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勵志 > 青春勵志 > 青春勵志哲理文章

青春勵志哲理文章

時間: 鴻宇671 分享

青春勵志哲理文章

  有志之人立長志,無志之人長立志,我們都需要這樣的勵志文字和文章來激勵自己,那么青春勵志哲理文章都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青春勵志哲理文章吧,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青春勵志哲理文章:除了你,其他人都挺努力的

  現(xiàn)在打開朋友圈,每天都有人在遺憾地說“今天又睡到十點,早起跑步的計劃泡湯了”,“昨晚一直在刷微博,給自己安排的讀書兩小時的計劃沒有執(zhí)行”,“今天周末,出門踏青去了,本想晚上回來寫完明天要交的稿子,但現(xiàn)在渾身無力,明早再寫吧”。

  我相信每個人在做計劃的時候,都是有著美好的、激動人心的夙愿的,可無論這個夙愿多么現(xiàn)實和有成效,比如跑步可以減掉身上的贅肉,都無法改變他們的懶惰、拖延的狀態(tài)。長久觀察之后,我發(fā)現(xiàn),這種人一個月里至少得有四五次這樣“遺憾”的表達,我甚至能想象他每次向別人訴說時的愁眉苦臉,可不管當時是如何地譴責自己,到頭來,還是改不掉身上的壞習慣,一而再再而三地做不到。

  我大致就把這類人歸為不努力的人群。無法想象一個對自己嚴格要求的人,每天都活在一種自我譴責中。而縱觀周圍的對生活滿意度高的人士,他們沒有一個人是允許自己一次次地拖沓、無聊和懶惰的,相反他們抓緊了分秒的時間去做有意義的事情,只給奮斗找時間,不給空虛留時間。

  在我的微博上,有一個名叫“每天打雞血”的分類,開微博三四年的時間,我每天不管多忙多累,都會刷一次這個分類上所關注之人的更新。到目前為止,我微博上關注了近千人,但這個分類里最多的時候,也只有五個人,在這五人之中,又只有一個人是我?guī)啄昀飶膩頉]有間斷關注的,她就是專欄作家、北京交通廣播電臺的主播麻寧。相比較那些明星大佬,她沒有那么風光,但也因為如此,她讓我體會到了作為一個普通白領應該有怎樣美好的生活狀態(tài),她的日常生活距離我們如此之近,以致每個人都可以學習。

  她出生在河南鄭州,在中國傳媒大學讀的播音主持專業(yè)本科,因每年成績都是第一,順利地被報送到北京大學攻讀研究生,畢業(yè)后,做了交通臺的主播。很多人說,優(yōu)秀是一種習慣,在她這里,算是有了很好的注解,學習上如此優(yōu)秀的她,更是生活的好手。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今年她寫的一條微博,她這樣寫道:“為了充分利用時間坐著23:55的紅眼航班回來,一夜沒睡。今明兩天上直播,同時還要在31號之前完成這么多事……但是居然只用了一天就基本都做完了!剩下的兩件事也都會在一天之內完成,我真是太感謝自己的沒有拖延癥了!”

  她所謂的“只用一天的時間都昨晚的事情”包括:完成《時尚新娘》的專欄、《年輕人》的專欄、物業(yè)費、車險、送干洗、給爸爸電話、拷照片、提供父親節(jié)采訪資料;“剩下的兩件事”是辦簽證和《女友》專欄。

  大家可不要忘了,她是坐夜班飛機回國的,第二天沒有倒時差、沒有躺下休息,竟然還順利地完成了這么多事情。作為一名寫作者,我深知寫作是一項腦力勞動非常大的工作,她竟然還頂著疲憊寫完了兩篇專欄,于是,我似乎明白了,為什么她可以以20多歲的年紀,在北京買了房,有了車。

  這當然不是偶然,即便她的微博不展示她今天做了什么,你也會從她的只言片語中看到她勤奮而快樂的生活狀態(tài)。最近的一條微博,她寫道:“7點到8點寫專欄,9點到17點上節(jié)目,19:30到21:10東宮看《最后的晚餐》,21:20到22:30三聯(lián)采訪”。不管工作如何勞累,如果有好話劇,她一定抽出時間來看。

  所有看過麻寧照片的人都會覺得她好美,那種美不是五官有多么妥帖,身材有多么棒,而是她的臉上沒有一絲懈怠、一絲無趣,整日都是神采飛揚的,她有一雙感染人的眼睛,讓每個人都愿意和她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沒錯,精進的人都挺快樂的。

  如果說,你們覺得麻寧名校畢業(yè)的光環(huán),會讓她覺得有種最初的優(yōu)勢所在,還不足以激勵你那顆已經懶到扔塊石子,都不會起漣漪的心湖,那么,我就用塊石頭砸向你,讓你有些稍微的擺動。

  我有一位“忘年交”前輩,他叫周智琛,媒體圈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個名字——國內最年輕的社長。

  1980年出生于福建泉州,2003年七月畢業(yè)于華僑大學中文系,畢業(yè)之后,通過各種招聘和考試,進入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2006年3月,不到26歲的他,離開南方報業(yè),而出任東莞日報社執(zhí)行總編輯;28歲創(chuàng)辦《東莞時報》;2011年8月,到云南《都市時報》出任社長、總編輯,時年31歲。

  對很多人而言,22歲到28歲這六年,是人生中最黃金的幾年,這幾年中你的努力程度,會直接決定你的中年和老年,將會以一種怎樣的狀態(tài)度過,我想周智琛是深諳這個常識的。2011年,我有機會參加他舉辦的首屆“都市時報”青年記者訓練營,從全國4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選出20名學生去參加,提供食宿,還有稿費可拿。雖然我早前就聽到過關于他的故事,但是當我真正和他接觸起來,才知道他之所以成為他的理由。

  白天時,他的辦公室很少開著門,他要去參加這個會議、那個活動,他算過一天輾轉三四個場合是常事兒。你如果想要找他,最好是在晚上十點半之后,八九點是他最忙的時候,他要簽版。十點半之后,如果有同事來訪,他便泡壺清茶,和他們聊天談心;如果沒事兒,他便關起門來讀書,他的辦公室里有很多好書,大部分他都讀過;他晚上很少回家,基本都是在辦公室的沙發(fā)上睡。他經常在飛機登記時間結束的前幾分鐘,才能達到機場;有時,在辦公室吃頓有紅燒肉的外賣,都要在朋友圈里炫耀一下。他完全沒有一個報社社長的架子,他的吃穿住行都是圍繞著工作進行,怎樣方便工作,就怎樣做,好多次早上我去辦公室時,在樓道里遇到他,他都是頭發(fā)直立,臉都沒洗。

  很多同事建議他說:“能不參加的活動盡量不需要去了,每天這么累,不值得。”他這樣解釋到:“人哪,總是會惡性循環(huán)和良性循環(huán)。你把這件事做好了,就可能件件(事情)都會做好。如果一件事做不好,那么(件件)事情都做不好。如同讀書,比如你今年獲得了‘三好學生’,可能明年國家獎學金就光臨你。做工作、做人也是一樣。”

  他最近做的一件事情,是深圳大學邀請他去做答辯委員,按照常規(guī)來說,就是在學生講述完自己的論文思路和寫作過程之后,給出一些評價或者指點就可以了。但他做的是在《深圳晚報》用8個版,展示了這些學生的畢業(yè)作品,他說他要給這些優(yōu)秀的學生最高的禮贊,為青春加油。他努力把每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都做好,當其他的報社同仁,都在為某一個選題而興奮不已時,他從日常生活的各個小的環(huán)節(jié)入手,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閃光點,一個個小的選題的光彩,讓他這個總編輯也越走越遠。

  他說:“我這個人有個小習慣,閑下來的時候會找出以前的照片,看他的眼神,看他的臉相,你會發(fā)現(xiàn)有一陣子你的狀態(tài)非常好,眼神會比較清澈、平和,有一陣子又會比較渙散,眼神就比較乖戾。從眼睛里面是可以看出東西的,相由心生。這也是我一個絕不會放棄努力的原因,我希望我整個人都能由內而外有種號召力,感染我的同事。”

  我相信他每一天的“挑戰(zhàn)自己工作極限”的努力,便是他成為周智琛,而不是三四十歲還在做“媒體民工”的普通記者的原因。

  人有很多本性難改的東西,比如只有當失敗、不如意時,才會放眼觀光周圍的人事,而當生活如常、平靜如水時,總是混混沌沌,每日上班、下班而不再去反思當下的自己能否做的更好。

  有數(shù)據(jù)現(xiàn)實,玩微博的人中,有一半以上是月工資3000元以下的普通白領和身無分文的學生。倒不是說微博不好,而是倘若一個人花費很多時間刷新微博、沉浸于微博的各種段子時,也就意味著很可能這部分時間沒有得到高效率的利用。

  我有一個理論——“低端的人”都偏愛輸入(輸入:每天花很多的時間去吸收各種信息),而“高端的人”更偏愛輸出(輸出:把自己的思想和所收獲的傳遞出去),因為輸出比輸入要累很多,它多了一個反芻、咀嚼和表達的過程。

  前幾天,我看到一個懶散慣了的朋友,給自己定了一個新的目標:每天在“知乎”上回答三個問題,周遭的朋友都恨不得給他點32個贊。不管目標大小,只要我們不荒廢時間在長時間的睡覺、整夜的打游戲和數(shù)個小時的聊天中,我們都能感受到善用時間和努力的力量。

  所以,每當無所事事的時候,你可以在心里默念一遍“除了你,其他人都挺努力的”,我相信,你立馬就可以找到要做的事情。對我來說,還挺管用的,希望你也是。

  青春勵志哲理文章:敏感的人不容易幸福

  在一段愛情里,你喜歡有他在的空氣,沒他在的想念,你擁有和他珍貴的回憶以及別人看不懂的默契,你精心把每一段刻有你們印跡的時光都放好,然后給了他一張滿分100 分的考卷,考試的內容關于你,你在等著他100分的回答。

  你認為,這就是你愛他,他愛你。

  就跟多疑小姐一樣,她說,我最需要的,是一個人需要我。

  多疑小姐小時候的夢想是當明星,后來有人說她長得像校門口賣麻辣燙的阿姨,從此她就打消了這個念頭。但就算靠臉進不了那個圈子,她也要半只腳蹭著邊兒,于是一路披荊斬棘成了某門戶網站的娛樂編輯。

  朝九晚五和不定期高密度加班是她生活的主軸,在她工作第一周堅持每天7點起床化妝,晚上加班到10點頭發(fā)散亂眼線花掉之后,她就開啟了自暴自棄模式,以至于有好幾次我去他們公司樓下約她喝咖啡,都恍惚看見了當年學校門口賣麻辣燙的阿姨。

  好了,不損她了,她也有值得我點贊的地方。

  她有嚴重潔癖,每次在我家吃完飯她都邊看電視機手賤地擦一晚上茶幾;對工作認真負責,每次遇到有明星出車禍自殺等突發(fā)事件,她的工位永遠能最快聽見鍵盤聲,并且不管是不是凌晨三點;大喇喇的性格怎么損她都不會生氣,不然我手機上也不可能保留那么多如果她參加扮丑大賽絕對是冠軍的照片。

  當然最令我驚嘆的,是她趕在我們所有朋友的步調之前,找到了一個男朋友。

  他們在一個明星的私人生日會上認識,對方是某宣傳公司的策劃總監(jiān)。大概是借著酒勁看對方都特別順眼,于是兩人互換微信敲好第二天的約會,這樁喜事就成了。

  墜入愛河的多疑小姐特別可怕。

  她對自己的皮膚沒有自信,于是常常24小時帶妝,對方說不喜歡胖姑娘,于是天天在家里拿著倆小啞鈴跟著電視上的鄭多燕跳減肥操;男朋友不在身邊的時候,手機就成了情人,可別人忙工作不會隨時隨地都能聊著微信,她就把之前的聊天記錄翻來覆去地看;打開她的瀏覽器,常去的網站一欄全是他的微博、豆瓣、人人。她說,每天都翻翻他之前的微博,就感覺走進了他沒有告訴我的那一部分生活,有時候添置了什么,有時候又丟棄了什么,自己心里面滿足。

  可惜好景不長,他們在一起才一個月,她就上我這來訴苦了。男朋友因為工作需要經常跟一些美女在一起,她把那些照片一張一張點開給我看,但卻不知道自己為何生氣又一次一次放下手機。起初我也只是好心勸慰她,可能在這段愛情里,多疑小姐要愛對方多一點,所以才會自覺有些卑微,或許需要兩人更長久的相處,來增添一些彼此信任的磚瓦。

  但破了洞的氣球,很快也就干癟了。

  多疑小姐變成了一個不開心的女孩。我經常醒來的時候看見她凌晨四五點發(fā)的朋友圈,顏色晦暗的配圖,一段失落的文字;她說他一出差她就睡不好,沒收到對方的晚安短信就感覺自己身體的每個細胞都在抗議,輾轉就是一夜;每當他提到她的前女友,她就會覺得對方還忘不了過去于是就變得焦慮;她只要看見他的微博上有一些女生給他留一些你好帥之類的花癡評論,她就恨不得回復十句關你屁事;他每每多關注一個女生,她就會把那個女生的微博全部翻一遍,似乎想去找一個自己不愿相信的答案,但始終都找不到。

  在第三次把電視劇頻道的焦點圖上錯之后,主編給了她三天的假期讓她好好反省和休息。她躺在床上,男生發(fā)來的微信她也不回,等到電話打來的時候,她腦袋一熱問了他一句:“你到底喜不喜歡我”,對方當然錯愕,在這之后,她說自己病了,很嚴重,希望馬上看到他。最后,男生來了,但是看見精神抖擻的多疑小姐,表情變冷了。

  他們的愛情也冷了。

  他們是多久分手的我不知道,有一次在KTV,從不搶麥的多疑小姐竟然一個人坐在點歌器前一口氣連唱十幾首歌,我跟幾個朋友看著她那聲嘶力竭的樣子也不忍打擾,直到唱到梁靜茹的可惜不是你時,我就分不清她是在唱歌還是在哭了。

  第二天,她更新了一條微博:如果在你面前,我可以肆意地笑,也可以嚎啕地哭就好了,如果你說我們一起住吧,我想見你的時候就見得到就好了。我真羨慕那些可以蠻橫爭吵又等著別人來哄的人,羨慕那些在愛情里高傲得像個女王的人。想走進你全部的生活,如果那不離我這么遠就好了,每次擁抱的時候都不會感覺兩個人相愛的時間正在默默倒數(shù)就好了。

  后來,通過朋友旁敲側擊地詢問過,那個男生其實是個很好的人,很清楚自己要什么,做事果敢,夢想很大。他曾在杯盞之間敲中了多疑小姐的那個酒杯,以為可以毫不費力地將戀愛作為生活中錦上添花的一抹顏色,但他的天空不夠寬,只能先走。

  你時常因為對方沒有及時回短信接電話,沒有記住你的喜好,沒有跟你解釋清楚那些莫名其妙的人而生氣,其實不過都是自己想要找個理由證明他愛你罷了。你很需要他,你為他做了很多改變,你把自己的心騰了一大塊位子給他,你花在愛里的氣力可能不比別人少,只是你的要求太多,最后,就親手為你一直苦苦追求的回應劃上一個不甘心的句號。

  你源源不斷地猜疑你們的感情,在一次又一次證明里讓對方失去了信心。

  其實每一支風箏都不會喜歡扯著線頭給他羈絆的人。

  一個敏感的人,大多數(shù)時間都不幸福,因為太過在乎。在乎在對方眼里的自己夠不夠好,在乎今天下哪一種雨,飄哪一朵云,在乎牽手的時候太冷清,擁抱的時候不夠靠近,在乎會不會不定期失去他。

  愛情里沒有那么多充分必要條件,你需要一個人并不代表他也這么需要你,你拼了命地想念他也換不來他不間斷的短信和電話。把愛的人當成你的所有,把你當成他的一部分,比較沒有那么容易失望。

  一段理智的愛情,是兩個人的時候有彼此,一個人的時候有自己。同是年輕人的我們,不可能有飽和的時間讓愛來消遣,兩個人膩在一起終究沒辦法給未來生活買單。當他不在你身邊的時候,你可以更努力工作,多看書,聽歌種花,你細心照料屬于自己的這片森林,好在下一次相遇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彼此都變得越來越好,直到兩個人在別人眼里看來都發(fā)著光的。那這段愛情,就是最好的愛情。

  前幾天,多疑小姐給我發(fā)了張截圖,是之前分手后她發(fā)的那條微博,男生在下面留了句評論,上面說到:你當初問我到底喜不喜歡你,我沒回答的原因,是因為所有問問題的人,他們心里其實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既然決定雨天出門,何必去思考需不需要帶傘。既然決定要走哪條路,何必去打聽要走多久。

  電影里的轟烈愛情都會以漆黑的片尾做終結,現(xiàn)實生活中,唯有那種沉默,淡然的陪伴與扶持最是刻骨銘心,以至于不論結果的好壞,都能使你成熟地邁向下一段人生。

  青春勵志哲理文章: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作者:反高潮

  前一陣讀余華老師的最新散文集《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讓我忽然想起兩個故事。一篇是很多年前看到的非?;鸬奈恼拢骸段見^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那個來自農村的作者細數(shù)了各種農村和城市的區(qū)別及不公平待遇的對比,有人說有點陰暗,但的確真實,讀起來感受個中滋味,令人心酸又無力。

  其中的一個例子讓我記憶尤為深刻。作者在上海讀書時,曾經討論過一個維達紙業(yè)的營銷案例,他的一位同學提出一個方案:“應該讓維達紙業(yè)開發(fā)高檔面巾紙產品推向9億農民市場。”

  這位同學也許正為自己有創(chuàng)意的方案感到沾沾自喜,而作者卻驚訝于她提出這個方案的勇氣。因為,這位同學根本不會明白,在農民市場這是多么的荒謬可笑,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在飯后抽一張紙巾擦掉嘴角的油膩。大多數(shù)農民兄弟吃過飯后是像那個作者一樣,用手背在兩側嘴角抹了兩下而已。留給那位同學的除了一臉鄙夷還有一臉的錯愕。如果你有如此經歷,你可能會聽懂我說的話,反之亦然。

  另一篇則是后來清華的研究生寫的姊妹篇:《我奮斗了十八年,不是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他把自己和曾經的一位大學同學對比。從各種畢業(yè)后的人生不平衡對比漸漸揭示出一個殘酷的結論:

  “我和你的最大差別,根深蒂固的分歧、不可逾越的鴻溝在于,我曾經以為,學位、薪水、公司名氣一樣了,我們的人生便一樣了。事實上差別不體現(xiàn)在顯而易見的符號上,而是體現(xiàn)在世世代代的傳承里,體現(xiàn)在血液里,體現(xiàn)在頭腦中。18年的積累,家庭出身、生活方式、財務觀念,造就了那樣一個你,也造就了這樣一個我,造就了你的疏狂佻達與我的保守持重。”

  在他的文字里,我仿佛看到他的同學在呼喊自己要創(chuàng)業(yè)時,三姑六姨幫忙籌集啟動資金的熱鬧畫面。而畫面的另一邊則是作者的父母為了節(jié)省三五百塊錢的機器錢,炎熱夏天,扛著腰肌勞損在大日頭下收割5畝農田。一邊是無論凱旋還是鎩羽而歸都是盤可進可退可攻可守的棋,而另一邊卻是作者,穿著借來的西服完成了第一次面試,戴著借來的手表與心愛的女孩進行了第一次約會。

  鮮活的景象在腦中一遍遍閃過,我們的確活在巨大的差距里。這種差距是長年累月世世代代積累而成,是從降生的那一刻起,時間地點人物背景集合而成。很多時候,很多人,都無力選擇。

  當北上廣深摩天大樓鱗次櫛比,商場飯店人聲鼎沸時,那些西北落后地區(qū)可能連一度電都是奢侈品。當你在討論買香奈兒還是阿瑪尼時,那些孩子可能想要的只是一條紅裙子一雙小白鞋而已。我在思考去美國還是英國讀書,你卻在糾結下學期的學費。

  奮斗十八年只是為了一起喝星巴克,這看起來只是個很表面的比喻。真實的情況是,有的人早已喝膩了JAVA CHIP,而這個國家的另一些人,連咖啡是何物都不曾知曉。

  余華說:“中國是一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的國家,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中期,沿海地區(qū)城市里的人普遍在喝可口可樂了;可是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湖南山區(qū)外出打工的人,在回家過年時,給鄉(xiāng)親帶去的禮物是可口可樂,因為他們的鄉(xiāng)親還沒有見過可口可樂。”

  沒見過可口可樂?!你也許覺得天方夜譚驚訝咂舌,可世界的另一頭卻在為你的無知可笑而嘆息。去過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等地的人可能會在途中看見那些瘦小枯干滿臉懵懂的少男少女們。我總覺得,他們的眼神有些錯愕有些驚恐,想起看《變形計》農村和城市孩子互換時,大部分人喜歡看城里孩子去到農村時發(fā)生的種種,卻忽略了農村孩子見到城里各種神奇事物的難以接受感。同樣年齡的大城市孩子可能早就玩膩了玩具或者開始早戀了呢,而農村的孩子可能還在干粗活帶弟弟妹妹不知道享樂是何物。

  余華在書中還提到一個例子。“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中央電視臺在六一兒童節(jié)期間,采訪了中國各地的孩子,問他們六一的時候最想得到的禮物是什么。一個北京的小男孩獅子大開口要一架真正的波音飛機,不是玩具飛機;一個西北的小女孩卻是羞怯地說,她想要一雙白球鞋。兩個同齡的中國孩子,就是夢想都有著如此巨大的差距,這是令人震驚的。對這個西北女孩來說,她想得到一雙普通的白球鞋,也許和那個北京男孩想得到的波音飛機一樣遙遠。”

  社會發(fā)展的不平衡直接導致了人與人夢想的不平衡。而夢想二字,本該是多么單純美好的存在。那些被經濟和落后環(huán)境所束縛的年輕靈魂,漸漸失去了擁有夢想的能力,甚至連幻想都變成一種奢侈。

  他們幻想不出波音飛機,因為他們可能根本不知道世界還有那么高級的東西。

  沒錯,這就是我們今天的生活。時代越是發(fā)展,我們的差距就越是顯著。其實,區(qū)域之間的不平衡我們上學的時候就學過,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優(yōu)先發(fā)展東部沿海地區(qū)等等。但你沒辦法去埋怨政策。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導致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大城市越來越大,小城市卻越來越空。

  我們的個人生活也不平衡,記得上大學的時候班級里居然有三分之一是特困生,期末的時候組織全班聚會,總是聚不起來,原因只是因為貧困的學生不舍得交二十元的“份子錢”。很多人因此抱怨說那些人怎么這么不團結這么不合群啊,大學聚會一次容易么??墒呛髞碛袀€關系不錯的農村同學告訴我,真的不是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而是我們口中只能買本雜志的二十塊錢可能是他們將近一周的生活費用。我們眼中的平常是他們眼中的奢侈,評價體系完全不在一個維度中。

  很難有人在這種生活的不平衡中保持心理平衡。于是,因為自尊因為金錢而起的惡性事件越來越多,曾經的馬加爵事件,后來的復旦大學投毒案,類似的不平衡導致的事件層出不窮。當一個人心里不平衡的時候就會衍生出很多惡意的想法,失常的行為。

  我們生活在巨大差距里,我們都是病人,也許你身體健康,但思想上一片腐爛。不是說窮人是病人,富人一樣也是病人。我們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因為家境優(yōu)越而鬧事的富二代也并不在少數(shù)。

  經濟飛速發(fā)展背后的社會問題,沒有人可以真的忽略。當社會漸漸面目全非,我們還能認識真實的自己么?

  對于年輕人來說,很多不平衡是與生俱來的,這種與生俱來的差距讓人沒有力氣談努力沒有平臺談奮斗。有的源自上輩的落后,有的是因為社會發(fā)展的不均衡而產生的悲慘一代。很多時候,并不來自于自己,但,這些年輕人卻需要被迫接受。

  上面那兩篇文章,我看到很多言論,城市里條件稍好一點的孩子看到這類文會憤憤不平抨擊作者的陰暗和負能量。會捍衛(wèi)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承認爹媽給的東西同時更強調自己的優(yōu)秀。有的會不理解作者寫的那些事例,覺得是夸張渲染刻意哭窮。他們覺得窮孩子們只知道抱怨不公卻沒有看到富孩子的努力,他們生來如此自然覺得一切理所當然。

  而那些農村來的孩子或者是條件不太好的孩子,看到這些文章則會爆發(fā)強烈的認同感進而瘋狂轉發(fā)。他們也許不是仇富只是一直以來壓抑在心里的那些不平衡感和生活帶來的艱苦導致的宣泄。

  我們無法去評說對錯,在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本來就不可能一樣。不要和一個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人去講人生艱難,也別和一個背負窮困出生的孩子去強調超越和享樂。很多例子聽起來很諷刺,實則很真實。那些場景不是電視連續(xù)劇的橋段,而是真實發(fā)生在生活里。我們就這樣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不管你承不承認,是否經歷,都真實存在,用同一件事兒同一件東西做參照物是不科學的。

  所以,我們需要在不平衡的生活里尋找自己的那份平衡感。

  也許我沒有資格憂國憂民,但我有義務做好自己。

  挪威易卜生說的那句話特別對:“每個人對于他所屬的社會都負有責任,那個社會的弊病他也有一份。”所以我想,做好了自己的這一部分,也就做好了世界的一小部分。

  我們都是病人,我們都需要配合治療然后自我痊愈。

  以上就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青春勵志哲理文章,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看了“青春勵志哲理文章”的人還看了:

1.經典的勵志哲理文章

2.高三沖刺勵志哲理文章

3.生活勵志哲理文章

4.生活勵志哲理文章摘抄

5.沒有人可以幫你做決定

6.青春勵志名句:有些人,注定無法代替

1039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