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歷史網(wǎng)>歷史百科>歷史百科知識>

中國古代人文主義

時間: 曉明25 分享

  夏—漢民族的形成與先秦時期的民族融合中華民族的孕育時代,也就是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遷徙、大融合的時代。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中國古代人文主義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中國古代人文主義

  近一些年,中國學術界使用“人文主義”一詞比較多,而且相當普遍地認為儒家的精神以及中國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義”。與此同時,也有學者批評中國學術界對“人文主義”一詞“連概念也沒有弄清楚”,出現(xiàn)了“思想混亂”[1](p2-3)。十年前,我應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之約,開始撰寫《曹雪芹評傳》。我在書稿中提出:“晚明社會和清朝前期以李贄、戴震、曹雪芹等人為代表的啟蒙思潮,最適宜稱為人文主義。”我不同意把儒家的精神乃至中國文化的精神總括為人文主義。由于《評傳》體例和篇幅的限制,書稿中沒有展開充分的辯論,有些方面未作交代?,F(xiàn)在《曹雪芹評傳》已經(jīng)出版,我想就中國歷史上的人文主義思潮問題再作進一步闡述,請學界朋友和廣大讀者賜教。

  一、“人文主義”界說

  什么是“人文主義”?應該先有一個界定。中國學者使用的“人文主義”一詞,是英語humanism的中文譯名。英語的這個詞又是從德語humanismus譯來的。德語humanismus這個詞,為教育家尼采曼爾在1808年辯論中等教育中古代經(jīng)典的地位問題時所始創(chuàng)。尼采曼爾當然不是憑空杜撰。這個詞最早的源頭是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的拉丁語著作中的humanitas(人受到的文科教育)。自尼采曼爾始創(chuàng)“人文主義”一詞之后,過了半個世紀,歷史學家喬治·伏伊格特于1859年出版的《古代經(jīng)典的復活》(又名《人文主義的第一個世紀》),首次將“人文主義”用于文藝復興。第二年,瑞士歷史學家雅各布·布克哈特用德文寫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問世,書中處處使用了“人文主義”?!兑獯罄乃噺团d時期的文化》是西方研究文藝復興的奠基著作,也是典范性著作,“它確定了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的同一性”[2](p7)。此后,“人文主義”的說法便流行開來。雖然“人文主義”一詞廣為流行以后,西方人對它的解釋不盡一致,用法也不完全統(tǒng)一,但基本涵義是指14至16世紀文藝復興的主導思想。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強調與發(fā)揮古希臘、古羅馬著作中關于人性、人的價值和人生幸福的思想,反對中世紀宗教神學和經(jīng)院哲學的思想統(tǒng)治,反對禁欲主義。“人文主義”的得名,是因為倡導、研讀古希臘、古羅馬的人文學,但作為一種思潮,則是當時資本主義萌芽所引發(fā)的社會啟蒙思潮,是近代新思想、新文化的開端。人文主義思想的實質是人的自我意識(或稱主體意識)的覺醒。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中寫道:

  文藝復興于發(fā)現(xiàn)外部世界之外,由于它首先認識和揭示了豐滿的完整的人性而取得了一項尤為偉大的成就。

  這個時期首先給了個性以最高度的發(fā)展,其次并引導個人以一切形式和在一切條件下對自己做最熱誠的和最徹底的研究[3](p302)。

  當代英國史學家阿倫·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義傳統(tǒng)》中說: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按其性質來說是屬于個人主義的,……它所代表的思想,它對人的經(jīng)驗的價值和中心地位——用今天流行的拉丁文原文來說,即人的尊嚴——的堅持,力量是太大了,它們一旦被恢復和重新提出,就無法加以永遠的壓制[1](p67)。

  人文主義是以肯定人性與人的價值、充分發(fā)展人的個性為核心的。西方學術界對“人文主義”的解釋和使用,有的只限于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潮,有的所指較為寬泛,但大體上都認同“人文主義”這個基本性質。法國1971年出版的百科全書《拉魯斯辭典》對“人文主義”的廣義的解釋是:

  從黑格爾賦予這個詞更為廣泛的意義而言,人文主義被理解為人的精神上的努力,它肯定的是人對于人的崇高尊嚴、人的無可比擬的價值、人的廣泛的能力的信仰,它力求保證人的個性的全面實現(xiàn)[4](p784)。

  對于中國人而言,“人文主義”這個詞是因近代的翻譯才有的。不知是誰,將humanism譯成中文時,采用了古老的“人文”一詞,這很有意思。自然,對這種外來的“主義”,我們不能根據(jù)翻譯用的漢字來確定它的涵義和性質,就像“浪漫主義”、“唯心論”、“唯理論”、“符號學”等等一樣。

  目前,中國學術界對“人文主義”這個詞的理解與用法存在著較大歧異?,F(xiàn)代新儒學的代表人物,說儒家的思想是人文主義(或說“人文精神”,新儒學家筆下的“人文精神”與“人文主義”同義)。由于新儒學家認為“中國文化的精神,亦即儒家的精神”[5](p198),所以他們也常強調中國文化的精神就是人文主義。如徐復觀反復申述:

  (儒家)這種向內在的道德性之沉潛陶鑄的工夫,下開宋明的理學心學,以形成中國的“道德性的人文主義”的基點[5](p201)。

  歐洲的人文主義與中國儒家的人文主義,有一個大的分際。而其分際,即在兩者究系如何去肯定人性的這一點[5](p165)。

  中國文化,為人文精神的文化,現(xiàn)時固已成為定論[5](p135)。

  徐復觀把中國文化確認為“人文精神的文化”,無疑是因為有“人文主義”這個譯名才會想到的,但他對“人文主義”的解釋卻是從探究漢語中“人文”二字的本原入手的。這可以看他寫的《原人文》:

  humanism在西方文化中,范圍狹而特性易顯;人文主義在中國文化中,范圍廣而其內容亦不易遍舉。

  “人文”一詞,首見于《易·賁卦·彖傳》。“彖曰: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正義》謂:“言圣人觀察人文,則詩書禮樂之謂”。詩書禮樂,成為連結在一起的習慣語,實則此處應僅指禮樂,而禮樂亦可以包括詩書。“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實即是興禮樂以化成天下。……因此,中國之所謂人文,乃指禮樂之教、禮樂之治而言,應從此一初義,逐步了解下去,乃為能得其實[5](p121-135)。

  徐復觀的《談禮樂》又寫道:

  我在《原人文》一文中,曾說明我國在戰(zhàn)國中期前后所出現(xiàn)的“人文”一辭,指的是禮樂的教養(yǎng);……以見中國人文主義的特性[5](p126)。

  徐復觀從《周易》的“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句尋繹出“人文”二字的涵義為“禮樂教養(yǎng)”,并以此作為中國人文主義的特性。這在現(xiàn)代新儒學中具有代表性。另一位新儒學家牟宗三也說:“古有‘人文化成’之成語,此可為儒家人文主義之確界。”[6](p145)又一位新儒學家唐君毅說:“《易傳》之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都當是指周代禮樂之盛所表現(xiàn)之人文中心的精神。”[7](p404)

  徐復觀、牟宗三、唐君毅等先生對“人文主義”的解釋與運用,大陸知識界頗有表示認同的。1986年在上海舉行的首屆國際中國文化學術討論會上,就有大陸學者認為:“中國文化的整體特征,實質在于人文精神。這種人文主義,基于對人的不同理解,因而與西歐人文主義異趣。它沒有提供天下為公,人格平等,個性獨立和民主政治的基礎,相反卻導向了王權主義和泯滅個性,使人不成其為人”;“中國古代的人文思想從總體上不是把人引向個性解放,而是引向個性泯滅”[8](p50-72)。這其實有些令人費解,既然“引向個性泯滅,使人不成其為人”,怎么能稱為“人文精神”、“人文主義”?可是,類似的說法漸漸流行,并成為許多學人的習慣話語。同樣,《周易》的“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語,也常被學者們所提及,認為是中國古代人文精神的確證。

  按徐復觀的說法,中國的“人文主義”,“范圍廣而其內容亦不易遍舉”,與“范圍狹而特性易顯”的humanism不同。新儒學家這樣講“人文主義”,會不會在讀書人中造成概念的混淆,并導致對儒家思想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錯覺,筆者以為是應當認真加以思考的。這里,先就古漢語中“人文”二字的意義作些探討。

  漢語中的“人文”一詞,確實出自《周易·賁》的彖辭,即徐復觀所節(jié)引的一段。顧炎武說過,“盡天下注《易》之書,不能以盡《易》”[9](p42)。《周易》的文辭往往難以捉摸其涵義,“人文”一詞也有不同的解讀。筆者從分析古代有關資料著手,希望能找到“人文”的確切意思。王弼關于“天文”、“人文”的注說:“觀天之文則時變可知也,觀人之文則化成可為也。”可見“天文”即天之文,“人文”即人之文?!吨芤住凡粌H有“天文”、“人文”,還有“鳥獸之文”,即《系辭下》的“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莊子·應帝王》又有“地文”一詞:“鄉(xiāng)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正”。“地文”即地之文。按“文”的本義是“錯畫”(線條交錯的圖形),而引申的意義甚多。成玄英《莊子疏》對“地文”的解釋:“文,象也。”《淮南子》有《天文訓》篇,高誘注:“文者,象也。”“象”就是顯露于外的形象、現(xiàn)象。在古人心目中,天地萬物顯示于外的形象、現(xiàn)象,都可以稱為“文”。“天文”,古人是指日月星辰分布運行的現(xiàn)象;“地文”,古人是指地面山岳河海丘陵平原的形貌;“鳥獸之文”是指鳥獸的形態(tài)、色彩、斑紋等。與“天文”相對的“人文”,應該是指什么呢?《后漢書·公孫瓚傳論》:“舍諸天運,征乎人文,則古之休烈何遠之有!”李賢注:“天運猶天命也,人文猶人事也?!兑住吩唬?lsquo;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李賢聯(lián)系《周易·賁》的彖辭,將“人文”解釋為“人事”,即人世間的事態(tài)、狀況,仍是把“文”作“象”解的,所指很廣泛。這樣理解“人文”,與古代“文”的涵義相吻合,放在“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句里面和“征乎人文”一句里面也都很好講,特別是與“觀”、“征”搭配得上。正因為“人文”是指人世間的事態(tài)、狀況,“圣人”才需要觀察,掌握民俗民情,以成功地進行教化,就如王弼所解釋的,“觀人之文則化成可為也”。相傳古代設采詩之官,負責搜集民間歌謠,“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10](p528)。這“觀風俗”,就是一種“觀乎人文”。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的發(fā)展,“人文”的涵義悄悄發(fā)生了變化。昭明太子蕭統(tǒng)在《文選序》的開頭寫道:

  冬穴夏巢之時,茹毛飲血之世,世質民淳,斯文未作。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兑住吩唬?ldquo;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時義遠矣哉!……蓋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物既有之,文亦宜然[11](p1)。

  從蕭統(tǒng)對“觀乎人文”的引用來看,在他心目中,“人文”云云指的是人們作的文章,而史前社會的八卦和所造文字作為文章之源,他認為也屬于“人文”的范疇。無獨有偶,劉勰對“人文”的理解幾乎同昭明太子完全一致?!段男牡颀?middot;原道》說:“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劉勰從傳說中的伏羲畫八卦、蒼頡造字說起,直敘述到后世的文章典籍,都列入“人文”的范疇。到了唐代,李翱說得更明確:

  日月星辰經(jīng)乎天,天之文也;山川草木羅乎地,地之文也;志氣言語發(fā)乎人,人之文也[12](p123)。

  大詩人白居易也說:

  夫文尚矣,三才各有文。天之文,三光首之;地之文,五材首之;人之文,六經(jīng)首之;就六經(jīng)言,詩又首之[13](p960)。

  白居易為了說明詩的重要,強調人之文以六經(jīng)為首,六經(jīng)又以詩為首。除了為首的“詩”與“六經(jīng)”之外,其它的文章自然也包括在“人文”之內。

  不過,唐代仍有人以“人文”指人世間諸方面的事態(tài)、狀況,如韓愈的《毛穎傳》寫道:

  秦始皇時,蒙恬南伐楚,次中山,將大獵以懼楚。召左右庶長與軍尉,以連山筮之,得天與人文之兆。筮者賀曰:“今日之獲,不角不牙,……簡牘是資,天下其同書,秦其遂兼諸侯乎?”[14](p501)

  從筮者的賀辭來看,“天與人文之兆”的“人文”當指人事。

  “人文”者,人之文也。不論是泛指人世間諸方面的事態(tài)、狀況,還是特指文字、文章、典籍,意思都淺近明白。它不體現(xiàn)什么“主義”,要不是“人文主義”這個譯名,誰都不會想到在“人文”后面加個“主義”。“文”本來是可觀察的形象、現(xiàn)象,天文、地文、鳥獸草木之文,都可以“觀”,一句“觀乎人文”談不上是“人文中心”精神。竊以為,學者不宜在古老的“人文”字眼上過于穿鑿,儒家經(jīng)典中有“人文”一詞,并不意味著中國自古就有人文主義。

  孔穎達《周易正義》云:“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觀察人文則詩書禮樂之謂當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注:賁卦的卦象是上艮下離。《周易·說卦》:“離也者,明也。”“艮以止之。”《周易正義》據(jù)此把“文明以止,人文也”解為“賁卦之象”,并釋其義為“用此文明之道裁止于人”。孔穎達認為“觀乎人文”是“觀察賁卦之象”所體現(xiàn)的意義,所以他說“圣人觀察人文則詩書禮樂之謂當法此教而化成天下”,即詩書禮樂當效法“人文”(賁卦之象)以教化天下。由于《周易》文辭難以捉摸,孔穎達的解讀正確與否,不必深究,可以肯定的是,他并未把詩書禮樂當作“人文”。)這個解釋比較特別,徐復觀節(jié)引了“言圣人觀察人文則詩書禮樂之謂”半句,即據(jù)以斷言“人文”“僅指禮樂”。實際上,孔穎達這句話沒有把“詩書禮樂”當作“人文”的意思,句中“當法(效法)此”的“此”才是指代“人文”。筆者在后面注文中對此有較為詳細的說明。再則,儒者心目中,“圣人制禮作樂”,禮樂是圣人制訂的,怎么能夠說“圣人觀察禮樂”而后化成天下呢?徐復觀意識到這一點,于是又將“觀”易為“興”,“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變成了“興禮樂以化成天下”。

  徐復觀、牟宗三等先生對“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解釋同唐代呂溫的說法有些相近。呂溫認為“人文”當指圣人制訂的禮樂法度。他為此特地寫了篇《人文化成論》,其中寫道:

  《易》曰“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能諷其言蓋有之矣,未有明其義者也。嘗試論之。夫一、二相生,大鈞造物,百化交錯,六氣節(jié)宣,或陰闔而陽開,或天經(jīng)而地紀,有圣作則,實為人文。若乃夫以剛克,妻以柔立,父慈而教,子孝而箴,此室家之文也。君以仁使臣,臣以義事君,予違汝弼,獻可替否,此則朝廷之文也。三公論道,六卿分職,九流異趣,百揆同歸,此則官司之文也。寬則人慢,糾之以猛;猛則人殘,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此刑政之文也。樂勝則流,遏之以禮,禮勝則離,和之以樂,與時消息,因俗變通,此教化之文也。

  近代諂諛之臣,特以時君不能則象乾坤、祖述堯舜作化成天下之文,乃以旗裳冕服、翰墨章句為人文也,遂使君人者浩然忘本,沛然自得,盛威儀以求至理,坐吟詠而待太平,流蕩因循,敗而未悟,不其痛歟![15](p668)

  呂溫把“人文”理解為圣人所制之文,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理解為圣人、帝王“作化成天下之文”,應該是誤讀。無論從“人”的詞義上說,還是從這句話的句法上說,他的理解都是講不通的。呂溫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壓縮成“人文化成”四個字,這也改變了原意,成為“人文化成天下”的意思。呂溫是位政治人物,《四庫全書》提要說他“尤好為高論,失之謬妄”?;蛟S他關于“人文化成”的高論有其政治意義,而就“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句的解讀來說,他的話不足為訓。這里,筆者要特別提醒一下,由于呂溫把“人文”解釋為圣人之作,那更談不上是對“人”的敬重,又豈能構成“人文主義”!

  二、“人文主義”的合理借用

  中國古代的“人文”一詞,不能構成“主義”。我們如果要借用西方的“人文主義”來說明或比擬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話,晚明社會和清朝前期以李贄、湯顯祖、戴震、曹雪芹等人為代表的啟蒙思潮,最適宜稱為人文主義。在文化性質和思想內涵上,它們真正相似。至于儒家的“禮樂”,則同注重個人價值和個性發(fā)展的“人文主義”,迥然有別。儒家重視人身修養(yǎng),提倡濟蒼生、安百姓,確有精彩之處,但不一定要貼上“人文主義”標簽。

  儒學始創(chuàng)于孔孟,又不斷演進變化,是一個流動的體系。大凡一種學說,流傳幾十年、百把年之后就會同它的始創(chuàng)形態(tài)有相當出入。儒學在農(nóng)本經(jīng)濟的專制主義的中國歷史上綿延兩千余年,其變異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們不能把孔孟的思想和儒學等同起來。同時,我們也不能把儒學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混而為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不是儒家的一統(tǒng)天下。且不說在漢代“獨尊儒術”之前,儒家只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就是在儒家取得“獨尊”的正統(tǒng)地位以后,非“正統(tǒng)”的異端思想和雜學、宗教,仍有相當?shù)膭萘?,并常常造成同儒學分庭抗禮的態(tài)勢。儒家學說自身在演進變化中,也不斷分化出來一些“異端”。還有,中國的醫(yī)藥學、針灸、農(nóng)業(yè)技術、手工工藝、土木工程等所蘊含的哲理和智慧,是儒學不可能涵蓋的,儒家也把這些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科學技術視為“小道”與“末技”。中國歷代與人民精神生活密切相關的繪畫、音樂、戲曲、文學,雖然不乏“載道”之作,但精神旨趣與儒學不相合者甚多,有些則是反儒的。如果再考慮到我們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大都有自己獨特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那中國文化的分母還要擴大一些,作為分子的儒家文化在整個中國文化中所占的比重就更要小一些。

  正統(tǒng)儒家和各種“異端”、“雜學”,在重大的人生哲學問題上,特別是“理”與“欲”、“情”與“禮”的關系問題上,一直進行著激烈的論辯??梢哉f,正統(tǒng)儒家和各種“異端”、“雜學”都重視“人”,但他們關于人的本性、人的價值及人如何為人的看法,大相徑庭。

  孔子講“克己復禮”[16](p131),要求人們約束自我、克制個人欲望,遵守周文王、武王以來的禮制,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孟子提出“性善”說,認為來自“天命”的人的本性是善的,仁義禮智為人心所固有,如果陷溺于物欲,則“失其本心”、“放其良心”,人就不善了[16](p328-331)。在孔孟當時,提倡“克己復禮”、提倡“求其放心”(尋回失去的仁義禮智之心),應是針對古代社會、家庭、婚姻的混亂無序狀態(tài)而發(fā),有其合理性和正面意義;但很顯然,他們規(guī)范“君臣父子夫婦”關系的“禮”,是限制人的個人需求和個性發(fā)展的。到了漢代,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者將儒學加以改造,使之適合于空前強大的專制主義制度。“禮樂”之類,即成為強大的專制國家教化百姓、敦睦人倫的工具。漢儒們標榜“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的關系)之說,并以此為核心構建了系統(tǒng)的“禮”文化理論和繁瑣的禮儀制度。本來,孔孟講“君臣父子”的關系,雖然說是從屬的、依附的關系,但對君與臣、父與子雙方都有責任要求,即不僅要求“臣忠”、“子孝”,同時也要求“君仁”、“父慈”。所以孔子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16](p66)“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16](p128)孟子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彼此無關的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16](p290)按孔孟的這些說法,臣子對君主的忠誠,應當是以君主的仁德為前提的。而漢儒的“綱常禮教”,精神主旨是確立君對臣、父對子、夫對妻的絕對統(tǒng)治,要求臣對君、子對父、妻對夫絕對服從。從“人”的角度講,這“綱常禮教”即是要強化人的支配關系、依附關系和等級關系,泯滅人的自主意識和人格的獨立性。它不僅有力地維護宗法的、專制主義的社會結構,而且造成中國國民相當普遍的克己、順服和愚忠的心理性格。

  宋代理學家程顥、程頤和朱熹,發(fā)揮孔孟學說,將“人欲”與“天理”、“情”與“禮”對立起來,視人之“情”和“欲”為萬惡之源。有人問程頤,有孤獨的寡婦,家境貧窮,無依無托,可以再嫁否?程頤回答說:“只是后世怕寒餓死,故有是說。然餓死事極小,失節(jié)事極大。”[17](p301)朱熹強調人欲之惡說:“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未有天理人欲夾雜者。”“學者須是革盡人欲,復盡天理,方始是學。”[18](p224-225)總之,為了維護封建禮治秩序,他們要剝奪人的自然要求和利益,滅絕人的快樂和幸福,抹煞人們個體存在的價值。特別是對于婦女的束縛和心理壓制,尤為殘忍嚴酷。這在實質上近似于歐洲中世紀宗教的哲學和倫理道德規(guī)范。元明清時期,高度發(fā)展的專制主義政權,在“尊孔崇儒”的基礎上把程朱理學推上“官方哲學”的地位,從而寫下了一頁又一頁“以理殺人”的歷史。無數(shù)的青春、生命和純真的愛情,遭到“理”和“禮”的摧殘。如果要將儒學的“禮”與“理”稱為“人文主義”,那未免太離譜了。

  三、晚明社會和清朝前期的人文主義思潮

  世界上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歷史道路各不相同,但人類社會的進程又有著共同的規(guī)律性。當意大利興起的文藝復興運動向北歐和西歐擴展的時候,同歐洲基本上處于隔絕狀態(tài)的中國,也稀疏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的萌芽,并興起了類似的人文主義思潮。16世紀末李贄在黃安、麻城講學的時候,正是西方文藝復興的作家塞萬提斯、斯賓塞、莎士比亞從事創(chuàng)作的年代;而湯顯祖在家鄉(xiāng)(江西臨川)病逝的那一年(1616),也是塞萬提斯、莎士比亞去世之年。那是中國明朝后期?;仡櫵陌倌昵暗哪嵌螝v史,東西方文化有著相近的思想動向,東西方文化的發(fā)展似是同步的。

  明朝中葉以后伴隨著資本主義萌芽而興起的人文主義思潮,主要矛頭是針對儒學的“理”和“禮”的。人文主義思想家們,鼓吹人的“自然天性”,反對“理”和“禮”對“自然人性”的束縛或扭曲。李贄反復闡述“人必有私”,“私者人之心也”[19](p544),又說“雖大圣人不能無勢利之心”,“知勢利之心亦吾人秉賦之自然矣”[20](p358)。肯定人的私心、利欲之心為自然的合理的事情,也就肯定了平民百姓特別是市井商賈正當?shù)闹\生權利和商業(yè)活動。針對理學家把封建的綱常倫理說成是“天理”的欺人之談,李贄發(fā)揮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提出“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21](p4)。這就是說,倫理道德必須切合人的正常生活和正當要求,切合自然人性。倫理道德本是規(guī)范社會行為的準則,如果有一種倫理道德規(guī)范使人無法生存,那肯定是應該拋棄的。程、朱講的“天理”,就是這樣的倫理道德。比李贄年歲稍小并對李贄傾心佩服的湯顯祖,提出“情”來同“理”、“禮”相對抗。“情”是來自靈魂深處的沖動,是“自然人性”最真實的顯露。湯顯祖強調“情”,與王艮、徐渭、李贄等人強調“自然人性”,可說是異曲同工。湯顯祖宣稱“志也者,情也”[22](p1502),“世總為情”[22](p1050)。他的戲劇作品《牡丹亭》以鮮明的人物形象,表現(xiàn)人的“情”如厲風狂濤,“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無論圣賢經(jīng)傳,名門禮數(shù),或人間生關死劫,都將它遏制不住,特別生動有力地說明了“天理”和禮制的虛妄。著名通俗文學專家馮夢龍,編印小說、戲曲及時興小調,明確提出他編印民歌是“借男女之真情,發(fā)名教之偽藥”[23](p1),借表現(xiàn)男女間的真情,揭發(fā)禮教的虛偽性。這些通俗文學作品在社會上影響深遠。

  李贄、湯顯祖等人大力肯定人的自然之性、自然之情,那就必然會多方面地背叛封建正統(tǒng)文化。李贄公然向孔子的神圣權威地位挑戰(zhàn),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19](p1),不能以“六經(jīng)”、《語》、《孟》為“萬世之至論”[21](p99)。對儒家倡導的“忠義”、“節(jié)義”,如“文死諫”之類,他表示鄙視,認為那是“收其聲名”的手段[21](p29)。他還把中國專制政權治國的根本——“德禮政刑”,斥為統(tǒng)治百姓的軟硬兩手:“德禮以格其心”、“政刑以縶其四體”[21](p17)。這些“異端之尤”的言論,表明李贄的思想、人格和價值觀念正在從傳統(tǒng)模式中叛離出來。

  李贄理想的人格是“童心”,即不曾受到“道學”“義理”污染的、保持原初狀態(tài)的自然人性。他為此寫了篇《童心說》。雖然李贄不能從社會歷史的角度說明“人性”,他所憧憬的“童心”帶有空想的色彩。但他對“人”的關注是真誠的,歷史貢獻是巨大的。李贄肯定合理的“欲”、“情”,提倡人格的自主和獨立,反對禮教和理學教條對人的禁錮,啟發(fā)人們從正統(tǒng)文化的桎梏中解脫出來,其歷史貢獻與歐洲人文主義思想家相近似。人們看到,晚明的社會風尚、文人心態(tài)和文學藝術,已經(jīng)發(fā)生了悖離傳統(tǒng)的變化。這個變化與人文主義思想的傳播是有聯(lián)系的。

  然而,晚明人文主義思想的傳播,并沒有掀起西方那種文藝復興運動,也沒有引起資本主義因素的進一步發(fā)展。由于明代封建專制政權的極端腐敗,導致“天崩地解”的大戰(zhàn)亂。清軍入關,又進行了長時期的血腥戰(zhàn)爭。社會經(jīng)濟、文化遭到嚴重摧殘,資本主義萌芽和人文主義思潮遭到毀滅性打擊,中國歷史的進程被打斷。而這時候,歐洲社會正在快速發(fā)展變化。從此,中國便愈來愈遠地落在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后面了。

  到了“康雍乾盛世”時期,在各種社會因素的推動下,人文主義思潮又在中國大地上復蘇。《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詩人袁枚,畫家鄭板橋,都表現(xiàn)出這種思想傾向;而哲學領域的戴震和《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則是當時人文主義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

  袁枚號稱“風流才子”,又被目為“非圣無法”的“名教罪人”。他不迷信“六經(jīng)”,也不像一般儒者那樣盲目崇拜孔子。“于同時之講經(jīng)而株守漢學,講道而虛崇宋儒,必為文以辟之不遺馀力”[324](p1940),尤其是著力于批駁宋儒的“存天理、滅人欲”之謬。他說:“使眾人無情欲,則人類久絕而天下不必治;使圣人無情欲,則漠不相關,而亦不肯治天下。”[24](p1615)“人欲當處,即是天理。”[24](p1573)這些議論說明了情欲的客觀性,是比較中肯的。袁枚37歲辭官以后,閑居江寧隨園,公然聲稱好味、好色、好貨,其情欲觀即見諸于行動。

  戴震最重要的著作是《孟子字義疏證》。他通過“注經(jīng)”和訓詁字義的方式,發(fā)揮自己的哲學思想。《孟子字義疏證》一書的核心內容,便是人文主義思想家與宋元理學分歧的焦點——“理”、“欲”之辨。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戴震是把“理”、“欲”之辨論證得特別透辟的一位學者。

  針對理學家以“理”為“得之天而具于心者”的說法,戴震指出:“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在己與人皆為之情,無過情、無不及情之謂理。”又說:“天理云者,言乎自然之分理也。”意思就是,“理”在人情之中,符合人情的即合“理”,沒有遠離人事之外的“理”或“天理”。至于“欲”,戴震認為,“欲生于血氣”,“欲者,血氣之自然”。把“欲”視為人的“自然”之性。戴震指出:人的“自然”之性,包括“欲”、“情”、“知(智)”三個方面。“欲”是對于“聲色臭味”的要求欲望,“情”是“喜怒哀樂”的感情,“知”是分辨“美丑是非”的能力。“欲”和“情”無非“以生以養(yǎng)之事”,并不是惡;善與惡的區(qū)別不在于能否“存天理、去人欲”,而在于能否以“知”指導“情”和“欲”。正像流水有時會泛濫成災需要加以節(jié)制,但不能絕流塞源一樣,人們的情感欲望也要順其自然加以節(jié)制,使其不“失為偏”、“失為私”。從這里可以看出,戴震也認為人的情欲應受到社會的節(jié)制,但不能像理學家那樣否定人的正常情感和正當?shù)纳钚枨?。戴震的認識是比較全面的。戴震還說:“天下之事,使欲之得遂,情之得達,斯已矣。”而且不僅“遂己之欲”、“達己之情”,還要“廣之能遂人之欲”、“達人之情”,使天下“人之欲無不遂,人之情無不達”。由此又可以看出,戴震強調尊重人的“自然”之性和正當?shù)?ldquo;欲”、“情”,不僅合乎事體情理,而且也是為廣大百姓的生存與福祉著想,表現(xiàn)了古代志士仁人的襟懷。這與西方某些個人主義十分突出的人文主義者顯然有別[25](p1-18)。

  在對“理”、“欲”進行充分辨析論證的基礎上,戴震進一步揭露程朱理學的殘酷及其為專制主義服務的本質。他說:“其所謂‘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謂法??崂粢苑⑷?,后儒以‘理’殺人。”[25](p174)這真是一針見血之言!

  戴震家境貧寒,他30多歲困于北京逆旅,“zhān@①粥幾不繼,人皆目為狂生”。其時,曹雪芹貧居北京西郊,“舉家食粥”,“狂于阮步兵”。今天,我們或許可以發(fā)一奇想,如果他們兩人當時能夠聚會幾次,那定會成為思想文化史上的佳話。然而,他們的社會角色很不相同,他們各自所處的文化圈子很不相同。他們相互間不可能來往和交流。盡管如此,他們在人文主義思想方面,卻殊途同歸。

  人文主義關注的核心是“人”。曹雪芹的《紅樓夢》寫出了封建社會對人的奴役與壓迫,也寫出了封建社會對人的個性、才能的束縛與戕害,對人的精神和人格的扭曲與污染。從小說中,讀者可以看到,那不是什么“君仁臣良父慈子孝”的世界,而是一個殘忍的社會,每一個人都得不到幸福。

  《紅樓夢》特別突出地寫出了“禮樂”的殘忍和虛偽。元春省親的車駕回到家里時,老祖母、母親及伯母俱品服大妝,向她下跪;父親前來相見,只能隔簾行參,并稱臣啟奏。這種為突出君權而違背人性的儀注,是歷代儒家制禮作樂的產(chǎn)物。當元春和家人在笙歌繚繞中“嗚咽對泣”、“硬噎難言”之時,讀者都會體會到“禮樂”的滋味?!都t樓夢》里面,從子女對長輩的昏定晨省,到逢年過節(jié)、生日喪葬、宗祠祭祀,等等,處處都是維護尊卑、貴賤、長幼、嫡庶等封建宗法關系的繁文縟禮,處處都顯示出“禮”的不可逾越。自然,在這個“詩禮簪纓之族”,受害最深的是最卑賤的奴婢們以及婦女和年輕一代。王熙鳳強調辦事“不過是個禮”[26](p499)。她就是憑著這個“禮”,肆意虐殺丫頭、奴仆,欺負上輩的姨娘,不擇手段把尤二姐逼上絕路。也是因為有這個“禮”,許許多多女子歸于“薄命”,或受盡折磨而死。盡管日益腐敗沒落的賈府,大小主子“只會講外面假禮假體面”,但對青年人的自由思想和離經(jīng)叛道的言行,對奴仆們違抗“禮”的行為,卻是十分嚴酷的。賈璉等人偷雞摸狗、尋花問柳,沒有被認為不“禮”而受到譴責;小丫頭四兒說了句“同日生日就是夫妻”的玩話,芳官因為活潑討寶玉喜歡,司棋因為與表弟有純真的戀情,即被視為嚴重不法行為而將她們攆出大觀園。

  封建禮教對婚姻的限制和在婚姻問題上造成的悲劇,是怵目驚心的。曹雪芹同中外所有的人文主義者一樣,特別關注人間的愛情與婚姻問題?!都t樓夢》真實地寫出了封建禮教所規(guī)定的婚姻模式:貴族官僚子女的婚姻決定于家庭利益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奴仆們的婚姻往往為主子所指定。婦女必須“守節(jié)”、“從一而終”;男子可以一妻多妾,可以尋花問柳,可以再婚。盡管人類社會很早以來就存在著男女愛情,但禮教完全無視婚姻當事人的意愿,無視當事人的感情。曹雪芹充分意識到這種傳統(tǒng)婚姻的不文明。他的《紅樓夢》里面沒有一對婚姻是和諧、幸福的,尤其是婦女受到的折磨更多更深。

  “千紅一窟(哭)”,“萬艷同杯(悲)”,年輕女性的悲劇是《紅樓夢》的重要內容,而這些女性的悲劇命運幾乎都和婚姻問題有關。黛玉純潔的愛情和婚姻理想被毀滅了,她為之流干了眼淚,也付出了生命。寶釵和寶玉強行捏合的婚姻,給兩人帶來莫大的痛苦;最后寶玉棄家為僧,寶釵在寡居中“煎心日日復年年”。元春到“那不得見人的去處”,度過短暫的一生。妙玉、惜春先后出家,失去人生應有的婚姻。探春遠嫁,迎春誤嫁,無疑是封建包辦婚姻的惡果。李紈年輕守寡,湘云的婚姻好景不長,封建禮教剝奪了她們爭取幸福的權利。王熙鳳的婚姻門當戶對,但遇上賈璉那么個不安分的紈绔,兩人同床異夢,終至反目成仇。王熙鳳是個惡人,但婚姻上的不幸也是可悲的,同廣大婦女婚姻上的不幸有共同之處。

  賈寶玉和林黛玉的真摯愛情,是《紅樓夢》中最激動人心的描寫。寶、黛兩人青梅竹馬,他們的愛情經(jīng)歷一段游移、疑慮之后便達到默契、純凈的境界。黛玉傲世的品格,詩人的靈性,渴求自由的意識,使寶玉找到了他所理想的美,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同樣,寶玉離經(jīng)叛道的性格,聰俊靈秀的豐采,黛玉也最能理解,最為欣賞,從而引為知己。寶玉和黛玉經(jīng)過長期交往而結成的、建立在相互傾慕基礎上的生死不渝之情,既是性愛,又是心靈的契合,志趣的相投,純真感情的交流。這不僅同封建禮教、封建婚姻制度背道而馳,與現(xiàn)代社會某些取決于財產(chǎn)、地位的“自由戀愛”也不相同。當婚姻實現(xiàn)了“自由”的時候,兩性關系又被金錢引入新的誤區(qū)。細心的讀者可以看出,曹雪芹關于寶、黛愛情的描寫,不止是婚姻自由的要求,而是體現(xiàn)了我們人類對性愛和美好婚姻的理想。愛情是文學永恒的主題,《紅樓夢》較之一般描寫愛情的作品顯示出更高的文明水平,更高的人生理想。

  中國人常說,姻緣是有紅線牽著的。真正聯(lián)結寶玉、黛玉這一對情人的紅線,是他們共同的思想和志趣。他們都是從傳統(tǒng)禮法中開始覺醒的人,是貴族階級中有著自由傾向和人文主義思想的人物。賈寶玉這個貴族家庭嬌寵無比的公子,同他的家庭和上層社會十分隔膜。他厭惡貴族中間的勾心斗角及各種丑行穢狀,經(jīng)常抨擊那些“立志功名”、“作官為宦”的是“國賊祿鬼”,指責封建社會一切“立身揚名”的教訓是“混帳話”,鄙薄“文死諫,武死戰(zhàn)”的忠義名節(jié)是沽名釣譽。貴族家庭期盼他“留意于孔孟之間”,繼業(yè),做官,顯親揚名;而他“不習文(八股文)”,“不學武”,厭惡科舉考試;甚至要他會會“為官做宰的人們”,“談談講講些仕途經(jīng)濟的學問”,以便“將來應酬世務”,他也不愿意。因為種種“不肖”,曾引起賈政將他一頓毒打;而挨打之后,他不僅沒有悔改,反而仗著祖母的溺愛,越發(fā)我行我素。

  賈寶玉平生的主要興趣就是在大觀園過著無拘無束的生活。他那顆帶有“愁”、“恨”和傷痕的童心在大觀園可以得到舒展與暢快。他把這里當作逃避污濁的避風港,當作尋找精神自由的天地。

  曹雪芹是根據(jù)親身經(jīng)歷和“親睹親聞”來寫《紅樓夢》的。賈寶玉這個形象有曹雪芹本人的影子。因為曹雪芹塑造典型形象時,經(jīng)過了綜合與藝術虛構,所以賈寶玉經(jīng)歷的一切,并不都是曹雪芹曾經(jīng)經(jīng)歷的或可能經(jīng)歷的。但是,賈寶玉的人格、才情和離經(jīng)叛道的思想,可以說是曹雪芹的“自敘”。賈寶玉這個藝術形象,是18世紀中國社會萌動的人文主義思潮的反映,也是曹雪芹的思想、人格的寫照。

  賈寶玉迷戀的大觀園,是少男少女們的樂園。盡管少男少女們之間有等級,有不同的信仰和操守,有不同的性情和文化修養(yǎng),但都有著年輕人的純情和聰慧,或多或少保持著可貴的“童心”。作為“諸艷之冠”的賈寶玉,比較懂得人的價值和感情的價值,知道同情人,尊重人;在和女孩子們的交往中,特別是和女奴們的交往中,他一貫從內心表現(xiàn)出對她們的尊重。其他女孩子們,也能相互尊重,主奴之間沒有明顯的隔閡與歧視,氣氛和諧友好,行動較少受“禮”的拘束。他們在園中結社吟詩,才情和創(chuàng)造力得以從充分發(fā)揮。寶黛真摯純潔的愛情也是在這片凈土上得以滋生、發(fā)育。當整個社會以“綱常名教”為經(jīng)緯編定了嚴格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時,大觀園兒女卻以“情”作為人生的追求。同那個奸佞邪惡的現(xiàn)實社會相比,這恍然是別一天地的桃源仙境。從思想性質上說,這是帶有人文主義色彩的世界,是曹雪芹理想的展示。

  曹雪芹對中國傳統(tǒng)社會開始向近代移動的趨勢,作了敏銳的捕捉。他和李贄、戴震等人所代表的人文主義思想,是近代文明的濫觴。

  人文主義是有時代缺陷和歷史局限性的,中外的人文主義者都是這樣??涤呵瑫r期人文主義的社會基礎還很薄弱,人文主義思潮沒有形成相當?shù)穆晞莺蜌夂颉2苎┣酃P下賈寶玉和林黛玉的追求與抗爭,就他們個人來說,必然是失敗的結局。賈寶玉性格柔懦,生活圈子狹小,帶有嚴重的寄生性和怠惰習氣。他雖然一再發(fā)表憤世嫉俗的言論,但從沒有改造現(xiàn)實社會的能力與勇氣。像賈寶玉這樣的脂粉氣很重的小生,大概只有在大觀園里面才吃得開;離開了大觀園,他就無能為力了。他幻想長期生活在充滿詩意和少女柔情的大觀園,是不現(xiàn)實的。當這個“地靈人杰”的女兒國一旦被毀滅,賈寶玉便找不到出路。他既不肯走上封建家長期望于他的“仕途經(jīng)濟”之路,更不會探索別的人生道路,對強行捏合的婚姻又感到厭煩,那么擺在他面前的就只有一條路可走:出家做和尚。寶玉本是位“多情公子”,而僧徒視情愛為萬惡之源,出家的第一步就要割斷情緣,遺棄父母妻子和整個家庭。寶玉出家,好像是從一個極端跳到了另一個極端。然而,這不是一個強者的飛躍,而是一個弱者的消極解脫,是一個弱者在嘗盡人生辛酸苦痛之后的悲劇性選擇。黛玉“淚盡而逝”和寶玉出家為僧,正表明了18世紀中國人文主義的局限性。

  當然,中國大地上的人文主義思潮會繼續(xù)開拓、演進,深入人心?!都t樓夢》的貫串人文主義思想的悲劇,對于當時人和后世人,都有極大的啟蒙作用。它從傳統(tǒng)社會走進近代,又走進現(xiàn)代,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啟蒙教育書。

中國古代人文主義

夏漢民族的形成與先秦時期的民族融合中華民族的孕育時代,也就是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遷徙、大融合的時代。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中國古代人文主義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中國古代人文主義 近一些年,中國學術界使用人文主義一詞比較多,而且相當普遍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精選文章

  • 中國古代人有多高
    中國古代人有多高

    中國古代的四書記載,文王身高十尺,湯高九尺,又說七尺須眉男子。那么你知道中國古代人有多高?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中國古代人有多高相關資料,

  • 中國古代人怎么刷牙
    中國古代人怎么刷牙

    說到盛世大唐,牙刷起源,可能會有人好奇:唐代以前的人就不刷牙?在牙刷出現(xiàn)以前,中國古代人潔口護齒的方法是漱口。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中國古

  • 古代人都是怎么墮胎
    古代人都是怎么墮胎

    你知道人們古代怎么打胎嗎?沒有現(xiàn)代的人流技術,古代怎么打胎稱為現(xiàn)代人好奇的問題之一。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古代人都是怎么墮胎相關資料,

  • 古代人都是說普通話么
    古代人都是說普通話么

    在古代,不同地區(qū)的人之間交流,特別是朝廷官員,用的是一種近似于現(xiàn)在的普通話的語言,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關于古代人都是說普通話么的相關知識

25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