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歷史網>歷史事件>印度歷史事件>

不結盟運動的歷史有哪些

時間: 漫柔31 分享

  不結盟運動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聯合國會員國,絕大部分是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發(fā)展中國家,那么你知道不結盟運動的歷史有哪些嗎?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不結盟運動的歷史,希望能幫到你。

  不結盟運動的歷史

  “不結盟”一詞最早可追溯到1954年印度總理尼赫魯在斯里蘭卡發(fā)表的一場演說中。尼赫魯將一年前中國總理周恩來為處理中印兩國政治分歧所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作為“不結盟運動”的基礎。之后在1955年舉行的萬隆會議上,與會的29個第三世界國家的領導人向世界表明自己不愿意卷入美國和蘇聯之間的冷戰(zhàn),而將反對殖民主義、爭取民族獨立自主、消除貧窮和經濟發(fā)展作為自己的目標。萬隆會議是不結盟運動發(fā)展的重要里程碑。

  1956年7月,印度總理尼赫魯、埃及總統(tǒng)納賽爾和前南斯拉夫總統(tǒng)鐵托在南斯拉夫舉行會議,三國領袖共同宣言反對把“世界分成強有力的國家集團”。在四年后的第15屆聯合國大會期間,這三位領袖又與印度尼西亞總統(tǒng)蘇加諾和加納總統(tǒng)恩克魯瑪在紐約會晤磋商建立美蘇之外的第三股政治勢力。

  1961年9月,在前南斯拉夫總統(tǒng)鐵托的努力之下,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印度尼西亞、阿富汗五國發(fā)起的第一次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終于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召開,共有25個國家的首腦參與了會議并通過了《不結盟國家的國家和政府首腦宣言》,確立了獨立、自主、不結盟、非集團的基本原則和宗旨,反對任何形式的“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新殖民主義”,標志著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會議簽訂了國際性的裁軍條約,消除經濟不平衡,廢除國際貿易中心的不等價交換。同時宣言還明確表態(tài)支持阿爾及利亞、安哥拉、突尼斯、古巴等國的民族解放運動,以及爭取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

  第二次的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于1964年10月在埃及開羅舉行,此時的成員國已經增加到47個,大部分是來自亞洲和非洲新取得獨立的民族國家。這次會議除了重申反對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立場外,將焦點放在了以巴沖突以及印巴沖突之上。

  第三次的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是于1970年9月在贊比亞首都盧薩卡舉行的,這次會議發(fā)表的宣言與前兩次不同,著重批評美國和蘇聯(而不再是英國等老牌殖民主義國家)的霸權主義,盡管受到了來自蘇聯的強大壓力,會議最終還是通過了《盧薩卡宣言》,宣稱“超級大國之間的恐怖均勢沒有給世界其他地區(qū)帶來和平與安全”,并指責兩個超級大國粗暴干涉別國內政,甚至采取武力顛覆別國政府等手段。

  第四次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于1973年9月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舉行,由于正逢世界石油危機,經濟問題成為會議焦點。但是這時的不結盟運動其實已經開始被邊緣化,一些出產石油的不結盟運動的成員國已經擠身前次會議所稱的“富國”行列。

  到第六次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舉行時,成員國之間的矛盾已經開始激化,許多國家雖然依然表示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但實際上卻不得不屈服于現實政治的考慮:例如古巴始終是蘇聯忠實的盟友、越南戰(zhàn)爭中一些中東、東南亞的國家倒向美國;甚至連運動的創(chuàng)始國之一的印度,也開始倒向蘇聯。在古巴舉行的這次會議上,因柬埔寨(當時被越南占領)的地位問題發(fā)生了爭執(zhí),導致緬甸最終決定退出不結盟運動。[2]

  冷戰(zhàn)結束之后,不結盟運動其實已經失去了繼續(xù)存在的價值,各國的重心都紛紛從冷戰(zhàn)時期的政治領域,轉移到了經濟領域,后冷戰(zhàn)時期的多個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組織,例如22國集團等,已經在為發(fā)展中國家爭取利益方面,發(fā)揮著比不結盟運動更大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和巴西兩個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都不是不結盟運動的正式會員;但他們在22國集團中都擔當著重要的領導角色。

  第13次的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是于2003年2月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召開的,這次會議的焦點是伊拉克問題。即將下臺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蒂爾、南非總統(tǒng)姆貝基等人都發(fā)言表示反對美國發(fā)動對伊拉克的戰(zhàn)爭;會議最后還通過了反對伊拉克戰(zhàn)爭的決議。

  2012年8月29日至31日于伊朗德黑蘭舉行的第16次不結盟運動峰會受到歐美國家的阻擾,但是伊朗依然成功召開,120國代表團抵達參與,10天后,9月7日加拿大以伊朗人權紀錄不佳與發(fā)展核武為由宣布斷交。

  不結盟運動的主要活動

  首腦會議是不結盟運動最重要的活動形式,到2006年已經舉行了14次會議;其次是不結盟國家外長會議,三年舉行一次。

  不結盟運動的發(fā)展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如外部勢力的干擾、內部的矛盾和糾紛、許多成員國存在嚴重的經濟困難。

  1989年9月的第9次首腦會議,提出對不結盟運動的戰(zhàn)略和策略作重大調整,同時實現自身的現代化。不結盟運動反映了第三世界國家人民要求掌握自己的命運,維護和平、致力發(fā)展的歷史潮流,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國際舞臺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1961年9月1日至6日,在南斯拉夫總統(tǒng) 鐵托的努力之下,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印度尼西亞、 阿富汗五國發(fā)起的第一次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終于在南斯拉夫首都 貝爾格萊德召開,共有25個國家的首腦參與了會議并通過了《不結盟國家的國家和政府首腦宣言》,反對任何形式的“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 新殖民主義”,要求簽訂國際性的裁軍條約,消除經濟不平衡,廢除 國際貿易中心的不等價交換。同時宣言還明確表態(tài)支持阿爾及利亞、 安哥拉、 突尼斯、古巴等國的民族解放斗爭,以及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

  不結盟運動的簡介

  不結盟運動是一個松散的 國際組織,它成立于 冷戰(zhàn)時期的1961年9月,現有120個 成員國、17個 觀察員國和10個觀察員組織。它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聯合國會員國,絕大部分是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發(fā)展中國家,人口總和占世界人口的55%左右,在國際社會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中國于1992年9月成為其觀察員國。其成員國奉行 獨立自主、不與美蘇兩個 超級大國中的任何一個結盟的 外交政策。不結盟運動定期舉行首腦會議。2012年8月26日,第16屆不結盟運動峰會高官會議開幕。

不結盟運動的歷史有哪些

不結盟運動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聯合國會員國,絕大部分是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發(fā)展中國家,那么你知道不結盟運動的歷史有哪些嗎?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不結盟運動的歷史,希望能幫到你。 不結盟運動的歷史 不結盟一詞最早可追溯到1954年印度總理尼赫魯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精選文章

  •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有哪些特點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有哪些特點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由圣雄甘地領導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一場影響深遠的運動,那么你知道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有哪些特點嗎?以下是學習啦小編

  •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有哪些影響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有哪些影響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由圣雄甘地領導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一場影響深遠的運動,那么你知道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有哪些影響嗎?以下是學習啦小編

  • 印度泰姬陵的歷史沿襲介紹
    印度泰姬陵的歷史沿襲介紹

    竊賊們偷去了這些珍貴的東西,許多人曾企圖挖取鑲嵌在大理石欄上的寶石,但泰姬陵的雄偉壯麗仍使人為之傾倒,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提供的印度泰姬

  • 印度歷史上賤民的地位
    印度歷史上賤民的地位

    讀過世界史的人都知道印度的賤民,這是印度歷史上種姓制度的產物,數千年來一直處于社會最底層,賤民意為不可接觸者,不能與高種姓人同飲一井水、

40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