發(fā)還不夠完善,學習的邏輯思維、發(fā)散思維、抽象思維等還不是很全面,有時遇到一些抽象的問題,初中生很難理解其中蘊含的道理。川教版教材七年級的《西周的興亡》這節(jié)課中,講了西周的崛起是因為商紂王的昏庸造成商王朝的落敗最終成就了西周的崛起。這個過程對于初中生來說,相對比較枯燥而且沒有什么樣的感性認識,商紂王是怎樣的昏庸,沒有具體的概念,當時的西周是怎樣休養(yǎng)生息的,這些都是學生知識空虛的基礎問題,建立在這樣基礎之上的知識結構就是海市蜃樓,過了一段時間,學生就將這段歷史知識點還給教師,如果教師在商紂王如何的昏庸方面具體說一些故事,例如,酒池肉林、丞相比干迫害等這些故事可以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商紂王昏庸無道的具體形象,也加深了學生對于商王朝覆滅的理解,這種理解將使學生對這《西周的興亡》這節(jié)內(nèi)容的記憶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之上,有效筑牢了他們學習的根基,完全符合初中生思維發(fā)展的特點,因為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關于古代歷史的講解時間跨度相對比較大,很多時候古人的想法和思維方式由于這個原因而很難被學生理解,通過對“姜尚垂釣”等經(jīng)典故事的講述,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西周興起必然性的認識。

  三、講故事完全符合歷史教學的特點

  整個歷史教學就是在講故事,講述中國發(fā)展的5000年經(jīng)歷的點點滴滴,講述世界幾千年文明的豐富事件。因此,講故事完全符合歷史教學的特征。例如,川教版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從開皇之治說起,說的唐、宋、元、明、清,再從政治談到文化、談到科技的發(fā)展。整個七年級下冊都是在述說中國古代的各個歷史時期的典故,只有有時其中時間跨度加大很難實現(xiàn)我們真正講故事的效果,也就是因為其中的時間跨度問題將整個歷史教學變得抽象。因此,這教學過程之中進一步加入歷史故事的講解,不斷提高學生由于時間跨度造成一些歷史事件難以理解的問題。在川教版教材七年級課本中有一節(jié)——《漢武帝的文治武功》中可以講解“夜郎自大”的歷史典故,就是說在漢朝時代有一個小國家叫夜郎,這里的國王被自己的大臣們奉承后,認為自己國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當時漢朝的使節(jié)出使該國,夜郎的國王就問,漢朝和他們夜郎哪個更大哈?當時來使感到十分震驚。通過這樣的故事講解,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夜郎自大”成語的含義,進一步了解了當時的漢朝的歷史背景,當時的中國并不是只有一個漢朝,周邊還有很多小的國家,進而進一步理解了漢武帝為什么要進一步收復邊疆等。只是一個簡單的歷史故事,但是可以進一步說明漢武帝的一些重要的治國之道的歷史背景,使得漢武帝這個歷史人物更加的鮮明突出。

  四、講故事的題材進一步符合歷史課程的需要

  講故事的目的是使得學生學習相應課程的內(nèi)容不感到枯燥、乏味、空洞,進一步加深對相應課程內(nèi)容事件的理解。很多時候教學目的首先要明確,選擇的典型故事要能夠說明歷史事件。例如,在川教版七年級的歷史教科書有這樣一段《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國時代的形成,是各方勢力相當比較平衡,三國時代之前,蜀、吳勢力遠遠不如魏,但是經(jīng)過一個風云人物的不斷操控,時局發(fā)生的翻天覆地地變化,在這一節(jié)里,教師可以將草船借箭、諸葛亮借東風等典型故事編排在整個教學過程之中,三國鼎立時代的歷史格局主要是由這樣因素造成的,沒有劉備的三顧茅廬,諸葛亮不可能助力蜀國建立一代偉業(yè)。假設三顧茅廬的是曹操,諸葛亮的宏圖大志也就很難實現(xiàn),但是筆者也認為,蜀、吳、魏,也只有當時的劉備回去請諸葛亮出山。這些故事案例都是為了說明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歷史背景。只有這樣的故事才是符合教學目的和本意的。五、結語歷史教學應該是一個十分有趣的過程,但是傳統(tǒng)意義上講授可能嚴重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講故事這種方式是一種符合學生心理,符合歷史教學特點,符合學生思維發(fā)展方式的教學手段,有助于歷史教學的發(fā)展。

  有關初中歷史論文范文二: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

  新課程標準要求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意義與作用不僅在于能夠提高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其有利于學生終身學習的實現(xiàn),有益于學生一生的健康發(fā)展。初中學段,學生的性格正在由依賴走向獨立,也是學生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因此也是培養(yǎng)與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最佳時期。筆者欲結合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實際,在闡釋分析初中歷史課堂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構成要素的基礎上,就有效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進行深入探討。

  一、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構成要素

  (一)學習歷史的動機

  學習動機,又稱為學習動力,其主要用來指推動學生開展學習的內(nèi)在原因,包括學習需要、對學習必要性與重要性的認識,以及學習興趣、愛好及信念等。就初中學生學習歷史的動機而言,其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目標意識,認為學習歷史是必要的,其是與某個目標掛鉤的,如中考,有明顯的暫時性、階段性特點;第二類是價值意識,認為學習歷史是與個人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相關的,可以從中借鑒或者啟發(fā);第三類是個人興趣,如喜歡歷史內(nèi)容的豐富性等。上述三類歷史學習動機共同支配著初中學生參與歷史課程學習。

  (二)學習歷史的方法

  學習歷史需要有強烈的動機、有明確的目標,也是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前提,但真正的自主學習還需要有科學學習方法的支持;科學的學習方法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構成要素。較高的自主學習能力,通常伴隨著科學的學習方法;如課前,合理安排歷史學習時間、科學制定歷史學習計劃表,很好完成教材閱讀、資料查閱等活動;課中,能很好地找出重點、難點及確定關鍵問題,同時能夠大膽質疑、發(fā)現(xiàn)與分析問題等;課后,則能很好地獨立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yè)、預習,及時整理、反思、復習學過的內(nèi)容等等。

  (三)學習歷史的效能

  學生的歷史學習效能,受到多種主客觀因素影響,如先天資質、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人格特點、健康狀況和學習環(huán)境等;除上述因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即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常情況下,自主學習能力高的學生,學習成績提高較快,也就較容易獲得較高的學習效能。但自主學習能力與學習效能之間不是一種直接因果關系,因為自主學習能力與學習成績之間不是一種簡單因果關系,學習成績同時還受到學習動機、學習方法、學習目標等諸多因素的共同影響,這也就導致學生的學習效能也同時受到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方法和學習目標等的影響。

  二、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解決“要學”問題

  1.興趣引導,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所謂歷史,其實質上對過去某一時段客觀事實的記錄,其真正反映的是人類社會以往的生活狀態(tài)、狀況,是完全不可復生和再現(xiàn)的,傳統(tǒng)使用最多的記錄方式就是采用沒有任何情感的文字對其加以描述,這種方式記錄下的歷史對于學生而言不知興趣從何談起。因此,為了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就需要歷史教師們要借助于生動的語言、通過形象的描述、巧設情境“再現(xiàn)”歷史等方式嘗試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問題設疑,喚起學生探究歷史的欲望。初中學生年齡普遍較小、閱歷也比較少,這就導致他們不可能對特定的歷史事件、所處歷史環(huán)境等有深入的了解,加之所屬不同時代人生觀、價值觀等的差異影響,讓一個初中學生站在歷史的角度去了解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談何容易。為了加速與提高學生對特定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理解能力,需要歷史教師們要學會巧用“問題”,借助于問題將歷史與現(xiàn)實聯(lián)結起來,激發(fā)學生腦中的疑問,喚起學生內(nèi)心深處的探究欲望。

  3.強化因果,增強自主學習歷史的自信。所謂強化因果,是指要求學生對學習的成敗進行原因分析,并對成敗進行歸因的過程;其將直接影響到后續(xù)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態(tài)度和行為。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將“成敗歸因”分為自身能力、努力程度、任務難度和運氣好壞四種情況。實踐證明,成功的“歸因”有增強自信的功效,如成功的自主學習,如果歸因為自身能力高、努力程度大,就非常有利于自信的建立;反之,歸因為任務難度低、運氣好等,則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自信的建立。

  (二)優(yōu)化學生自主學習策略,解決“會學”問題

  1.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與思考能力。初中歷史教材是重要的歷史知識載體,同時其也是培養(yǎng)與提高學生自主閱讀與思考能力不或缺的重要文本。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思考,主動進行“質疑”,從而達到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真正意義上的理解。閱讀和思考是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學習方法;學會了閱讀,學生就學會了自主尋找、獲取知識;而學會了思考,學生就學會了辨析、建構知識。

  2.錘煉學生的知識提取與遷移能力。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僅僅聽懂、理解歷史還遠遠不夠,還要有提取、遷移運用知識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善于營造思維、思考的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興趣,另一方面要有意識地引導、訓練學生從新的角度發(fā)現(xiàn)、分析與解決“面對”的歷史問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針對特定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分析,從中提取知識,再引導學生利用這些知識來解決現(xiàn)所遇到的問題,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運用。新課程標準要求下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由教師、學生及相應教學活動組成,而教學活動完全是一種自主學習活動,其主體是學生,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探究的啟發(fā)者、指導者和促進者出現(xiàn);而上述目標的實現(xiàn)離不開學生較強自主學習能力的支持,這就需要我們采用適當?shù)牟呗詫ζ浼右耘囵B(yǎng),保證學生由“要學”順利向“會學”轉變;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做好長期努力的準備。

有關初中歷史論文范文相關文章:

1.有關初中歷史教學論文

2.初中歷史學論文范文

3.關于初中歷史教學論文

4.初二歷史小論文范文

5.初中歷史教研論文

118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