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歷史網(wǎng)>歷史百科>古代文化知識>古代藥方>

老中醫(yī)濕熱中藥方

時間: 曉明25 分享

  脾胃濕熱,中醫(yī)證候名,亦稱中焦?jié)駸?。是指濕熱蘊結脾胃,脾胃運化受阻,可見全身濕熱癥狀的病理變化。多由感濕邪或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釀成濕熱,內(nèi)蘊脾胃所致。癥見脘腹痞滿、體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熱口苦、渴不多飲、尿少而黃,甚至面目皮膚發(fā)黃如橘子色,舌苔黃膩,脈濡數(shù)。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老中醫(yī)濕熱中藥方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老中醫(yī)濕熱中藥方

  治以清熱利濕為主。該證在門診診療中幾乎每天均可見到,它涉及消化腫瘤、泌尿等多個系統(tǒng)的多種疾病,而消化系統(tǒng)疾病更為常見,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膽石癥、膽囊息肉等。在肝癌手術、食管或胃或腸癌手術后,其各自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均可能出現(xiàn),而慢性胃炎占了首位。

  如何鑒別脾胃濕熱

  脾胃寒濕癥:

  脘悶納呆、惡心嘔吐、喜溫喜按、倦怠、大便溏薄、腰跨肢體冷痛、少腹涼感、受涼后或天氣潮濕加劇、持續(xù)性鈍痛、發(fā)作性加劇、夜間劇痛、苔薄白、脈沉緊、玄緊、濡緩。

  脾胃濕熱癥:

  口苦、口干、口粘、煩渴、渴不欲飲、面赤春紅、口舌生瘡、壯熱、身熱不揚、午后尤甚、惡寒、頭痛身重、厭油、不思飲食、上腹脹滿、腹痛、里急后重、角膜霧狀渾濁、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玄數(shù)、濡數(shù)。

  脾胃濕熱的病因分析

  脾胃虛弱為本中醫(yī)理論認為,正氣不足是疾病發(fā)生的內(nèi)在根。《靈樞·百病始生》說,“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

  脾胃濕熱證的形成,雖然病因病機有多種,但脾胃功能狀態(tài)是決定因素。臨床所見有的患者每因外感或某餐“多吃了一口”,即引起胃脘脹滿,泛泛欲嘔,不思飲食,或大便失常,舌苔即變得黃膩。

  尋根問源,無論是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調(diào)所致,總能找到脾胃虛弱的病本。脾胃虛弱,不能正常運化谷物水液,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濕和滯久則化熱,可形成濕熱;同時各種疾病因素很易引發(fā)虛弱之脾胃功能失調(diào)而生濕熱。

  由于脾胃的生理特性,濕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脾為濕土,為“受濕之區(qū)”,濕邪最易傷脾;胃為燥土,喜潤惡燥易患燥病,燥為陽熱之邪,燥甚則熱,胃熱脾濕結合即為濕熱。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風熱,在脾虛失運內(nèi)有蘊濕的情況下,外感風熱與內(nèi)蘊之濕,結合亦成濕熱。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陽內(nèi)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致,內(nèi)外相引,故病濕熱。”同時外邪犯肺,胸悶咳嗽,氣機升降失常,又可傷及虛弱之脾胃,致濕從內(nèi)生,郁而化熱,形成濕熱。

  飲食不節(jié)易造成脾胃濕熱

  無節(jié)制的飲食是傷害脾胃的最多最常見的病因。“飲食自倍,脾胃乃傷”。嗜酒、過飽、過食肥甘厚味及不潔的飲食,無規(guī)律的飲食均易傷及脾胃,引起食滯、濕阻、氣滯等,而食滯、濕阻、氣滯日久均可化熱。酒性本身即“氣熱而質(zhì)濕”,氣滯也是水濕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成極具生濕助熱的特性,可見諸多飲食不節(jié)因素均可成為脾胃濕熱證形成的病因。

  胃雖喜潤惡燥,但脾胃濕熱的形成與胃也有直接的關系。食物先由胃納,臨床常先見胃納失常的癥狀如胃脘痞滿、納呆、惡心等。脾與胃共為中土,生理上協(xié)調(diào)合作,共同完成納化功能,病理上互相影響,所以濕熱證與胃的關系密不可分,故稱脾胃濕熱癥。

  臨床表現(xiàn)

  1.脘灼熱疼痛,嘈雜泛酸。

  2.口干口苦,渴不欲飲,或口甜黏濁,食甜食則冒酸水,納呆惡心,身重肢倦。

  3.小便色黃,大便不暢,舌質(zhì)紅,舌苔黃膩,脈象滑數(shù)。

  辨證施治

  治療原則采用清熱化濕,理氣和中。

  主方清中湯。方中黃連、梔子清熱化濕,半夏、茯苓、白豆蔻健脾祛濕,陳皮、甘草理氣和胃。熱盛便秘者,加銀花、蒲公英、大黃、枳實;氣滯腹脹者,加厚樸、大腹皮。

  若濕熱并重,腹痛痞滿,嘔吐不納,舌白或黃,渴不引飲,大便泄瀉,小便不利,或赤而短,舌苔黃滑者,治療原則清熱與燥濕并行,宜辛開清解法,可用王氏連樸飲。

  方藥:厚樸、川連(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梔、蘆根,方中黃連、梔子苦寒,清熱瀉火燥濕。厚樸、半夏、石菖蒲三藥相配,苦溫與辛溫并用,辛苦開泄,燥濕化濁。半夏又有和胃止嘔之功。豆豉宣郁透熱。蘆根清熱生津。諸藥配伍,為燥濕清熱之良方。

  若脾胃濕熱證、濕偏重證,擬清利濕熱,宣暢氣機,用三仁湯:杏仁、飛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葉、厚樸、生薏仁、半夏。若寒熱互結,干噫食臭,心下痞硬,可用半夏瀉心湯加減。

  慢性脾胃病的臨床表現(xiàn)多為本虛標實,濕熱是標實的表現(xiàn)之一。“急則治標”,當濕熱上升為主要矛盾時就要以清化濕熱為主,健脾助運為輔。

  脾胃濕熱吃什么藥有效

  溫膽湯出自《三因極—病證方論》,組成為陳皮、半夏、茯苓、枳實、竹茹、炙甘草、生姜、大棗。原“治大病后,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又治驚悸”。其藥性的溫涼全在組成藥味量的大小。該方組方簡,性質(zhì)平和,通過靈活加減,虛實寒熱表里證均可應用,臨床應用遠遠超出了原記載的證治范圍。

  老師常用其方加減治療脾胃濕熱癥。方中二陳湯燥濕化痰,理氣和中。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結,陳皮理氣和胃,氣行則濕化,茯苓健脾滲濕,甘草調(diào)和諸藥,益氣和中,生姜、大棗健脾和胃,使土健以勝濕,枳實下氣導滯消積,祛痞助濕化,竹茹甘寒降逆和胃,清熱消痰。共奏祛邪扶正,化濕清熱,理氣導滯之功效。雖寓健脾之意而不壅滯,化濕而不助熱。清熱而不助濕,治療脾胃熱癥頗為對癥。

  在調(diào)理脾胃時,還應兼以宣通肺氣。因脾主運化水谷,化谷如漚,肺主布散精微輸布如霧,脾需肺之協(xié)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問經(jīng)脈別論》所云:“脾主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肺主宣發(fā)肅降,脾胃主升清降濁,同司氣機升降。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臨床用藥應于健脾和胃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郁之品,如杏仁、栝樓、麻黃等。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yī)案》中用杏仁宣肺解郁,使?jié)褡璧眠\,啟宣肺利水健脾之先河。

  以下是治療脾胃濕熱的幾種偏方

  1、白蔻仁6g,竹葉6g,厚樸6g,生苡仁18g,半夏15g,焦三仙各9g,枳實9g,木香6g,黃連6g

  2、白虎湯加茯苓:石膏60知母15甘草6山藥15茯苓30(克)

  3、方擬藿香、佩蘭各9克,白蔻仁6克,茯苓、豬苓各12克,土炒白術15克,甘草3克,酒制大黃6克,炒山楂肉10克,水煎,一日二次分服。

  (藿香、佩蘭、白蔻仁、酒制大黃在關火前3分鐘時下入湯劑內(nèi),所有藥物都要用水先泡潤,并用此水煎藥,水面要沒過藥物,除以上四味藥后下外,其余藥煎15分鐘左右)

  4、【來源】《溫病條辨》卷一。

  【用法】杏仁15克、飛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葉6克、厚樸6克、生薏仁18克、半夏15克

  【用法】上藥用甘瀾水2升,煮取750毫升,日三服。

  【功用】清熱利濕,宜暢濕濁。

  【主治】濕熱初起,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談黃,胸悶不饑,午后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

  脾胃濕熱可采用食療

  1)濕熱重了吃麥冬很有效,藥店里都買得到.很便宜.可熬粥可泡到菊花茶里,也可象吃糖一樣每天吃一把。

  2)吃藥傷胃、傷肝、傷腎,食療最好。脾胃濕熱可以吃薏米紅豆粥,多吃熬冬瓜,不要喝牛奶、豆?jié){,盡量不吃厚味膏粱、海鮮。

  薏米紅豆粥開始是薏米:紅豆=1:1,另外一半是大米,吃了有20多天后,變?yōu)檗裁缀图t豆之比為2:1,另一半是大米,粥要不稠不稀。

  堅持食療,并非十天八天的事,貴在堅持哦!

  調(diào)理脾胃時,還應兼以宣通肺氣。因脾主運化水谷,化谷如漚,肺主布散精微輸布如霧,脾需肺之協(xié)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問?經(jīng)脈別論》所云:“脾主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肺主宣發(fā)肅降,脾胃主升清降濁,同司氣機升降。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臨床用藥應于健脾和胃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郁之品,如杏仁、栝樓、麻黃等。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yī)案》中用杏仁宣肺解郁,使?jié)褡璧眠\,啟宣肺利水健脾之先河。

  吃水果可治療脾胃濕熱

 ?、偬O果:味甘酸,性平。有健脾益胃,生津止渴之功。用于中氣不足,腹瀉,便秘等。

 ?、谙憬叮何陡剩院?。有清熱潤腸之功。用于實證便秘。

 ?、劾笾Γ何陡饰⑺幔詼?。有補脾益肝,養(yǎng)血安神之效。用于脾虛久瀉,胃疼腹痛,呃逆等。

  ④橙子:味酸,性涼。有健脾和胃,止嘔寬胸之功。用于食欲不振,食后腹脹,嘔吐,便秘等。

 ?、萆介何端岣剩晕?。有健胃消食,活血化瘀之功。用于小兒消化不良,食積內(nèi)停。

 ?、弈竟希何陡剩云?。有健脾胃,助消化之功。用于胃痛,消化不良等。

 ?、咛易樱何陡仕幔詼?。有補氣生津,活血消積之功。用于津傷腸燥便秘,瘀血腫塊,肝脾腫大等。

 ?、喔收幔何陡?,性寒。有清熱和胃,除煩止渴之功。用于熱病口渴,反胃嘔吐等。

 ?、釞幟剩何端岣?,性寒平。有祛暑止渴,和胃生津之功,可解暑熱,除煩渴,增進食欲,止嘔惡,下氣和胃。用于治療脾胃濕熱。

  椰子:味甘,性溫。椰子肉補虛,強壯身體,用于治療小兒疳積黃瘦;還可驅蟲,對絳蟲、姜片蟲有效。

  無花果:味甘,性平。有健脾開胃,清熱潤腸之功。用于食欲不振,便秘,瀉痢等癥

  石榴:味甘、微酸、澀,性溫。能生津止渴,收澀止瀉。甜石榴用于胃陰不足,口渴咽干,小兒疳積;酸石榴可治久瀉久痢,便血,脫肛;石榴皮殺蟲、驅蟲,治蟲積腹痛。

  栗子:又名板栗。味甘,性溫。可健脾養(yǎng)胃。適用于飲食少,身體瘦弱,經(jīng)常腹瀉的小兒。

  大棗:味甘,性溫平。有益氣養(yǎng)血,補脾健胃,生津止渴,強神壯力之功。適用于脾胃濕熱,納食不香,大便稀溏,氣血不足,貧血缺血,面黃肌瘦,睡眠不安者。小兒不宜生食,熟食每次不宜過多,食入過多則助濕生熱,胃脹中滿,損壞牙齒。

  落花生:又名花生、長生果。能補脾開胃。適用于脾胃不和,胃腹脹滿,不思飲食者。

  榧子:又名香榧子。味甘澀,性平??蓺⑾x,潤腸通便

老中醫(yī)濕熱中藥方

脾胃濕熱,中醫(yī)證候名,亦稱中焦?jié)駸?。是指濕熱蘊結脾胃,脾胃運化受阻,可見全身濕熱癥狀的病理變化。多由感濕邪或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釀成濕熱,內(nèi)蘊脾胃所致。癥見脘腹痞滿、體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熱口苦、渴不多飲、尿少而黃,甚至面目皮膚發(fā)黃如橘子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精選文章

  • 老中醫(yī)下奶藥方
    老中醫(yī)下奶藥方

    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老中醫(yī)下奶藥方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老中醫(yī)下奶藥方 產(chǎn)后催下奶人總結經(jīng)典包括老中醫(yī)方子;下奶;一、湯水方法催奶

  • 老中醫(yī)痛經(jīng)藥方
    老中醫(yī)痛經(jīng)藥方

    對于痛經(jīng),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是女性常見的問題,痛經(jīng)嚴重的話,可是會引起不育的,而很多婦科問題也都是痛經(jīng)引起的,因此大家一定要注意。那么

  • 老中醫(yī)糖尿病藥方
    老中醫(yī)糖尿病藥方

    由于祖國醫(yī)學研究的滯后,加之一線的醫(yī)療工作者對理論的了解不是很多,所以很多患者并不知道糖尿病到底是如何產(chǎn)生的?為什么是不能治愈的終身疾病

  • 保肝的中藥方
    保肝的中藥方

    冬季來臨越來越多的朋友開始關注起補腎養(yǎng)肝的問題,誠然這個季節(jié)也是補腎養(yǎng)肝的最佳時節(jié)。此時如果注意身體的滋補,不僅能夠有效保持身體健康,且

26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