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歷史網(wǎng)>歷史百科>歷史條約>

蒲安臣條約內容

時間: 藍俊22 分享

  蒲安臣條約,說的是美國卸任駐華公使蒲安臣代表中國清政府與美國訂立的條約。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了蒲安臣條約內容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蒲安臣條約內容

 ?、賰蓢嗣窨呻S時自由往來、游歷、貿易或久居。這一規(guī)定為美國在中國擴大招募華工提供了合法根據(jù)。

  ②兩國人民均可入對方官學,并受優(yōu)惠待遇;雙方得在對方設立學堂。這一規(guī)定為美國傳教士在中國開辦學校和中國派遣留學生赴美學習提供了法律根據(jù)。

 ?、蹆蓢鴥S民不得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受到歧視。這一規(guī)定為使清政府承擔鎮(zhèn)壓中國人民反洋教斗爭的義務,以擴大美國在華傳教。

  1869年11月23日,中美雙方在北京交換了條約批準書。

  蒲安臣條約介紹

  美國卸任駐華公使蒲安臣代表中國清政府與美國訂立的條約。又稱《中美天津條約續(xù)增條款》、《中美續(xù)增條約》。蒲安臣咸豐十一年至同治六年(1861~1867)任美國駐華公使,任內曾調停中外交涉事項,頗得清政府信任,成為當時第一個對 清政府具有重大政治影響的外國公使。1868年任滿歸國,清政府委托他訪問歐美國家,疏通關系。1868年7月28日,他擅自越權,在華盛頓與美國國務卿W.H.西華德簽訂條約,共8款。

  蒲安臣條約實際社會效果的考察

  在蒲安臣代表清政府與美國簽訂了這一《天津條約續(xù)增條約》之后,相比起以往的時局,此條約給中國帶來了幾個方面的明顯變化。具體而言,在設立駐外領事制度、抵制美方毀約、派遣留學生等方面都體現(xiàn)了進步,顯示了功效。

  在清政府“天朝”的迷夢尚未被槍炮聲打破之前,其一直奉行的就是閉關鎖國的政策。在一種夜郎自大的心態(tài)下,從上至下的國民均視其國為中心,集四海財富于一體。相比之遠渡重洋奔赴他國,堅守本土即為明,智之舉,推廣之,同具此種心態(tài)的統(tǒng)治者便會對他國認識不足,缺乏國際交往的意識,從而對向他國派遣使臣的想法不屑一顧。因此,在歷史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1858年,當中美簽訂《天津條約》時,美方代表杜邦提出“希望中國派遣一些領事到美國,以便照料在美之華人。”直隸總督譚廷襄便指出“敝國向例不派遣官員赴外國”因為“敝國皇帝撫御萬民,何暇顧及此區(qū)區(qū)漂流海外之浪民。” 從此對話人們就可以看到統(tǒng)治階層對在外的國人的輕視。態(tài)度上尚且如此,實際上則很難想象那些人能夠得到保護了。然而,在《蒲安臣條約》中,第三條明確地提出了在美設立領事的問題。這也就意味這在外的華僑開始得到來自本國政府的保護。誠然,由于清朝本身實力的弱小,其在國際外交中的地位是那樣的輕如鴻毛,華僑所能夠得到的保護絕對不可能達到西方列強對他們本國居民的保護的程度。但是這一舉動標志這清政府切實地開始關注華僑,這個群體開始不僅僅作為是流浪在外的國人而是國民的一份子進行對待。爾后,清政府開始慢慢在多個國家開始設立領事館,先是美國,然后是英國、日本、西班牙等等。這些領事館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在外的華人以幫助。同時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駐外領事在擁有了駐外的經(jīng)歷后,多有著作流傳,他們對西方的最直觀的看法有利于民眾更好地認識西方,接受西方的先進思想以便于清醒地看待清王朝及思索變革之路。

  根據(jù)《蒲安臣條約》的第五條,中美兩國的人民可以相互往來。正如上文所敘述的,美國當時簽訂此條約的一個明確目的是要在中國招募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來滿足其本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而在當時的中國,連連的戰(zhàn)亂使得民眾民不聊生,沿海地區(qū)的人們紛紛地出海謀生,因此,赴美人數(shù)激增。本身,在簽訂《蒲安臣條約》以前,在排外主義的一向下,在美國從加州已開始掀起了一股抵制華人的運動。而在19世紀70年代初,在加州已出現(xiàn)了移民過剩現(xiàn)象。同時,由于鐵路建設的完成,大量的勞動力涌向市場,這其中包括大量的從事鐵路修建工作的華人。鐵路的貫通也使得很多的東部廉價商品進入西部,在這種激烈的競爭之下,加州的許多企業(yè)需要降低生產(chǎn)成本來維持其生存。而華工“以勤儉之性質,而移住率無家屬,以低廉工價亦足自給,不惜稍貶以相遷就。”而這就導致了很多白人的失業(yè)。他們將失業(yè)的原因歸咎于華工搶了他們的飯碗,同時,由于華工的衛(wèi)生習慣、語言文化及社會習俗與白人發(fā)生了沖突,西部各地的排華情緒愈演愈烈。而《蒲安臣條約》的簽訂一方面使得以往在西部已存在的很多專門針對華人的法令(例如《辮子法案》、《扁擔稅法案》等)因為違反由聯(lián)邦締結的法案而失效,另一方面,在排華的過程中,此條約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在美的華工的權利。在1879年,國會通過了一項議案,規(guī)定華工來美數(shù)量每船不能超過15人。而當時的總統(tǒng)海斯則該法案違反了《蒲安臣條約》而拒絕簽字。同時聯(lián)邦法院也認為“它違反了《蒲安臣條約》中確認的自由移民權利和最惠國待遇。”即使在通過《排華法案》之后,《蒲安臣條約》依然在有限的范圍內起到了抵抗的作用。駐美的使節(jié)們依此條約據(jù)理力爭。例如,根據(jù)陳翰笙的記載,在1880年,容閎在照會美國國務卿時提出,“十年來華人被辱之案,攻擊凌辱,甚至焚毀殘害,層見不窮,”這一事實是有悖于條約精神的,他同時質疑,“因一省違約,而令全約廢棄乎?”從他們的言行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在外的使節(jié)所做出的努力。即使在國際外交中人微言輕,但他們利用《蒲安臣條約》還是對抵制排華,保護華工做出了貢獻。

  不可否認地,清政府從《蒲安臣條約》中得到的最為直接的好處是留學生的派遣,而這一舉動后來證明它不僅僅是為中國培養(yǎng)了一批具有專業(yè)技能的知識分子,它也反過來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西方人對中國人的看法。根據(jù)條約的第七條,在容閎、李鴻章等的極力促成下,清政府于1872年派出了第一批共30名幼童赴美留學,一共連續(xù)四批。在他們抵達美國之后,他們分別進入小學、中學、爾后大多數(shù)進入不同的大學學習各樣的諸如政治、經(jīng)濟、工程之類的專業(yè)技能。在外的中國學生一般學習都比較刻苦,因而很多人都學有所成。在他們當中產(chǎn)生了不少著名的人物,例如唐紹儀、詹天佑、蔡紹基等。他們中的很多都在中國近代史上刻下了印記。同時,在留學生赴美之前,中國人在西方人心中的印象不佳,而這些留學生則通過自己的表現(xiàn)略為彌補了那種偏見。早先抵達的華人一般從事的都是餐飲、洗衣等服務性行業(yè),并且受教育水平不高。這就使西方人覺得中國人智力低下,民族缺乏活力。而在這幾批留學生抵達后,他們表現(xiàn)得成績優(yōu)良,刻苦認真,品德高尚,待人真誠。他們的良好表現(xiàn)使得他們不僅被美國家庭爭相認領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美國人對中國人的認識,增強了兩國普通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在兩名美國人致清朝衙門的信中就有如下詞句:“美國少數(shù)無識之人,其平日對于貴國人之偏見,至于逐漸消滅,而美國國人對華之感情,已日趨于歡洽之地位。” 留學生的作用由此可見一斑。

蒲安臣條約內容

蒲安臣條約,說的是美國卸任駐華公使蒲安臣代表中國清政府與美國訂立的條約。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了蒲安臣條約內容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蒲安臣條約內容 ①兩國人民可隨時自由往來、游歷、貿易或久居。這一規(guī)定為美國在中國擴大招募華工提供了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精選文章

  • 歐洲聯(lián)盟條約
    歐洲聯(lián)盟條約

    《歐洲聯(lián)盟條約(Treaty of Maastricht)》,是于1991年12月9日至10日第46屆歐洲共同體首腦會議上簽署的條約,包括《歐洲經(jīng)濟與貨幣聯(lián)盟條約》和《政治聯(lián)盟條約

  • 尼布楚條約的歷史意義
    尼布楚條約的歷史意義

    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清政府全權使臣索額圖和俄羅斯帝國全權使臣戈洛文在尼布楚(今俄羅斯涅爾琴斯克)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下面

  • 南極條約的意義
    南極條約的意義

    《南極條約》1959年12月1日由阿根廷、澳大利亞、比利時、智利、法蘭西共和國、日本、新西蘭、挪威、南非聯(lián)邦、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lián)盟、大不列顛及

  • 美日安保條約
    美日安保條約

    日美安全保障條約,是1951年9月8日日本與美國在舊金山美國陸軍第六軍司令部簽訂的軍事同盟條約,此條約不僅構成規(guī)定日本從屬美國的法律依據(jù),而且使

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