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jié)有什么歷史
臘八節(jié)有什么歷史
臘八節(jié),俗稱“臘八” ,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tǒng),一些地區(qū)有喝臘八粥的習俗。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jié)”,是佛教盛大的節(jié)日之一。那么,臘八節(jié)有什么樣的神話典故和歷史呢?下面就由學習啦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吧。
臘八節(jié)介紹
臘八節(jié),俗稱“臘八”,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民間流傳著吃“臘八粥”,泡臘八蒜(有的地方是“臘八飯”)的風俗。在河南等地,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一種節(jié)日食俗。
臘八是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臘八節(jié)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jié)日,后來東漢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附會傳統(tǒng)文化把臘八節(jié)定為佛成道日。
臘八節(jié)歷史簡介
自先上古起,臘八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據(jù)《祀記·郊特牲》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后來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遂附會傳統(tǒng)文化把臘八節(jié)定為佛成道日。后隨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與臘日融合,在佛教領域被稱為“法寶節(jié)”。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說文》載:“冬至后三戌日臘祭百神。”可見,冬至后第三個戌日曾是臘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1、 神話典故
傳說一:臘八節(jié)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后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傳說二:臘八節(jié)出于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當年,岳飛率部抗金于朱仙鎮(zhèn),正值數(shù)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后,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于成俗。
傳說三: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于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伙積了幾把五谷雜糧,放在鍋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傳說四:相傳老兩口過日子,吃苦耐勞,持家節(jié)儉,省下一筆大家業(yè),可是寶貝兒子卻不爭氣,娶個媳婦也不賢惠,很快就敗了家業(yè),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小倆口凍餓交加,幸好有村人、鄰居接濟,煮了一鍋大米、面塊、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雜合粥”。意思是:“吃頓雜合粥,教訓記心頭。”這頓粥讓小兩口改掉了惡習,走上正道,靠勤懇的勞動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來。民間流行臘八吃粥的風俗,就是人們?yōu)榱艘源私逃柧婧笕硕嘌氐摹?/p>
傳說五:臘八節(jié)是農歷臘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據(jù)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jiān)里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jiān)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谷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頓。后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jiān)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jié),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傳說六:佛教的創(chuàng)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tǒng)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后經(jīng)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于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jié)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jīng),并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 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并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后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jù)說有的寺院于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fā)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
2、 佛教起源
據(jù)今二千五百多年以前,釋迦牟尼在成佛以前,棄位出家,經(jīng)過了六年的苦修苦行,乃至日食一麻一麥,漸漸身體變得極度瘦弱。終于覺悟到:世間的人們追逐物欲,忱迷于聲色犬馬之中,過份享樂,固然無法達到解脫;而一味的執(zhí)著于苦行,只是使肉體上受苦,也是徒增對于身的執(zhí)著,也是沒有辦法證悟的;只有舍棄苦樂二邊,才能進趨大徹大悟的菩提大道。于是,重新調整修行的方法,從苦行的座位上站起,走下尼連禪河,讓長年清凈的流水,洗去身上的垢穢。
尼連河邊有兩名牧牛女子,一名難陀,一名波羅,素日里看見釋迦牟尼如此虔誠苦修,心中甚是感動敬佩。這時見釋迦牟尼已愿受愿,忙選擇肥壯的母牛,入河洗浴干凈,擠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滿碗,捧到他面前,禮拜奉獻。
釋迦牟尼接受了供養(yǎng),發(fā)愿說:“今食飲食,得充氣力,以保留智慧年壽,為度眾生。”遂即服食。自此,釋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獻乳糜。一月之后,體力強健,已回復了昔日的壯實,他又去尼連河中沐浴洗衣,更覺得遍體清涼,光彩煥發(fā)。之后,來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郁的畢波羅樹(又譯菩提樹,即無花果樹)下金剛座上,端坐思惟,發(fā)下誓愿:“我如果不圓成正等正覺的佛果,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
如此,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趺坐四十八天,時至臘月初七日。這天晚上,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釋迦牟尼默坐金剛座上,示現(xiàn)種種禪定境界,遍觀十方無量世界和過去世、現(xiàn)世、未來一切事情,洞見三界因果。臘月初八日凌晨,明星出現(xiàn)天上,他豁然大悟,得無上大道,成為圓滿正等正覺的佛陀。
從此,臘月初八,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成道之日,便成為佛教的一個盛大、隆重的紀念日,臘八節(jié)既由此而來。
佛經(jīng)上說,釋迦牟尼成佛之時,大地震動,諸天神人齊贊,地獄餓鬼畜生三道的許多苦厄,一時休息,天鼓齊鳴,發(fā)出妙響,天雨曼陀羅花,曼殊沙花、金花、銀花、琉璃花、寶花、七寶蓮花等。