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夏至入伏
2017年夏至入伏
入伏,意指進入三伏天。“夏至三庚數(shù)頭伏”,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jù)。想知道關于2017年夏至入伏的知識嗎?下面由小編帶領大家簡單了解一下吧。
夏至之入伏簡介
入伏,意指進入三伏天。 "夏至三庚數(shù)頭伏",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jù)。2014年第一個庚日是6月28日,第二個庚日是7月8日,第三個庚日是7月18日,所以2014年從7月18日開始入伏,注意到了嗎?每個庚日之間相差10天哦!中伏為7月28日,末伏8月17日。
三伏“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夏至以后,雖然白天漸短,黑夜?jié)u長,但是一天當中,白天還比黑夜長,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仍比散發(fā)的多,近地面的溫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間,地面吸收的熱量幾乎多于散發(fā)的熱量,天氣也就最熱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熱量開始少于地面散發(fā)的熱量,溫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一般出現(xiàn)在夏至的“三伏”。
從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間。折疊編輯本段三庚三伏我國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記載時間。天干的數(shù)字有10個,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數(shù)字是12個,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與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稱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個“庚”字,到第3個庚日為初伏。由于天干是10個,所以每隔10天就出現(xiàn)一個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閏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數(shù)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
由于庚日的變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盡相同。伏,分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三伏是一年最熱的時期,這是因為逐漸夜短晝長,陽光接近直射。但夏至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因為這時地面吸收的熱,晚上又散發(fā)了一大部分。不過,每天吸熱多,散熱少,積累下來一天比一天熱,大約再過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氣就最熱了。三伏的日期是從夏至日后數(shù)到第3個庚日是初伏,第四個庚日到第五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為末伏。每一個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數(shù)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有5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伏,是避暑之意。從夏至開始,晝開始變短夜開始變長,熱的中間潛伏著寒冷的因素,當初起名“伏”是很科學的。
夏至之入伏統(tǒng)計表
入伏日期和中伏天數(shù)百年統(tǒng)計表
年份 頭伏日期 中伏天數(shù) 出伏日期
1900 7.16 20 8.25
1901 7.21 10 8.20
1902 7.16 20 8.25
1903 7.21 10 8.20
1912 7.13 20 8.22
1913 7.18 20 8.27
1914 7.13 20 8.22
1915 7.18 20 8.27
1916 7.12 20 8.21
1917 7.17 20 8.26
通過對上世紀的前50年和本世紀的前50年入伏和中伏天數(shù)的統(tǒng)計,由此看出:
1, 入伏在7月11日至7月21日之間;
2, 入伏在7月17日之前的,中伏都是20天;
3, 入伏在7月20日之后的,中伏都是10天;
4, 入伏為7月18日、19日的,中伏多數(shù)是10天,少數(shù)是20天。
夏至之“入暑三伏,一伏一對童子雞”
入伏以后,揚州民間有一傳統(tǒng)進補方法,就是吃童子雞。童子雞是指還不會打鳴,生長剛成熟但未配育過的小公雞;或飼育期在三個月內(nèi)體重達一斤至一斤半、未曾配育過的小公雞。
童子雞優(yōu)點是:有雞肉可食卻無雞油之肥,極為鮮嫩清雅;吸收污染少,頸皮內(nèi)沒有淋巴結(jié)集聚,是健康食品;皮膚細膩沒有積垢瘡傷,衛(wèi)生營養(yǎng)。每年7至10月正是童子雞涌市之時,也是人們爭相大啖之日。童子雞體內(nèi)含有一定的生長激素,對處于生長發(fā)育期的孩子以及激素水平下降的中老年人都有很好的補益作用,即使是年輕人,體質(zhì)虛弱的也可一試。
揚州最家常的蒸小公雞的方法是,將雞身子用鹽抹一下,靜置10分鐘,雞肚子里塞上蔥、姜,淋上料酒,放在一只碗里,隔水清蒸。差不多要熟之前,把已經(jīng)凝固的雞血倒在上方,不能隨便亂動,再蒸一會兒,就可以吃了。一只一斤半左右的草雞要蒸40分鐘左右,同樣大小的三黃雞大約20分鐘就好了。夏季講究清補,雞是溫中健脾、補氣補血的食材,小公雞清蒸的做法食用人群更加廣泛,但并不是唯一的選擇,像老雞湯、老鴨煲、牛肉、羊肉、黃鱔、甲魚等,也是適合夏季清補的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