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詩人朱熹的評價如何
朱熹,南宋理學的集大成者,著名的詩人。那么對朱熹的評價如何?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收集整理對朱熹的評價,希望對你有幫助!
對朱熹的評價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他的理論涉及很多方面,對后世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他總結古人的理學思想,將理學發(fā)展成一個統(tǒng)一的體系,其思想被稱為官學。他的思想“存天理,滅人欲”、“三綱五常”等成為鞏固封建統(tǒng)治地位的精神支柱。
歷史上對朱熹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認為他是拿著圣人標準要求百姓的偽君子,也有人認為他博學多才,促進了中國教育和文化的發(fā)展,是可以和孔子同提的人物。
批判朱熹的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他的很多儒學觀點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鞏固了封建帝制,是為統(tǒng)治者服務的。他主張儒學中的“從一而終”、“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等觀點,成為阻礙中國發(fā)展的絆腳石,這些腐朽的思想不僅降低了中國女性的地位,還成為中國古代思想落后的根源。其次是朱熹喜愛憑借自己的學識評價歷史人物,難免過于主觀。讓很多不認同朱熹的人,會認為朱熹是胡說八道,沒有尊重歷史。最后是流傳著一些朱熹不好的事跡,如誘奸尼姑及兒媳等,這些事跡是否真實我們不知,對道德要求很高的朱熹,有這樣的傳言,使得原本對朱熹有偏見的人開始站到反朱熹的隊伍中。
贊揚朱熹的人也不少,對朱熹評價最高的就是他對中國教育的貢獻。他提倡的教育方法和讀書方法,在今天依舊有著很大的影響。他熱衷于教育事業(yè),他不僅親手創(chuàng)辦書院,還重建著名的白鹿洞書院和岳麓書院,為國家培養(yǎng)了一大批知識分子。其次就是朱熹在為官期間正直清廉,體察民情,為民著想。還創(chuàng)建了“社倉”,有效的防止了農(nóng)民暴亂,是解決國家糧食問題的有效舉措。
朱熹是一個凡人,不是神人,是人都會犯錯,我們不應該根據(jù)他的一兩件事就對整個人產(chǎn)生否定,他的自律和十年如一日的勤勉,他對文學、科學、哲學的貢獻等也是不可忽視的。
朱熹生平簡介
朱熹是南宋時期的人,出生于1130年,享年70歲,是福建尤溪縣人。他的父親在沒有生他之前去卜卦算前程,算命的是這樣回復他的:你啊,貧富都這樣,但是你生的兒子堪比孔子。他的父親就回去了,第二年生他的前一天家門前的兩座大山起火反而呈現(xiàn)祥瑞之兆,便給他取名熹,意為喜火的意思。
朱熹從小就有過人之處,作學問總會問到根處。四歲時指著天上的星星問他父親星星屬于哪里的?他父親說是屬于天。他又問那么天屬于哪里?他父親蒙住了。兒童時期有他父親悉心教學,不過朱熹的父親在他十歲時就過世了,把他托付給自己的朋友照顧。他父親的朋友對他們一家人很好,還在自己的住處旁特意為他們一家人蓋了一座房子,方便照顧。
朱熹父親朋友對他的影響不少,他接觸了佛、道、儒學。成年以后考中進士做了官,當了幾年官發(fā)現(xiàn)目前朝廷推崇的文化使人懶惰,朱熹就棄官拜名人為師尋找超脫之道。他辦了很多的學校,同時專研學問,是第一個把四書結為一體的人。他還創(chuàng)造了理學,他的理又可以解釋為太極。他還寫了很多警示后人如何讀書的金玉良言,這些在他的詩詞中都可以看出。朱熹有圣人之風,被稱為另一個孔子。
朱熹的詩詞介紹
朱熹博學多才,在詩詞方面留下不少名言佳句,為中國古詩詞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客觀的素材。朱熹現(xiàn)存作品種類還是很豐富的,其中最著名的是《四書章句集注》,這本書及四書五經(jīng)于一體,是理學的名著,為朱熹儒學體系的的基礎,對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熹的詩都富有生機、字字珠玉,有《春色》、《觀書有感》、《泛舟》、《九曲棹歌》、《題榴花》、《偶題》、《水口行舟》、《西江月》等。其中《觀書有感》和《春色》是最膾炙人口的佳作,《觀書有感》的原文是: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后兩句是點睛之筆,不僅是人們所熟知的,也是非常具有哲理的名句。這首詩是作者借景喻理,像明鏡一樣的池塘水,清澈見底,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地注入。它的寓意是人們只有不斷的學習和獲取新知識,才能提高自己的思想。
朱熹的詞有《浣溪沙》、《好事近》、《滿江紅》、《南鄉(xiāng)子》、《念奴嬌》、《菩薩蠻》、《水調(diào)歌頭》、《憶秦娥》、《鷓鴣天》等,他的詞不僅酣暢淋漓,而且構思精巧。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菩薩蠻》,原文是:晚紅飛盡春寒淺。淺寒春盡飛紅晚。尊酒綠陰繁。繁陰綠酒尊。老仙詩句好。好句詩仙老。長恨送年芳。芳年送恨長。這首詞兩兩互相顛倒,讀起來朗朗上口,十分自然,可以看出朱熹用詞技巧頗高。
猜你喜歡:
1.顏真卿的歷史評價
2.屈原的歷史評價
3.蘇轍的歷史評價
4.怎樣評價顏真卿
5.王安石變法的評價
6.陸游的人物評價
對詩人朱熹的評價如何
上一篇:宋代詩人朱熹在觀書有感中的名句
下一篇:詩人李白究竟被誰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