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演講五分鐘
葉圣陶先生曾用“口頭為語、書面為文”來詮釋“語文”的內(nèi)涵,可見口頭表達能力在語文學科中的重要性。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幾篇語文課演講五分鐘,希望能幫到你喲。
語文課演講五分鐘篇一
開卷有益,百讀不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人會否定《孫子兵法》是如此的杰出。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才讓我們覺得它離我們很遙遠,而父親告訴我:“不要管自己的見解是否是正確答案,‘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答案因情況而不同。”既然如此,那么不要背負過于沉重的使命,我翻開了它,緊接著,一葉智慧的輕舟開始駛向我心靈的港灣。
孫武先生開篇就指出必須通過敵我雙方五個方面的分析,七種情況的比較,得到詳情,來預(yù)測戰(zhàn)爭勝負的可能性。這是戰(zhàn)前的十分重要的準備。其實不僅是在戰(zhàn)爭中,事前準備應(yīng)該成為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習慣之一。雖然不可能任何事都在事前作好準備(當然也沒這個必要),但這的確是個重要的習慣。
我曾聽說過一個會前通知單的故事。
一個企業(yè)在開會之前會向每一個參會者發(fā)通知單,上面指明了會議的主題、參會人員的范圍、會議的主持人等。不要看這只是一個很小的舉動,它傳達了許多必要的信息。這些信息會自然而然的提醒并督促與會者為會議作提前的思考和準備。如此,不僅提高了會議的質(zhì)量而且提高了效率。
養(yǎng)成事前準備的習慣,使我們在處理一些大的問題上有更全面地了解、分析事物的能力,從而處理好我們所要做的一切。
“孫子曰:昔之善戰(zhàn)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意思是說:以前善于用兵作戰(zhàn)的人,總是首先創(chuàng)造自己不可戰(zhàn)勝的條件,并等待可以戰(zhàn)勝敵人的機會。是自己不被戰(zhàn)勝,其主動權(quán)掌握在自己手中;敵人能否被戰(zhàn)勝,在于敵人是否給我們以可乘之機。
這告訴我們要掌握主動。如果你不選擇,別人會替你選擇的。我們都不愿作任人擺布的棋子。在有些關(guān)鍵的時候,我們根本不能使自己處于被動,在無從選擇的境地里做出被迫的選擇,那一定不是最優(yōu)的選擇。
由于對比,世界變成了另外一個樣。此即為“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因此,在我們面對一個無論是多么大的困難的時候,請在心中默念這句話,把困難看作是彈簧一樣。如果你在它面前腿軟,它會變得比你想象的更不可征服,你注定要失敗的;如果你傲視它,那么當困難向你屈服,你會發(fā)現(xiàn),你戰(zhàn)勝它完全是因為你相信你比它強。
孫子說:將領(lǐng)有“五危”即為將者的五個弱點。而且強調(diào):“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看來這“五危”的確是“致命”的。
人應(yīng)該牢記他的弱點。在我們所做錯的事情中,有相當一部分源于我們的弱點。有時我們并未察覺,但會因自己的弱點而下意識地犯錯。因此絕對不能小視。
既然將領(lǐng)的五??梢员豢偨Y(jié)并列舉出來,說明我們的弱點是可以被察覺的,除了你是個不會分析和反思的人。
這段日子,我并沒有弄懂什么叫做戰(zhàn)爭,我只是從書中的話語里獲得了自己的體會。也許這些體會很不成熟、很不完善,但既然這是一本學以致用的經(jīng)典,只要會用,就是有收獲的?!秾O子兵法》文字不超過五千言,可帶給我的東西將會是無窮無盡的。說實話,不能在此繼續(xù)與大家分享我的感言,真讓我有些遺憾。還有那么多的思想等待我去探討、去發(fā)現(xiàn)。
還是父親說得對:“每個人都能有不同的收獲;從不同的角度可以解讀出不同的思想;在不同的年齡可以品味出不同的味道;處不同的心境可以感受不同的意蘊;經(jīng)不同的體驗可以頓悟出不同的哲理……所以,它可以反復(fù)讀。讀他千遍萬遍,思它千回萬回,議它千次萬次,用它千事萬事……”
《孫子兵法》,這智慧的輕舟,你將載我領(lǐng)略不同的風景,載我駛向那云煙緲緲的深處,探索未來。
語文課演講五分鐘篇二
無人問津。只是我依然喜歡在大風穿堂時,聽風的吟唱,像許多年前一樣,仿佛又回到了從前。想起曾經(jīng)讀過的一首詩:“誰見過風?你沒有,我也未曾見過。但每當大樹點頭鞠躬,那便是風的行蹤。”而那些被風吹過的夏天,又何嘗不是風的行蹤呢?只是如今他們成了一枚枚流光溢彩的琥珀,留在了我們心中那永恒的后花園里……
童年的夏天是一部節(jié)奏舒緩而又迷幻的電影,流動的各種聲音在我清晨的夢境里來來回回的穿行:安安靜靜的石板路上回蕩著行人匆忙的足音,夾雜著裂帛般的潑水聲,空曠而突兀;屋檐下有飛鳥拍打翅膀的聲音,旋起的風驚動了安睡的葉,綠葉搖曳,“沙沙”聲此起彼伏;自行車的鈴聲從小路的這一端一直傳到另一端,如蘇格蘭風笛聲般悠長;偶爾飄落鋼琴純凈的音色,旋律流淌而過,渲染了那些沒有跌宕的年華。
那時的我是個喜歡風的孩子。我常常站在狹小的陽臺上,在朦朧而熹微的晨光里,聽風的吟唱。早晨的風微涼如薄荷,像琉璃般有透明的質(zhì)感。風從四面八方吹來,帶走欄桿上的水汽,大大小小的水珠開始逃逸,蒸發(fā)。陽光在水滴的折射下呈現(xiàn)出七彩斑斕的光澤,恍如旖旎華美的錦緞。葉片全都蒙上了一層薄薄的光霧,上面晶瑩的露珠在風的拂動下緩緩移動,沖刷了多余的塵埃,深綠的葉脈宛然可見。
氣溫驟然上升,空氣熾熱得讓人窒息,水泥路面幾乎龜裂,陽光灑在上面白花花的無比刺眼。夏天的午后流于憂郁和浮躁:整個城市有一半都躲在樹木的陰影里,蟬鳴從繁盛的樹葉中傳來,如同收音機里持續(xù)不斷的雜音。
自然界的風已然黏稠、停滯,唯一的涼風只源于家里的風扇。我總是在這冗長的午后,不知不覺地安然入睡,夢里會遇到童話書中的動物——聰明的狐貍,俏皮的松鼠,
勇敢的海鷗,乖巧的馴鹿,還有善良的蜘蛛夏洛,他們讓那些原本蒼白單調(diào)的夢境美好得如同一個個精致的蝴蝶標本。醒來時常會看到陽光透過紗窗,空氣微塵飛揚,花瓣蘸滿了陽光,皭然如空谷幽蘭一般。
到底是孩子,無憂無慮。于是一大堆人不顧炎熱,拿著白紙到樓下折一架架紙飛機,最后比誰的飛得高、飛得遠。紙飛機載著孩子單純的夢想,在空中劃過一道道平穩(wěn)的弧線后,在地上落成白茫茫一片,那瞬間的美成為日后憑吊時無從訴說的感動。而孩童的笑聲是一場遲來的季風,不斷蔓延,最后散落在時光深處。累了,就靠在樹旁休息,那些深綠色的大樹散發(fā)著夏日里特有的辛辣的氣息,茂密的樹葉覆蓋了視野所及的整個蒼穹。
后來不知是誰發(fā)現(xiàn)的天空黃昏時的美景。至此黃昏成了一個波光瀲滟的美好時刻。我們會聚在一起,安靜的欣賞黃昏時那嫣然凄迷的景象:天空飄浮著瑰紫的薄云,絢麗的如同油畫中的風景;夕陽漸漸沉落,白鴿背對著夕陽,站在房頂上眺望,羽毛被鍍成金色;光影和諧,城市留下了它一天中最完美的一道剪影。自然界中流動的風開始回歸,而我站在風里像個虔誠的信徒,似乎篤信會有什么奇跡發(fā)生,出神地望著各家燈火初明,直到暮色四合才依依不舍地離開。
夏夜悄悄來臨,隱去了白天的桀驁囂張,浮現(xiàn)出幽深寧馨的面容。余熱尚未散去,但陣陣涼風還是令人覺得清爽舒適,有許多人拿著蒲扇在露天乘涼,影影綽綽的,相互談?wù)撔┘页,嵤?。月亮在樹木輪廓的?yōu)美紋影之間時隱時現(xiàn),月華安靜地瀉下來,使人們的臉龐變得朦朧而安詳。星星是淡黃的遙遠的燈散布在天幕上,而螢火蟲則是地面附近最小的燈,在昏黃的路燈下一閃一閃的,掩入夜的背景中。運氣好的話,在晴朗的夜晚能看到一條寬廣的銀河穿越天際,星空浩瀚如史詩一般,而我則仰望天空,看著神秘的天河,聽媽媽講那些古老的傳說。
很多個夏天就這樣飛鴻踏雪般掠去了,許多往事就這樣被歲月貼上了標簽,成了標本,成了回憶,成了稍縱即逝的流年。
漸漸明白,許多時候,幸福是條單行道,走過時毫無知覺,等回望時,卻發(fā)現(xiàn)只能翹首遠觀,再也無法沿路返回。失去、空白、悵然。誰在誰的回憶中想起了誰,誰用誰的故事祭奠誰,誰把誰的傳奇留給了誰。
無人問津。只是我依然喜歡在大風穿堂時,聽風的吟唱,像許多年前一樣,仿佛又回到了從前。想起曾經(jīng)讀過的一首詩:“誰見過風?你沒有,我也未曾見過。但每當大樹點頭鞠躬,那便是風的行蹤。”而那些被風吹過的夏天,又何嘗不是風的行蹤呢?只是如今他們成了一枚枚流光溢彩的琥珀,留在了我們心中那永恒的后花園里……
語文課演講五分鐘篇三
一篇膾炙青少年口的《杯中窺人》,讓“才露尖尖角”的韓寒一舉成名。小寒從水杯里窺到了骯臟的社會,窺到了一杯讓“性本善”者沉入杯底的水,這是他對人生的思考。
然而我更喜歡另一種對人生的比喻:把蘿卜、雞蛋和咖啡放進滾燙的沸水中,結(jié)果蘿卜變軟了,雞蛋的內(nèi)部反而變硬了,咖啡則改變了環(huán)境,和沸水融合在一起,散發(fā)出濃香。
這三種物質(zhì),或者說,這三類人,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是一樣的,他們的命運卻迥然不同,我不能評價哪種命運絕對得好或壞,因為人生本來就不能用好壞來定義,這給我們的啟示或許是:不同的人生取決于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
盡管薩特的存在主義認為“存在先于本質(zhì)”,但站在經(jīng)驗的角度上來看,我們不得不否認荀子的“人性本惡”或其他的“人性本無”,而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帕斯卡爾也說:“智慧把我們帶回到童年。”可見,倫理上我們總是認為“人之初”是集人類的美好于一體的。這就告訴我們,所有杯中之人的主觀起點都是一樣的,只是在客觀環(huán)境里,他們在主觀上的不同表現(xiàn)確立了他們不同的人格,書寫了他們不同的人生。
蘿卜型的人,我們習慣于稱之為“弱者”,這倒不是說他們是所謂“弱勢群體”,只是他們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不具備人們所認同的反抗斗爭精神,而這種精神在人類進化中至關(guān)重要。達爾文的《進化論》向我們闡述了“自然選擇”的理念,嚴復(fù)在近代譯著赫胥黎的《天演論》時又指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蘿卜在接受自然的選擇面前掛起了白旗,所以沸水淘汰了他;蘿卜型的人在具有挑戰(zhàn)性的環(huán)境里打了退堂鼓,于是環(huán)境放棄了他,使他成為失敗者。
相比于蘿卜,雞蛋應(yīng)當是那種喜歡硬碰硬的人,不達目的,絕不被白煮一頓,即便最后兩敗俱傷?!端疂G》中的草莽英雄大多有這個習性,但也是這原因,使他們終究還是一幫草莽英雄。但至少雞蛋敢于斗爭,這是難得的。普羅米修斯的斗爭使他受到埃斯庫羅斯的歌頌,甚至馬克思說他是“哲學歷史上最高貴的圣者和殉道者”。這類人在斗爭中使自己強大,但這往往很難把握尺度,而方法和尺度是非常重要的,萬里長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對于個人來說也一樣,雞蛋的斗爭使他成就堅硬的五臟六腑,但我們不得不為文天祥、孫武這類人的命運感到慶幸——斗爭精神應(yīng)該與方法結(jié)合起來,否則雞蛋遲早要龜裂,“圣者”遲早要成為“殉道者”,英雄主義遲早也會成為悲劇英雄主義——要知道,“活著是革命的資本”!
如果人類史是錢鍾書按照《圍城》的手法寫成的,讀者可能會覺得,蘿卜和雞蛋是那些繁多的比喻,咖啡才是構(gòu)成小說情節(jié)的骨架——普遍的觀點認為歷史是強者譜寫而成的,但這顯然是錯誤的。但如果把前兩種人都看做普通人的話,那么也只有咖啡能稱得上是強者了,因為只有它對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大的影響——只有強者才會對歷史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Х炔幌裉}卜的逆來順受,不像雞蛋的橫沖直撞,他敢于反抗,更善于反抗,正如美國年初常說的“巧實力”;他了解環(huán)境,更了解自己,所謂“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他不喜歡正面的沖突,而是運用頭腦,用智慧變換問題的性質(zhì),運籌帷幄。如果說人類今天的發(fā)展是建立在改變環(huán)境、開發(fā)自我的基礎(chǔ)之上,那么這種人完全順應(yīng)了時代的真正需求。值得注意的是,一個優(yōu)秀者應(yīng)當是“外圓內(nèi)方”的——不管他用多么靈活的方式處理問題,那都應(yīng)該是基于純粹的正義和大愛之上的,否則這類人只會成為反角兒。
也許用蘿卜、雞蛋、咖啡遠不能概括杯中人的所有類型,正如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能用男人女人來給人類分類了。但不管是什么類型的人,他的人生更大程度上在于于自己,在于自己的態(tài)度。
然而,杯中之人無一不會沉入時間的杯底,但不甘做蘿卜的,總會給時間留下一些沉淀,即使暫時得被認為是渾濁,但經(jīng)過時間的洗禮,這些沉淀總會在清澈的水中留存下來,供后人瞻仰,那應(yīng)當是智慧的沉淀,亙古不滅!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