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xué)習(xí)啦——歷史網(wǎng)>歷史百科>百家姓>

百家姓之畢性的歷史發(fā)展

時間: 藍俊22 分享

  畢姓,中華姓氏,主要起源于姬姓,得姓始祖是畢公高。是當(dāng)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五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一。下面學(xué)習(xí)啦給大家整理了百家姓之畢性相關(guān)資料,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畢姓歷史發(fā)展

  源流發(fā)展

  源于姬姓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之后,屬于以國名為氏。關(guān)于姬姓畢氏的淵源,許多史籍中記載得都一樣。例如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記載:“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后以國為氏,望出河內(nèi)、東平、太原”;在史籍《唐書宰相世系表》中也記載:“畢公高之后”;在史籍《萬姓統(tǒng)譜》上亦記載:“《左傳》有畢萬,《晉語》有畢陽”。按史籍《通志·氏族略》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的記載,商朝末年,周文王的第十五子高,隨周武王興師伐紂立下赫赫戰(zhàn)功。西周王朝建立之后,他負(fù)責(zé)處理那些被商紂王關(guān)押的犯人。他采取寬大為懷,平反了不少冤獄,表彰了因直諫受害的功臣,因而名聲鵲起,被稱為“周初四圣”之一。后被周武王姬發(fā)封于畢地(今陜西長安、咸陽北,渭水南北岸一帶),他建立了畢國,為公爵,故而史書多稱其為“畢公高”。三千多年前的畢國又稱為畢陌、畢原或咸陽原,在西周初年,十分受到西周王室的重視,因為大名鼎鼎功在國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后,都是葬在畢原。姬高是周王朝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在周武王病逝后,他為顧命大臣之一,與周公姬旦、召公姬奭一起輔政,使周王朝的經(jīng)濟文化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并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

  。畢公高的后代畢萬后來事仕于晉國,乃封于魏地,其后代中有改姓為魏氏者,在戰(zhàn)國時期成為著名姓氏。仍居于畢國者,遂以國名為姓,稱畢氏。在兩周的八百七十多年間,周文王的這支畢氏子孫一直顯赫于世,并且歷代相傳,一直相傳至今。畢氏、魏氏同宗同源,皆尊奉畢公高為得姓始祖。

  發(fā)源于陜西的畢氏,后來主要繁衍于河南和山西境內(nèi)黃河北部一帶,史稱畢氏正宗。到了漢朝時期,有一支畢氏族人遠遷山東的東平郡,并且繁衍成為當(dāng)?shù)氐耐濉?/p>

  源于任姓

  山東萬家村畢公高碑亭

  源于任姓,出自黃帝少子禺陽之后,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據(jù)史籍《世本》記載:“系自任姓所改。”任姓畢氏遠早于姬姓畢氏,為任奚氏同祖。任姓的始祖,許多史籍皆考證位夏王朝時期車正奚仲之后,以王父子字為氏。黃帝少子禺陽受封于任地(今山東濟寧),故為任姓。禺陽的裔孫名仲,食采于夏王朝管轄區(qū)的奚地(今河北承德),史稱奚仲,出任夏王朝時期的車正(管理和制作車輿的工匠),后又改封于薛(今山東滕縣),一度還遷于邳(山東徽山)。

  西周初期,有謝氏、章氏、薛氏、舒氏、呂氏、祝氏、終氏、泉氏、畢氏、過氏這十個姓氏,都是任氏后裔的封國,是由任氏分支出來的。

  在奚仲的后裔子孫中,有分遷居于畢原(今陜西咸陽)者,這個分支的族人便以居邑名稱為姓氏,改稱畢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于匈奴

  源于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南匈奴屠各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西漢元狩二年,霍去病以驃騎率萬騎出隴西,越過焉支山(今甘肅山丹)千余里,斬首虜近九百級,繳獲休屠王祭天金人。同年夏季,霍去病再出隴西、北地兩千余里,越過居延澤,進軍祁連山,捕斬首虜三萬余級。西漢王朝發(fā)動的這次戰(zhàn)役,沉重地打擊了匈奴右部,逼迫得匈奴渾邪王殺休屠王,率部四萬余人歸漢。漢武帝分徙其眾于邊塞之外,因其故俗置五屬國,又先后設(shè)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由此溝通了自內(nèi)地與西域的直接交往,對西漢和匈奴勢力的消長也發(fā)生了顯著的影響。東漢初期,原南匈奴休屠王所部分析出屠各部,名出匈奴休屠王子日磾(金日磾),在渾邪王殺休屠王之前,他原先的稱號就是“休屠各王太子”。屠各部在五胡十六國時期曾一度強大,后世的鐵弗部、高車部、敕勒部、丁零部等等,皆出自屠各部,本部還曾建立其強大一時的前趙政權(quán)。前趙政權(quán)滅亡后,匈奴屠各部的少部分族人歸附于石勒創(chuàng)建的后趙政權(quán),而大部分則都分崩離析,四散而去。其部族主體后在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執(zhí)政時期歸附于鮮卑拓拔部,成為拓拔部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史書中又稱其為“鮮卑屠各部”。

  在北魏孝文帝于北魏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之后,所大力推行的漢化改革過程中,鮮卑屠各部的族人有改姓氏為單字漢姓畢氏者,后融入漢族之中,世代相傳至今。[1]

  源于匈奴族

  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時期阿史那部突厥王子阿史那·社爾,屬于以國名或官爵稱謂為氏。史書記載:西域畢國胡人有畢氏。畢國,為突厥阿史那部族人建立的一個西域小國,在唐朝學(xué)者裴矩所撰著的《西域圖記》中有記載:“安國之西百余里有畢國”,也就是從畢國到安國王治的行程。畢國當(dāng)時在西突厥阿史那部的掌控之下,為其屬國之一,實際上僅為一城一部落。六年后的唐永徽六年(公元655年),阿史那·社爾也病逝了。這位一生飄零的突厥王子終于實現(xiàn)了長伴他最崇敬的唐皇之愿:在眾多陪葬的功勛顯赫之大唐開國武將當(dāng)中,他的墓葬離唐太宗的昭陵最近!從此,阿史那·社爾的后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之爵號“畢國公”為姓氏者,稱畢氏、國公氏;;亦有稱社氏者。其中的畢氏被史書稱作“西域畢國胡人畢氏”,而國公氏后多省文簡改為國氏,皆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畢氏、國氏、社氏與阿氏、史氏同宗同源,身貌特征是身材高大,眉骨突高,雙眼瞼紋,瞳孔微黃,鼻梁高聳,男子皆山羊胡須,十指指紋箕多斗少,甚至十指皆箕。

  源于蒙古族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末清初蒙古新巴爾虎畢喇爾部,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jù)史籍《黑龍江志稿·氏族》記載:蒙古族都訥亨氏,亦稱德赫氏,源出蒙古新巴爾虎部畢喇爾部落,世居巴爾古(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東部地區(qū))。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Duneheng Hala。

  清中葉以后,蒙古族、滿族都訥亨氏多冠漢姓為畢氏、祁氏等。

  源于滿族

  源于滿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必蘭部,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畢力揚氏,亦稱別蘭氏、必喇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必蘭部,滿語為Bira Hala,漢義“河川”,世居和悠(今黑龍江與烏蘇里匯合口)、長白山地區(qū)。后有達斡爾族、赫哲族引為姓氏者,達斡爾族稱畢力夾氏,赫哲族稱畢拉氏。

  清朝中葉以后,滿族畢力揚氏、達斡爾族畢力夾氏、赫哲族畢拉氏多冠漢姓為畢氏、何氏、楊氏等。

  源于其他少數(shù)民

  源于其他少數(shù)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今彝族、土家族、苗族、鄂溫克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畢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畢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畢公高

  奚仲(任仲、姬仲)、畢公高(姬高)、劉曜、阿史那·社爾。周初著名政治家。關(guān)于畢姓的姓源,歷來有關(guān)姓氏的古籍,考證的結(jié)果都是一樣的,譬如,《姓氏考略》上說:“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后以國為氏,望出河內(nèi)、東平、太原”;《唐書宰相世系表》則指出:“畢公高之后”;《萬姓統(tǒng)譜》上也記載說:“《左傳》有畢萬,《晉語》有畢陽”。商朝末年,周文王的第十五子高,隨周武王興師伐紂立下赫赫戰(zhàn)功。西周建立后,他負(fù)責(zé)處理被商紂王關(guān)押的犯人。他采取寬大為懷,平反了不少冤獄,表彰了因直諫受害的功臣,因而名聲鵲起,為“周初四圣”之一。后被周武王封于畢國,爵位為公。世稱畢公高。武王駕崩后,其為顧命大臣之一,他與周、召二公等一起輔政,使周王朝的經(jīng)濟文化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并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他的后人有一支以國為氏,稱畢姓。他們尊畢公高為畢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演化

  畢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dāng)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二十五位,人口約一百二十一萬八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076%左右。

  三千多年前的畢國,是在今陜西長安、咸陽兩地之北,也就是說渭水的南北兩岸乃畢姓之發(fā)祥地。春秋時,畢公高的后裔畢萬仕晉,因功封于魏,到其曾孫魏文侯時,三家分晉,因此有畢姓改成魏姓者。雖如此,畢姓此際在山西扎根卻是不爭的事實。戰(zhàn)國時,滕國(今山東滕州)有畢戰(zhàn),說明此際畢姓已進入山東。先秦時期,畢姓主要繁衍于河南和山西境內(nèi)黃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西漢時,南越畢取降漢,被封為侯。并有涿(今河北省涿州)人畢野白,這些史實表明,畢姓在北方已擴展于今河北,南方的廣西也有了畢姓人。此際,一支畢姓遠徙山東省東平,并且繁衍成為當(dāng)?shù)氐耐濉N簳x南北朝時期,居于東平郡的畢姓繁衍日盛,可謂族大人眾,名人輩出,此際見諸史冊之畢姓名人,多父子、兄弟等有血緣關(guān)系者。另外,畢姓太原郡望、河內(nèi)郡望、河南郡望已日益壯大,北魏出連氏改畢姓后,入遷洛陽,使畢姓河南郡望尤為昌盛,并蔭及河內(nèi)。唐安史之亂后,京兆(今陜西省西安)人畢宏入蜀,偃師人畢構(gòu)裔孫一支遷居鄆州須昌(今山東省東平)。唐代末年,因避回鶻擄掠和黃巢之亂,有畢姓南及兩湖一帶。北宋時,代州云中(今山西省大同)人畢士安因仕宦落籍河南鄭州,其孫畢良史先遷蔡州上蔡,靖康之恥后,避居江東。與此同時,有畢姓因仁宦或避難之故遷居江西、浙江、安徽等地。明初,山西畢姓人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陜西、山東、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地。清乾隆年間以后,河南、山東的畢姓人,伴隨闖關(guān)東的風(fēng)潮,通過海路,入遷東北三省。此際亦有沿海之畢姓赴臺,或到東南亞和歐美各地者。如今,畢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山東、河南、黑龍江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畢姓約占全國漢族畢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

  畢姓人口分布

  畢姓是當(dāng)今較為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如北京,天津,河北之滄州、尚義、黃驊、阜平,山東之汶上、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監(jiān)利,江西之金溪、崇仁,廣西之田林,廣東之吳川,云南之河口,四川之合江、重慶之云陽等地均有不少。畢姓在全國漢族人口中約占0.11%,居第一百二十五位。

百家姓之畢性的歷史發(fā)展

畢姓,中華姓氏,主要起源于姬姓,得姓始祖是畢公高。是當(dāng)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五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一。下面學(xué)習(xí)啦給大家整理了百家姓之畢性相關(guān)資料,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畢姓歷史發(fā)展 源流發(fā)展 源于姬姓 源于姬姓,出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精選文章

  • 百家姓之貝姓的源流
    百家姓之貝姓的源流

    貝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10位。貝氏人口總數(shù)在中國的大陸與臺灣省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下面學(xué)習(xí)啦給大家整理了百家姓之貝姓相關(guān)

  • 百家姓之白姓的姓氏源流
    百家姓之白姓的姓氏源流

    白姓是中國的姓氏之一,源出有五:源自嬴姓、羋姓、出自以地名為氏、出自部落、出自改姓。白姓最早源自嬴姓。秦武公死后,公子白未能繼立,武公的

  • 百家講壇百家姓之劉的歷史發(fā)展
    百家講壇百家姓之劉的歷史發(fā)展

    劉姓,最早一支劉姓源自堯的后裔劉累,故劉累為劉姓得姓始祖。劉姓望出江蘇彭城。下面學(xué)習(xí)啦給大家整理了百家講壇百家姓之劉相關(guān)資料,希望可以幫

  • 中國百家姓周的歷史發(fā)展
    中國百家姓周的歷史發(fā)展

    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5位,周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主要源于姬姓,臺灣土著族、瑤族、東鄉(xiāng)族、彝族、布朗族、白族、蒙古族、回族、

26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