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歷史知識
中國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zhàn)爭,止于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近代歷史知識,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中國近代歷史知識一
兩對主要矛盾及其關系:
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這兩個主要矛盾及其斗爭貫穿整個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始終,并對中國近代社會的發(fā)展變化起著決定作用。
2.如何理解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及其相互關系?
(1)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
第一,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第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
(2)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的相互關系:
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這兩個歷史任務,是互相區(qū)別又互相緊密聯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會制度束縛著生產力的發(fā)展,阻礙著經濟技術的進步,必須首先改變這種制度,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才能為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創(chuàng)造前提,開辟道路。近代以來的歷史表明,爭得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必須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獨立,是人民解放的最終目的和必然要求。
3.反侵略戰(zhàn)爭的失敗的原因及其教訓?
第一,近代中國社會制度的腐敗是反侵略戰(zhàn)爭失敗的根本原因。在1840年以后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中,清王朝統(tǒng)治者從皇帝到權貴,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勢,不懂得御敵之策。由于政治腐敗、經濟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統(tǒng)治階級封閉自守,妄自尊大,驕奢淫逸,盲目進攻;另一方面又使統(tǒng)治者和清軍指揮人員在戰(zhàn)爭面前完全沒有應變的能力和心態(tài),不適應于近代戰(zhàn)爭,不帥貪生怕死,臨陣脫逃,有的甚至出賣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眾,擔心人民群眾動員起來會危及自身統(tǒng)治,所以不敢發(fā)動和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清朝統(tǒng)治集團在對外戰(zhàn)爭中妥協退讓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經使他失去在中國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戰(zhàn)爭勝利的。
第二,近代中國經濟技術的落后是反侵略戰(zhàn)爭失敗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當時的英國已經歷過工業(yè)革命,資本主義生產力獲得突飛猛進的發(fā)展,而中國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經濟水平上。經濟技術的落后直接造成軍事裝備的落后,軍隊指揮員不了解近代軍事戰(zhàn)術,從而造成軍隊素質和戰(zhàn)斗力的低下。
經濟技術落后是反侵略戰(zhàn)爭失敗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經濟技術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戰(zhàn)爭中失敗。正是因為當時的中國政府不能很好地組織反侵略戰(zhàn)爭,不能發(fā)動和利用人民群眾的力量,甚至壓制人民群眾,其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2) 中國近代歷次反侵略戰(zhàn)爭失敗的教訓:中國人民必須把反對帝國主義的民族斗爭和反對封建主義的階級斗爭統(tǒng)一起來,才能完成近代中國革命的任務。
中國近代歷史知識二
4.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及教訓?
(1)第一,洋務運動具有封建性。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洋務派企圖在不改變中國固有的制度與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產技術為手段,來達到維護和鞏固中國封建統(tǒng)治的目的,這就嚴重限制了洋務運動的發(fā)展。
第二,洋務運動對外國具有依賴性。西方列強依據種種特權,從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加緊對中國的侵略控制,他們并不希望中國真正富強起來,而洋務派處處依賴外國,企圖以此來達到自強求富的目的,無異與虎謀皮。
第三,洋務企業(yè)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務企業(yè)雖然具有一定的資本主義性質,但其管理確是封建式的,企業(yè)內部充斥著營私舞弊、貪污中飽、揮霍浪費等腐敗現象。
(2)洋務運動失敗的教訓:地主階級不能擔負起中國近代化的歷史重任
5.維新派和守舊派的論戰(zhàn)內容?
第一,要不要變法。第二,要不要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第三,要不要廢八股、改科舉和興西學。
6.資產階級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辯論內容?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實行共和。第三,要不要進行社會革命。
7.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及教訓?
(1)失敗原因:
首先,從根本上說,是因為在帝國主義時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資本主義的建國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國主義與袁世凱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買辦以及舊官僚、立憲派一起勾結起來,從外部和內部絞殺了這場革命。
其次,從主觀方面來說,在于它的領導者資產階級革命派本身存在著許多弱點和錯誤。
第一,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
第二,不能充分發(fā)動和依靠人民群眾。
第三,不能建立堅強的革命政黨,作為團結一切革命力量的強有力的核心。
(2)教訓:
辛亥革命的失敗表明,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沒有能夠救中國,先進的中國人需要進行新的探索,為中國謀求新的出路。
8.如何理解近代中國的三種建國方案、兩個中國之命運?為什么中國共產黨的建國方案最終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選擇?
(1)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存在著三種主要的政治力量:
一是地主階級和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后官僚資產階級)。他們是反動勢力、民主革命的對象。其政治代表現時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國民黨統(tǒng)治集團。二是民族資產階級。他們是中間勢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黨派的某些領導人物和若干無黨派民主人士。三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他們是進步勢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國共產黨。
(2)三種政治力量分別提出了三種不同的建國方案:
第一是地主階級和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的方案。主張繼續(xù)實行地主階級、買辦的大資產階級的軍事獨裁統(tǒng)治,使中國繼續(xù)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道路。
第二是民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建國方案。他們是要建立一個名副其實的資產階級共和國,以便是資本主義得到自由和充分的發(fā)展,使中國成為一個獨立的資本主義社會。
第三是工人階級和其他進步勢力的方案。他們主張在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下,首先進行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便建立一個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即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并經過這個人民共和國,逐步達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上述建國方案擺在中國人民的面前,由他們在自己的政治實踐中做出選擇,但是,從根本上說,由于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并不具備現實性,可供中國人民選擇的方案主要是兩個:或者是繼續(x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或者是創(chuàng)建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
(3)中國共產黨的建國方案最終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選擇:
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于當時中國所處的時代條件和國內階級關系的狀況所決定的。第一,資產階級的共和國,外國有過的,中國不能有,因為中國是受帝國主義壓迫的國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是他們不能容忍的。第二,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過于軟弱。他沒有勇氣和能力去領導人民進行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從而為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掃清障礙。
總之,地主階級與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的方案由于違背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廣大人民的唾棄,他們的反動統(tǒng)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方案由于脫離中國實際,也沒有得到中國廣大群眾的擁護,連提出這種方案的多數人最終也承認這個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國共產黨提出的關于建立人民共和國的方案,逐步的獲得了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乃至民族資產階級一起政治代表的擁護,由此成了中國最廣大群眾的共同選擇
中國近代歷史知識三
9.五四運動的歷史特點?
第一,五四運動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第二,五四運動是一次真正的群眾運動。第三,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
10.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第一,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有了可以依賴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革命從此不斷向前發(fā)展,由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推進。
第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科學的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制定了正確的革命綱領和斗爭策略,為中國人民指明了斗爭的目標和走向勝利的道路。
第三,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溝通了中國革命和世界無產階級革命之間的聯系,為中國革命獲得了廣泛的國際援助和避免走資本主義提供了客觀可能性。
11.什么是長征精神?
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yè)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犧牲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眾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12.20世紀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國共產黨內為什么連續(xù)出現“左”傾錯誤?
第一,主要原因在于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準備不足,理論素養(yǎng)不高,實踐經驗也很缺乏,對于中國的歷史現狀和社會狀況、中國革命的特點、中國革命的規(guī)律不了解,對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的實踐沒有統(tǒng)一的理解,一句話,不善于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全面的、正確的結合起來。
第二,共產國際對中國共產黨內部事務的錯誤敢于和瞎指揮。
第三,八七會議以后黨內一直存在著濃厚的“左”傾情緒始終沒有得到認真地清理。
第四,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社會的階級狀況,決定了中國共產黨的黨員中農民和小資產階級出身的占大多數,使黨處在小資產階級思想的包圍之中。黨內出現只注重書本知識,不注重實際的教條主義,只注重感性知識而輕視理論的經驗主義。影響黨的思想、路線和政策。
13.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策略總方針的內容?
“發(fā)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
進步勢力:主要指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
中間勢力:民族資產階級、開明紳士和地方實力派。
頑固勢力: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抗日派,即以蔣介石集團為代表的國民黨親英美派。
14.整風運動的內容?
“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
15.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原因及意義?
(1)原因:第一,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決定因素。
第二,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關鍵。
第三,全民族抗戰(zhàn)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重要法寶。
第四,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同世界所有愛好和平正義的國家和人民、國際組織以及各種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開的
(2)意義:第一,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
第二,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形成了偉大的抗戰(zhàn)精神。
第三,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對世界各國奪取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的事業(yè)產生了巨大影響。
第四,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開辟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光明前景。
16.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和基本經驗?
(1).原因:廣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廣泛參加和大力支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過程中始終英勇地站在斗爭的最前線。國際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支持。
(2)基本經驗(三大法寶):
第一,建立廣泛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
第二,堅持革命的武裝斗爭。
第三,加強共產黨自身的建設。
毛澤東指出:“統(tǒng)一戰(zhàn)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zhàn)勝敵人的三大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
17.為什么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第一,中國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的政黨,不僅代表著中國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著整個中華民族和全中國人民的利益。
第二,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武裝起來的,他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即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為一切工作的指針。
第三,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過程中始終英勇地站在斗爭的最前線。以實際行動表明了自己是最有遠見,最富于犧牲精神,最堅定,而又最能虛心體察民情并依靠群眾的堅強的革命者,從而贏得了廣大中國人民的衷心擁護。
第四,“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中國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體驗所確認的客觀真理。
中國近代歷史知識四
18.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宣告中華民族進入新紀元的內容、‘意義?
內容:
第一,帝國主義列強壓迫中國、奴役中國人民的歷史從此結束。
第二,本國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通知的歷史從此結束,廣大中國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
第三,軍閥割據、匪患不斷的歷史從此結束,國家基本統(tǒng)一,民族團結,社會政治局面趨向穩(wěn)定,各族人民開始過上安居樂業(yè)的生活。
第四,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并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chuàng)造了政治前提。
第五,中國共產黨成為全國范圍內的執(zhí)政黨。
意義:
總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基本勝利,標志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社會在全國范圍內的建立。這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勝利。近代以來中國面臨的第一項歷史任務,即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務基本上完成了。為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創(chuàng)造了前提。
19.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建立。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階段。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由工人階級領導的,因此發(fā)展起來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具有社會主義因素。
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制度被廢除,但民主革命的任務尚未完成,這時的新民主主義社會還不具備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條件。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基本結束和社會主義革命階段的開始。這時的新民主主義社會,就已經是一個屬于社會主義體系的和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去的過渡性質的社會了。
1949年3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決議分析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經濟狀況和基本矛盾。中國社會經濟中存在著五種成分: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農民和手工業(yè)者的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
20.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21.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戰(zhàn)爭是一場抗擊美國侵略者的正義戰(zhàn)爭,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和人民軍隊的軍威。創(chuàng)造了以弱勝強的范例。打破了美國軍隊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
22.三反?
1951年底-1952年,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
23.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
第一,沒收官僚資本,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的領導地位。
第二,開始將資本主義納入國家資本主義軌道。
第三,引導個體農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24.1953年開始發(fā)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把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作為建設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25.過渡時期總路線?
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yè)、手工業(yè)、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
26.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到1956年,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國繼建立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之后,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也建立起來了。這是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最主要的標志。
27.怎樣理解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是實現國家工業(yè)化的必要條件。當時中國之所以要著力進行和可能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主要原因有:
第一,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力量相對來說比較強大,它是實現國家企業(yè)化的主要基礎。
第二,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弱小,發(fā)展困難,不可能成為中國工業(yè)起飛的基礎。
第三,對個體農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保證工業(yè)發(fā)展、實現國家工業(yè)的一個必要條件。
第四,當時的國際環(huán)境也促使中國選擇社會主義。
中國近代歷史知識
上一篇:中國古代歷史知識總結
下一篇:中國歷史知識測試題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