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的紙上談兵故事
紙上談兵是一個成語。指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xiàn)實。那你知道史記的紙上談兵故事有哪些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史記的紙上談兵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史記的紙上談兵故事
趙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在樂毅破齊后,惠文王命趙奢為將,攻齊的麥丘(今山東商河西北)。此前,趙軍已多次進攻麥丘這個孤城,但由于麥丘糧草充足,守軍中有善于守城的墨家弟子相助,而沒能攻下。惠文王十分生氣,命令趙奢在一個月內(nèi)拿下麥丘。
趙奢一到麥丘,就命令進攻。趙括認為,采用硬攻的方法,是很難在一個月內(nèi)攻下麥丘的。從種種跡象來看,麥丘的糧食盡管還沒有完全吃光,但肯定是不多了。趙括希望父親先搞清楚情況,暫停進攻,避免硬攻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但一個月的時間太短了,趙奢沒有聽趙括的話,下令攻城。趙軍死了不少人也沒有攻下麥丘。趙括對趙奢說,守城者中有墨家弟子,對趙軍的進攻很有防御辦法,使趙軍攻了幾年都無功而返。而此次的趙軍與以往的趙軍沒有什么不同,不比他們更善戰(zhàn),攻城的手段也并不比他們更多,如果像以前的趙軍一樣硬攻的話,必然也要付出像以前一樣的慘痛代價。而且城中的人經(jīng)常在晚上出來偷襲趙軍。城外也有不少墨家游俠組成的游擊隊對趙軍進行騷擾。如果繼續(xù)這種情況的話,一個月的時間很快就會過去。趙奢于是詢問抓到的俘虜,向他們了解城中的情況,可是俘虜不說。趙括每天給這些俘虜飯吃,對他們很客氣,還給他們糧食讓他們帶回城中給家里人吃。于是,俘虜中有人悄悄地告訴趙括,城中的糧食不多,都被齊軍控制。百姓早已斷糧,已經(jīng)開始吃人了。趙括問齊軍還能守多長時間。俘虜說還能守幾個月。于是趙奢聽從趙括的建議,停止進攻,把俘虜全部放了回去。俘虜回去后,說這支趙軍很客氣,沒有侮辱他們,還讓他們吃飽,讓他們帶糧食回來。城里的百姓有的就想出來投降趙奢了。齊將見俘虜給城中帶來了騷動,便將他們都關了起來。士兵和百姓對此都有怨言。
趙奢讓圍城的趙軍用拋石機把糧食拋入城中。趙軍每天把糧食拋入城中后,就回營休息,也不向城中說什么。這樣過了幾天,守城的齊軍派代表把這些糧食送回來,對趙奢說趙軍要戰(zhàn)就來攻,不要再拋糧食了。趙奢讓他回城里等著,但卻并不進攻,只是隔了幾天才繼續(xù)向城里拋糧食。這樣又過了幾天,守城的齊將派代表來與趙奢擇日決戰(zhàn),但趙奢聽從趙括的意見,拒絕與他見面。過了幾天,麥丘的人殺了守城的齊軍將領,投降了。趙括的辦法奏效了,趙奢暗暗佩服這個兒子比自己強。惠文王對趙奢能夠在不到一個月就攻下麥丘而且傷亡很少的事跡感到很好奇。趙奢就對他講了這是趙括的辦法,惠文王重賞了趙奢和趙括。 趙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惠文王恃強欺負秦國,拒不履行先前與秦國達成的換城協(xié)議,讓秦國十分惱怒。秦派中更胡陽通過盟國韓國的上黨地區(qū)進攻趙國的閼與(今山西和順)。閼與地處太行山西,通過太行山的孔道,可以進抵趙國的都城邯鄲,是個十分重要的軍事據(jù)點。胡陽是出于白起門下的秦國名將,此前屢有戰(zhàn)功。閼與告急,惠文王問廉頗,廉頗認為道遠險狹,難救?;菸耐跤謫柼A相如,藺相如認為閼與難救,不如在邯鄲附近的武安設防,以逸待勞,殲滅這股孤軍深入的秦軍。惠文王不想丟掉閼與這個戰(zhàn)略據(jù)點,就問趙奢,趙奢認為閼與必須要救。如果丟掉閼與,即使在武安殲滅入犯的秦軍,閼與也必定被其臨近的上黨韓軍占領,丟掉閼與給邯鄲造成的危險一樣會存在。閼與雖然道遠險狹,兩軍在此作戰(zhàn),譬如兩鼠斗于穴中,狹路相逢勇者勝?;菸耐跏中蕾p趙奢的勇氣,命趙奢為將救閼與。
趙奢將行,與趙括語。趙括認為,胡陽乃白起所看重的秦軍名將,很會用兵,趙軍雖然強勁,但無必勝的把握。憑勇而戰(zhàn),秦軍也很勇敢,趙軍的勝算只有一半。趙奢問趙括有何想法,趙括說,秦軍借韓路攻趙,韓國很擔心被秦軍順手牽羊。而秦軍連年攻韓,雖然迫使韓國成為他的盟國,但韓國反復無常。此次秦軍深入韓境,必定要提防韓國的反叛。秦韓兩軍實際上是互有顧慮。秦軍遠道攻趙,利在速戰(zhàn)。趙軍應讓秦韓兩軍相疑,分散秦軍對趙國的注意力。如果讓秦軍對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感到恐懼,那么秦軍就好戰(zhàn)勝了。趙軍再示之以在武安設防,給秦軍造成趙軍要以逸待勞迎擊秦軍的假象,使秦軍的注意力轉(zhuǎn)移,然后再火速突襲,秦軍可一舉殲滅。于是,趙奢一面派人潛入閼與,告訴守閼與的趙軍,國內(nèi)已派大軍來救,一個月內(nèi)必解閼與之圍,務要監(jiān)守。一面選派軍中智勇機變之士,潛入閼與附近,先喬裝秦軍攻擊韓軍,又喬裝韓軍攻擊秦軍,如此反復,使秦韓兩軍相疑。秦韓兩軍本來就毫無信任可言,相互狐疑,經(jīng)趙軍的暗中挑撥,漸起摩擦。
史記的紙上談兵故事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后來他接替廉頗成為趙將,在長平之戰(zhàn)中,只知道根據(jù)兵書辦,不知道變通,貿(mào)然進攻,結(jié)果被秦軍打敗。[2]
(注:現(xiàn)今經(jīng)常用于形容長平之戰(zhàn)失利的趙括,但是戰(zhàn)國時無紙,何以談得上“紙上談兵”?本成語也不在史記原句中,查找該詞句的話,清朝之前的典故中也未出現(xiàn)過該詞,據(jù)說是現(xiàn)代的某些書上聲稱是對趙括的形容造成的影響,因此成語出處存疑)
《史記》為西漢司馬遷所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 通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為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種形式。傳記的一種,主要記諸侯之事。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妒酚洝芳s成書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巨著后曾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則又簡化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妒酚洝纷畛鯖]有固定書名,一般稱為“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 “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近人梁啟超稱贊這部巨著是“千古之絕作”(《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
史記的紙上談兵故事歷史評價
藺相如:“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趙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趙母:“始妾事其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shù),所友者以百數(shù);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于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父子異志,愿王勿遣。”
司馬遷《史記》:“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
徐鈞:“少年輕銳喜談兵,父學雖傳術未精。一敗誰能逃母料,可憐四十萬蒼生。”
猜你感興趣:
1.紙上談兵的故事
2.史記中有哪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