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雛妓到侍妾再到畫家的潘玉良:長得不漂亮,那就努力活得豐盛
從雛妓到侍妾再到畫家的潘玉良:長得不漂亮,那就努力活得豐盛
“被夢想擊中的人其實是沒得選擇的,思特里克蘭德如此,潘玉良也是如此。她唯有迎著夢想一步步走上去,哪怕厄運與之相隨,哪怕通往的只是虛無?!毕旅媸菍W(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勵志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長得不漂亮,那就努力活得豐盛
文/慕容素衣
知道潘玉良,是因為看了李嘉欣主演的《畫魂》,那里面的李美人照例木木的,也照例美得石破天驚。在此之前,扮演過潘玉良的還有鞏俐,也是難得一見的大美人。于是形成了對潘玉良的初步印象:一個長得很美卻命運多舛的女畫家。
后來看到潘玉良的自畫像,不禁大吃了一驚,畫中的潘玉良身材壯碩、五官粗放,看上去一點都不美,恕我直言:不僅不美,還有點兒丑。我還以為是我的審美出了問題,出于好奇去查了些資料,結(jié)果資料上顯示,不少見過潘玉良本人的人都說她長得一點都不好看。據(jù)熟識她的人說,潘玉良是個又矮又胖、長著一個獅子鼻并且嘴唇很厚的丑女人。
真實的潘玉良遠比影視劇里那個美得驚人的潘玉良更有震撼力,誰都不能否定,外貌是女人天生的通行證,長得不好看的人,人生相對來說總是要艱難一點。這更增加了我對潘玉良的好奇,一個完全不漂亮的女人,究竟是以什么力量完成了從雛妓到侍妾再到畫家的三級跳呢?
潘玉良的人生,寫出來就是一部現(xiàn)成的電影劇本,難怪導(dǎo)演們?nèi)绱绥娗榕乃墓适隆?/p>
她本來姓陳,自幼父母雙亡,只好跟著舅舅生活。舅舅有次賭輸了,于是把年僅13歲的她賣到了安徽蕪湖的一家妓院。無奈入風(fēng)塵,這完全不是她的錯,后來卻被存心不良的人當(dāng)成了攻擊她的理由。
由于長得不出挑,她在妓院是做燒火丫頭,干的是又粗又累的活。鴇母還逼她接客,她誓死不從,一次次從妓院中逃跑出來,又一次次被捉回去毒打,中間她還試圖跳水、上吊,均因看管過嚴而未遂。
17歲時,走投無路的她在妓院里唱歌,歌聲如泣如訴,引起了一個人的注意,那就是蕪湖鹽督潘贊化。潘贊化在日本早稻田大學(xué)留過洋,是個新派人物,他被眼前這個可憐而又剛烈的女子所打動,決定為她贖身。
縱然以現(xiàn)在的眼光來考量,潘贊化也是一個胸襟開闊、有情有義的好男人。從古至今,救風(fēng)塵的英雄豪杰并不少,可是救的都是清一色的美人兒,只有潘贊化,伸手援助的是一個長得一丁點兒也不漂亮的小姑娘,而且這姑娘脾氣還挺大的。將潘玉良塑造成一個傾國傾城的大美人,無疑削弱了潘贊化的人格力量。
潘贊化幫助小玉良主要是出于同情,純屬義舉,并無一分一毫的私心。他本來想將她送回親戚家,但她主動提出,想留在他身旁,哪怕做一個貼身小丫頭。
以他的襟懷,自然不會讓她做個小丫頭,于是收了她做妾室。他待她是很珍重的,雖然是娶妾,也辦了正式的結(jié)婚儀式,證婚人正是他的莫逆之交、大名鼎鼎的陳獨秀。
在娶她之前,他沒有動過要她報答的心思;在娶她之后,他則竭盡全力地呵護她。他親自教她識字,還請來老師教她畫畫。他對她,沒有一絲一毫地看輕,知道她受過太多的苦,所以加倍地憐惜她。
正是因為這份恩義,潘玉良始終對潘贊化感念不已,她毅然將自己的姓改成了“潘”,在自己的名字之前冠以他的姓氏,因為他不僅給了她婚姻,更給了她重生的機會。一個沒念過什么書、十幾歲才開始學(xué)畫畫的人,居然在老師的調(diào)教下展現(xiàn)出了驚人的繪畫天賦。
如果按照舊式小說的發(fā)展,嫁給潘贊化的潘玉良應(yīng)該溫良恭謹,夫唱婦隨。可是她偏偏不愿意只做個溫順的小妾,她要畫畫!不是在家里畫幾筆自娛,而是跑出去到處求學(xué)畫畫,先是考上了上海美術(shù)??茖W(xué)校,后來索性遠渡重洋跑到了巴黎。
畫畫也就罷了,陸小曼也畫,潘素也畫,連宋美齡都要畫幾筆國畫呢。她們畫畫,只是當(dāng)成怡情養(yǎng)性的手段,畫的也大多是清雅的花鳥山水。潘玉良呢,不畫則已,一畫就畫起了人體,而且還是裸體女子,這在當(dāng)時,是甘冒天下之大不韙的。
在潘玉良習(xí)畫的那個年代,政府是不允許人們畫裸體的,她就趁去浴室洗澡時偷偷地畫,有次差點被一個大胖女人打了出來?;氐郊依?,她對著鏡子,忽然想到:“我自己不就是很好的模特嗎?”想到這里,她就脫掉衣服,對著鏡子開始畫鏡中的自己。
除了畫人體外,她在言行中也不拘小節(jié)。一次和同學(xué)外出寫生時,潘玉良到雷峰塔墻圈里小便,這時一伙男同學(xué)過來了,同學(xué)喊潘玉良快出來。潘玉良蹲在里面說:“誰怕他們!他們管得著我撒尿嗎?”
還有一次,大家討論起一個女詩人以狗為伴、與公狗相交的八卦,潘玉良無所顧忌地發(fā)言說:“公狗比男人好,至少公狗不會泄露人的隱私。”
人一特立獨行,就容易成為眾矢之的。有人挖掘出潘玉良曾為雛妓的“艷史”,一名女同學(xué)甚至要求退學(xué),“誓不與妓女同校”。
只有潘贊化,仍然一如既往地支持她、包容她,在獲悉她的困境后拿出錢來資助她去法國留學(xué)。
潘玉良在法國考上了里昂國立美術(shù)??茖W(xué)校,與徐悲鴻同校,專攻油畫。她在留學(xué)近九個年頭后回國,一度確實也在老師劉海粟及同學(xué)徐悲鴻執(zhí)辦的美院當(dāng)過教授,并且出版畫冊,舉辦展覽。即便如此,人們并沒有停止對她的攻擊和詆毀。在她舉辦的一次畫展上,展出了一幅優(yōu)秀人體習(xí)作《人力壯士》,某一天被人貼了一個紙條,上面寫著:“妓女對嫖客的頌歌?!?/p>
我總覺得,對于曾經(jīng)有過所謂“污點”的人,人們表面上再尊敬,骨子里仍然很有優(yōu)越感,仿佛是因為他們的包容,那些人才能擺脫身上的污點獲得重生??墒桥擞窳歼@個人呢,好像完全不把在妓院待過當(dāng)成“污點”,她理直氣壯地畫人體,理直氣壯地當(dāng)教授,理直氣壯地辦畫展,一點也不瑟縮,一點也不收斂,這就惹怒了當(dāng)時的社會主流。
連潘贊化的大夫人也看不過眼,跑到上海來將她叫回家,無比威嚴地宣布:“不要以為你在外面當(dāng)了教授,就可以和我平起平坐了。在這個家里,我永遠是大的,你永遠是小的!”
既然險惡逼仄的環(huán)境容不下她,那就走吧,去一個更遠更大、沒有流言的地方。1937年,42歲的潘玉良再次去國離鄉(xiāng),潘贊化依舊送她到黃浦江碼頭,他將蔡鍔送給他的懷表送給愛人作為臨別紀(jì)念。這一去就是40年,直至老死,她再也沒有回過中國。
這40年間,她和潘贊化一直隔岸相望,從來沒有中斷過聯(lián)系。潘贊化常常給她寄宣紙,還托人給她帶去國內(nèi)的物品,有一段時期,潘玉良特別想回國,潘贊化去信暗示國內(nèi)風(fēng)雨交加,不宜歸來。如果她執(zhí)意回國,估計躲不開那個年代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
“遐路思難行,異域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這是多年后,潘玉良給潘贊化寫下的一首相思之詩。當(dāng)時中法尚未建交,潘贊化過世兩年后,潘玉良才從大使館的人口中得知他去世的消息,悲痛欲絕。
既然如此,為何潘玉良不回國呢?我覺得不是她不愛潘贊化,而是她更愛繪畫。她不是那種可以用生命去戀愛的女人,卻是可以用生命去畫畫的女人。她堅持留在巴黎,是因為這里開放包容的環(huán)境更適合她創(chuàng)作,有傳聞稱她和徐悲鴻創(chuàng)作理念不同,而當(dāng)時徐悲鴻在國內(nèi)是權(quán)威人物,她不愿意回國去聽他的那一套。
在巴黎時,潘玉良自稱“三不女人”:不談戀愛,不加入外國籍,不依附畫廊拍賣作品。她終日待在一個窄小的閣樓里,全心投入畫畫。由于不善經(jīng)營,她日子過得很苦,身體又不好,以至于老年靠一點救濟金過日子。
老了之后,她比年輕時更加不好看了,有人說她唱京劇中的黑頭連妝都不用化,一個女性朋友去探訪她,她披著大衣站在窗口迎接,看在人眼里活像一只大猩猩。
這時她的生命中出現(xiàn)了第二個男人。他叫王守義,是早年去法國勤工儉學(xué)的留學(xué)生,開了一家中餐館。文化水平不高的王守義,卻立誓要將所掙的錢財來資助留學(xué)生中的藝術(shù)家們。他一直資助潘玉良,潘玉良有空的時候,也會去他的餐館坐坐,唱一段京劇。
就是這個男人,給了潘玉良在異國他鄉(xiāng)唯一的一點溫暖。他不僅僅是在生活上照顧她,還幫她接洽畫商,保管畫作,至今我們所見到的幾千件潘玉良畫作,都是他不惜重金、費盡千辛萬苦從法國運回中國的。為了這份恩情,潘玉良為王守義做了一個雕塑,至死都擺放在她的臥室里。
對于潘玉良來說,一個潘贊化,一個王守義,都是那個渡她的人。潘贊化成就了她,王守義則守護著她。身為女子,潘玉良不幸生得不好看,又不幸生于惡濁之世,濁浪滔天中,幸而有他們用溫情撐起的一葉小舟,送她一程又一程。
潘玉良終身都以潘贊化的妾室自居,雖然晚期和王守義同居過也是如此。在異鄉(xiāng)漂泊了40年后,潘玉良在貧病交加中死去,臨終前向守在她旁邊的王守義交代了三個遺言:第一,死后為她換上一套旗袍,因為她是中國人;第二,將她一直帶在身邊的鑲有她跟潘贊化結(jié)婚照的項鏈和潘贊化送給她的臨別禮物懷表交給潘家后代;第三,一定要把她的作品帶回祖國。
王守義不負所托,傾力完成了她的遺愿。就在她去世之后不久,他也因惡疾去世,朋友們把他葬進了潘玉良所在的墓穴,這兩個異鄉(xiāng)人,總算在去世后可以相伴抵御漂泊在外的孤寂。
與電影中的浪漫故事相比,潘玉良的真實人生,總是透露著一股凄涼和苦澀。很多人提起這位民國最知名的女畫家來,不免為她感到唏噓。以世俗的觀念來看,她生前是一個典型的失敗者,沒有美貌,沒什么朋友,沒有錢,最后連健康都失去了。她的后半生,多半和貧病兩個字糾纏在一起。
而這一切,只不過緣于她熱愛畫畫。如果她不選擇畫畫,或者畫風(fēng)不那么大膽的話,她原本可以留在國內(nèi),生活在愛人的羽翼之下,過著安穩(wěn)的生活。如果可以重來,她還會這么選擇嗎?
直到我看了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之后才明白,潘玉良和毛姆筆下的思特里克蘭德是一類人,思特里克蘭德原本是個證券經(jīng)紀(jì)人,家庭美滿,生活安定,有一天卻忽然拋妻棄子離家出走,最后自我放逐去了太平洋的一個小島。別人質(zhì)問他為何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非得這樣折騰,他回答說:“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p>
被夢想擊中的人其實是沒得選擇的,思特里克蘭德如此,潘玉良也是如此。她唯有迎著夢想一步步走上去,哪怕厄運與之相隨,哪怕通往的只是虛無。做為一個女人,潘玉良經(jīng)歷了太多的不幸;作為一個藝術(shù)家,她卻是幸運的—她發(fā)掘了自己的天賦,并把這天賦發(fā)揮到了極致。任她如何顛沛流離,貧病交加,那都是她甘愿承受的一部分,在一生追求的事業(yè)上,她始終走在一條向上的路上。
她身后留下來的畫作有四千多張,生前畫過的作品遠遠超過這個數(shù)目。在與愛人分離的日子里,在巴黎狹小的閣樓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戰(zhàn)火中,她每天都投入地畫著,將自己整個生命融入了眼前的人體和花卉中。她畫得最多的,還是各種各樣的女體,這些女體豐碩飽滿到了極致,宛如地母一樣健壯,和她本人一樣,談不上美,可滿身充沛的生命力仿佛要破紙而出。
2012年,杭州曾經(jīng)舉辦過一次潘玉良的畫展,主題名叫“彼岸”,我覺得這仿佛是對潘玉良一生的隱喻:此岸是現(xiàn)實人生,風(fēng)雨飄搖,卻有著俗世的幸福;彼岸是藝術(shù)圣境,高蹈出塵,卻又寂寞清冷。我們這些抵達不了彼岸的人,只能遙望著那端的她,輕嘆一聲:高處不勝寒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