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有哪些民間故事
常德,古稱“武陵”,別名“柳城”,是湖南省省轄市。那你知道常德民間故事有哪些嗎?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常德民間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常德民間故事 篇【1】
有年常德來了個新之知府,這人老家是江西的,長一臉麻子。他貪贓枉法,老百姓都不喜歡他。偏這人又死要面子,不許人家提一個麻字,聽到有人說“麻”字就要大發(fā)脾氣。陳二郎決定要戲弄一下他,就寫了一副對聯(lián)“江西大麻子,常德陳二郎”半夜偷偷貼在府衙門口。
第二天大家看到對聯(lián)都暗自發(fā)笑,圍觀的人越來越多,衙役看到后急忙稟報知府。知府大怒叫人捉拿陳二郎。
有些好心人勸陳二郎趕緊逃走,他確不忙的說,沒事我不但要知府放我回來,還要在他面前當面說三聲江西大麻子。大家聽了半信半疑。待到堂上,知府質(zhì)問陳二郎道,你為何要寫對聯(lián)侮辱本官?
陳二郎看著對聯(lián)高聲念道“江西大麻子,常德陳二郎”,接著說:
回大人話,這對聯(lián)肯定不是我寫的,我既然寫了江西大麻子,就不會寫常德陳二郎,寫了常德陳二郎,就不會寫江西大麻子,再說偌大一個江西府,難道就沒有別的大麻子?
知府聽他左一個大麻子右一個大麻子,早就氣的半死,加上又沒有真憑實據(jù),只好大吼“滾,給我滾。。。”
常德民間故事 篇【2】
鼎城區(qū)雙橋坪鄉(xiāng)有座七姑山,在臨澧縣柏枝鄉(xiāng)境內(nèi)也有座七姑山。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此地還是八百里洞庭湖的湖邊,當?shù)剜l(xiāng)民亦農(nóng)亦漁,他們?nèi)粘龆?,日落而息,團結(jié)互助,和睦相處,雖不免辛勞,倒也安居樂業(yè)。
忽然有一年,湖中孽龍作怪,經(jīng)常掀翻漁船,淹死漁民無數(shù),卷起湖水浪千丈,淹沒農(nóng)田千頃,使他們既不敢下湖,也無法耕種,昔日豐衣足食,現(xiàn)在民不聊生。
天宮中居住的仙女不甘寂寞,結(jié)伴下凡,游五岳、逛武陵,這一日來到了洞庭湖,發(fā)現(xiàn)這里昔日的人間仙境變成了人間地獄,她們按落云頭,仔細察看,所到之處鄉(xiāng)民們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紛紛向他們哭訴孽龍的種種劣行,鄉(xiāng)民們的慘狀激起了仙女們的極大義憤,她們顧不得天廷中不準插手人間事務(wù)的禁令,與孽龍展開了激烈的搏斗,最終戰(zhàn)勝了孽龍,打死龍子,并幫助子民圍湖造田,使他們能夠重新安居樂業(yè)。
龍王為報殺子之仇,上天告狀,玉皇派天兵天將下界,把七仙女打落凡間,化作七座山峰,后人為紀念她們的善行,在山上建仙姑廟,常奉香火。另有傳說仙姑們現(xiàn)在仍生活在山中。筆者在山上親眼所見仙女洞中有如家居之所,一應(yīng)俱全。
七姑山由此得名。
常德民間故事 篇【3】
提起壺瓶山,人們自然會想起李白的詩句:“壺瓶飛瀑布,洞口落桃花。”這兩句詩可說是對壺瓶山全景式的速寫,氣勢磅礴,竟境美麗,眼界寬廣,色彩鮮明,語言通俗易懂,正是李白的一貫詩風。
李白此詩寫于何時?他為什么會到這偏僻的地方來?為什么此詩只有兩句?
查木版印刷的《石門縣志•山川志》壺瓶山條,發(fā)現(xiàn)有這樣的記載:“縣北三百余里,自關(guān)門山來,為石門及長樂、松滋、枝江、宜都諸山之祖。唐李白流放夜郎,經(jīng)此,有‘壺瓶飛瀑布,洞口落桃花’之句。”
2002年,筆者到壺瓶山采訪,發(fā)現(xiàn)南坪云霧山南天寺故址的瓦礫堆中有石碑數(shù)塊,其中一塊乾隆年間的石牌的碑文中也提到這兩句詩。
李白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是在他58歲(758年)時。此前兩年,他在廬山被永王璘召為幕僚。就在這一年,永王璘與哥哥肅宗爭帝位,第二年兵敗,李白受株連,被逮捕后囚在潯陽(今江西九江),經(jīng)過當時的宣慰大使崔渙和御史中丞宋若思及汾陽王郭子儀的大力營救,始得出獄。但唐肅宗還是給了他流放夜郎的處分。
李白流放夜郎走的是水路。“泛洞庭,上三峽至巫山。”可見是溯長江而上,未至夜郎。次年,59歲(759年)時,遇赦得回。“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就是反映他獲赦后愉快心情的詩句。
從九江到巫山,李白經(jīng)歷了一年多時間。即使當時坐木船逆流而上,也是不需要這么長的時間。從他流放期間寫的詩文來看,他雖是流放之身,行動、交往還是相當自由的。朝中官員有給他送衣物的,有同他書信來往的;沿途的地方官還熱情宴請他,與他作詩唱和,有的還請他作文、作表。由此可知,肅宗并沒限定他到夜郎的具體日期,他有較充足的時間由自己支配。途中,他在江夏(今武漢)停留的時間較長。有時,他還進入長江支流,舍船登岸,欣賞四周的風景名勝。長江有支流通壺瓶山下。唐時,石門壺瓶山地區(qū)屬歸州(治所在今湖北秭歸),壺瓶山頂有菩提隘,有駐兵,有驛道通歸州。由此看來,李白離開長江到壺瓶山還是比較方便的。
李白這兩首詩當寫于759年,即他遇赦的那一年。為什么他只留下兩句詩呢?李白最早的詩集是《草堂集》,是族叔李陽冰給編輯的,他死前就借居在那兒。李陽冰時為安徽當涂縣令,他在為《草堂集》作序時就談到李白的著作在當時即十喪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所謂“集無定卷,家家有之”。可見集中詩文許多是從民間搜集得來的。后來,有人補遺時,也收有只剩下兩句的“斷句”。由此看來,李白的這兩句詩也是先在群眾中口頭流傳,以后才被有識者記入《石門縣志》的。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